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認識古典音樂是從「3B」作曲家開始,即:巴赫、貝多芬、布拉姆斯。其中布拉姆斯是當代維也納的音樂領袖,其大部分的創作也都是在維也納,被稱為浪漫樂派時期的復古者,他常在曲子中用古典式的材料為架構,整體卻呈現出全新的創作手法。深受貝多芬影響,他主張回到古典主義,回到巴赫、貝多芬的音樂,對浪漫樂派音樂家的風格和標題音樂產生反感,因而極力創導新古典樂派。
布拉姆斯1833年生於德國漢堡貧民窟,父親是漢堡市立劇院樂團的低音提琴手,他雖然是名鋼琴家,因為家境清寒,年輕時卻在一家水手酒館中演奏維生,直到1853年與一位匈牙利小提琴家合作,在德國北部巡迴演出,才有些轉變,並在這段期間創作了第一首重要作品:《C大調鋼琴奏鳴曲》。21歲時,著名音樂家舒曼公開宣稱布拉姆斯是天才,從那時起,似乎註定他成功的命運。
然而事實並非如所想的那麼簡單。舒曼精神錯亂了,布拉姆斯對舒曼的妻子──克拉拉的愛意,沒有了下聞,於是他將浪漫的情感寄託於精鍊的古曲音樂風格。他是個完美主義者,在作品尚未修改到自己滿意的地步,絕不公開演出。他無情地批評自己,而且摧毀了比發表過的更多作品。從1857年起布拉姆斯就一直在譜寫的《德意志安魂曲》,遲遲沒有完成;直到1865年布拉姆斯的母親過世,這個打擊讓他得到更深層的啟發,終於在1868年完成這部作品。而他自二十歲起就開始創作自己的《第一號交響曲》,也直到1875年布拉姆斯於海德堡度假時才完成。這時布拉姆斯已經是個知名的作曲家、演奏家與指揮,這部作品公演後即受到歡迎,被譽為「貝多芬的第十號交響曲」。
布拉姆斯粗獷的外表,掩飾不了他在給好朋友的信中,所流露天生的敏感個性,與真誠而寬容的心。本書蒐羅了這位偉大作曲家的信件、插圖、最生動的照片,相信會引起各位的迴響。
作者簡介:
保羅.荷密斯(Paul Holmes)
生於1947年,畢業於英國約克(York)大學英語及哲學系。他曾短暫教過書,後來擔任EMI唱片公司古典部文字編輯五年,之後也在報章雜誌上投稿。1980年起定居布萊頓(Brighton),投入教職,並成為自由作家。他撰寫許多唱片專輯封面文字,並有譯作,而且贏得東南藝術文學獎。
譯者簡介:
王婉容
劇場工作者。台大外文系畢業,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現於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攻讀戲劇碩士,著有論文《彼得‧布魯克劇場藝術之研究》。
章節試閱
窮苦境遇
年老的布拉姆斯在離開他的一群朋友時,告訴飽受風霜的女老闆︰「如果在這裏有誰沒被我無禮地對待過的,請代我向他致意!」旋即狂妄而去,到他最喜歡的餐館裏飲酒消磨時光。
那時期照片中的布拉姆斯,看來粗狂,鬍鬚濃密,冷靜而毫不妥協地凝視著旁觀者,好像隨時就要咆哮出在晚年社交生活所專擅的那種使人喪氣的譏諷。然而在這之前,他已寫成一首既抒情又溫柔的小提琴協奏曲,雖然總是匿名,却對金錢出手大方,同時也花許多時間培養真正的音樂人才,從不期待任何回報。
這樣一個人的性格總帶有某些神祕的色彩,而布拉姆斯也篤定掩藏自己的事跡。壓抑的浪漫主義者、害怕社會不公卻深情、天性害羞、具知性而充滿熱情的靈魂,布拉姆斯正是這一切的總和。他至終仍畏怯於公開討論自己的感情,却持續地在抽象的音樂面具之後,演出內心戲。
