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追求不重複穿搭的「時尚」
「學姊!這一個月以來我有注意到,妳每天都穿不一樣的衣服耶!」
如果和別人聊到過去瘋狂購物的時期,我一定會提到這句當時學妹所說的話。
我永遠不會忘記那段購物成癮且投入打扮的瘋狂歲月,那是在二十歲左右的大學生涯。「不重複的穿搭」,是我當時幾近病態的追求,也是我人生中擁有最多、最流行衣服的時期,每當察覺到同學或朋友注意到我的精心打扮,都令我心花怒放、洋洋得意!
大學時主修商業設計,幾乎每天都要熬夜趕作業,已經睡得夠少了,長期下來平均天天只有不到六小時的睡眠狀況下,我還能再早起一到兩個小時,就為了化妝、挑衣服、選包包、配鞋子,耐心等電棒到達足夠的熱度,把頭髮夾捲出滿意的弧形,然後在鏡子前反覆自問:
「今天的穿搭打扮,能不能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呢?」
「應該沒有穿到重複的衣服、讓別人感到無聊吧?」
「這件上衣幾天前才穿過,雖然裙子是新買的,但還是換一件上衣好了……」
時間就這樣消耗在猶豫著既想展現又怕弄巧成拙的審視當中,通常總要試個三~五種造型風格才能定案,總之,必定要弄到一切滿意才會安心出門。當時的同學朋友聽到我每天用心良苦地打扮,甚至還願意因此早起,都紛紛對我投以敬佩的眼光。
我很開心能找到「讓自己更有自信」的方法,只要獲得他人的讚美,或者驚呼一聲「你今天也太美了吧!」那一切的大費周章就都值得了。
在這個人人都看臉蛋、看身材的時代,打扮得好或不好,穿著乏味還是時尚,
所受到的待遇和眼光簡直是大相逕庭(至少對我這種有打扮就有差別的人來說,的確是的)。每次的精心裝扮,都會獲得不只一個人的讚美和欽佩,甚至我還知道,有人在期待看我今天怎麼穿搭。
這種虛榮使我感到更加自信,更容易受學弟妹尊敬、被學長姐注意。以上種種周遭帶給我的反饋,讓我越發相信這樣的追求是值得的!我不但開始迷戀外在的穿著打扮,更沈溺在他人的掌聲之中,這就像心理學史金納箱的實驗一樣,我好像那隻已經被制約的白老鼠,不停地重複這樣的迴路:打扮、獲得讚美、再打扮、再獲得讚美、更加打扮……。
於是,我的衣櫃漸漸地被一次次的購物給塞滿,化妝品也爆多到抽屜都關不起來,只要有同學朋友看過我的房間,沒有一個不說我「太會買」、「太誇張」。
◎驚覺,爆滿的衣櫃和房間,一點都不美
現在的我,則是在社群媒體上推廣「極簡主義」的倡導者,身邊所有人都詫異我的改變,而改變的契機,要追溯到我在瑞士當交換生、結束學業後準備回台灣所受到的刺激,也就是收拾回國的過程,讓我的價值觀發生了出乎意料的轉折。
當時還在歐洲讀書的我,旅遊在各個時尚摩登大都市,一貫的逛街購物,一貫的計畫自己的敗家行程。我買了各款快時尚耳環、以前從沒嘗試過的知名品牌T恤、第一和第二支的專櫃手錶、精美的陶瓷餐具、萌萌的絨毛娃娃……等等,實在列舉不完,說出來只會讓人感嘆「啊∼她好多閒錢!」、「過得真爽!」。但當面臨回台之際、收拾打包行李的時候,這一年累積的林林總總,根本不可能塞進32 吋的行李箱裡,本想利用國際郵遞運送,但不論航運或海運,運費驚人到根本就可以把那些東西都全部重買過,但很可能買不到那時所擁有喜歡的樣式,因此就完全不考慮國際郵遞了。
儘管我挖空心思節省空間,例如使用壓縮袋,或者把物品拆解化整為零,還是都塞不下,最後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如果不放棄一些,我根本別想回家了。
當時我不捨的程度,竟然還奢望能把我買的窗簾和床包也一併帶回家!別笑,想當然是天方夜譚,但那都是我愛不釋手的心肝寶貝啊!媽媽非常訝異我居然花費這麼多錢投資在「只生活一年的空間」,她要我做出取捨和放下無謂的執念,試圖說服我「帶不走已成定局」的事實,要我開始「斷捨離」。
於是,「斷捨離」這三個字就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顆種籽。我在瑞士的住宿房間也不過才兩坪大,當再度環視這原本以為很療癒的空間,突然有種如夢初醒的覺悟。
仔細看著散落在衣櫥和床上的衣服;東吊在門把、西掛在牆上的包包;還有更多堆放在各個角落的飾品和雜物,真的感覺一切都亂透了!原來,我一直生活在爆滿和凌亂之中。
我突然覺得自己好狼狽!
