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患者的飲食總則
科學飲食是控制高血壓的一項重要內容。那麼高血壓患者如何做到飲食的科學性呢?本節將從高血壓患者的飲食黃金原則、能降血壓的特效營養素、平時容易忽視的飲食細節、走出常見飲食盲點、不容易引起血壓升高的飲食小祕訣以及適合高血壓患者的四季飲食等六個方面進行介紹。
高血壓患者飲食黃金原則
良好的飲食原則有利於高血壓患者降低和控制血壓值。因此高血壓患者應該掌握和遵守這些飲食黃金原則。
減少食鹽量
流行病學調查證明,食鹽攝取量與高血壓病的發病呈正相關,食鹽銷售量大的地區高血壓病的發病率顯著升高。有證據表明,如果能限制鹽的攝取量,不僅可以使降壓藥物的劑量減少,還可以提高降壓藥物的療效,大大減少降壓藥物的藥品費用和不良反應。高血壓的早期或輕度高血壓患者,單純限鹽就有可能使血壓恢復正常。所以,不論是從預防高血壓的角度,還是治療高血壓,限鹽都是有益的。
一般主張,凡是輕度高血壓或者高血壓病家族史的,其食鹽攝取量最好控制在每日5克以下,對血壓較高或合併心力衰竭者攝鹽量更應嚴格限制,每日用鹽量以1、2克為宜。
適量攝取蛋白質
近年來的研究顯示,適量攝取優質蛋白質,可以降低高血壓的發病率。高血壓患者每日攝取蛋白質的量以每公斤體重1克為宜。每週吃兩三次魚類蛋白質,可改善血管彈性和通透性,增加尿鈉排出,進而降低血壓。但是高血壓合併腎功能不全時,應當限制蛋白質的攝取。
增加含鉀食物的攝取
醫學科學家在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中發現,鉀能對抗鈉所產生的不利影響,也就是說,多食含鉀高的食物有利於降低血壓。流行病學證實,高血壓病與鉀排泄呈反比,與尿鈉/鉀比呈正比。所以,高血壓患者,尤其對鹽敏感者,更應注意補充鉀,這對於防治高血壓病十分有益。衡量食物的降壓作用,不僅要看其鉀的含量,更要看其鉀/鈉比值(即K因數)的大小,含鉀越高、且其K因數越大的食物,其降壓作用就越好。一般講,K因數≥10的食物,對高血壓病有較好的防治作用,而一般植物性食物的K因數含量均在20以上。
保證鈣的充足
鈣攝取充分時,可增加尿鈉排泄,減輕鈉對血壓的不利影響,有利於降低血壓。鈣還可以降低細胞膜通透性,促進血管平滑肌鬆弛,並能夠對抗高鈉所致的尿鉀排泄增加,達到保鉀作用。有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透過增加膳食鈣的攝取,可使患者血壓趨於下降。因此,及早注意飲食中鈣的供應和吸收,對防治高血壓是有益的。
目前,國人普遍存在膳食鈣不足的問題,每日從膳食中攝取的鈣為400~600毫克。而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補鈣應在800毫克以上,老年人應在1000毫克以上。
適當多食新鮮蔬菜、水果
新鮮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有利於改善血液循環和心肌功能,還能使體內多餘的膽固醇排出體外,進而有效地防止動脈硬化的發生。另外,新鮮蔬菜和水果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各種電解質和一些利尿成分,能幫助身體排除多餘的水分和鹽分,有利於降低血壓。
控制脂肪的攝取量
根據研究,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與血壓呈正相關。身體肥胖者腎臟的排鈉能力比較低,進而會降低對血壓的控制。動物性脂肪含飽和脂肪酸高,可升高膽固醇,易導致血栓形成,使高血壓腦中風的發病率增加;而植物性油脂含不飽和脂肪酸較高,能延長血小板凝集時間,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壓,預防腦中風。但所有脂肪攝取過多均可導致肥胖,因此,高血壓患者一定要控制脂肪的攝取量。
高血壓患者食物脂肪的熱量比應控制在25%左右,最高不應超過30%。應嚴格限制肥肉、蛋黃、奶油、魚卵等含高脂肪和高膽固醇的食物,尤其應少食動物油和油炸食品。食用油宜多選食植物油,其他食物也宜選用低飽和脂肪酸、低膽固醇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穀食物、魚、禽、瘦肉及低脂奶等。
限制飲酒
大量研究顯示,長期飲酒過量(每日攝取超過30克酒精即為飲酒過量)可增加患高血壓和中風的危險,尤其是在天氣寒冷的季節,由於人體血管收縮,血壓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過量喝酒往往會導致血壓大量升高,如果本身就是高血壓則升高更加明顯,加上高血壓患者本身血管彈性小、順應性差,容易發生出血性腦中風。因此,對不飲酒者不提倡用少量飲酒來預防心腦血管病。而飲酒者,一定要適度,不要酗酒,男性每日飲酒的酒精含量不應超過20~30克,女性不應超過15~20克。
