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前言
吳景超的兩本著作
吳景超和聞一多、羅隆基並稱為「清華三才子」,他是胡適最為看重的年輕人之一,他被稱為「中國都市社會學第一人」,但和同代人的久負盛名相比,吳景超早已淡出人們的記憶。但他是一個漸被歷史塵封、卻不應該被所遺忘的人。我在十幾年前曾讀過學者謝泳的《清華三才子:聞一多‧羅隆基‧吳景超》一書,當時我最感興趣的是前兩人,因為吳景超所涉及的是社會學,並不在我研究的範圍。今年五月一日政大教授劉季倫告知我吳景超的《劫後災黎》是可以重新出版,他說他認為該書是記抗戰結束後中國慘狀的很重要的書籍。於是我二話不說從圖書館找到這本一九四七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影印本仔細拜讀。一九四六年吳景超出任中國善後救濟總署顧問,同年五月至八月間,他應善後救濟總署之邀,從重慶出發,到貴州、廣西、湖南、廣東、江西五省考察災情及各區善後救濟分署的救災工作。他記錄了旅途中的見聞,全書採日記形式寫成,真實感很強。後來他自己又寫了〈看災來歸〉一文發表於一九四六年九月二十日《大公報》,可視作這本日記的整體敘述,因此我把它放在日記的前面權充做一篇導言。
對於吳景超的成就,我實在無能為力去寫篇導讀,因為在這之前,他的著作我無一本讀過,更遑論它是社會學的領域。於是只好向老友謝泳求助,從他的大著中摘錄成〈吳景超的學術及人生道路〉一文做為導讀,蒙他應允,十分感謝。而書後我也補充了三篇附錄,分別是《清華暑期週刊》第七八期由佚名寫的〈吳景超〉和第十期吳景超自己寫的〈回憶清華的學生生活〉兩文,可做他生平的補充;而他在《新經濟半月刊》第二期發表的〈抗戰與人民生活〉則是由《劫後災黎》這本考察日記所延伸的論述文章,和本書有直接的關連性,故加以收錄。
吳景超著述的學術價值長期被忽視,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吳景超興趣廣泛,涉及社會學的多個領域,其著作大致如下:(一)《都市社會學》,世界書局一九二九年版;(二)《社會的生物基礎》,世界書局一九三○年版;(三)《社會組織》,世界書局一九二九年版;(四)《第四種國家的出路》,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七年版;(五)《中國工業化的途徑》,長沙商務印書館一九三八年版;(六)《中國經濟建設之路》,重慶商務印書館一九四三年版;(七)《戰時經濟鱗爪》,中國文化服務社一九四四年版;(八)《劫後災黎》,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四七年版;(九)《有計劃按比例的發展國民經濟》,中國青年出版社一九五五年版;(十)《蘇聯工業化時期的計畫收購和計畫供應》,通俗讀物出版社一九五五年版;(十一)《唐人街:同化與共生》,築生譯、郁林校,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
這些書籍幾乎是早年的版本,圖書館也不一定有。我並沒有特別去尋找,因為在這之前我看過好友陳正茂教授蒐集的全套《新路》周刊裡面有不少吳景超的精彩文章。一九四八年一月二十四日,吳景超去拜訪胡適,說要辦一個刊物,由錢昌照出錢,吳半農主編,劉大中負責經濟,錢端升負責政治,蕭乾負責文藝,而自己則負責社會,此刊物就是《新路》周刊。它於一九四八年五月十五日創刊於北平,但在同年十二月十八日就停刊,共出刊二卷六期(計三○期)。《新路》是「中國社會經濟研究會」的機關刊物,作者群陣容堅強,網羅不少華北學術界領袖,如吳景超、潘光旦、劉大中、蔣碩傑、樓邦彥、邵循正、邢慕寰、周炳琳、蕭乾、汪曾祺、楊振聲等碩學鴻儒。除了《新路》周刊外,我利用中研院的「民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上海圖書館製作)去尋找,在上百篇的文章中找出二十篇重要而具代表性的文章,它們分別發表於《獨立評論》、《獨立時論》、《新經濟》、《新路》周刊等,編成《吳景超的社會觀察》一書。我兩度到中研院去蒐集這些文章,最後去的時間記得是五月七日,而吳景超恰恰在一九六八年五月七日去世的,冥冥之中,似有因緣。而就在文稿蒐集完成後的一週後,新冠疫情爆發。緊接著中研院圖書館禁止院外人士進館至今,幸好文稿已經蒐集完成,否則將會延宕不知到何時。
