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普林斯頓經濟學名教授、甘迺迪與詹森總統的經濟顧問──高伯瑞之經典著作!
★ 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好評推薦!
★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好評推薦!
本書探討不公平的經濟開發和隨之而來的不公平所得。不公平的開發與需求無關,不公平的所得和生產力及效率也無關,兩種都是權力不公平分配的結果,經濟學課本告訴我們:市場決定一切,但現代經濟市場的主導權在大企業手裡,公共的需求在大企業的施壓下遭到忽視,價格、產品莫不受制於大企業的計劃體系。
經濟大師高伯瑞在本書中,先舉證傳統經濟學悖離現狀之處,繼而顯示目前大都市公共服務和生活品質下降、汙染、軍火商主導國防開支、大企業不顧公眾意願等現象,都是大企業主宰經濟體系的結果。作者在本書後半段以大篇幅暢言改革之道,從婦女對經濟的貢獻、白領工會、所得分配,乃至於環保,極盡個人畢生經驗和所學之精華,值得一讀再讀!
好評推薦:
「年度最重要的書!」──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
作者簡介:
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
生於一九○八年加拿大安大略省,畢業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並於美國加州大學攻得博士,爾後赴英國劍橋大學深造,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五年在哈佛大學擔任經濟學教授,期間曾擔任普林斯敦大學教授,並參與政府事務。一九六一至六三年間擔任甘迺迪與詹森總統的經濟顧問,並出任美國駐印度大使,是美國自由主意知識分子的領袖、哈佛大學經濟學名譽教授,曾任藝術與文學學院院長。並曾獲得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巴黎大學和莫斯科大學的榮譽學位,於1997年入選加拿大勳章,並獲得羅伯特‧肯尼迪圖書終身成就獎。2000年,在白宮的一個儀式上,他被授予總統自由勳章。著作豐富,包括《穿梭經濟時光》、《新工業國》、《經濟治國》等三十餘本。
譯者簡介:
董更生
曾任職中華航空公司、聯合報國際新聞中心編譯,譯有《傑克.威爾許:奇異公司總裁經營成功十大祕訣》、《西南航空》等書。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市場經濟的真面目
經濟體系的目的乍看之下很明白,一般也作如是觀,就是提供人所需要的商品與勞務。沒有經濟體系就沒有人生產、處理、包裝、分銷食物,沒有人做布、做衣服、蓋房子、裝潢房子、提供教育和醫藥服務,沒有人維持法治和國防,此時生活將會很困難,這就是經濟的功能。最好的經濟體系,就是提供最多的人所最需要的。
雖然教科書中大力介紹,但這其實是很簡單的概念。在過去一個世紀中,許多產業、電力、航空公司、流通連鎖、銀行、電視公司等組織,已進行過無數的經濟活動。這些公司中,有些非常大,很少人會懷疑他們很有權勢,也就是說,他們可以左右個人和國家的行為。大部分人都同意,他們是為自己,也就是為會員或股東的利益而指揮別人。也許有意無意間,這些利益與公眾利益相符,但通常是這些組織得到利益,而非公眾。
如此看來,經濟體系的功能並不簡單,經濟體系原是為服務個人,但現在卻被視為是在服務組織。美國的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服務大眾,但也服務自己,很少人會認為這種說法不對。很多人會認為這是老生常談,不過,它與傳統所教授的經濟主流相左卻是非常值得注意。最好能接受這些老生常談,並進一步研究大企業所追求的利益、如何追求和其行為對公眾的影響。