為什麼我要被逼著做選擇、被迫淘汰想保留的東西?懷著沮喪的心情,我上網查了媽媽所提的「斷捨離」,隨意瀏覽幾支Youtube 相關的影片。印象中,影片裡的人們屢屢提到「練習脫離對物品的執著」,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雖然還搞不太清楚具體涵意到底是什麼,但最起碼我對「斷捨離」這個詞顧名思義,以及隨著回台灣的時間越來越近,不得不採取行動、打起精神來面對事實:「好吧,不能全部帶,那哪些是一定要帶的?哪些可以不要?」
這是我首次嚐到「不得不取捨」的滋味,我花了好幾天的時間猶豫不決。那是我第一次認真思考每個物品對自己的意義和重要性:為什麼有些東西不需猶豫就可以決定要或不要,而有些東西明明很少用但就是捨不得?有些物品憑什麼成為我優先留下的選擇?
雖然那時「斷捨離」雖然已經讓我留下了印象,但我還沒有完全開竅,幸好這個初始的概念有助於成功地打包好行李。
還記得離開瑞士那天,總共帶了三大箱兩大袋,先是踉蹌地拖了十分鐘去車站,就已經滿身大汗了,再費力地把它們抬上火車,等到機場時再搬下來、扛上機場的行李推車,在航空公司櫃台check in 時還忐忑不安,怕會超重。經過十六小時的飛行,回到家時,那七十公斤的行李已經把我折騰得精疲力竭。
「哇!終於把這些猶豫好久的東西帶回台灣了,太爽啦!」
…… 哈, 哈, 哈, 才怪! 殊不知,那是另一場惡夢的開始。我家中的房間原本就塞滿「一年沒用的東西們」,在歐洲的這段期間,它們還是不增不減地待在那裡,現在又多了三大箱兩大袋、一共七十公斤的歸國行李,我的房間就像是已經滿載的捷運車廂,硬是要再多擠入一群人馬的感覺。
就算整個房間是粉紅色的夢幻色系,但那時候看起來,就像是住著不會打理生活的邋遢女孩。雖然感到無力又煩躁,但我開始明白一點:「整理房間,勢在必行」。
那股在歐洲篩選打包的勁頭又起來了,我一邊收拾房間,一邊放著「極簡主義」和「斷捨離」相關的影片和報導,腦海中不斷想像「經過極簡之後」的理想畫面─乾淨簡單、卻富有質感的空間,沒有任何雜物散亂在房間裡!這些都激起我無限的嚮往,成就後來脫胎換骨的原動力。
◎現在,我活得更輕鬆、更喜歡自己了
歷經了兩年斷捨離的實踐和極簡主義的洗滌,我的物品量漸漸達到了一個剛剛好的七分滿狀態。
在開始大丟特丟、大賣特賣的那段期間,我歸納出幾種最容易被捨棄的物品類型,它們似乎形成了一個清晰的輪廓,在告訴、提醒我:「我不是妳所需要的,以後不要再買我了」。
每個接觸「極簡」到一定階段的人,都會有「越來越了解自己」的感覺。大家是否同意,買東西買到最後,會越來越清楚自己想買什麼;很神奇的是,丟東西也是!你會漸漸清楚你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你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我開始對所憧憬的生活有了一個全新的定義,漸漸放下對物品的執著,漸漸生活在我習慣也喜歡的環境之中。原來沒有那麼多欲望,就不會有那麼多非買不可的打折商品!斷捨離短短數週,我感覺自己過得越來越輕鬆,於是也更讓我確信,原來我的價值和魅力,其實不必被這些身外之物給束縛。