布拉姆斯在1833年5月7日生於漢堡(Hamburg)的貧民窟。那時對日後的他影響極深遠的貝多芬(Beethoven)已經逝世6年,同樣為他所尊敬的舒伯特(Schubert)也已辭世5年;那些直接影響他的作曲家︰華格納(Wagner)正值弱冠之年,剛開始發表他的第一齣、隨即為人遺志的歌劇;李斯特(Liszt)那時才22歲,已經是鋼琴名家,正開始他首次偉大的戀情;而舒曼(Schumann)那年也是22歲,尚未初試鶯啼。藝術上的浪漫時期業已告終,而孕育新生作曲家的國度尚未出現。滅亡已久的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後裔,包括超過百計的自治和半自治政治單位;除了像普魯士(Prussia)、巴伐利亞(Bavaria)、漢諾威(Hanover)等王國之外,還有數十個公國、侯國和許多不及一個城市般大的城邦。
漢堡當時正是這樣一個政治實體──一個位在易北河(River Elbe)畔富庶而自由的港口,夾在漢諾威王國和擾攘多事的敘列斯威一霍爾斯坦(Schleswig-HoIstein)省之間,且擁有回歸漢撒商業聯盟(Hanseatic merchants' league)會員資格的光榮獨立傳統。同時是一個既具古味又繁榮、現代的商港,城市及鄉村風味兩兼。宏偉的教堂、商賈的宅第,以及行應的會館體現了漢堡驕矜孤高的富裕外貌,但城市美好的通衢大道也銜接狹窄的圓石小徑,暗巷通向靠近港口、星羅密布、鼠害侵襲的貧民窟,優雅的市民從不去那裹閒逛。在根維爾泰爾(Gangviertel)或是暱稱偷情步道區的蘭妮特區(Lane Quarter),全球各地的各式酒吧和妓院林立。就在這樣的環境中,約翰‧布拉姆斯度過生命中最初的20年。
雖然布拉姆斯的成長環境如此窮苦污穢,卻很幸運地擁有努力而又可敬的雙親,力爭上游突破逆境。他的父親約翰‧雅各‧布拉姆斯(Johann Jakob Brahms)是霍爾斯坦旅店老闆的兒子,不顧父母的反對,決定要當一名音樂家,靠著自修學會拉奏所有的弦樂樂器,還會吹奏長笛和法國號,19歲就離家在漢堡創業。起初,他能找到的唯一工作,就是在根維爾泰爾酒吧裏演奏,直到他加入一個新組成的,提供工作機會和些許社交生活的音樂家協會為止,拿的都是維持最低生活水準的工資,生活現實逼使他得經常演奏低音大提琴,靠著不起眼的技巧,他終於加人一支六重奏團,在時髦的阿爾斯特亭台(Alster Pavilion)花園裹演奏。身為漢堡人民自衛團的一員,他也獲得獵兵伍長的職稱。多年以後,布拉姆斯曾告訴克拉拉(Clara Schumann)︰「我不是漢堡市的公民,而是漢堡市公民之子。」此後,布拉姆斯的父親還想更上一層樓,於是舉家遷到環境較佳的住宅區,就在那裏,雅各遇見未來的妻子克莉斯蒂娜‧尼森(Christiane Nissen),是他房東的小姑。克莉斯蒂娜多年後曾寫信給小布拉姆斯︰
他想娶我的時侯選沒搬進來一個星期呢,我筒直難以置信,因為我們年齡相差太懸殊了。
這般旋風式的求婚過程,並非浪漫小說裏的那種情節,因為克莉斯蒂娜當時已經40歲了,一隻腳長得比另一隻略短些,而且長相極為平庸,然而雅各只有24歲,正值黃金年華且長得一表人才。
但是克莉斯蒂娜却是一個非常實際而樂觀的女人,從他們交往的書信中也可以看出,她是一個受過教育也頗通文墨的女子;同時也是德國貴族一支旁系的後裔。在遇見雅各之前,雖然克莉斯蒂娜委身於女裁縫和奴僕的工作,也在一家服飾、雜貨店幫過忙,她善良的美德遠勝於身體的缺陷,嬴得雅各的心。雅各或許也是為了現實生活和社會地位的考量,才做這樣明智的決定,而不願靠碰運氣的說媒,找一個年齡相近的太太。
不管是什麼原因促成這樁婚事,從外表看起來他們簡直太不相配了。兩人都是生性樂天知命,能將生活中最小的歡喜化為快樂泉源的人,這樣的樂天個性對於正要搬入貧民窟公寓的他們而言,正是迫切需要的,他們在那裏度過了新婚。70年後,熟識約翰‧布拉姆斯的弗洛恩斯‧邁(Florence May)走訪他的出生地,留下對此地窮苦情況的生動紀錄︰
