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奧匈與巴爾幹四國記遊 §
近年來養成寫遊記習慣,並上載於本人「清華行思與隨筆」部落格中與友朋分享;旅途中不少「老」團友問起何時可見奧匈與巴爾幹四國記遊,當時估計約一月後,而確實在其間包括大陸蘇州昆山與浙江義烏一週行,以及處理身邊事務後,剛好於返台一月後較得空開始整理旅遊見聞;感謝團友們分享許多珍貴照片與觀感,假設大家都是自娛娛人,冒昧雖記名但逕行採用,同時遊記採「且戰且走」式,後續篇章將不定期發佈。
由於新冠疫情趨緩,睽違三年的暑期旅遊終於得以恢復;基於各種考量,商定於7月11日至7月24日,作奧匈與巴爾幹四國前後十四日遊;由於離台飛機誤點,約於7月12日凌晨出發,再經中途轉機,於二十一小時後方抵維也納(當地時間下午三時),歸程約於7月23日下午九時由塞拉耶佛搭機返台,總共在中南歐遊歷時間略多於十一天。
在年初南法之旅時,即談到暑假旅遊目的地,在諸多建議中,以奧匈或巴爾幹前南斯拉夫分離出克羅埃西亞等小國優先,不意幾經周折,最後行程包括奧匈加巴爾幹四國共六國,以住宿地來劃分,計在奧匈各二日,克羅埃西亞四日,斯洛維尼亞、黑山共和國與波士尼亞各一日,巴爾幹四國約占三分之二時間。
選擇奧地利,主因是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等地,人文地景豐富,匈牙利則與其接壤,並曾是奧匈帝國的重要一環;南歐的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兩國長期由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統治,有緊密的關聯,再加上不走回頭路之路線規劃順路的黑山共和國與波士尼亞,旅程涵蓋六國,在短短十一天中,可謂行程滿滿。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舊地重遊,風采依舊,倒是匈牙利以及巴爾幹四國歷經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共黨長期統治,不僅沒有一窮二白景象,仍展現出相當安和樂利的風貌,使人意外。
就人口和面積而言,奧地利與匈牙利名列前茅,以人均GDP(PPP)來看,奧地利最富裕,黑山共和國和波士尼亞則情況較差,但從人類發展指數1而言,除波士尼亞為0.769,其餘都「極高」(0.8以上),從貧富差距指標基尼係數2來看,走訪前面四國,屬分配較平均國家,黑山共和國和波士尼亞指數等級中等。
如與台灣人均GDP(國際匯率)33,143美元,人均GDP(PPP)62,696美元,人類發展指數:0.926,基尼係數:0.341比較,人均GDP(PPP)與人類發展指數,約達奧地利水準,但生活品質則明顯不及,如由數字說話,一是貧富較不均,二是人口密度過高(646人/平方公里),而奧地利為101.4人/平方公里,略可說明。
◆ 維也納美泉宮
1998年曾有維也納一遊,當時是乘到義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開會轉機之便,在文化名城盤桓三日,走訪多處名勝,意猶未盡,所以此次旅程安排不到一日遊,蜻蜓點水一番,自是不足,但聊勝於無。
由於土耳其航空公司班機誤點,到下午三時許方抵達維也納,出關後先至英雄廣場(Heroes Square)及周邊霍夫堡(Hofburg,Castle of the Court)等短暫停留拍照後,直奔最負盛名景點之一的美泉宮(Schoenbrunn Palace,德語:Schloss Schönbrunn)及其花園;根據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景點介紹(略):「從18世紀到1918年,美泉宮是神聖羅馬帝國及奧地利帝國(包括奧匈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皇帝的皇宮。它是以洛可可風格建造的單獨的、自成一體的建築工程。由三位名建築師設計。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持續經營的動物園―美泉宮動物園的所在地,該動物園於1752年建成,整體呈現為顯著的巴洛克建築風格,是整體藝術的完美代表。」
美泉宮全體採用金色和黑色,是長期統治著奧地利的皇室―哈布斯堡(Habsburg)家族的代表顏色,總面積達2.6萬平方米。其名字來源於神聖羅馬帝國馬蒂亞斯(Matthias)皇帝,傳說1612年他在狩獵途中,飲用此處泉水,見此泉清澈見底、味道甜美,遂以神聖羅馬皇帝的身分將這座泉水賜名為「美泉」,此後「美泉」成為附近地區的代稱。
1743年,奧地利女大公瑪麗亞‧特蕾莎(Maria Theresa)為彰顯皇家權威,下令在此地興建一座氣勢磅礡的皇宮和巴洛克式花園,此後美泉宮一直被擴建。拿破崙戰爭時期,在此宣佈解散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奧地利帝國,1871年又改組奧匈帝國,1918年,隨著奧匈帝國在一戰的戰敗以及隨之而來的解體,此宮殿成為奧地利共和國的博物館,讓平民也能一窺皇家的輝煌,感受哈布斯堡帝國昔日的氣派。