修正經濟體系的目的,就要修正經濟學的目的。譬如,想像經濟體系是對個人提供最高的服務,服從個人的需求和意願,我們也可以說,經濟學的功能在於解釋個人被服務的過程。經濟學家像其他學者一樣,一定要統一的定義,因為這定義傳達一種深刻而被大家所接受的意思。對經濟學最有名的定義,就是「研究人類處理目標和可以充作他用途的有限方法間關係之行為科學」。近代最具影響力的教授說的更簡單:「我們如何選擇用可做其他用途的有限生產工具,來應付預訂的目標。」這些定義都很直率。人根據他們所有的來做決定,決定公司如何執行決策。經濟學研究人的行為,這是一種科學,因為除了瞭解這些行為外沒有其他作用。
但是,如果我們假設參與這個過程的組織很有權力,一切以他們的目的為依歸,而且大眾必須屈從這些目的。我們至少要問:經濟難道無法兼顧到組織的目的嗎?組織是有權力的,他們是否會無力影響與他們有關的事或權力的使用?以上的這些定義,會不會成為這些權力的擋箭牌?人有權問。經濟學讓人們對經濟社會有一個印象,這個印象影響到他們的行為,影響他們對組成經濟體系內的組織看法。如果經濟學造成資本、勞工和原料、或其所生產的商品稀少的印象,那是因為商品是很重要的,是生活品質和快樂的根源。商品生產的過程成為社會關心的要務,生產商品的組織變得重要之後,這些組織的經理人也因而受到尊重。任何影響到生產的行為,以及任何政府的管制、課稅、任何工會的工作守則,都將負起成敗的重擔。
選擇很重要。決定是否採購某種商品的眾多決策,加總起來後即控制著經濟體系。如果權力來自公眾的選擇,則組成經濟體系的眾多組織就不能有權,這些組織只能算是執行公眾選擇的最後工具。也許最古老而最聰明的掌權策略就是否認權勢有所歸屬。包括最殘忍的暴君在內的古代帝主都假借神意,而且得到宗教的支持,他們的行為無論多荒誕都不能被質疑,因為他們是服務更高的旨意。無論是否能使人信服,現代的政治界人士多沿用這種手段,辯稱是選民的工具且一切以公利為依歸。
雖然比較俗世,但經濟學和市場的選擇,使得企業組織也似乎在為某種較高層的旨意服務。結果是企業組織完全不需或僅需為其行為負很少的責任。公司依據市場的神聖指示而行為,如果一家公司的商品或勞務是無價值的、致命的,或對空氣、水源、景觀、生活寧靜造成傷害,也不必負責,因為這是反映市場的選擇。如果人受到欺侮,也是自找;如果經濟行為偶爾看起來是瘋狂的,那是因為人群是瘋狂的。這種權力的使用可以看出免責想法的好處和多麼值得培養這樣的理念。
有鑑於權力在現代社會的這種存在方式,培養有益於權力的觀念是很重要的。這包括誘導個人放棄他自己原本追求的目標,轉而追求其他個人或組織的目標。事實上,有許多種方法可以完成這件事。至於身體受苦痛的威脅,包括囚禁、鞭笞、電擊,都是傳統的威脅,而經濟上的剝削──如果人不工作或不肯接受僱主的目標,也是一樣的。但說服或改變個人的理念,讓他同意另一個人或組織的目標優於他的目標,變得愈來愈重要。因為固然有許多人贊成,但暴力在現代社會有漸受抨擊的趨勢。而且所得愈高,人愈怕經濟剝削的威脅,所以說服變成執行權力的基本工具(我們將在稍後討論說服的各種形式),與執行權力的組織,對經濟生活有相同的看法是重要的。將這種想法植入人心的傳授也是一樣。這種傳授說服群眾說,將權力組織的目標與群眾的目標定位在一致的水平,或是為這種說服預先做好準備。故而,使群眾成為組織達成目標的工具,這種經濟生活觀念比較無用。
經濟學對權力的運用貢獻卓著,原因是經濟學不只可讓人瞭解或改善經濟系統,而且可瞭解或改善掌權者的目標。經濟學課程每年要教育數十萬名學生,雖然不很具效益,但這種教育仍然灌輸一些可用的觀念。這些受經濟學教育的人,被引導去接受他們本來可能會反對的一些觀念,使他們往後的批判傾向轉移到其他較無害的領域,而且對那些未來可能引導經濟決策和在經濟事務上有發言權的人,也都有很大的影響。雖然一般社會所接受的經濟觀念與事實有出入,卻是現成可用的,而且對議員、公務員、新聞從業人員、電視評論員、職業預言家,這些必須就經濟問題說、寫、或採取行動的人而言,無疑地提供了一個替代品。這也有助於他們決定對經濟系統的反應,有助於訂定工作、消費、儲蓄、課稅、管理等的行為準則。對於那些既得利益的人而言,確實是個很有用的東西。我現在的理論會被許多人視為不太有用,是因為這些理論避開了經濟學的重要功能,回歸較早、較傳統、較科學、以及解說的功用。