……這間房子坐落在狹小陰暗的庭院中…… ,木造陡峭的樓梯通週這楝建築眾多不同的樓層…… ,一進去就難掩一陣令人凜然打顫和沮喪的情緒。樓梯口面對一處狹隘的空間,半是廚房,半是客廳,煮飯和孩子的床鋪侷限在一起;進去第二道門則通往起居室,是有窗的臥房,但實在小得不像個房間,連角落或櫥櫃裏都沒有任何其他東西。
克莉斯蒂娜用籠鳥、植物和色彩鮮艷的布料把這些昏暗的房間裝扮得明亮動人,他們在這裹開始了家庭生活。兩人在1831年生了長女伊麗莎(Elise),兩年後約翰誕生了,接著又是另一個兒子弗里茨(Fritz)。此時他們發現一間更大的公寓,而克莉斯蒂娜也開一家小小的服飾雜貨店,以貼補丈夫不穩定的收入。
布拉姆斯記憶裏最初的印象就是置身樂聲中,並且聲稱自已5歲前就自成詮釋音樂的風格。然而引起他興趣的卻不是父親演奏的任何樂器,而是在父親參加的音樂家協會遊玩時所聽到的鋼琴。或許是遺傳父親倔強的脾氣,他拒絕父親嘗試讓他學習一樣交響樂團中的樂器;無疑地,父親是站在讓他成為一個全能音樂家的立場考量,但布拉姆斯還是要求學鋼琴。
雖然這是一個鋼琴名家競技的時代,李斯特、蕭邦(Chopin)和考克布雷納(Kalkbrenner)財源廣進並大受美名奉承,鋼琴家的訓練對一些未經磨鍊的新秀而言卻是太過專精,即使布拉姆斯真的功成名就,這樣的生涯也是充滿不安全感而短暫的。雅各最後還是與兒子妥協了,送他7歲的兒子隨一位非常受尊敬卻窮途潦倒,也是雅各音樂圈朋友中一位有實力的音樂家──費德利希‧卡索(Friedrich Cossel)學習,從他的指導中,雅各相信約翰能得到全面性的音樂訓練。雅各並不偏心,要弗里茨‧布拉姆斯也就教於卡索,兩兄弟也進入同一所小學接受優秀但傳統的教育。只有伊麗莎例外,因為她偏頭痛的毛病嚴重影響她的受教。要支付這樣高的學費,對雅各微薄的薪水收人而言並非易事,但當他聽到卡索評斷約翰除了天賦異稟之外,更是一個富有原創力的音樂家時,他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布拉姆斯相當用功而且努力工作,晚年時坦承只曾逃學過一次︰「那是我生命中的低潮期,當我回到家時,父親已經事先知道了,我著實挨了一頓痛揍。」然而上課並非布拉姆斯生活的全部,他對錫製玩具兵有一份執著的愛,直到晚年,這個嗜好仍令他感到輕鬆愉快。他有成隊的玩具兵可以組合再組合,即便到了受尊敬的晚年,仍以為朋友的孩子擺設玩具兵為樂。
從其他方面來看,布拉姆斯的童年十分平淡無奇。他從兩次災難中死裏逃生︰一次是1842年席捲房舍的一場漢堡大火,由於風勢驟轉,才沒有燒到布拉姆斯一家人;還有一次是在他10歲時,讓他癱瘓在床數月之久的一樁車禍,所幸並未留下傷痕。
卡索讓學生在10歲時就公開演奏貝多芬鋼琴五重奏中的鋼琴部分,以及莫札特的一首鋼琴四重奏。很幸運地,有一位在歐洲尋訪音樂新秀的美國經紀人,正好參加布拉姆斯的首演;他看出音樂會票房奏捷的可能性,並指出如果他能帶布拉姆斯巡迴全美開奏會必可致富。雅各‧布拉姆斯被……
窮苦境遇
年老的布拉姆斯在離開他的一群朋友時,告訴飽受風霜的女老闆︰「如果在這裏有誰沒被我無禮地對待過的,請代我向他致意!」旋即狂妄而去,到他最喜歡的餐館裏飲酒消磨時光。
那時期照片中的布拉姆斯,看來粗狂,鬍鬚濃密,冷靜而毫不妥協地凝視著旁觀者,好像隨時就要咆哮出在晚年社交生活所專擅的那種使人喪氣的譏諷。然而在這之前,他已寫成一首既抒情又溫柔的小提琴協奏曲,雖然總是匿名,却對金錢出手大方,同時也花許多時間培養真正的音樂人才,從不期待任何回報。
這樣一個人的性格總帶有某些神祕的色彩,而布拉姆斯也篤定掩藏...
