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復興,對中國的發展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否利多於弊?
●「大歐亞夥伴關係」以俄羅斯和中國為核心,兩國在軍事和經濟領域上的分工產生協同效應,對中國推廣「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否有莫大裨益?
●俄羅斯的全球博弈策略,旨在改變西方主導的自由主義秩序,是否為中國進軍國際打開缺口?
●俄羅斯提倡的全球治理模式,為西方價值找尋替代品,是否正好與「中國模式」百花齊放?
●抑或,「大歐亞」戰略是對「一帶一路」的軟制衡,隱含了普丁對中國崛起的顧忌?
本書主要分為五個部分,將視野逐步拉寬:第一章導論;第二章討論歐亞國家如何回應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第三章剖析俄羅斯在開展「歐亞融合」大計時跟白羅斯、烏克蘭、喬治亞、哈薩克和波羅的海三國的雙邊關係,從而推論「絲綢之路經濟帶」將面對的機遇與考驗;第四章探討普丁時代重亞輕歐的「大歐亞想像」地緣戰略,以及它以中國為重心的亞太政策將使俄中交往產生何種變化;第五章關於「大國博弈」,考察俄羅斯在重大國際議題的角色和表現,如何影響中國在全球權力平衡的處境;第六章對莫斯科和北京的「非西方」全球治理理念與作為進行互相參照,探索俄羅斯模式和中國模式求同存異的空間。
作者簡介:
王家豪
國際關係學者,專研俄中關係和俄羅斯亞太政策。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碩士,主修歐亞政治及經濟。曾於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和俄羅斯高等經濟學院出任實習研究員,亦曾赴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進行學術訪問。
羅金義
香港教育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聯席總監、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總編輯。近年有關亞洲研究的編著包括《老撾的地緣政治學:扈從還是避險?》、《盛世邊緣:東亞少數者的政治社會學》、《放寬一帶一路的視界:困難與考驗》、Nations, National Narratives and Communities in the Asia-Pacific等等。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導論〉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後首次外訪選擇到俄羅斯,在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闡述「中國夢」。半年後,習近平在前蘇聯國家哈薩克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勾畫出中國的歐亞融合大計。這些外訪安排絕非偶然,而是突顯俄羅斯與歐亞融合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息息相關。
作為中國通往歐洲的中轉站,俄羅斯主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命脈。中國將俄羅斯及15個前蘇聯國家(或稱「加盟共和國」)列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六大經濟走廊中,包含3項連接中國與歐洲的建設,它們全都牽涉俄羅斯或前蘇聯國家。「新亞歐大陸橋」和「中蒙俄經濟走廊」途經俄羅斯,而「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則連接中亞國家,甚至能延伸至東歐和南高加索國家。這些國家屬於俄羅斯的勢力範圍,部分已加入其牽頭成立的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智囊曾提醒,俄羅斯抱有大國心態,懷疑「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是覬覦其勢力範圍,對中國推廣「一帶一路」構成政治風險(王義桅,2015)。作為地區安全的主要提供者,俄羅斯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安全風險扮演關鍵角色。若然俄羅斯拒絕參與,甚或影響前蘇聯國家杯葛不予合作,倡議將難以實現。
