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府城 謝龍介
近百年前,府城大儒連雅堂作臺灣語典時,不敢自慰且懼嘆曰:夫臺灣之語,日就消滅。傳統漢學(臺語),歷經日據時代乃至國民政府遷台後之政策失當,逐漸流失,惜哉。
漢學(臺語)傳自漳、泉二州,而漳泉之語傳自中國,源遠流長;凡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皆可以漢學臺語頌吟出其典雅優美之音律。華夏文化最珍貴的遺產,迄今留存在咱的美麗寶島臺灣;近百年來,雖有濟濟有志之士投入漢學臺語、詩詞等探討研究,但臺語文字及呼音之保存,仍然日漸凋零、岌岌可危。
志仰兄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收集諸多漢文俚俗語匯集成冊,並以十五音切音法為本,對詮釋優美典雅的漢學臺語,有莫大的助益;其精闢內容,堪為漢文俚俗語之經典,亦可作為漢學臺語教本之用,個人十二萬分的敬佩。
今民眾交流之間,漸減臺語之運用,或因年輕傳承日減,或因不識臺語音韻典雅及淵源之深,甚而對漢學臺語妄自菲薄,實令我輩有志者感慨著急。今聞 志仰兄願拋磚出冊義舉,個人藉此祝福,並深深期待更多有識之士,對漢學臺語繼續薪火相傳、進而發揚光大。
作者的話
在媽媽身體有異樣之後,我才懂得經常回家。
我會開車載媽媽到附近走走,陪媽媽騎腳踏車晃晃;媽媽去串門子,我會當她的跟班;媽媽在廟裡當義工,我也去聽她跟朋友聊天。我努力跟村子裡的人全程用我已經生鏽的台語交談。
一次一次的聊天是一回一回的奇妙的旅程,我會聽到一些我很久沒聽到的用詞,在小時候它們曾經那樣的熟悉,自然而然地它們勾起我年少時的回憶:小時候玩的玩具、吃的零食、看的布袋戲、許許多多的器物……。「台語」瞬間化為一條時光隧道,讓我回到數十年前的場景。
越用心聆聽、越去注意,就發現台語真的像海,對我,她不但浩瀚無垠,更深不可測,在千百年的傳承和累積與轉變下發展出她的寬大、多元和差異。台語是我媽媽說的話,身為一個台灣人,怎能跟台語陌生至此?
於是,我慢慢地將這些聽到的台語寫下來,先在臉書建立了「阿娘的話-消失中的台語」粉絲頁,現在,出書了。
在文章中關於讀音的說明是以十五音反切法為主,可能會是許多人不熟悉的,但是我覺得那是有必要的地方,因為如果不說明清楚,就很難傳給年輕一代,一個不懂阿公阿嬤的話的一代。
這是一本我的台語筆記,也是我過去生活經驗與點滴的載體,書中有你、也有你我共同的回憶。我每寫一篇文章,就會想起媽媽跟我說話的樣子,還有媽媽教我唸「漢文讀本」中:「大雨後,街道濕。地下猫,屋上鳥。猫登屋,欲捉鳥。」的溫柔。
你呢?邀請你看看我的書,然後也許你告訴我你想起了什麼?
志仰於台南將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