酒精攝取量計算公式:攝取的酒精量(克)=飲酒量(克)×含酒精濃度(%)× 0.8(酒精密度)
飲食有節
高血壓患者若能合理調節飲食規律、改善飲食結構,便能調節血壓,使血壓值下降。並且應做到一日三餐飲食定時定量,不可過飢過飽,不暴飲暴食。
高血壓患者每天的食譜可做一下安排:碳水化合物200~350克(主要指主食),新鮮蔬菜400~500克,水果100克,植物油20~25克,牛奶250克,高蛋白食物3份(每份指:瘦肉50克,或雞蛋1顆,或豆腐100克,或雞、鴨50克,或魚蝦50克。其中雞蛋每週3~5顆即可)。高血壓患者在晚餐中不宜大量食用肉類、蛋類等含膽固醇較高的食物。
科學飲水
合理補充水分,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尤其重要。因為水分攝取過少會導致血容量不足、血液濃縮,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誘發腦血栓的形成。水也不是喝越多越好。喝水過多,尤其是同時攝取過多的鹽分,會造成水鈉瀦留,加重心臟、腎臟的負擔,反而使血壓升高。高血壓患者科學的飲水方法應該是:每天早晨喝一杯溫水,可以補充一夜的水分蒸發,預防血栓的形成,還能預防便祕;晚上睡覺前喝一點水,能稀釋血液,預防夜間血栓的形成。高血壓患者要少量多次飲水,每次不要超過200克,每天飲水量以1200~1500克為宜。另外,水的硬度還與高血壓的發生有密切關係。研究證明,硬水中含有較多的鈣、鎂離子,它們是參與血管平滑肌細胞收縮功能的重要調節物質,因此高血壓患者要儘量飲用硬水,如泉水、深井水、天然礦泉水等。
容易忽視的飲食細節
對多數高血壓患者來說,飲食細節是一個比較容易忽視的方面。為了能夠更加有效地控制自身血壓,我們必須掌握這方面的知識。
注意限制含「隱形鈉」的食物
雖然人們注意控制菜餚等副食的用鹽量,但對於一些「隱形」含鈉的食物卻容易忽視。因此,除鹽之外,高血壓患者還要注意限制以下「隱形鈉」食物的攝取:
(1)1湯匙(10克)的醬油含有700~800毫克的鈉,最好選用低鈉或少鈉的醬油。
(2)由於發酵麵食裡都放鹼,而食用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氫鈉或碳酸鈉,會增加機體對鈉鹽的攝取。需要嚴格忌鹽的高血壓患者忌用發酵法製作的麵食作主食。
(3)含「隱形鈉」較高的食物有皮蛋、板鴨、鯡魚、香腸、火腿、豆花、豆干、橄欖、泡菜等食物。高麗菜做成泡菜之後,其中的鈉可從十幾毫克增加近100倍之多。
早餐進食流質
高血壓患者早餐空腹先喝點流質食物很有益。因為經過一夜的時間,人體消耗不少體液,血容量也相對減少,早晨適當補充一些液體,可稀釋血液,增加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環,有利於心血管的自穩態調節。
晚餐有講究
高血壓患者的晚餐有很多講究。首先,時間最好安排在晚上6點左右,儘量不要超過晚上8點。一般來講,8點之後最好不要再吃東西了,可以適量飲水。晚餐吃得太晚,不久之後就要上床睡覺,無形中增加了患尿道結石的風險。
其次,晚餐不宜過飽,以七、八分飽為宜,感覺不餓即可。晚餐吃得太飽會長胖,還會造成胃腸負擔加重,影響睡眠,長期下去容易引起神經衰弱等疾病。
最後,高血壓患者晚餐宜少吃雞、鴨、魚、肉、蛋等葷食,以免增加體內膽固醇含量,誘發動脈硬化和冠心病。
高血壓患者的節日飲食
有些人在節日期間過度興奮、激動,會刺激交感神經末梢和腎上腺髓質的分泌,加上飲食不節,易導致血壓升高,高血壓患者的節日飲食尤其要注意遵守以下原則:
(1)每天應該吃500克新鮮蔬菜及水果,適量多吃些富含鉀的綠葉蔬菜、水果。
(2)儘量不吃肝、腦、心等動物內臟;少量飲酒或不飲酒。
(3)飲食清淡,減少烹調用鹽量,儘量少吃醬菜等鹽醃食品,儘量少用或不用糖果點心、甜飲料、油炸食品等高熱量食品。
(4)少食多餐,細嚼慢嚥,而且不宜過飽,以七、八分飽為宜。
(5)每天攝取250~350克主食,而且要粗、細糧搭配食用。
(6)每天進食3、4份含蛋白質的食物,每份豆腐100克,或魚蝦50克,或雞鴨50克,或瘦肉50克,或每週進食雞蛋3~5顆,其中以豆類和魚蝦的蛋白質為好。也可用優酪乳或兩倍的豆漿來代替。
專家解答高血壓患者最關心的問題
高血壓需要預防,那麼如何預防才能對高血壓患者有利呢?下面將會為大家介紹專家解答高血壓患者最關心的問題,讓高血壓患者知道哪些東西該吃,哪些東西不該吃,進而有效預防高血壓。
高血壓患者應如何補充水分?