作者序
總序
音樂家傳記新視野
傳記文學在整個文學及人類文化,占有相當的分量與地位。世界各民族起初以口語傳承民族、部族或原始社會英雄人物的事蹟;有了文字以後,就用筆記載偉大人物的傳記。
傳記因此被認為是歷史學的重要佐證,學界視其為歷史學的分支,極重要的史料。
傳記類書籍在我的藏書裡占了相當的分量,將近1,000本。這些傳記的範圍很廣,包括歷史人物(其實那一個不是歷史人物)、間諜、探險家、發明家、詩人、畫家、建築家等等。其中音樂家傳記就占了三分之二。
我有一個很大的毛病,那就是對某個特定人物感興趣時,除了蒐集在學術上受肯定的傳記以外,凡是在書店(幾乎是在國外)看到有關他們的傳記,或從書上讀到另有附人物圖像的好傳記,就會如在田野挖地瓜般,想盡辦法蒐購。結果是,書架上有關馬勒、莫札特的書就各超過100本。馬勒的研究在這幾年成為風氣,除了米契爾(D. Mitchel)及法國人拉•朗格(La Grange)以外,也有一些新近的研究,被挖掘出來的資料越來越多。
音樂家傳記與其他領域傳記最大的不同點,可能是與一般傑出人物的生涯不同。我們從很多傳記上的記載得悉,不少人物屬大器晚成型,如發明家愛迪生兒童時期的智能發展就比較慢;但音樂家與著名數理學者一樣,很早就展現驚人的天才。
依照學者的研究,音樂家的各種特殊技藝、才能,及數理學者驚人的計算能力,最容易被發現。通常一個人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受教育及實務工作,從中自覺所長,並集中精力投注於此,才能磨練出才華及成就;但是音樂及數理方面的才華,有些是與生俱來的,如上帝的恩寵,頭頂光環,因此很容易被發掘。
幾乎可以斷言,歷史上留名的大作曲家或演奏家,都有過一段神童時期。有些特異才華無法維持太久,過了幾年這種能力就消失。
在東方長幼有序、注重本分倫理的威權之下,天才很難得以發揮,沒有人栽培天才,就沒有天才生存的空間。但在西方有個特別的文化現象,即不管什麼年代都有「期待天才出現」的強烈願望,這可能與西方「等待救世主來臨」的宗教觀有關,西方各國肯定天才,對天才多方栽培的例子不勝枚舉。
有人認為天才不但要是神童,而且創作力必須維持到年邁時期甚至逝世為止;另外一個條件是作品多,而且要對當時及後世有影響才算數。
這樣的條件,令許多夭折的天才只能屈居為才子,無法封為天才。許多人認為天才都是英年早逝,但有些天才很長壽,可見天才夭折的說法,在科學昌明的廿世紀及即將來臨的廿一世紀,是近於妄斷的說法。
音樂家傳記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傳;另外是由親友知已或學者所寫的傳記。十九世紀浪漫時期的特徵之一,就是對超現實的強烈慾望,或因想像所產生的幻想的現實,及由於對現實的不滿,而產生的超現實兩種不同的極端,因而產生了「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至上主義。在這種風潮下,自傳及一般傳記中的許多史實,不是將特定人物的幻想,或對人物的期許寫得如事實般,不然就是把紀實寫成神奇的超現實世界。例如莫札特死後不久,早期的傳記往往過分美化莫札特或將他太太康絲坦彩描述為稀世惡妻;貝多芬被捧為神聖不可觸及的樂聖、李斯特是情聖、舒伯特是窮途潦倒、永遠的失戀者。更可怕的是,將邁人廿一世紀的今天,這種陳腔濫調的傳記,還是充斥市面,不少樂迷都被誤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各國對古樂器的復原工作不遺餘力,利用各種資料、圖片、博物館收藏品及新科技,而有長足的進步,得以重現這些古音。同時因副本或印刷器材的發達,原譜不必靠手抄,使古樂譜的研究有突破性的成果, 加上文獻學的發達,以及各種週邊旁述,不同年代的演奏形式、技法漸漸地被分析出來。因此目前要聽所謂純正的巴洛克時期所使用的樂器、原譜、奏法、詮釋,及重現湮沒多年的古樂,已不再是夢想。同樣地,音樂史上的作曲家如巴哈、莫札特、貝多芬的面目,已經相當準確地重現,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人員,不再只是苦心研究的學者,還包括許多業餘研究的經濟、社會、文化、醫事專業人員,從事精密的考證工作;著名音樂家的健康、遺傳病、死因、經濟收人、人際關係等,都有豐富的史料被發掘出來。因此第二次大戰後所出版的音樂家傳記,與十九世紀浪漫筆調下的描繪相距很遠。