不過,即使中國取得俄羅斯首肯,絕不代表「絲綢之路經濟帶」暢行無阻。姑勿論俄羅斯是否全心支持「絲綢之路經濟帶」,但莫斯科未能完全控制前蘇聯國家,使中國仍然要面對各種挑戰。蘇聯解體後,15個加盟共和國獨立成為主權國家,取得不同程度的外交自主,不再直接聽命於莫斯科;同時亦面對外憂內患,如地緣政治衝突、顏色革命、經濟滯後等。多年來俄羅斯推動歐亞融合,如獨聯體、關稅同盟、歐亞盟,但始終未能重拾昔日影響力。俄羅斯主導的歐亞融合成效不彰,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利有弊。前蘇聯地區局勢動盪多變,不利經濟發展和成為交通運輸樞紐。不過,中國容易將前蘇聯國家「分而治之」,為談判創造有利條件。當然,中方需要仔細研究各國家的政經特徵,以及它們與俄羅斯之間的微妙關係,避免誤觸莫斯科的「紅線」。
「歐亞」(Eurasia)概念擁有多種定義,必須逐個釐清,為全書定調。「歐亞」既是文化概念,緣於20世紀初,提倡俄羅斯非歐非亞,要走獨特的發展路線。「歐亞」也是地緣政治理念,即位於世界的「心臟地帶」(Pivot area),蘊藏豐富天然資源,有條件自給自足(Mackinder, 1904)。「歐亞」亦是政治實踐,體驗在俄羅斯總統普丁兼顧歐亞的「雙頭鷹」外交,保持東西方外交平衡。在學術界中,「歐亞」是政治正確的產物,摒棄具濃厚意識形態色彩的「前蘇聯」。簡言之,「歐亞」泛指俄羅斯與前蘇聯國家,也等同「小歐亞」(Small Eurasia)和「中央歐亞」(Central Eurasia)等術語。「大歐亞」(Greater Eurasia)則是克里姆林宮智囊提出的地緣政治戰略,以「非西方」國家為主的共同經濟及安全空間(Karaganov, 2018)。
歐亞融合、「大歐亞」戰略、「非西方」全球治理模式,正體現俄羅斯的大國復興夢。冷戰結束後,俄羅斯被當成輸家、受西方列強欺凌,國民生活水準急劇下降。普丁曾揚言,俄羅斯永遠都是大國,矢志在全球秩序中尋回適切位置。「歐亞」重塑俄羅斯獨特的國家認同,以地區融合鞏固其勢力範圍,將其他大國拒之於門外。「大歐亞」擴張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影響力,讓它與美國和中國平起平坐,並輸出「非西方」全球治理模式,在重大國際議題保持話語權。
俄羅斯的復興,對中國的發展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否利多於弊?「大歐亞」以俄羅斯和中國為核心,兩國在軍事和經濟領域上的分工產生協同效應,對中國推廣「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否有莫大裨益?俄羅斯的全球博弈策略,旨在扭轉西方主導的自由秩序,是否為中國進軍國際打開缺口?俄羅斯提倡的全球治理模式,為西方價值找尋替代品,是否正好與「中國模式」百花齊放?抑或,「大歐亞」戰略是對「一帶一路」的軟制衡,隱含了普丁對中國崛起的顧忌?
有關「絲綢之路經濟帶」、俄羅斯和歐亞融合的學術文獻不少,但將三者的關係結合分析,卻是嶄新的嘗試。俄羅斯遠東研究所曾對「絲綢之路經濟帶」進行利弊分析,解釋何為「一帶一路」及其對俄羅斯利益的影響(Petrovsky et al., 2016)。中國學者亦撰書討論「一帶一路」與歐亞盟的實際銜接過程(李興,2018)。本書則以事態探討的進路(Issue inquiry approach)入手,梳理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再引申它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深遠影響。
本書分為5個部分:第二章考察歐亞國家如何應對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第三章〈歐亞融合〉剖析俄羅斯與白羅斯、烏克蘭、喬治亞、哈薩克、波羅的海三國的雙邊關係,解讀中國將面對的機遇與挑戰。第四章〈大歐亞想像〉探討俄羅斯現時重亞輕歐的地緣戰略,以及它以中國為重心的亞太政策。第五章〈大國博弈〉討論俄羅斯在重大國際議題的角色,是否有助中國改變全球權力平衡。第六章〈「非西方」全球治理〉展示俄羅斯模式和中國模式求同存異的可能性。
〈第二章〉節選
五、南高加索可以各取所需嗎?