或許現在的你,不覺得自己可以清楚分辨到底什麼叫喜歡、什麼叫需要,面對雜亂無章的房間,也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去收拾和斷捨離……別急!要開始簡單的生活,不可能只靠一個下午埋頭苦幹的整理或大丟特丟就能完成,想想過去,我們可是日積月累、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把家裡的空間填滿,相對的,現在也需要花上好幾天、甚至好幾個月才能達到簡化。
「簡單生活」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不一定要到極簡、不一定要到空無一物才是終極目標,也就是說,不要以為必須「什麼東西都沒有」才是實踐極簡。在調整生活的過程中,要隨時以「自己」為中心,「怎樣的」感覺是自己最舒服、最順眼、最嚮往的,那個「怎樣」就是最好的。
接下來的章節,我會分享自己的心得和經驗,希望帶著有心想要開始啟動簡單生活的你,用超有感、無負擔、無壓力的方式循序漸進;從改變你對「擁有」的心態,慢慢找到最適合你的生活方式和風格,希望能讓你體驗到「少即是多」的輕鬆。
◎首先,你得知道自己為什麼「一直買」?
購物當下的心情是什麼? 慾望從何而來?
前文提到,在我不經大腦瘋狂購物的大學生涯,主要起因於「想要被注意」和「虛榮心」。還有另一個原因是,在國中時,我並不是個會打扮的女孩,家裡也並不重視外在的裝扮,認為衣著夠用即可,對於我想買好看、流行一點的衣服鞋子,媽媽總認為沒有必要。
實用且夠用就好的觀念我也十分認同,但當時我讀的學校班級,同學很愛談論這些外在物質的話題,學校不必穿著制服,更是加重同儕之間的比較心理,而我「樸實」的穿著打扮,常遭到他們的嘲笑和戲弄,這讓青春期的我開始對自己的衣著感到不自信,也讓我對自己的外在產生濃厚的不安全感。
於是,一旦學會用網路購物之後,我開始背著父母親偷買新衣服,但因為深怕被發現,所以內心總想著:「沒關係,買給未來的自己穿。這樣以後上大學
就直接有好看的衣服了!」我甚至曾穿著平常的衣服,但帶著一套自己偷買的出門,在和同學見面前換上,回家前又再換回來。
而上了大學、脫離家人日常的視線後,我終於有自由購物的機會,以前越是壓抑、被取笑,後來就越是想要證明自己也可以很漂亮……。在當購物狂的日子裡,我並不重視物品能帶給我的真正價值,也沒多想物品本身的質量,只在乎有沒有打扮成別人會給予讚美的模樣;我買更多的是當下的憧憬、付錢的快感、以及擁有後的虛榮心,就像在證明給誰看一樣,用購物來補償我以前被嘲笑的困窘,消弭小時候的自卑。當時我把打工薪水、比賽獎金、書卷獎金、網路上賺來的收入,全部投資在外表打扮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月光族。
一邊斷捨離的過程中,由於一邊反省自己為什麼總在衝動購物,後悔錢都亂花沒好好存起來,思考為什麼會如此不理智,才發現原來促使我「一直買」的根本原因,是想要用這些物質的東西,來證明自己其實可以很好看。
很多的購物經驗,未必是來自我們那麼喜歡,或是「非要它不可」的理由。好比「想要買某某物來犒賞自己」,這樣的想法也許誰都有過,也是我們習以為常的自我獎勵。但我們真的喜歡這個產品嗎?犒賞之下買的東西,是買當下的快樂還是真正的需求?這份犒賞的幸福感可以延續多久?
這些問題也許讓你感到麻煩或認為根本就「想太多」,但這有可能就是長期造成家裡東西過多、滿是雞肋的根本原因。我們要找出為什麼會「擁有」這麼多沒有在使用、或其實未必那麼喜歡的東西,進而抽絲剝繭,找出自己的慾望是從何而來、找出買不停的真正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