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中有情/醫學專業與人生的思索
▍齊邦媛│作家、臺大外文系名譽教授
德明醫師一直相信醫學根本就是藝術和科學的結合。在門診看近百個病人,解決問題還要撫慰人心,自己必須找到出口沉澱回暖,漸漸養成了寫下感想的習慣。二○一四年在臉書設了「張德明風濕病圖書館」,有專科講座、醫藥新知、心靈對話、脈動迴響,幾大部分,期待傳輸些正能量。
二○一五年他被派任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五年半以來,研究科目、技術深度、服務方式皆有與時並進的創新。院區的建築,最老的中正樓與新廈並肩,現代化的湖畔門診區,每天有萬人來診,努力使他們沉重的來,輕快的回家。
德明醫師這本書,陽光耀眼,但因醫中有情,耀眼陽光就變得溫暖了。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專業醫師的志業,是為了拯救生命、遠離病痛;而當專業醫師擁有愛心,既能醫病也能醫心,更可以幫助病人追求幸福人生。在臺灣,優秀的學生常以醫科為第一志願,所以從來不缺專業醫生;但兼有專業和愛心的醫師就不多,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張德明醫師就是其中一位。
他是一位同時具備「科技腦」及「人文心」的醫者,為榮總引進了全球最新科技的重粒子癌症治療設備,造福臺灣的病患,在精準醫療上領先全臺。他認為醫學是人文與科學的結合,所以醫師不僅要在科學上精進,在人文涵養則是要更上層樓。
張院長在工作第一線上,專業且真摯,我們得以從書中習得醫學專業知識與生活體驗上的啟發。這是一本人人可讀的好書。
醫師因病人而存,為病人而行,
永遠勿忘一顆柔軟體恤的心。 ──張德明
張德明從醫近四十年,曾任三軍總醫院院長、國防醫學院院長、國防部軍醫局局長,完整歷練軍系醫療體系重要職務,目前為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一路走來持續尋求突破的契機,貢獻卓著;在醫療專業上更是致力求精求進,用心關懷、愛護每一位病人,是病人最信賴的醫師。
他從醫,也忘情文學與藝術之中。他認為一位好醫生,EQ比IQ更重要。因此隨身攜筆與小記事本,無論在診間、在街頭、在山巔水濱,偶有觸動,信手記幾個關鍵字,空暇時再潤飾成文。這些都是造就他成為一位體恤病人的醫者的關鍵原因。
本書是他記錄行醫生涯中的溫暖與悸動、使命感與榮譽感;書寫最能耐煩解憂的親愛家人、描繪忙碌日常中療癒生命的繽紛世界、感恩歲月帶來的豐沛歷練。103則文章,是豐滿盈溢的職涯積累的生命體悟,是一位終身服務人群的醫師最真摯的獻禮。
作者簡介:
張德明
國防醫學院醫學士、美國哈佛大學生物學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博士、美國風濕學院院士,曾擔任三軍總醫院院長、國防醫學院院長、國防部軍醫局局長,目前為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
醫療專長為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過敏免疫、痛風,著有《全身性紅斑性狼瘡面面觀》、《痛風》、《過敏免疫全書》、《完全解析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治照護全書》、《張德明院長風濕免疫疾病診療室》。
從醫師到院長,他秉持「當醫師就是終身職」的初心,醫治病人,照護大眾醫療。做為醫者,不僅要細察病因,更要體察人生,他以行醫筆記,筆記醫之生命。
★張德明風濕病圖書館
https://www.facebook.com/drdmchang/