2019年春中國外長王毅歷史性訪問亞塞拜然、喬治亞和亞美尼亞,展示南高加索三國於「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地位。南高加索地理位置優越,匯合歐亞各條貫穿東西和連通南北運輸走廊。三國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可謂各取所需:中國可建設連接歐洲的替代路線,繞過俄國的西伯利亞鐵路;南高加索國家能利用中國平衡俄國與西方勢力,也為區內基建項目發掘新資金來源。
1.起伏跌宕的南高加索局勢
南高加索三國今天面對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凍結衝突」(frozen conflicts),其實多年來該地區的局勢也是乍暖還寒,衝突一觸即發。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於1988年爆發納戈爾諾─卡拉巴赫(Nagorno-Karabakh)戰爭,源於納卡地區尋求脫離亞塞拜然獨立,併入亞美尼亞。1994年雙方在歐安組織明斯克小組(OSCE Minsk group)斡旋下停火,但多年來局部衝突仍然時有發生;2020年9月底戰火重燃,持續多周,陣亡軍人接近五千,民族主義情緒令雙方領袖都難以選用溫和方法解決糾紛(王家豪、羅金義,2020b)。喬治亞同樣面臨分離主義威脅,阿布哈茲(Abkhazia)和南奧塞梯(South Ossetia)趁蘇聯解體宣布獨立,與喬軍爆發軍事衝突,最終由俄國介入調停。2008年時任喬治亞總統薩卡什維利打算收復失地,向南奧塞梯開火,招致俄軍以保護僑民為由入侵還擊,觸發「五日戰爭」。值得一提,納卡、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的獨立地位不受國際社會普遍承認。
由於局勢起伏跌宕,南高加索的地區融合和發展大受影響,特別是內陸國家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石油資源豐富,積極擴展基建,加強與喬治亞和土耳其的連通性,如南高加索天然氣管、塔納普天然氣管(TANAP)和「巴庫─第比利斯─卡爾斯鐵路」(BTK鐵路)等都是可觀項目。喬治亞位處黑海東岸,加上與區內的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保持良好關係,遂能在南高加索地區扮演樞紐角色。相反,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和土耳其交惡,邊境長期封閉,面臨邊緣化困局,於是嘗試與伊朗加強合作,期望透過南北運輸走廊衝出重圍。
2.「跨裏海國際運輸路線」
南高加索地區的龐大基建當中,與「絲綢之路經濟帶」關係最為微妙的是「跨裏海國際運輸路線」(TITR)。它繞過俄羅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南線,也是新歐亞大陸橋的競爭對手;全長4,766公里,從哈薩克連接BTK鐵路,再抵達烏克蘭、羅馬尼亞和義大利等歐洲國家。由於南線不經俄國,中國可以減輕俄國對歐盟商品實施禁運造成的影響;竣工後,從中國到歐洲的貨運時間僅需15天,遠較船運快捷和空運便利。
BTK鐵路為跨裏海國際運輸路線的重要部分,由亞塞拜然、喬治亞和土耳其共同興建,為連接中國與歐洲提供新選擇。它於2017年底通車,全長826公里,特意繞過亞美尼亞,充滿地緣政治色彩。正因如此,世界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拒絕參與投資,迫使亞塞拜然與土耳其自掏腰包。這鐵路預計初期貨運量為650萬噸,長遠(2023年)可達1,700萬噸。然而由於受到各種掣肘,目前仍處於試驗階段,去年貨運量僅得27.5萬噸。譬如說,亞塞拜然首都巴庫港以船連接至哈薩克阿克套(Aktau)港口,但橫越裏海的渡輪成本高昂,單程需要1,200美元,每海里高達6.5美元(Inan & Yayloyan, 2018)。作為樞紐站,土耳其東部城市卡爾斯在接駁上出現明顯缺陷,連接土耳其西部及歐洲的鐵路網尚有待建造。另外,軌距差異、通關手續、過境關稅等技術問題,還需要各國討論和解決(Rzayev, 2019)。
阿納克利亞深水港(Anaklia)也併入跨裏海國際運輸路線,並且獲得中國和西方國家垂青。被譽為喬治亞史上規模最大的項目,阿納克利亞港投資額為25億美元,佔地400公頃,水深16米,可容納載運1萬個20呎標準貨櫃的貨輪,預計年吞吐量達1億噸。項目由美國和喬治亞企業組成的阿納克利亞發展集團(Anaklia Development Consortium)負責承建,皆因阿納克利亞港毗鄰阿布哈茲,喬治亞看重其戰略和安全價值。中資投標失敗,但仍期望項目盡快建成,所以上海振華重工(ZPMC)投資5千萬美元,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亦提供貸款。
雖然阿納克利亞港深受中國和西方國家歡迎,但對俄國百害而無一利,故克里姆林宮試圖阻撓項目完工。阿納克利亞港有助美國提升地區影響力,甚至建立軍事存在,以抑制俄國在黑海的勢力擴張。它也將是俄國的新羅西斯克港(Novorossiysk)的直接對手,削弱後者的競爭力。2018年阿納克利亞發展集團理事長捲入洗黑錢醜聞,影響工程施工進度,恐未能如期於2020年竣工。外界質疑喬治亞執政黨主席伊萬尼什維利藉以打擊政敵,更憂慮他向俄國獻媚將項目擱置,或改由中資企業承建。