對血壓高的人來說,早晨是危險的時間段,如果血壓升高,水分補充不足的話,會造成血液不暢。因此,每天早晨起床時,應空腹喝1杯溫開水;早晨外出鍛鍊回家後,喝1杯水,以補充運動中流失的水分;下午,每過1個小時就適當喝點水,沐浴前後各喝1杯水;睡前喝一點水,有助於清除體內的毒素。但是喝水也不是越多越好,每天喝1 200~1 500毫升水為宜。
高血壓患者為何要遠離咖啡因?
咖啡因能使血壓上升5~15毫米汞柱,尤其是在精神緊張的時候,咖啡因和緊張的情緒,會產生危險性的相乘效果,把血壓推高到不利健康的程度。另外,一項研究顯示,喝一杯咖啡之後,血壓升高的時間可長達12小時。因此,高血壓患者尤其應避免在工作壓力大的時候喝含咖啡因的飲料。
含鈉較高的食物有哪些?
醃製食品、話梅、麵包、餅乾、碳酸性飲料、皮蛋、板鴨、香腸、火腿、豆花、豆干、橄欖、灌裝的番茄汁、灌裝的玉米、灌裝的泡菜等食物含鈉均較高。
高血壓患者應如何合理安排飲食?
飲食安排應少量多餐,避免過飽;高血壓患者常較肥胖,必須吃低熱量食物,總熱量宜控制在每天1600~2000大卡,每天主食150~250克,動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各占50%。不伴有腎病或痛風病的高血壓患者,可多吃大豆、花生、黑木耳、銀耳及水果。晚餐應少而清淡,過量油膩的食物會誘發中風。食用油要用含維生素E和亞油酸的素油;不吃甜食;多吃富含高纖維的食物以及少量的魚、蝦、禽肉、脫脂奶粉、蛋白等。
為什麼高血壓患者不能攝取過多味精?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麩胺酸鈉,在體內會分解形成麩胺酸和鈉離子,相當於另一種形式的「鹽」,過量食用味精可造成體內水鈉瀦留,導致血管管腔變細,血管阻力升高,同時血容量升高,加重心、腎負擔,使血壓進一步升高。血壓越高的人,對味精越不敏感,越是要求味道的濃重,所以,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為了從根本上控制血壓,就應從忌口開始做起,少吃味精,慢慢糾正不健康的飲食習慣。
高血壓患者如何進食脂肪類食物?
一般來說,高血壓患者要控制含有膽固醇較高的動物脂肪及其製成的食品。脂肪是供給人體高品質的能源,其中所含的膽固醇並非一無是處,而且是人體重要的和必要的組成物質,對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是一位「功臣」,只是不能食用過量。因此,對於病情較輕、年齡在四十歲以下且體型不胖的高血壓患者,血膽固醇值正常時,不主張限制脂肪的攝取量。而且動物脂肪中也含有較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油類,如海魚,其含有一種叫「多烯康」的成分,是軟化血管的良藥。
高血壓患者吃素好嗎?
營養科專家指出,一味素食並不能讓身體更健康,反而還會因為營養素的缺失而引發其他疾病,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缺鐵性貧血、骨質疏鬆、抑鬱,甚至神經系統受損。高血壓患者在以素食為主的膳食結構中適當增加動物性食物,不但可以使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互補,而且有利於保持體液環境的酸鹼平衡。如果堅持食素,也要講究科學搭配,例如要通過多吃豆類補充優質蛋白質,還應多吃富含鐵質和維生素C的食物。
高血壓患者進食粗糧、雜糧有什麼益處?
高血壓患者多伴有血脂、血糖和血黏度增高。最新的研究顯示,多吃粗雜糧可以降低血壓、血脂、血糖和血黏度增高水準,而且吃糙米、玉米等粗雜糧,可以改善和提高鋅、鎘的比值,阻止動脈硬化,減少鎘的積聚,有益於高血壓的防治。但如果併發高尿酸、痛風時最好不吃,因為粗雜糧相對含普林量高,攝取過多,會影響胃腸道消化、吸收功能,並引起體內普林代謝異常。
高血壓患者春季飲食應注意哪些方面?