學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士
美國哈佛大學生物學碩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博士
美國風濕學院院士
現職:
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
國立陽明大學副校長
國防醫學院榮譽教授
陽明醫學大學臨醫所合聘教授
台北醫學大學臨醫所兼任教授
台灣醫學中心協會理事長
中華醫學會理事長
台灣內科醫學會監事召集人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常務理事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委員
中華民國免疫學會榮譽理事長
衛福部健保署總額支付委員會召集人
經歷:
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
國防部軍醫局局長
國防醫學院院長
三軍總醫院院長
中華民國免疫學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秘書長
台灣內科醫學會常務理事
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董事
美國哈佛醫學院研究員
榮譽獎項:
國科會甲種研究獎連續11年,國防醫學院傑出研究獎共8屆,國防醫學院優良教師獎,陽明醫學院優良教師獎,國防醫學院優良導師獎,默克基金會研究獎,台北市醫師公會杏林獎(2000),國家生技品質標章 (2004),商業周刊評選百大良醫(2009),國防醫學院北美校友會傑出成就獎 (2009),衛生福利部衛生福利獎章(2014)。已發表專業論文261篇。
章節試閱
診間裡最後一瞥
門診時刻,眾聲喧囂的匆忙,理學檢查中課堂裡一再交代學生務必要做的視診,常只剩下驚鴻一瞥。當然即使短促,這一瞥卻已是多年經驗與智慧的累積,知道該看哪裡、看什麼,不能掛一漏萬,也不會大驚小怪。
察言觀色的正面審視後,常在病人臨出診間前的最後一剎那,我會再改變心意或多嘮叨一番,其實能再提供訊息的,正是那即將離去的背影。
背影,最直接的聯想,應是朱自清一九二五年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深刻細膩的描述一幕父親為他遠行送別,為他爬上攀下,費力的去買橘子的背影,令他不能忘懷,而成為中國現代散文史上寫父子親情的代表作。
診間裡的背影,若行動遲滯迤邐著愁雲,我常會再補寬慰幾句,或加開個慢性處方箋;若花枝亂顫的咯咯而去,我會再肅聲叮囑,請其勿掉以輕心;若動作迅捷流暢洋溢著歡喜,我就會放下心來,會心一笑;若動作解離的分段格放,我就會再提醒保暖保健,輕移慢行;若長髮披散衣著邋遢,或抱怨疼痛卻輕彈而起,我就會講個笑話鼓勵放鬆。而不論用力或輕巧的關門,用右手或左手旋轉門把,都或多或少表達病人的感受和苦痛,也都能傳達些許臨床上重要的訊息。
可別以為我皆率性而為、胡言亂語,診間裡最後一瞥的背影,仍是忙碌醫療時間內極為重要的一刻。
別疑惑,即使你已轉身,我還在看著你。
用藥英雄
十四歲男童罹患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合併腎病症候群,嚴重溶血性貧血,血小板下降,病況危急。憂愁的母親總駐足床邊,反覆訴說她的擔心。擔心病情持續惡化、擔心課業無法彌補、擔心藥物影響發育,擔心現在,更擔心未來。用藥不禁幾分躊躇,擔心病情惡化的怨、擔心課業落後的怨、也擔心未來發育不良的怨,但畢竟是非得用藥的。