考慮經濟學重要角色的根源時,不應想到陰謀和設計。經濟學者不會刻意盲從於經濟利益,能帶來經濟利益的事,不需要大家努力想法子配合。喜歡的是良好的政策;不喜歡的東西可能很有趣,但不值得為負責的信仰或行動所借鏡。經濟學者跟一般人一樣懂得價值、責任、和名望,經濟就是透過對這些的界定而存在。經濟學大部分的重要性都是歷史的副產品,早先的經濟社會影響後來的。緊抓住並肯定早先的定理是必要的。經濟學在商業組織早年還小而簡單,且大部分的人還在從事農業文化時成形。公司因應生產成本和變化中的市場價格,而受到市場的支配。理論反映現實。雖然後來為獨占,或者更準確的說;為寡占而修訂,但仍不離其宗。競爭的公司仍然為主體,寡占者也必須為擴大利潤而追隨市場動態而被迫競爭。因此,市場和消費者擁有領導權,消費者的選擇控制一切;經濟學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公司權力的藉口;沒有人造成這種過程,一個看起來是正當的保守主義,變成經濟利益的有力支持。這些觀點我還會再談到。
不過經濟學並非定理。最近有很強烈的反彈,尤以年輕學者為甚。長期來主宰教育、推演理論,掩護生產組織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影響力的經濟概念,現在受到全面攻擊。以前被接受的經濟學現在叫做新古典經濟學,這種說法強烈地暗示過氣。這種叛變原因很多,原因之一是以前所保護的勢力,現在已人盡皆知無法再掩飾。
還有,實行權力的後果愈來愈可怕。群眾可以被說服,學者們騙他們說通用動力公司(General Dynamica)或是通用汽車會顧及大眾的意願,事實卻是只要這兩家公司的執行權力不危及大眾的生存就算了。當武器競賽使生存的能力受到懷疑時,說服的效力就會減弱。同樣地,當房屋和健保供應不足,而男性除臭劑充斥市場時,順從民意的說法就會不受歡迎。不能把一切責任都推給「市場」的選擇。
大學性質的變化也是原因。由於產業的需要,近數十年來大學的規模和其複雜性有很大的變化,結果使學府之間愈來愈互相依靠。以前的異議人士都會被制裁,可能被找出來然後開除,現在他只要放棄已見就好,這是只要有一點點勇氣的人都能接受的妥協。
經濟組織在經濟體系中的發展,極不平均。通訊和汽車的發展達到極大的規模,但農業、建築、服務業、藝術業等這些較不複雜的產業,公司都還相對地簡單。這種不同,造成權力以及其社會效果的重大差異。福特汽車(Ford)、寶鹼(Procter & Gamble)及蜆殼石油(Shell)都很有權,但農人沒有,建築工人權力則更小。這種差異跟經濟體系如何運作、為誰運作有著很大的關係。這解釋了汽車、高速公路、武器系統的高度發展,以及住屋、健康和營養的低度發展,都與消費者或群眾的喜惡無關。
經濟體系無法被視為是單一系統。理想上經濟系統應該是一種彼此間壁壘不分明的連續分布,從最簡單的家庭農場到最複雜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merican Telephone and Telegraph)和通用汽車等。從分類上說(雖然硬要畫分界線並不恰當,但總是明確的開始),可將商業組織分……
第一章
市場經濟的真面目
經濟體系的目的乍看之下很明白,一般也作如是觀,就是提供人所需要的商品與勞務。沒有經濟體系就沒有人生產、處理、包裝、分銷食物,沒有人做布、做衣服、蓋房子、裝潢房子、提供教育和醫藥服務,沒有人維持法治和國防,此時生活將會很困難,這就是經濟的功能。最好的經濟體系,就是提供最多的人所最需要的。
雖然教科書中大力介紹,但這其實是很簡單的概念。在過去一個世紀中,許多產業、電力、航空公司、流通連鎖、銀行、電視公司等組織,已進行過無數的經濟活動。這些公司中,有些非常大,很少人會懷疑他們很...
