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輸才會贏
敢於不斷向前邁進 才能收穫更多
敢輸才會贏
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什麼是輸,什麼是贏?詩人杜甫在極度窮困下創作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其作品卻被傳頌千古。作家路遙的作品有極其巨大的影響力,然而他的人生實在太窮困了,即使用盡全力卻一個安穩的生活與創作環境也爭取不到,窮得連去拿文學獎的交通費都要去借。如果拿世俗的尺去量度,他的貧困去到一個相當極端的程度。印象派畫家梵高,其畫作現今價值連城,是全球頂級博物館及收藏家的珍寶。可是在他生前作品卻是乏人問津,甚至諷刺者多於欣賞者,須靠親人接濟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
那些在時代中未能發揮其影響力,在物質生活上比較困難,看似輸在自己時代,卻能贏了人生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他們達到了不負人生的境界。如果你認真的去思考,會發現人生中贏與輸的界線其實並沒有黑與白的劃分那麼簡單。只懂用直接金錢與當下地位去量度別人的高低,不考慮其處世與人品,其實俗不可耐。這跟開車回老家探望親友時只以誰的汽車品牌更高端作為成功者的標誌一樣,簡單粗暴的直接把人作簡單片面的定義與分類。
金錢主宰了現代社會許多的領域,彷彿無所不能。
人的目標就是以收入與財富來衡量,而親友圈子對個人能力的評價也經常以此作標準。有了錢就可以隨心所欲的消費,而不斷升級的消費以及累積財富就成了很多人認定幸福的唯一來源。彷彿沒有不斷消費與背後的財富,就必然地失去了幸福的可能。這一種想法一旦形成支配性的念頭,人生就再沒有了金錢以外的追求,金錢就是你的人生是否成功與幸福的分數,分數高的是成功者,分數低的就是失敗者。沒有了思想,品格,美學的追求,只剩下消費與財富的追求,不過是窮得只剩下錢的人生。千百年來終極夢想只為了累積更多財寶的商賈巨富,幾乎全都湮沒在時代的洪流之中,再也沒什麼人記起。個人能否影響後世,金錢卻難以發揮作用。比如在文學世界,金錢充其量可以助你霸占暢銷榜一段時間,可是文學世界只有一把尺去判別作家地位,這是一把以時間及影響力去量度之尺。你的作品在下一個世代是否仍然閃閃發光,還是早已被時代洪流沖走?金錢對此是沒有辦法產生太大幫助,也不能靠名人背書做到,而必須要靠作品本身的價值。
希臘人修昔底德在公元前五世紀編寫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他說自己創作的目標不是為了取悅讀者贏得喝采,而是為了創作出永恆的作品。這部作品成為研究國際關係及外交不可或缺的巨著,修昔底德陷阱這一名詞在當今仍不斷被人使用解釋國際關係。書中借助史實隱藏著不必要的衝突是否可以避免的巨大睿智,令著作千百年過後仍然產生巨大的影響力。有誰當過羅馬帝國的皇帝早已沒什麼人認識,可是公元二世紀被稱為哲學家皇帝的馬可‧奧理略(Marcus Aurelius)所著的《沉思錄》直至今天仍有其讀者,單是中文翻譯就有很多不同版
本。他的思想比他個人在政治及軍事上的聲望流傳得更久。
