圖書名稱:孟子講義
孟子生活在那戰國風起雲湧的世局,比孔子所處的春秋末期,更為動盪不安,戰亂迭起,人心惶惶,民不聊生,政治暴虐,諸侯無道,功利主義卻大行其道。同時在思想方面也更加複雜多元,乃「百家爭鳴」的時代。
孟子一方面繼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並在與其他各家學說的論辯交鋒當中,確立了自己的學說和主張。在那個異端邪說橫行的世代中,孟子以「吾為此懼,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詞,邪說者不得作。」「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令孔子學說不致於被淹沒消失,也護衛了儒家的心法和正道。
《孟子》與《論語》一樣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論語》的文字內斂簡約,《孟子》則多是長篇大論、機鋒善喻(不少成語所出);《論語》如同仁者的諄諄告誡,《孟子》則是義者的滔滔思辯。《論語》以明「仁」為宗旨,《孟子》則以明「仁」顯「義」為職志;《論語》對政治多以理念論述,《孟子》在論政時則會詳述作法和制度。
南宋時期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為「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的科目。此後,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就合稱「孔孟之道」,成為儒家學說的主流,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簡言之,儒學的創始奠定在於孔子,而維護發揚之功則應當歸給孟子。
雖然歷經了兩千三百多年之久,讀《孟子》時仍使人感受到多樣的情緒,驚艷、讚賞、愉悅、激昂、悲嘆、莞爾、感動、苦悶、憂慮、釋懷和坦然。而仁智、文采、機鋒與思辨更不在話下。不管以前讀過或從未讀過,何妨超越時空,一窺孟子的至情至性。
作者簡介
陳聖道,只是一位喜好古文的平凡人。沒有什麼顯赫學經歷,卻樂於品味簡單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