發生在美泉宮的重要歷史事件包括在拿破崙戰敗後,反法聯盟國於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在此舉行「維也納會議」,瓜分歐洲。1961年6月3日至4日,冷戰期間兩個超級大國的領袖,即美國總統甘迺迪(Kennedy)和蘇聯總理赫魯雪夫(Khrushchev)之間的首腦會談就發生在美泉宮。在中立國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所舉行的這場會議旨在減少冷戰期間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緊張關係。
現在的美泉宮共有1,441間房間,其中45間對外開放供參觀,由一華裔解說員導覽,領略皇家起居以及執行公務場所之豪奢,頗能感受到宮廷氣氛,導覽解說詳盡,只是已近閉館時間,對每年吸引超過五百萬名遊客的皇家花園(入博物館參觀遊客約一百五十萬人)最多只能驚鴻一瞥,相當可惜。幸有年輕團友快步攝得珍貴照片,讓大家雖未目睹,也得欣賞法式園林之美。按美泉宮的最高點凱旋門(Gloriette)是花園中的羅馬式觀景亭,1998年訪奧時曾在亭中攝影留念,但舊照一時搜尋無著,無以與現今景象對照。
◆ 莫札特音樂會
維也納是有名的音樂之都,貝多芬、莫札特與舒伯特等古典音樂靈魂人物當年多生活在此,因此到維也納華麗廳堂,聆聽以大師作品為主的高水準音樂會,是難得的體驗。
經導遊安排,有興趣的團友得以在行前訂好十二日晚間「莫扎特管弦樂團」音樂會入場券;音樂會在當地馳名的「音樂協會金色大廳」(Golden Hall in the Musikverein)舉行,按金色大廳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永久所在地,每年在此向全球轉播新年音樂會,而且它是「維也納莫扎特管弦樂團」主要舞台。
根據文宣,曲目包括莫扎特的一百多首作品,音樂會以18世紀「音樂學院」的風格進行,通常演奏他眾多交響曲和獨奏協奏曲中的單個樂章,以及他最著名的歌劇中的序曲、詠嘆調和二重奏。當晚曲目包括《費加羅的婚禮》(The Marriage of Figaro)序曲、《魔笛》(Magic Flute)詠嘆調和二重奏、《小夜曲》(Eine Kleine Nachtmusik)第一樂章、第40號交響曲(Symphony No. 40)第一樂章,最後則演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的藍色多瑙河(The Blue Danube),都是愛樂者熟悉的曲目,自然深受歡迎,效果不凡,同時歌手和演奏者,都穿著華麗的歷史服裝和戴著假髮,在金色大廳演出,營造出特殊氛圍,讓人覺得「值回票價」(中價位約七十五歐元)。
金色大廳是「維也納音樂協會」大樓面積最大的音樂廳,因裝修精美,且音響效果出色,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音樂廳之一。建築設計由新古典主義建築師特奧費爾‧翰森(Theophil Hansen)完成。1870年1月6日,音樂廳正式啟用,評論界對大廳(金色大廳)出色的音響效果讚嘆不已,很快聲名遠播。
金色大廳建造的年代尚未有成熟的建築聲學研究,建築師的設計直到多年後才有系統地得以科學解釋。今天看來,「鞋盒」形狀的音樂廳具有理想的比例,在此基礎上,天花板上的花格鑲板以及數量眾多的女神像柱等建築元素進一步延長了混響時間,長達兩秒。舞台木製地板下挖空的空間增強了聲音的共振效果,懸於屋架的天花板也起到了類似的作用。廳內的聽眾不論坐於遠近高低,都能享受到一樣水準的音樂演奏。大廳天花板上的畫作―阿波羅和九位繆斯女神,蔚藍的背景色與金碧輝煌的大廳形成鮮明的對比,而音樂廳內的雕塑也是由名家創作。
◆ 城市公園
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的城市公園(Stadtpark)是一個大型市政公園,被維也納河(Wienfluss)分為兩部分,總面積為65,000平方米(28英畝)。風景畫家Josef Selleny將該公園設計為英國園林風格,1862年8月21日公園開幕,成為維也納的第一座公園。
公園裡有許多著名維也納藝術家、作家和作曲家的雕像,包括約翰‧史特勞斯二世(小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舒伯特(Franz Schubert)和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等。在小史特勞斯雕像邊的庫沙龍(Kursalon)樓和其可以進入公園的寬敞露台,是廣受歡迎的華爾茲音樂會舉辦地。1868年10月15日,小史特勞斯在這裡舉辦他的第一場音樂會。庫沙龍因而成為音樂會和舞蹈的熱門地點,特別是在史特勞斯兄弟時代。今日經過一些改造後仍被用於舉辦舞會、音樂會。