中國古代有數之不盡的兵法,三國時代的曹操就說自己看了三十多家不同的兵書。在眾多兵書之中,只有《孫子兵法》直到今天仍保有相當的影響力,絕大部分同時代流傳的兵書早已不合時宜被時代淘汰。其提出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精神,一直影響至今。孫子在軍事上的成就遠不如他著作《孫子兵法》所產生的影響力,事實上個人成就與其文學地位往往沒有太大的相關性。
許多影響力巨大的中外作家,比如魯迅,叔本華,卡夫卡等人,他們的作品最初的發行都是沒有什麼銷量可言的。如果你看到一些當代作家不斷以作品數百年後仍有沒有人會看,去作為其他作家好友新作的評價,你就會明白文化的尺,與世俗圈子的尺真的有點不同。能暢銷當然好,但對於更多不是文字商品寫手的真正作家而言,真正重視的,是其文字與思想的影響力,這是一種金錢買不來的東西,卻是作家最珍而重之的瑰寶。而要達至這一目標,你必須要有敢輸的精神,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作品能不能出版,究竟有沒有讀者,作品出版後會否毫無反響甚至劣評如潮。未來的成果完全不確定,卻要先付出大量的時間去埋首寫作。可是作品在完成前只是一堆沒有價值的原稿,創作的過程就像進入了漫長黑暗的隧道,而你只能依靠心中的信念與意志力量走出隧道,卻不知道出口處有沒有光明。然而也只有這種能耐的人,才有機會獲得金錢與權力買不到能跨越時代的影響力。這個概念在其他如建築與音樂等創作的領域也是同樣適用的。
你有沒有受到世俗價值觀影響,扭曲到你內心的方向舵,用上了一生的時間航向了錯誤的地方,達成了所謂的目標,反而感到困惑與痛苦迷茫,卻不是成功的喜悅。大多數人不需要也不可能以立德,立功,立言去流傳後世,許多人的最真實願望只是簡簡單單的好好過日子。然而你有沒有認真想過,你其實有能力更好的改變及影響身邊更多的人和事,令自己與周圍的人更愉悅,令簡單的人生有更多的色彩與更多的經歷。一切往往只是由改變內心中一個想法開始,如何決定人生方向,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生問題,千萬不要輕輕帶過。
很多人的成長過程都是按部就班的升學,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到找工作,小心翼翼的跟著預設的軌道被推著一直向前走,卻很少人很認真的思考自己的人生軌道其實應該怎樣走。我因緣際會與社會不同層面的人結緣,在生活的實踐中慢慢累積了很多不同的觀點與想法,尤其是人生態度與處世的方法。如果把一些積極想法寫出來,授人以漁,何樂而不為,這就是創作這一本書的源起。這是一本涵蓋由教育,工作,情感,人生難題,個人與社會關係等等題目的書。我花了很長時間思考這些沒有絕對答案的題目,在書中提供的只是一種參考觀點,不一定適於用不同的人及不同的處境。只要能引導你思考相關問題,助你找出自己內心中的答案,已經達到了我的創作目的。
敢輸的故事
許多按結果來看被認定為成功的人,其實往往先經歷過許多非常難堪的失敗。成功的人跟失敗的人,其實可以是同一個人,視乎你用哪一個時間點做觀察。人們總是以最後的結果決定了對成功與失敗的判斷,而不太會考慮別人的奮鬥過程與態度。比如馬雲的創業經歷,他最先開了個翻譯社,之後也搞了一個中國黃頁,並未能成功開花結果。如果時間回到一九九零年代,當時的人可能定義他是一個只有想法的失敗者,事實上跟他同期互聯網創業的人大多數都倒了下去。如果他沒有遇上工作上的夥伴以及生意上的貴人,資金耗盡後倒下去只是時間問題。當然,在今天你只會聽取到歌頌他後來成功的故事。他是在第三次創業時才成立了阿里巴巴。