一九九○年,風濕病教科書《關節炎》的作者麥卡迪(Daniel J. McCarty)發表專論,提醒風濕科醫師扭轉過去僵化的金字塔用藥觀念,即不必過度擔心藥物副作用,拘泥由輕而重循序漸進,反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間;應大膽即時用藥,即使為後線藥,該用即用,不手軟、不留情,把金字塔遺留埃及人回憶。在黃金時間內一劍穿心,直搗黃龍。
但同一時間,另一位風濕病教科書《風濕學》作者克利佩爾(John H. Klippel)也發表專論,提醒風濕科醫師千萬不要贏得戰役,輸了戰爭,醫學上並不適好勇逞強。治療疾病,仍需顧全大局。治癒關節,卻傷肝敗腎,似有不值。
兩位俊彥,在油門煞車間留下無窮空間,給一位懂得藝術和科學的醫師縱情。
行醫如習劍,用藥如運劍。學十步一劍不難,藥典醫書上遍載必殺絕招,但不出手難,適時出手更難;出手制敵難,制敵不傷敵更難。戰役戰爭的省思,天下蒼生的悟念,才得用藥的真英雄。
溫度
近大年夜,氣溫驟降,其實沒有真的多冷,倒是暖冬總得應景的瑟縮一下。冬衣好像都沒拿出來過,僅一件毛背心,一件開襟毛衣,轉眼已近早春。
多麼盼望都市裡下場雪,像當年在波士頓由實驗室隔窗看天井裡的初雪,佇立良久的悸動,雪花飄呀飄的載著我對家國的思念。如今引領企盼也只是迎了短暫的幾場雨,連山巔上都眺望不到白頭。
臥室電視下的櫥櫃擺了一臺小型溫度計,脖子冷了、腿寒了,都會下意識的瞄一眼,但怎麼看都是固執的雙位數。就算氣象預報說什麼低溫特報也無感,因為早上起來都又是陽光普照。這麼久了,了解了,習慣了,也無怨了,就像街頭的紅綠燈早告訴你僅供參考。
除了氣溫,近年又多了體感溫度。因為身體對溫度的感覺可以受到溫度、濕度及風速的影響,所以在多雨的臺北小城,體感溫度常低於氣溫,而實際上溫度又何嘗不受到心理影響。心暖了,可以牽著小手在雪地裡漫遊,哪在乎風霜雨雪。
假日清晨,習慣在路口新開的小咖啡館吃早餐,紅磚牆和木質內裝的設計,就是溫暖小天地。手上一杯冒煙的焦糖拿鐵,香醇溫熱直入心扉。坐在木格窗邊看街景百態,生命和時光串流,是非常愜意的享受。
假日也喜歡逛傳統市場或廟口市集,鑽入人潮雜沓中聚溫集氣。粗獷的吆喝叫賣、俐落的剖魚殺雞;小攤上的俗擱大碗、廟宇裡的香煙裊裊、蒸籠裡的熱氣奔騰,都讓人霎時溫熱。轉角火鍋店的老闆娘,穿著紫紅短袖線衫,朱豔口紅,揮汗露著歡顏,像冬天裡的一把火,抬頭微笑打個招呼,一切盡在不言中。
這裡才是人間,是有情有義、有愛有溫度的人間。在巷弄裡,可以暫時拋開那些掛心的煩擾,讓髒亂汙垢洗滌我的一塵不染,讓自己更柔軟、更謙卑、更寬厚、更豐富,更像個有溫度熱血的人,噢!是年輕人。
有空,也喜歡和妻散步,那是我最自在放空的時刻,總是把白天煩心的事倒帶傾吐、大肆抨擊。她常都是耐心的聽,不作聲的聽,只關心順便丟個垃圾、拿回送洗的衣物,像石頭丟到河裡沒迴響,有時令人惱怒;但有時節拍也會亂,會突然跟著數落,甚至講得超過,我反而心平氣散,連番解釋安撫,根本不記得剛才說了什麼。
她其實了解我在釋放壓力,講的多是沒意義的話,靜靜的陪著我,適時的疏導,一會兒也就舒坦安靜了。別以為她虛應故事,多年後每一典故轉折也只有她記得住,我則早已忘到九霄雲外,反驚訝她怎麼彷彿在現場。
這麼多年了,這種溫度讓我心暖,我體認到那種柔弱中的剛強,局外中的清朗。
希望這一篇短文能暖和您的心,讓您重溫難得的幸福,珍惜擁有的一切。
地震之思
半夜地震驚醒,搖晃甚久,不旋踵再入睡,夢裡身困電梯,上下浮沉,渾噩間天明。
辦公室不斷有人進出,片刻沉思,雜念四起。驚覺荊棘遍地,困境接踵,令人焦慮不安。
回頭吧!回頭已無退路。走過的路,荒煙蔓草,已無跡可尋。倘就此退卻,則何必當初;棄劍而降,非我初衷。
原地踏步吧!以靜制動、事緩則圓,是過來人的諄諄教誨,一皮天下無難事。但充耳不聞、尸位素餐,情何以堪,又所為何來。
路,雲深不知處,也只有走下去了。拔劍而起,裹傷再戰,期無怨無悔、無懼無憂。願在方寸間奠百年之基。
梅姬風語
風,狂烈雄渾的撞擊著窗,雨也助拳般的迴捲潑奔。室內的我,寂靜但心懸,應合著風雨,總有一絲不安。