3.「國際南北運輸走廊」
值得細察的還有「國際南北運輸走廊」──隨著俄羅斯、亞塞拜然和土耳其於2019年5月簽訂合作備忘錄,允許俄國西伯利亞鐵路與BTK鐵路併合,它已漸見雛形。俄國、伊朗、印度早於2002年提此倡議,有利各方擴張影響力和促進經貿往來。
從互相競爭到合作,俄國參與BTK鐵路可謂各取所需。雖是中、歐之間最短程的陸路路線,但BTK鐵路貨運量不足,難以取代西伯利亞鐵路。隨著互相競爭的威脅漸減,俄國找到西伯利亞鐵路與BTK鐵路合作的契機──由於政府投資不足,前者年久失修,導致超負荷,運輸效率下降,削弱俄國能源產業的出口競爭力;兩條鐵路連接,有助釋放前者的貨運量,也為俄國煤礦覓得快捷和有效率的路線,運往土耳其和東南歐市場(Garibov, 2019)。目前俄國與土耳其的貿易以陸路運輸為主,途經烏克蘭、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年貨運量達2千萬噸。兩鐵連接後,俄國更容易開拓土耳其市場,也進一步邊緣化烏克蘭,而BTK鐵路貨運量不足問題亦有望解決。
BTK鐵路與「國際南北運輸走廊」結合,意味著亞塞拜然成為匯合東西、南北運輸走廊的重要樞紐。除了領土爭議外,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多年來爭相成為「國際南北運輸走廊」的中轉站。亞塞拜然的銀彈攻勢奏效,巴庫政府於2017年向伊朗貸款5億美元(項目造價約11億美元),興建連接拉什特(Resht)和阿斯塔拉(Astara)的鐵路。相反,連接亞美尼亞和伊朗的鐵路需要35億美元,缺乏經濟效益,而且超出埃里溫政府財力範圍。亞塞拜然捷足先登,也要多虧俄國暗中支持──雖然維持盟友關係,但莫斯科樂見亞美尼亞遭邊緣化,被迫繼續依賴俄國(Rahimov, 2017)。
4.中國:第三股勢力?
面對美俄地緣政治博弈,南高加索三國採取截然不同的外交策略。亞塞拜然能源自給自足,奉行平衡和獨立外交政策,與美國、歐盟和俄國同時保持友好。喬治亞與俄國斷交,矢志加入歐盟和北約,但短期內難以實現。由於俄國主導納卡局勢,亞美尼亞外交被莫斯科牽制,年前埃里溫無奈拒簽歐盟聯合協議,改為加入歐亞盟。
作為中國在南高加索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亞塞拜然看重北京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大力支持。在納卡議題上,兩國反對分離主義的立場一致──北京不承認納卡、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的獨立地位,而亞塞拜然和喬治亞也禮尚往來,奉行「一個中國」原則(Valiyev, 2019)。由於歐安組織對亞塞拜然實施武器禁運,俄國也傾向出售相同水平的武器予亞塞拜然及亞美尼亞,巴庫政府遂增加採購中國軍火。
喬治亞成為首個前蘇聯國家與歐盟和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擁有便利的營商環境。根據世界銀行的《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喬治亞在190個國家中排名第6,冠絕歐亞地區。近年它與中國愈走愈近,引起西方國家不安,再次加強對第比利斯的投放。例如,美國海外私人投資公司(OPIC)向喬治亞21個項目投資1億3,800萬美元;歐盟自2014至2018年向它提供近6億歐元援助。
中國與亞美尼亞的互動不及其他南高加索國家,難以破除埃里溫對俄國的依賴。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曾表示有意興建亞美尼亞─伊朗鐵路,但結果無疾而終。亞美尼亞在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欠缺角色,兩國合作僅停留於人文交流層面,例如設立孔子學院和免簽證安排等。
〈第一章 導論〉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後首次外訪選擇到俄羅斯,在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闡述「中國夢」。半年後,習近平在前蘇聯國家哈薩克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勾畫出中國的歐亞融合大計。這些外訪安排絕非偶然,而是突顯俄羅斯與歐亞融合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息息相關。
作為中國通往歐洲的中轉站,俄羅斯主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命脈。中國將俄羅斯及15個前蘇聯國家(或稱「加盟共和國」)列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六大經濟走廊中,包含3項連接中國與歐洲的建設,它們全都牽涉俄羅斯或前蘇聯國家。「新亞歐大...