馬雲沒有被接連失敗擊倒,是因為他擁有敢輸的精神,輸了後停頓一會整理一下,又再次重新上路。沒有人知道一個人承受失敗的極限,也許再倒地幾次連馬雲也會站不起來,選擇放棄而尋求安穩。但這個世界總是有一類人倒地許多次後仍是會嘗試站起來尋找新的目標,不放棄的精神跟生命的求生意志一樣的強大。也許有人會認為馬雲當年沒什麼好輸,所以才敢去輸,其實敢輸的精神並不限於某一出身與背景。阿里最初成立之時,有一位祖輩皆為律師,畢業於耶魯大學年薪數百萬的年輕人蔡崇信,甘願放棄高薪厚職,只拿五百元人民幣的月薪跟馬雲一起近乎由零開始打拼事業,就更令人嘖嘖稱奇了。
當時蔡崇信才剛結婚並有了小孩,如果你代入一下他妻子的角色,聽到類似的劇情應該先懷疑丈夫是被什麼人洗腦了,必然拚命加以阻止。但這位睿智的太太認為如果就此阻止,大概丈夫會遺恨一輩子,她親自拜會馬雲後,選擇支持丈夫的決定。
這不是一個平常妻子會做的選擇,所以選擇對的伴侶,也是考眼光的事。這位年輕人成了後來阿里的領軍人物,他把馬雲的想法轉化為實踐,用上自己的人脈與能力,從投資銀行高盛牽頭下獲得第一筆極為重要的五百萬美元融資。沒有馬雲,蔡崇信應該會是一位優秀的律師,沒有蔡崇信作為馬雲的左右手,也許今天的阿里的故事是另一個版本。今天他們兩人的個人財富都以百億為計算單位,其創立的公司影響了千萬家庭的就業與生活。如果他們沒有了敢輸的勇氣,一定不會贏得今天的成果。
其實阿里巴巴的故事背後還有另一位敢於冒險的大贏家,他就是白手興家的投資家孫正義。孫正義當年從投資雅虎中獲得巨大的成功,獲得了大量可以投資風險項目的資金。當馬雲的公司獲得高盛第一筆融資後,他找上了孫正義,只用了數分鐘的時間,孫正義就被眼前只有經營理念,沒有商業模式的計劃打動,並願意投資二千萬美元。如果沒有敢於冒險的精神,不可能做出這樣的決定,這是一個兩個商業瘋子相遇的故事。
孫正義在日後多次增資阿里,包括二零零三年推出淘寶網時再增資八千五百萬美元。直至今天,孫正義的軟銀仍是阿里的最大股東,這筆投資獲利以千億美元計算。不過後來孫正義因為習慣了冒險就有回報,開始更瘋狂的進行收購,不斷以高價收購難以看到盈利前景的公司,有很高比例的項目都是失敗收場。他成立的願景基金似乎成了創投界最慷慨買家的代名詞。
大家必須要理解到,敢輸是建立在可以贏或是有可能贏的基礎之上,而不是盲目的勇敢。這跟傳統徽商哲學中吃虧要吃在點子上的智慧一樣,不是盲目的吃虧,不是盲目的當好人,不是盲目的冒險,不要被一時的勝利沖昏了頭腦,這種平衡的智慧一定要掌握得好。
一個創業者能夠贏到的不只是個人的利益,一個商業模式的出現更可以影響大眾的生產以及生活。比如許多互聯網平台及現代物流的出現,打通了資訊及物流的原有限制,令很多居於較偏遠地區人的購物需求得以滿足,令很多生產者的貨物得以大面積流通。其影響等於把道路修築到原本出行困難的村落城鎮,從此可以互通有無。許多人的生活出現巨大的改變,很多相關事業得以發展,影響千萬人的生計與生活。任何新事物的出現也可能會打破舊的平衡,當然有一些新的模式如果涉及資源壟斷與限制,這就需要監管,需要平衡。如果新模式是一種破壞性創造,總體而言社會長遠將會得益,而這些得益,不單是敢輸的創業者能夠得益,也是社會整體性的得益,因為社會可以因此而進步及發展。
贏家的果實
時代不可以複製,故事不可以複製,但是態度可以複製。
勇敢不一定是贏家,可是畏縮不前的,就會永無機會吃到成功的果實。贏家的果實是一種付出巨大努力與艱難的人,去創造去貢獻去發揮影響力,才能品嘗到難以言喻甘甜味道的果實。