約翰‧史特勞斯的鍍金銅像,是維也納最有名的以及被拍攝最多的雕像之一。它揭幕於1921年6月26日,框架的大理石浮雕由埃德蒙赫爾默(Edmund Hellmer)創作。鍍金在1935年被取走,1991年再次安裝。城市公園是維也納紀念碑和雕塑最多的公園。
位於維也納河南岸的兒童公園(Kinderpark)成立於1863年,今天仍然主要作為遊樂場和運動場地。卡羅琳橋(Karolinenbrücke)於1857年建成,自1918年起稱為城市公園橋(Stadtparkbrücke),連接著河北岸的公園本身。
由於要趕赴約250公里外的布達佩斯,在城市公園僅逗留約半小時,主要在小史特勞斯雕像及庫沙龍樓前拍照。1998年曾在公園另一端舒伯特雕像前留影,二十五年後在匆忙中得見緣慳一面的小史特勞斯雕像,頗為湊巧。同時也感謝本團年輕團友飛步拍得舒伯特雕像照片,與大家共享。
◆ 布達佩斯英雄廣場
自維也納往東約一小時車程,即進入匈牙利境內,原以為會看到1970年代美國與墨西哥邊境景象,一邊寬敞平整瀝青道路,名車絡繹於途,另一邊窄路塵土飛揚,充斥老舊車輛,不料奧匈兩地差異不大,並無違和感。除歷史淵源外,如果看數據,兩國人口、面積、人類發展指數、基尼係數皆相近,雖然奧地利較富裕,匈牙利人均GDP(PPP)也近41,000美元,有一定生活水準,略可見一二。
匈牙利為歐盟中型面積成員國之一,九世紀後期,馬扎爾人(Magyars)來到此地,在西元一千年建立王國,並立基督教為國教。十八世紀開始被哈布斯堡(Habsburg)君主國統治。十九世紀與奧地利合組奧匈帝國,並成為歐洲的超級強權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瓦解,匈牙利失去了71%的領土和58%的人口,以及32%的馬扎爾人。在其後的動盪期,匈牙利加入了軸心國並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傷亡慘重。二戰後匈牙利成為蘇聯的衛星國直至1989年,匈牙利與奧地利互相開放邊界加速了東方集團和蘇聯的瓦解,匈牙利成為多黨議會制民主國家,但歐洲議會於2022年9月15日投票通過議案,表示匈牙利自2018年以來不再是一個完全民主的國家,並將維克多‧奧班(Viktor Orbán)治下的匈牙利政府列為混合型選舉式威權政府。
匈牙利有著悠久的歷史,對藝術、音樂、文學、體育、科學和技術做出了重大貢獻。它是一個高收入經濟體,擁有全民醫療保健和免費中等教育。在國際事務中屬於中等強國,這主要是由於其文化和經濟影響力,並且是一個受後歡迎的旅遊目的地,在2019年即吸引了2450萬國際遊客。
在匈牙利旅遊第一站是首都布達佩斯(Budapest),匈牙利王國原定都布達(Buda),該地區在1241-1242年被蒙古人掠奪。重建後的布達在15世紀成為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化的中心之一。1873年,由位於多瑙河西岸的布達,和老布達區及東岸的佩斯(Pest)合併而成,也成為奧匈帝國的共同首都。
歷經1848年匈牙利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戰慘烈圍城戰以及1956年的匈牙利革命,布達佩斯目前為匈牙利最主要的文化、政治和經濟中心,並在2014年被評為歐洲發展速度第二快的城市經濟體。布達佩斯是歐洲創新與技術研究院的總部、歐盟執法訓練機構的所在地。多瑙河沿岸的布達佩斯中心地區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城市保存了許多著名的建築古蹟,是歐洲非常受歡迎的旅遊都市,每年吸引約1200萬國際遊客參觀。
自維也納到布達佩斯約三小時車程,抵達時已過中午,首先到台灣飯店用餐;一般在歐洲用中餐雖略帶「家鄉味」,但不會有很大的期待,但此餐質量在水準之上,是另類「台灣之光」。
餐後先到附近之「英雄廣場」打卡;該廣場是布達佩斯的主要廣場,位於佩斯區安德拉什大街(Andrassy Avenue,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末端,毗鄰布達佩斯城市公園。廣場周圍有2座重要建築:左側的美術博物館,和右側的藝術宮。
廣場的陳設在百餘年內經過多次更改和增設。英雄廣場的中心,是該市的地標之一──千年紀念碑,開始興建於1896年,為紀念馬扎爾人(Magyars)征服喀爾巴阡盆地(Carpathian Basin)一千周年。紀念碑主體刻有在九世紀創建匈牙利的七個馬扎爾部落領袖,以阿爾帕德(Arapd)大公為首雕像;兩側的柱廊於之後建成,並設有匈牙利其他歷史名人的雕像。1929年,紀念碑主體前增設了匈牙利英雄紀念碑,以紀念一戰期間陣亡的匈牙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