作者序
序言
本書承續《富裕社會》(The Affuent Society)及《新工業國》(The New Industrial state)兩書,部分思想來自《美國資本主義》(American Capitalism)。兩本拙作都談到經濟體系的一部分,本書試圖將其撮合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兩書基本上是以大企業的世界為考慮重點,但未論及經濟體中具決定性的現有或新古典經濟部分。經濟體中有農夫、修理工人、零售商、小型製造業者、水管工、電視修理工、加油工、醫藥從業人員、藝術家、演藝人員、攝影師、和成人影藝業者,這些行業提供我們逾半消費活動,本書試圖將其納入。在經濟學和解剖學中,全部遠大於部分之和,事實上這些部分又彼此依賴、彼此衝突,或是彼此共存。還有,以前的論述僅止於國界,本書首度納入國際經濟體系的因素。
《新工業國》將大企業形容成是新古典經濟體系中獨占或寡占的必然結果,這至少遺漏了體系中競爭市場的存在。我在這裡還要更正的,則是它還遺漏了某種類似新古典經濟體系中獨占、寡占和競爭的混合物。結果是對企業公司和我所謂市場體系行為的從優解釋,並且顯示大企業的世界是新的世界、是與傳統教條截然不同。
傳統經濟認定經濟組織和其成員的努力動機雖然會改變,但是很緩慢。經濟定理與物理或植物學一樣,一旦成立就很難被推翻。對此,我同意、但又不同意。經濟組織改變很快,大企業及其與社區或政府之間的關係尤其瞬息萬變。這種變化產生新的資訊、新的見解,結果是經濟學知識的淘汰率很高,這種變化和資訊在很多小事情上,造成了與前人著述不同的意見。在此,我必須提醒讀者和我自己──時間將考驗一切。
發現以前所未見,的確令人驚惶卻也半憂半喜。本書的重點是不公平的開發和隨之而來的不公平所得。不公平的開發與需求無關,而不公平的所得也無關於生產力或是效率。兩種都是權力不公平分配的結果,都有害於社會。在成熟的經濟體中,這種事情不是被掩蓋就是被誤解,但是我在以前的著作中沒有明確的描述。在《富裕社會》一書中,我處理的是對公共服務的渴求,我沒有強調公眾的需求是很重要的,但卻直指這項需求因工商業界向政府施壓而被忽視。這可能與我當時只注重大企業有關,而沒有說明不同的民營經濟之間,產品和所得刻意的呈現不平衡。我也沒有說明,將經濟中相關部門的表現相互比對和不相比對所產生的問題,這種問題在正統的經濟學中是不存在的,而只存在於計畫性經濟。
本書針對不同讀者進行不同的陳述。以前的拙作近來已在專業領域中被接受,尤其是在年輕一代的經濟學者之中,這應該是邏輯清晰和論點明確的功勞,當然跟環境也不無關係。我在以前的書中曾說,如果社會以追求生產可銷售物品為最大目標,生活品質將隨之滑落,環境將身受其害,我們將嚐到公有和私有經濟各行發展的苦頭,而且公私官僚體系權力擴張並據以牟利將導致極瑞嚴重的問題。現在經濟和政治的決定性力量變成官僚體系,而非消費者。
對這種論點的初步反應並不熱烈,這也與當時環境沒有現在嚴重有關。許多經濟學大師的看法各不相同。他們認為傅統的觀念仍未動搖。但風水輪轉,無法預見的因素卻出現,我的說法──大城市中的公共服務和生活品質下降、汙染和環保、軍火文化猖獗、大企業不顧公眾意願等──都逐步顯現。我們可以說,證實這些事件勝於追求更高的學識。
現代經濟的主導權日益脫離消費者和人民,而落入大企業之手的說法,現在也進入教科書。這與近年來社會愈來愈對現有或新古典經濟理論和政治生活不滿,而極思變革有關。不過人的惰性很大,寫教科書的通常是謹慎的人,跟競選公職的開明派候選人一樣,必須一眼看權威,一眼看真理。本書將明確的闡述經濟學並非事後諸葛亮,而是居於主導地位。經濟學研討理念和行為,我願意看到經濟理論反映現實,而不只是傳播現有的簡單理念。我撰寫此書,是以一般讀者為念,但也希望能將莘莘學子從教科書中解救出來。
沒有人可以完全逃離教科書,現在的經濟學偏好大企業,但卻不利於社會。但教科書中所介紹的經濟概念,譬如說資本、租稅、國內生產毛額、指數、貨幣供給、所得稅、資金市場、美國的聯邦準備制度等,都是很重要的學問。能看清楚一個經濟體系而不囿於某種意象的能力也很重要,所以我們仍必須有教科書,但不必為其所限。