有些時候即使到達不了預期目標,卻仍能品嘗到這種美味,這是只有奮力向前者才能感覺到的這種甜味。這是一種即使老之將至,即使財富聚了又散後,仍覺得自己人生沒有白活一場的甜味。純粹揮霍祖輩積下的財富可以獲得一時的快感,卻永遠吃不出這種在心中巨大而且持久的甘甜滋味的。
我只喜歡去認識真實的世界,無意推廣敗者的美學或者心靈雞湯。敢輸的人,往往是要面對最多失敗可能的人,不過他們往往也是人生中收穫最豐富的人。安穩的路,其實也適合廣大的人群,因為失敗的過程往往非常難受,不是誰人都可以輕易爬起來。安穩並不代表無價值,一個普通人努力工作,孝敬父母養育下一代,看似匆匆過了一生,卻不要忘記自己其實一直在播出幸福的種子,不一定有大成就也可以品嘗到收成的甘味。通過努力奮鬥與創造價值而來的幸福感,是最持久的快樂與滿足感的來源。這種快樂並不是單純獲得更多財富與地位就能獲得,所以有一些人名成利就以後反而會患得患失,內心感受不到多少幸福感。如果你創造財富或努力改善自己的個人生活水平的同時為社會創造價值,你會獲得物質享受以外的幸福感回報。
想獲得贏家的果實,多數的人是先求穩定再圖發展,這是人生中很合理的選擇。一個社會要想進步,還需要有一批更加進取敢於冒險,並且願意接受一次又一次失敗試練的人。這種創新精神,是社會經濟發展進步的必然要素。如果你認識一些在學術界富有研究成果的人,你很易觀察到他們有強大的熱誠推動自我研究。他們當中謙遜的外表,掩藏著不怕輸的研究精神,才能在充滿失敗可能的研究中找到突破性的發現。他們唯一害怕的輸,是無所作為浪費生命的輸,而不是結果的輸贏。
贏了當然更好,失敗了也沒什麼大不了,再找下一個題目繼續努力。做人處世如果畏縮不前,一旦沒有人硬推就失去動能,沒有誰可以取得巨大成就,連找個案例出來也不容易。可是又有多少的家長會主動培訓孩子自我挑戰及應付失敗的能力?這不是參加外展訓練玩繩索,或旅行時爬登了個什麼山後上傳社交媒體獲得點讚。而是要建立冒上確切損失的風險下,仍能勇敢前行的態度。即使失敗了,懂得不會因為達不到預期結果而過度自我怪責,可以在自我檢討後迅速重整繼而再次起行。在人生的漫長過程中,學業可能失敗,工作與生意可能失敗,婚姻可以失敗,財富可以蒸發。如果成長中不懂得應對失敗,很容易遇上挫折就會倒地不起。
能夠規避失敗的最佳方法,就是什麼事都不嘗試,什麼風險都不願承擔。可是這不正是人生最大的失敗嗎?如果你被必須要成功與穩妥限制了自己一切的可能性,就算遇上相互有好感的人,卻擔心性格會否不合,擔心父母是否喜歡,擔心將來會否變心,即使機會在眼前也只會白白流失。要變的自然會變,要留的自然會留,你想太多可能性也影響不了結果,最大的影響是你連第一步就無法向前,不先了解又如何作判斷,又如何再往下一步走。人生,不過是一步又一步向前走的過程,我發現有些人的世界一步又一步的越走越寬,卻有一些人早已劃地為界,向外寸步難行。很多時,你生活的世界的寬廣程
度,是由態度上的一念之差決定。
長輩往往天天督促我們要專心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卻沒多少人跟你提及態度的重要性。倒地了不要緊,失敗了不要緊,敢向前一直勇敢走的,不論結果,也是生命中的贏家。人生不外是從有機到無機化的過程,沒有人是例外,無論你有什麼外貌,學歷,地位,財富大家都殊途同歸。沒有什麼贏是永恆的,也沒有什麼輸是永恆的。真正重要的,是你選擇怎樣去過自己真正的人生,找到樂趣,找到意義,不負人生。結果不重要,所謂成敗也不重要,為喜歡的事情去奮鬥去努力,就是人生的幸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