也不能一直坐著,著便服閒逛,不乘電梯,走到微汗。許多同仁仍堅守崗位,揮手致意,順便打氣。生活廣場裡依然熙來攘往,高樂雅和星巴克內外飄香,瀰漫著安定的力量,讓訪客的沉重轉趨恬淡。
架接中正樓與門診的空中走道,關了窗仍然有一點濕潮,在強風中晃動。八仙圳荷花池居然仍噴著水,大概是定時的,否則逆天嗆水就多此一舉了。倒是住在池中小島上的幾隻老肥鵝,仍然精神抖擻昂首佇立,看著過往的英雄豪傑也守望著家園。
朱銘先生的銅雕「健康之門」,扛頂著風雨屹立著,模糊而堅挺,他真的不離不棄的走不開,風雨奈何。
小黃仍然在排隊,耐心的守候,為急著返家的人遮風避雨,風雨故人。
魚缸裡新生的小魚在自己的快樂世界裡優游,懵懂探索著世界,無風無雨。風雨,也不過一瞬一念之間。
這裡沒有停止上班的概念,全年無休,三百六十五天二十四小時晝夜不間斷的維持高品質服務,看同仁們奔波忙碌著,不得不向這個偉大的醫院禮讚,向在風雨中留守或懸念的人致敬。
診間裡最後一瞥
門診時刻,眾聲喧囂的匆忙,理學檢查中課堂裡一再交代學生務必要做的視診,常只剩下驚鴻一瞥。當然即使短促,這一瞥卻已是多年經驗與智慧的累積,知道該看哪裡、看什麼,不能掛一漏萬,也不會大驚小怪。
察言觀色的正面審視後,常在病人臨出診間前的最後一剎那,我會再改變心意或多嘮叨一番,其實能再提供訊息的,正是那即將離去的背影。
背影,最直接的聯想,應是朱自清一九二五年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深刻細膩的描述一幕父親為他遠行送別,為他爬上攀下,費力的去買橘子的背影,令他不能忘懷,而成為中國現代散文...
推薦序
【推薦序一】
多采、美好的奮鬥人生
作家、臺大外文系名譽教授 齊邦媛
當我真正老了,自知目力有限,早上看兩份報紙,現實人生令人憂愁的多,快樂的少。落日之後,能自己選書,不再看陰暗沉鬱的書,只看言之有物,有陽光的書或文章。
德明醫師這本書,陽光耀眼,但因醫中有情,耀眼陽光就變得溫暖了。他出生在詩書家庭,自己也很愛抄詩寫字;用醫生的話說:「或許還真有些基因灌頂而入」。他一直相信醫學根本就是藝術和科學的結合。在門診看近百個病人,解決問題還要撫慰人心,自己必須找到出口沉澱回暖,漸漸養成了寫下感想的習慣。二○一四年在臉書設了「張德明風濕病圖書館」。有專科講座、醫藥新知、心靈對話、脈動迴響,幾大部分,原則上每週都有新作,期待傳輸些正能量。
我也是德明醫師的病人,但是只去看診一次,是他的長年支持者我妹寧媛推著輪椅去的,但是他判斷迅速,一針下去抽出我膝關節的積水,我即可恢復行走,不需要回診了。
真正認識他,是在那一大把芍藥花上。為了慶祝我八十五歲《巨流河》出版,我妹與外甥邀請了我們三總醫生餐敘表示感謝,席間德明醫師以一束花作賀。
那是我六十年來第一次重見芍藥花,尤其感謝他真正看到了我書中對故鄉的懷念,種在故鄉祖墳上的芍藥花,「在我日後的一生中,代表人生許多蔓延的,永不凋謝的,美與悲痛的象徵。」
不久,德明醫師已升任國防醫學院院長,再三請我去為他們學生做一次演講,我自以為幽默地定題為「當秀才遇見兵─談詮釋」,講古代詩人吟唱史詩的成就,那是一場專業的、僵硬的、失敗的演講,幸虧聽眾受過軍事訓練,沒有睡著了或打呵欠的努力撐住了張院長的場面。我自己懊惱多日,怎麼那麼迂腐,不選個有趣的題目?但是也沒有彌補的機會了,他不久就升任軍醫局局長。
國家軍醫局七十餘年來在臺灣醫療、衛生、醫事教育各方面服務軍民,自南到北,影響深遠,我一直希望政府或有心人認真的寫軍醫史。二○一五年他被派任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五年半以來,研究科目、技術深度、服務方式皆有與時並進的創新。院區的建築,最老的中正樓與新廈並肩,現代化的湖畔門診區,每天有萬人來診,努力使他們沉重的來,輕快的回家。
當然一個人的成功後面,多半有安定溫暖的家庭,有寄情的興趣,有旅行的調劑,但是我最迫切的問題是,他們這些工作狂怎麼能夠這麼看似歡愉的活著?