學者呂文浩說:「在中國第一代社會學家裡,吳景超治學方法的特點是非常鮮明的,他善於而且勤於搜集當時世界各國尤其是工業化各國的社會統計資料,並以此為依據觀察當時中國社會的問題,提出一些前瞻性的論斷。正因為他的這一特點,他對當時中國社會問題的判斷,思想往往比較敏銳而新穎。」謝泳對吳景超評價很高,他說:「凡論述某一問題,視野都很開闊,他總是要把眼光放在全世界範圍來觀察,他引述的理論和數據都是當時最新的,他涉獵之廣泛,學術格局之宏闊,在同時代的學者當中,是不多見的。」
南京大學學者龐紹堂將吳景超的學術風格,概括為六點:
1、受過系統、嚴格的西學訓練,精通多種外語。
2、文風樸實,語言平實,論證精當,邏輯簡明,絕無玄奧晦澀之論證、故做莫名高深之炫耀,通俗易懂,但鞭辟入裡,指心見性,切中命門要道。
3、注重實證統計,論述必有根據。
4、悟透西學,具國際視野,中西比較,西西比較,旁徵博引,善用史料,說話皆有出處。
5、注重研究社會重大問題,關注社會敏感問題,即使一得之見,也秉筆直書,不回避,不矯飾。
6、並未秉承社會學所謂價值中立的理解主義傳統。
吳景超的著作,是中國都市社會學的發軔;他提出的「區域經濟」、中國工業現代化的理論,他對中國社會階級的理解,對於中國農村土地、租佃及人口問題的判斷與解釋,影響至今。尤其在《新路》周刊中有多篇文章是吳景超寫完之後,先發給劉大中、蔣碩傑等等這些經濟學者看過,然後每人再發表意見討論(討論內容亦刊登),最後吳景超就這些同或不同的意見,做總答覆。「疑義相與析」,創下最佳的典範。一九四八年十月下旬,胡適曾向翁文灝、蔣介石推薦吳景超、蔣碩傑、劉大中。三人中,劉大中和蔣碩傑後來都來到台灣,在台灣的土地改革及稅制改革中發揮了很大作用,蔣碩傑還曾被提名角逐諾貝爾經濟學獎。
通觀吳景超所寫的文章,他其實給中國現代化之路提供了願景。而這些前瞻性論點至今依然適用於當今的社會。二○二一年是吳景超誕辰一二○週年,我們以這兩本小書,來緬懷這第一代的社會學家,希望他不被世人所遺忘!
蔡登山
《劫後災黎》自序
這本日記,是我觀察貴州、廣西、湖南、廣東、江西五省災情及各區善後救濟分署工作的實錄。中國經過了八年多的抗戰,對於人民的生活上,發生了什麼影響,我想凡是留心國事的人都想知道。這本日記裡面,對於戰後的人民生活,粗枝大葉的加以描繪,讀者由此可以知道抗戰勝利之後,我們的老百姓,過的是什麼日子。中國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自從有史的記載以來,我們的祖先,便不知道經過了多少災難。現在的災難,也許不是空前的,但救濟工作的廣泛和普遍,無疑的是空前的。這些救濟的辦法,富有參考的價值。在這本日記裡,對此也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我是一個學社會學的人,對於實地調查或研究的機會,是最歡迎的。過去雖常有這種願望,但很少得到這種機會。這次蒙善後救濟總署蔣前署長廷黻的好意,要我替他擔任視察的工作,我因此得到機會,跑了五千多公里的路,走了許多新的地方,看了許多我想看的社會狀況。我願在此對他表示謝意。我的同伴張祖良視察,在整理材料時,給我很多的幫助,也是使我心感的。還有在這次旅行中,各地的分署,供給我交通工具,使我的視察工作,同時是一種快樂的旅行,在戰後的中國,不能不說是一種意外的享受。我對於分署的朋友,以及沿途供給我材料的各位先生,均在此一併道謝。
吳景超 三五,十,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