十九世紀傳記中描述的音樂家愛情故事極端被美化,而當時極流行的書簡更是助長了這些故事。十九世紀名人所留下的書簡,有些是吐露內心的真話,有些卻是刻意寫給旁人看的,若要以之作為史料,史學者、傳記作者都要小心取捨。
優良傳記的標準是什麼?見人見智,很難有定論,但一定要忠於史實,不能私自塑造合乎自己理想的人物形象,不能偏頗或限於狹隘的觀點,要考慮時代性及政治、經濟、社會等廣泛的文化現象,但也要有自己的史觀。
讀了優良的傳記後,重新聆聽這些音樂家的作品,會增加多層面的體會與瞭解。雖然音樂以音響觸發聽者的想像力,有些是普遍的理念,有些是作曲者強烈主觀所訴求的情感,與作曲家的個性及所追求的目標有密切關係。因此我鼓勵真正喜歡音樂的年輕人,只要有時間,多閱讀傳記。馬勒、莫札特、巴哈的傳記或研究書籍,我各有一百多本,但我還是繼續在買,看起來雖是重複,但每一本都有他們研究的成果,即使是同一件事,也有不同的獨特見解。當然,當作工具書的葛羅夫(Grove)音樂大辭典,都是由樂界的權威人士所執筆,比差勁的傳記可靠,但優良的傳記更富於情感、更有深人的見解,當作工具書也很可靠。
由於喜歡讀傳記,不知不覺中對這些音樂家最後的居所有所知悉。因此旅遊時,我都會去憑弔這些音樂家的墓地或他們曾經居住過的居所。看到這些文物器具,會讓你像突然走入「時間隧道」般,回到幾百年前的景象,與這些作曲家的心靈交流。那種感觸與感動難以言喻。
旅遊時,我除了參觀美術館、音樂博物館、上劇院、看音樂廳、拍攝大教堂及管風琴外,音樂家的史蹟或墓園都列人行程,會對這些地方產生興趣或好奇,大半是讀了傳記而引發的。
讀好的音樂家傳記,如聽好音樂,對人的一生、才華、成就,可以做烏瞰式的觀察,對同時代人造成衝擊,對後代產生影響,並可以培養人們閱讀歷史的技巧;而且有些文章如文學作品般巧妙雋永,讀來回味無窮。
這套由Omnibus出版的音樂家傳記系列,英文原版我幾乎都有,因為內容比聞名的葛羅夫音樂大辭典更深人,對每一個音樂家所處時代,有清楚的定位,應用最新研究資料,附加適宜的註解及推薦相關書籍,幾乎可以當作工具書,其中有些作者是樂界的權威人士。對音樂家及其作品想要有更深人瞭解或欣賞的有心人,這是一套良好的讀物。
資深樂評人
曹永坤
===================
歌劇奇才華格納
和義大利、法國相比,德國歌劇起步相當晚。而德國歌劇今日得以在世界歌劇舞台上占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功不可沒。
就華格納生長的地緣而言,出生地萊比錫、成長地德勒斯登均是德國重要的文化、政治中心。這兩大城市提供了華格納很好的客觀環境,帶給他培養對音樂、文學、戲劇等多方面的興趣和才能的沃基,對他的一生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就華格納生長的時代而言,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在歐洲甚至人類文化史上扮演的角色,不僅是風起雲湧、難以抵擋的民主思潮,更進而影響到藝術文化的發展。十八世紀前半,歐洲各國全面性的民主運動,使得無論貴族人士或是販夫走卒都或多或少被捲人其中,華格納亦然。年輕時熱心參加政治活動的結果,雖然導致他曾經長時間離鄉背井、四處流浪,但是華格納血液裏留的畢竟是藝術家的血液,他所關心的政治方向亦從藝術出發。在流浪中的華格納,追求的是對藝術堅定不移的信念,隨著時日過去,他在歌劇創作中終於走出革命的路來。歷史亦證明,華格納沒有全身投向政治,而終生擁抱歌劇藝術,不僅是他個人一項正確的選擇,亦是人類文化史上的重要一舉。