春季是自然界陽氣上升的季節,很多早期高血壓患者,或平時服用降壓藥而血壓比較穩定的人,很容易在春季出現血壓的波動。因此在飲食方面要做到以下幾點:飲食要清淡,選擇薺菜、芹菜、海帶、綠豆等偏涼的食物,忌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也不宜進食羊肉、辣椒、花椒、胡椒等辛熱食物;應多吃紅黃色和深綠色的蔬菜;飲食應儘量避免過鹹,注意補充水分,每天至少補充1 200克水。
高血壓患者夏季飲食應注意哪些方面?
夏季天氣炎熱,出汗量較多,人體在流失大量水分後,全身的血容量會明顯下降,血液的黏稠度會升高,這可能會增加高血壓患者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的風險。高血壓患者在夏季不管是不是口渴,都要及時補充水分,養成每天早晨起床後、晚上睡前各喝一杯白開水的習慣。也可適當飲用菊花茶、枸杞茶等飲料。高血壓患者在夏季飲食上還要注意少鹽、少脂、少膽固醇,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和魚類蛋白質。
高血壓患者秋、冬季飲食應注意哪些方面?
秋季早晚溫差較大,高血壓患者容易發生血管痙攣、血壓波動大。高血壓患者秋冬季應以清補為主,注意保持合理的膳食結構,控制食量,少吃油膩。可適當多吃一些潤燥、降壓的蔬菜、水果,如冬瓜、蘿蔔、藕、洋蔥、綠葉蔬菜、海帶及奇異果、柚子、山楂、蘋果、香蕉、梨、柑橘等。肉類則適當多吃水產品以及禽類,少吃豬、牛、羊肉等紅肉。
高血壓患者應如何進補?
中醫認為,高血壓患者大多有肝陰不足、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的表現,如需進補,重點應補陰,而一般補陽藥,例如:鹿茸、海狗、補氣藥(如人參)就不宜用。即使是有明顯氣虛表現的高血壓患者要使用補氣藥,也只能採用藥性平和的緩補藥物,而且要在補陰的基礎上補氣補陽。高血壓患者適當服用補陰藥,例如:龜板、鱉甲、枸杞等,不僅對降壓有好處,還能緩解高血壓患者頭暈、目眩、耳鳴等症狀。
高血壓患者服藥期間為什麼不能吃葡萄柚?
葡萄柚含有一種生物活性成分CYP-3A4,一則能與卡托普利、美托洛爾或硝苯地平緩釋片等在腸道內結合,促使藥物迅速進入血液,使血液濃度迅速增高,等於加大了藥量;二則還可影響肝臟解毒,干擾藥物在體內進行正常代謝,增強了藥物的毒副作用。因而,服用上述幾類降壓藥時,如果同時吃葡萄柚,會發生多種毒副反應,出現血壓降低、頭暈心慌、倦怠乏力等症狀,甚至誘發心絞痛、心肌梗塞或中風。
降壓吃什麼?怎麼吃?
蘿蔔燉牛肉
|材料|
胡蘿蔔120克,白蘿蔔230克,牛肉270克,薑片適量,鹽2克,濃醬油2毫升,淡醬油、太白粉水各6毫升
|作法|
① 白蘿蔔、胡蘿蔔洗淨,去皮,切塊;牛肉洗淨,切塊。
② 鍋中加適量水煮沸,放入牛肉塊、薑片,加入濃醬油、淡醬油、鹽調味,再煮沸後轉中小火煮30分鐘,倒入白蘿蔔、胡蘿蔔,續煮15分鐘。
③ 倒入太白粉水翻炒至食材熟軟入味,盛出即可。
|養生功效|
健脾養胃、降壓降脂
|營養成分|
熱量 378.9大卡/蛋白質 57.8克/脂肪 6.7克/碳水化合物 25.3克
芹菜燒荸薺
|材料|
荸薺120克,芹菜梗90克,鹽2克,淡醬油3毫升,太白粉水、食用油各適量
|作法|
① 荸薺洗淨,切片;芹菜梗洗淨,切小段;荸薺片、芹菜梗分別汆燙至斷生。
② 起油鍋,倒入荸薺與芹菜梗,用大火翻炒片刻,淋入淡醬油,加鹽調味,再倒入太白粉水翻炒至食材熟軟、入味即可。
|養生功效|
清熱利尿、降壓降脂
|營養成分|
熱量 39大卡/蛋白質 2.4克/脂肪 2克/碳水化合物 21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