推薦序
〈推薦序〉
文/張裕亮(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
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訪哈薩克,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倡議提出後,在國際學術論壇間引發高度重視,香江長期以來處於中西文化交流匯合場域,也是當前中美爭霸前沿陣地,學術界對此倡議關注自然不落人後。由香港教育大學羅金義教授及王家豪先生合撰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歐亞融合與俄羅斯復興》,就基於上述的背景,從國際政治學的視野,試圖論述中國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俄羅斯之間的博弈關係。
「絲綢之路經濟帶」簡稱「一帶」,是從中國大陸出發,沿著路上絲綢之路以歐洲為終點:一是經中亞、俄羅斯到達歐洲;二是新疆經巴基斯坦到印度洋、中亞與西亞到達波斯灣和地中海沿岸各國。「一帶」作為中國通往歐洲的中繼站,連接亞太地區與歐洲,中間經過的15個中亞地區國家,俱為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即使在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仍視其為傳統的勢力範圍。
明顯地,中國試圖透過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發展新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加強沿路的基礎建設,消化中國過剩的產能與勞動力、保障中國的能源與糧食供給,並帶動大西部地區的開發。中國也清楚「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仍與俄羅斯有著千絲萬縷的政經文化關係,再加上這些地區局勢動盪多變,要有效加強彼此合作夥伴關係,往往必須藉由「分而治之」策略,為個別雙邊談判創造有利條件。至於從俄羅斯立場觀之,由於「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地區恰恰是俄羅斯為重拾昔日榮光,戮力重塑「歐亞」融合的場域,自然對於中國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背後隱藏對中亞國家的政治經濟滲透,有所忌憚不願樂見其成,因此對於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往往口惠而實不至,諸多合作項目完工似乎遙遙無期。同時,俄羅斯也鼓動中亞五國的「恐中症」、東歐國家的能源資源、南高加索三國的「凍結衝突」,都對中國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帶來諸多挑戰。
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歐亞融合與俄羅斯復興》一書中,二位作者羅金義教授及王家豪先生就清楚洞見了,當前中國與俄羅斯之間,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推動過程中,面臨的先天結構性矛盾,以及可預期的未來衝突。該書指出,基於當前有關「絲綢之路經濟帶」、俄羅斯和歐亞融合的學術文獻不少,例如俄羅斯遠東研究所曾對「絲綢之路經濟帶」進行利弊分析,解釋何為「一帶一路」及其對俄羅斯利益的影響(Petrovsky et al., 2016)。中國學者亦撰書討論「一帶一路」與歐亞盟的實際銜接過程(李興,2018)。為此,羅金義教授及王家豪先生則在書中另闢蹊徑,試圖將「絲綢之路經濟帶」、俄羅斯和歐亞融合三者的關係結合分析,以事態探討的進路(Issue inquiry approach)入手,梳理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再引伸它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深廣影響。