華格納歌劇藝術理念的成熟和實踐,和他的音樂節的構想和實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個理念的開始,主要源自他對當時一般劇院運作情形的不滿意,無法滿足他對歌劇藝術成就的要求。依據他的理想,音樂戲劇舞台藝術是由音樂、戲劇、舞台演出構成的一個整體,只要其中一項有所改變,就會產生另一個藝術作品,「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的理念於焉產生。除了樂譜不變外,詮釋者、演出者的不同,也會使得音樂有不同的戲劇效果,而這個效果的可能性是無窮的。華格納希望能有一個不受任何客觀條件限制的場所,供他以自己的音樂來做實驗,做藝術上的追求,他終生努力的結果是拜魯特音樂節(Bayreuther Festspiele)的誕生。華格納生前對音樂節的成就並不感到十分滿意,他去世後,一代代的接棒者繼續推動他的理想。進入二十世紀,拜魯特音樂節提供的環境與條件,將二十世紀的歌劇演出帶入另一個境界,更間接地影響了二十世紀的歌劇創作。華格納的「總體藝術」理念,亦在後代作曲家手中有了更多的變化、演進和實踐。
而華格納之得以實現他的理念,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是一位關鍵性人物。沒有後者的熱愛藝術、愛才若渴的心,華格納只怕會抑鬱以終,歌劇史亦將改寫。從另一個角度看,路德維希二世若當年沒有不顧一切地屢次在華格納最困難的時候支持華格納,今日歷史上的路德維希不過是一位瘋兮兮的在位者而已!再換個角度看,沒有路德維希二世,華格納仍會因《羅安格林》(Lohengrin)、《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等作品在歌劇史上留名。但是沒有華格納,路德維希二世只怕更不值得一提了。藝術發展和政治人物的主從關係於此可見一斑。
對甫人門、甚至聽古典音樂已有些時日的愛樂者而言,華格納常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名字。在已往的中文傳記資料裏,常可看到華格納被描繪成一個自私、風流好色、無道德等等諸多壞德行的人,對華格納的成長環境或其藝術成就反而著墨不多,這一本譯自英國Omnibus公司出版,霍孽德‧葛雷(Howard Gray)執筆的傳記,以客觀的筆觸,對華格納的大時代環境及其顛沛流離的一生做忠寶的傳述,亦對他的藝術理念和作品做一基本的呈現,可說是接觸華格納的敲門磚。
德國海德堡大學音樂學博士
現任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專任副數授
羅基敏
總序
音樂家傳記新視野
傳記文學在整個文學及人類文化,占有相當的分量與地位。世界各民族起初以口語傳承民族、部族或原始社會英雄人物的事蹟;有了文字以後,就用筆記載偉大人物的傳記。
傳記因此被認為是歷史學的重要佐證,學界視其為歷史學的分支,極重要的史料。
傳記類書籍在我的藏書裡占了相當的分量,將近1,000本。這些傳記的範圍很廣,包括歷史人物(其實那一個不是歷史人物)、間諜、探險家、發明家、詩人、畫家、建築家等等。其中音樂家傳記就占了三分之二。
我有一個很大的毛病,那就是對某個特定人物感興趣時,除了蒐集在...
目錄
原著致謝詞
總序
導讀
1. 窮苦境遇
2. 遠走高飛
3. 風暴驟起
4. 休養生息
5. 臨深屨薄
6. 維也納
7. 浪跡天涯終獲肯定
8. 勝利的果實
9. 獲得尊敬
10. 貝多芬的傳人
11. 間奏曲
12. 邁向成熟
13. 爭執與和解
14. 返回故鄉
15. 落日餘暉
16. 走入黑暗
精選作品一覽表
譯名對照表
原著致謝詞
總序
導讀
1. 窮苦境遇
2. 遠走高飛
3. 風暴驟起
4. 休養生息
5. 臨深屨薄
6. 維也納
7. 浪跡天涯終獲肯定
8. 勝利的果實
9. 獲得尊敬
10. 貝多芬的傳人
11. 間奏曲
12. 邁向成熟
13. 爭執與和解
14. 返回故鄉
15. 落日餘暉
16. 走入黑暗
精選作品一覽表
譯名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