讀到第一九九頁〈寶可一夢〉,自以為找到答案。
它的開頭就令人一驚:「想忍住,很想忍住,一定要用力的忍住;不能說,就不能說,或許根本就不該說。但真的忍不住,不能不說。」
這是怎麼回事?
接著第二段:「今天,就是今天,二○一九年十月二十五日,寶可夢達到最高的四十級。」
這是一個真正的答案,卻是我所不了解的活法。翻回到一六二頁的〈寶可夢與安徒生〉,才恍然大悟。由這虛擬的抓寶熱潮,不得不驚嘆世界的快速改變,令智者有時也沉溺得不可自拔,必須強下決心,才能抽離。我很榮幸能在此書中看到有智慧的人如何在電子機械的冰冷中努力保留,發揮人性的溫熱,使我對未來世界多了一些安心與樂觀。
二○二○年五月
【推薦序二】
醫者的科技腦與人文心──讀臺北榮民總醫院張院長的行醫筆記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高希均
專業醫師的志業,是為了拯救生命、遠離病痛;而當專業醫師擁有愛心,既能醫病也能醫心,更可以幫助病人追求幸福人生。在臺灣,優秀的學生常以醫科為第一志願,所以從來不缺專業醫生;但兼有專業和愛心的醫師就不多,我有幸認識幾位:陽明大學前校長張心湜醫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醫師、花蓮門諾醫院前院長黃勝雄醫師等。天下文化出版了他們從醫初心與理念,他們的著作已匯聚為臺灣優良醫師的典範,今天又增加了一位: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張德明醫師。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管三所榮民總醫院:臺北榮總、臺中榮總和高雄榮總,它們都擁有相當豐富的人才與資源。張德明院長領導臺北榮民醫院體系六年,自二○一四年一月擔任副院長開始,從硬體與軟體的更新與建置,到建立與全球同步的疫病防治體系,為已成立六十五年的榮總醫院,於學術研究與臨床醫療領域,引入高科技帶來的新趨勢,注入新的活力。
畢業於國防醫學院、美國哈佛大學生物學碩士的張德明院長,曾任三軍總醫院院長、國防醫學院院長、軍醫局局長、陸軍中將,不僅是一位將軍醫師,也是一位散文作家。他一心治病、管理醫院、作育醫學人才;另一手書寫感性文章,分享他的內心世界。在他的心中及筆下,診間裡的每一個病例故事,都是人生縮影;生活裡每時每刻的觸動,都能引發深遠的洞察。
他是一位同時具備「科技腦」及「人文心」的醫者,他為臺北榮總引進了全球最新科技的重粒子癌症治療設備,造福臺灣的病患,在精準醫療上領先全臺。他認為醫學是人文與科學的結合,所以醫師不僅要在科學上精進,在人文涵養則是要更上層樓。
張院長在工作第一線上,專業且真摯,我們得以從書中習得醫學專業知識與生活體驗上的啟發。這是一本人人可讀的好書。
【推薦序一】
多采、美好的奮鬥人生
作家、臺大外文系名譽教授 齊邦媛
當我真正老了,自知目力有限,早上看兩份報紙,現實人生令人憂愁的多,快樂的少。落日之後,能自己選書,不再看陰暗沉鬱的書,只看言之有物,有陽光的書或文章。
德明醫師這本書,陽光耀眼,但因醫中有情,耀眼陽光就變得溫暖了。他出生在詩書家庭,自己也很愛抄詩寫字;用醫生的話說:「或許還真有些基因灌頂而入」。他一直相信醫學根本就是藝術和科學的結合。在門診看近百個病人,解決問題還要撫慰人心,自己必須找到出口沉澱回暖,漸漸養成了寫下感想的習慣。...