近代的政治開明人士試圖將複雜的事務,歸納為現存社會體系中的反啟蒙現象。讀書令人厭煩,但這並不能讓我同情、也不能讓馬克思同情。使人免於體力的勞役是一回事,但思考為何有些勞役沒有所得又是另一回事。
本書試圖闡述經濟體中的市場部門,相對的也就是整個的經濟體系。但如欲綜覽全局,就必須考慮我在《新工業國》書中所論及的高度組織化部門。本書中某些章節重複前書論點,這種重複當然引發質疑,作者很難不自我引述,但我沒有選擇,因為很少讀者會聽從建議複習以前的書。然而,我在自我引述時不但大力精簡,而且改變語法。以前我試圖建立某種理念,現在這些理念已經成立,因此以前的書像是在爭論,現在則在對能接納的讀者提出解釋。
我曾考慮把本書中有關改革理論的部分抽離另印(無論如何我是改革者而非革命者)。可怕而可悲的事實,則是任何書的前面章節都比後面章節被讀到的機會多,尤其是經濟類的書。但我如出兩本書,第二本的序言中一定得不厭其煩的介紹第一本,這不但是對讀者的迫害,也非作者所樂見。(我在本書中反覆申述,是因為這有利於以後的說明)。如果出兩本書,我必須在第一本的結尾要求讀者再買第二本,其效果值得懷疑。所以我只出這一本,但我拜託讀者在看完前二十章後不要放棄,因為那時侯本書才談到做法上的問題,而且著墨甚多。本書的結論非常明確;如果任其自行發展,經濟力量可能只對有權力者最有利。
序言
本書承續《富裕社會》(The Affuent Society)及《新工業國》(The New Industrial state)兩書,部分思想來自《美國資本主義》(American Capitalism)。兩本拙作都談到經濟體系的一部分,本書試圖將其撮合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兩書基本上是以大企業的世界為考慮重點,但未論及經濟體中具決定性的現有或新古典經濟部分。經濟體中有農夫、修理工人、零售商、小型製造業者、水管工、電視修理工、加油工、醫藥從業人員、藝術家、演藝人員、攝影師、和成人影藝業者,這些行業提供我們逾半消費活動,本書試圖將其納入。在經濟學和解剖學中...
目錄
序言
第一篇 見樹又見林
1. 市場經濟的真面目
2. 自圓其說
3. 脫離現實的理論
4. 家庭主婦為何不支薪
5. 採用計畫經濟的理由
第二篇 市場體系
6. 小企業與家庭主婦
7. 藝術推動經濟發展
8. 利用員工的原則
第三篇 計畫經濟體系
9. 誰在主宰大企業
10. 權力真相
11. 成長的重大代價
12. 誰擁有無形的手
13. 展示權力的合約
14. 以說服塑造需求
15. 科技革新的迷思
16. 圖利少數人的公共政策
17. 現代帝國主義
第四篇 兩個系統
18. 必然的不穩定
19. 通貨膨脹
20. 新古典經濟學之無用
第五篇 改革之一般理論
21. 新社會主義
22. 思想之解放
23. 婦女的角色
24. 國家之解放
25. 救救經濟弱勢者
26. 所得要公平
27. 社會主義之必要
28. 環境成本
29. 誰主浮沉
30. 控制,是為了自由
31. 經濟學與治國
序言
第一篇 見樹又見林
1. 市場經濟的真面目
2. 自圓其說
3. 脫離現實的理論
4. 家庭主婦為何不支薪
5. 採用計畫經濟的理由
第二篇 市場體系
6. 小企業與家庭主婦
7. 藝術推動經濟發展
8. 利用員工的原則
第三篇 計畫經濟體系
9. 誰在主宰大企業
10. 權力真相
11. 成長的重大代價
12. 誰擁有無形的手
13. 展示權力的合約
14. 以說服塑造需求
15. 科技革新的迷思
16. 圖利少數人的公共政策
17. 現代帝國主義
第四篇 兩個系統
18. 必然的不穩定
19. 通貨膨脹
20. 新古典經濟學之無用
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