金義教授早年供職香港城市大學時,某次在金門大學學術研討會與我初識,一見如故相談甚歡,之後時相過從以文論交,幾次謬承盛情邀稿,拙作得以刊載於香港學術專書。期間,金義教授轉任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並身兼大中華研究中心聯席總監,立足香江關懷寰宇,近年來更主編《東亞焦點叢書》等多本專書,對區域國際政治經濟文化著力極深,收穫豐碩。
邇來香江風波不斷,社會民心動盪不安,然金義教授潛隱校園,自律嚴謹筆耕不輟。近日聽聞金義教授述及《絲綢之路經濟帶,歐亞融合與俄羅斯復興》一書即將在臺付梓,相信對臺灣讀者是一大佳音。金義教授並囑余作序,謬承邀約盍興乎至,乃援筆略述如上。是為序。
〈推薦序〉
文/張裕亮(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
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訪哈薩克,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倡議提出後,在國際學術論壇間引發高度重視,香江長期以來處於中西文化交流匯合場域,也是當前中美爭霸前沿陣地,學術界對此倡議關注自然不落人後。由香港教育大學羅金義教授及王家豪先生合撰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歐亞融合與俄羅斯復興》,就基於上述的背景,從國際政治學的視野,試圖論述中國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俄羅斯之間的博弈關係。
「絲綢之路經濟帶」簡稱「一帶」,是從中國大陸出發,沿著...
目錄
推薦序/張裕亮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俄羅斯及前蘇聯國家
一、俄羅斯態度多變的背後
二、「一帶一盟」:務實還是務虛?
三、中亞五國之旅:坦途還是荊途?
四、烏克蘭與白羅斯:東歐中轉站可靠嗎?
五、南高加索可以各取所需嗎?
六、小結
第三章 歐亞融合
一、歐亞經濟聯盟:豐碑還是夕陽?
二、 拖延「俄白聯盟」:中國牌奏效嗎?
三、烏克蘭素人總統:「親歐不反俄」?
四、頓巴斯戰爭綁死烏克蘭
五、刻赤海峽衝突
六、喬治亞國會衝擊:親俄與反俄的拔河
七、哈薩克:中資的「光明之路」?
八、波羅的海小國的禦俄之術
九、小結
第四章 「大歐亞想像」軟制衡「一帶一路」
一、俄中戰略夥伴關係:同床異夢
二、俄中關係官熱民冷
三、俄中在中亞較勁:從上海合作組織說起
四、印度:俄中之間的搖擺國
五、四島爭議緩和:日本忌憚中俄聯手
六、朝鮮藉俄制中的盤算
七、東協:讓俄國將「海上絲綢之路」多極化
八、小結
第五章 美、俄、中大國博弈
一、美國「聯俄抗中」:睿見還是迷思?
二、核軍備競賽對中國的挑戰
三、北極爭雄:「新冷戰」前哨還是多邊合作?
四、俄羅斯將是中東新任調停人?
五、俄國能突破美中在非洲的強勢嗎?
六、國際資訊戰:中國應仿效俄式策略嗎?
七、小結
第六章 「非西方」全球治理
一、普丁的現實主義世界觀
二、俄版「後西方」世界秩序
三、「大國」外交獨立性:從莫斯科看北京
四、「網路主權」爭議:中俄互相學習?
五、「非西方民主」的考驗
六、「天下制裁」:俄羅斯大國夢難圓?
七、小結
第七章 結論
後記
參考文獻
推薦序/張裕亮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俄羅斯及前蘇聯國家
一、俄羅斯態度多變的背後
二、「一帶一盟」:務實還是務虛?
三、中亞五國之旅:坦途還是荊途?
四、烏克蘭與白羅斯:東歐中轉站可靠嗎?
五、南高加索可以各取所需嗎?
六、小結
第三章 歐亞融合
一、歐亞經濟聯盟:豐碑還是夕陽?
二、 拖延「俄白聯盟」:中國牌奏效嗎?
三、烏克蘭素人總統:「親歐不反俄」?
四、頓巴斯戰爭綁死烏克蘭
五、刻赤海峽衝突
六、喬治亞國會衝擊:親俄與反俄的拔河
七、哈薩克:中資的「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