作者序
願生命豐滿盈溢
相信是有些天分,或者也有環境因素,從小喜歡文學藝術,愛看書、愛寫作,讀醫科卻偏愛文學,自己也覺得好奇。就像多年來主治的自體免疫疾病,迄今仍多屬病因未明,就以遺傳、環境等多重因素涵蓋過去,但總還是得舉些證據,讓論述實在些。
談天分,記得爺爺是公務員也是位詩人,小學時常被叫到詩舍裡抄詩,大概字還算漂亮或爺爺覺得漂亮,或根本只是一種帶小孩的手段,抄完好像給幾個銅板。那個年代情感是很含蓄的,現在想來,可能也是一種祖孫愛的表達。爺爺很早就蓄了鬍鬚,穿了長袍,既沒抱抱,也沒親親,但記憶中就是位詩人,可能有些文學細胞由血液裡丟了進來。外婆的父親好像是位秀才,當然也愛舞文弄墨。其實也不知道是否那個年代,總得詩詞歌賦的風雅一番,或許還真有些基因灌頂而入。
談環境,父親也是公務員,認真工作,薄薪養家,在那個全民胼手胝足的時代裡,少了閒情逸致,但訂閱報章雜誌,從不手軟,也成為重要養分。那個年代報章很少風花雪月、娛樂八卦,多的是社論短評或文學作品,隨手翻閱就潛移默化。尤其父母傳統上視「讀書」為乖巧孝順的觀念,從不吝惜買書錢,偏靜的個性也就真看了些書。從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卜寧的《塔裡的女人》,到《杜月笙傳》、金庸、瓊瑤的系列小說,完全不挑的葷素無忌,也就沉厚了底蘊。
不知是否算得天獨厚,長時間的閱讀,培養了寫作的興趣,到現在睡前一定看半小時雜書才能安然熄燈,也常信手隨筆,習慣性的寫作。進了醫學院,因為醫學本就是藝術和科學的結合,人文教育的興起,更讓自己風雅有據,也常對年輕學生說,好醫師要博覽廣聞,才能更深入了解疾病與病人。
醫療的過程,沉浸於喜怒哀樂。煩冗的門診,要在短時間內聽看近百人的訊息,解決問題還要撫慰人心;走出診間,有時空到見底,有時又豐滿盈溢,必須找到出口沉澱回暖!身上隨時筆不離身,也一直習慣帶個小記事本,直到習慣用手機記事。
無論在診間、在街頭、在山巔水濱、在生活中的每個時刻,偶有觸動,信手拿張小紙片,記幾個關鍵字,之後再用手機記錄,空暇時再輸入電腦潤飾成文,其實通常費不了多少時間。
大約從二○○三年還在三軍總醫院任職時,就偶爾寫些短文,但產量甚低;二○一四年初到榮總,感覺對病人的責任更重,也深刻了解醫病醫心。而自己因為公務繁忙,自忖疏於衛教,於是起心動念,在臉書開設了「張德明風濕病圖書館」,當時設了專科講座、醫藥新知、心靈對話、脈動迴響四大部分,原則上每週都有新作,期盼傳輸些正能量。假以時日,也就累積了些成品。
許多師長、好友,尤其是病人鼓勵集冊出書,以方便溫故。唯公務繁忙,因循怠惰,且總有些自詡文人的自負,不齒四處求售,直到因緣具足,得到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和王力行發行人的賞識,才得償夙願。衷心希望此書出版,能開卷有益,讓自己得到滿足,也讓別人有所收穫。
二○二○年五月三日,於臺北榮民總醫院
願生命豐滿盈溢
相信是有些天分,或者也有環境因素,從小喜歡文學藝術,愛看書、愛寫作,讀醫科卻偏愛文學,自己也覺得好奇。就像多年來主治的自體免疫疾病,迄今仍多屬病因未明,就以遺傳、環境等多重因素涵蓋過去,但總還是得舉些證據,讓論述實在些。
談天分,記得爺爺是公務員也是位詩人,小學時常被叫到詩舍裡抄詩,大概字還算漂亮或爺爺覺得漂亮,或根本只是一種帶小孩的手段,抄完好像給幾個銅板。那個年代情感是很含蓄的,現在想來,可能也是一種祖孫愛的表達。爺爺很早就蓄了鬍鬚,穿了長袍,既沒抱抱,也沒親親,但記憶中就是...
目錄
推薦序 多采、美好的奮鬥人生 齊邦媛
推薦序 醫者的科技腦與人文心──讀榮民總醫院張院長的行醫筆記 高希均
自序 願生命豐滿盈溢
書序 行醫筆記
前言 優游科學與藝術的人生思索
輯一 白袍下的感動
夜診之樂/還要活多久?/將病痛拋諸腦後/封口藥布/診間裡最後一瞥/好日子/醫病療心/長生不老/怕看不到你/天道無常/醫院的一日/一株雜草/用藥英雄/一定要出院/逝去/在記憶中/年輕的生命/克什米爾在哭泣/芍藥花香/俠隱之慟/等心的女人/點亮內心燭火/誰能引領我們走出黑暗幽谷(寫在SARS蔓延時)
輯二 親愛的家人
心頭肉/思念/溫暖的雪糕/等車/如果媽媽不認得我了/兒子的啦啦隊/等一個人理髮/陽光的一天/不要長大/離巢/怎麼都好看/溫度/懺情錄/在兩代間左右逢源/秋節/感悟/五月的康乃馨/紅玫瑰
輯三 生命中的活水
海天不一色/樂於放空/深情/養魚記/蒼茫雲雨/殊途同歸/一滴入魂/寶可夢與安徒生/寶可夢再見/都市的綠寶石/藍白/週末咖啡/皮卡丘/看海/妙蛙花/花香/自助旅遊/冬旅/捕捉/寶可一夢/轉角又遇寶可夢/填空假期/迷城/一日雙園/情人節玫瑰/在生命中跳躍的音符/奧賽美術館/東旅/東東旅
輯四 歲月帶來的豐美人生
傳說中的改變/飛行/五十九/上山、下山/添新衣/雨中/談孤獨/時光/節後餘生/小學同學會/藏鋒/五月杜鵑/牽手學生/人情世故/香氣/普悠瑪的邂逅/被放逐的老闆/旅途隨筆/生命中的美麗與哀愁/寂寞太近,而你太遠/故宮煙雨/美好豐盛的假期/留白/地震之思
輯五 做好我的事情
我沒有夢想,我做好我的事情/梅姬風語/值班短記/冰火五重天/美行點滴/假期拾穗/越南行/一生中的一天/找一條自己的成功之路
推薦序 多采、美好的奮鬥人生 齊邦媛
推薦序 醫者的科技腦與人文心──讀榮民總醫院張院長的行醫筆記 高希均
自序 願生命豐滿盈溢
書序 行醫筆記
前言 優游科學與藝術的人生思索
輯一 白袍下的感動
夜診之樂/還要活多久?/將病痛拋諸腦後/封口藥布/診間裡最後一瞥/好日子/醫病療心/長生不老/怕看不到你/天道無常/醫院的一日/一株雜草/用藥英雄/一定要出院/逝去/在記憶中/年輕的生命/克什米爾在哭泣/芍藥花香/俠隱之慟/等心的女人/點亮內心燭火/誰能引領我們走出黑暗幽谷(寫在SARS蔓延時)
輯二 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