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除了治水,還被全國人拿來當尺用,你知道嗎?
蘋果日報總主筆卜大中說:「讀漢字科普,就像坐上了時光機!」
◎你知道一尺、一寸的長度,一里、一畝是怎麼決定的?
用身體!用誰的身體呢?大禹,不是喔。
◎心中的情感、講太多了就矯情,如何用幾個字完整表達你的心?
掩耳蹙「頞」、還是疾手蹙「額」……你得懂這些藏在身體裡的漢字!
◎額,是腦門;題,是習題;其實這兩個字以前意思幾乎一樣,怎麼分道揚鑣的?
眼不就是目嗎?為什麼有眼科卻沒有「目」科?眼與目有差嗎?
中國文字,實字虛用、虛字實用,例如白髮三千丈、為山九仞……
我們現在看到的漢字,很久以前不是現在的樣子,
意思和現在也不太一樣了,因為漢字是有生命的,一直在演化。
每個字,都藏著一個精彩故事,
因此,懂這個字、正確運用這個字,是一種優雅。
本書是北京大學語言文字研究學的一個大型計畫,
三位學者:張一清、富麗、陳菲共同合作,從「身體」開始,
追溯出文字的相連性,讓你頓悟,中文字為什麼這麼寫!再也不寫錯、用錯。
◎「計量用」漢字,用身體來丈量世界,讓一切跟我有關
.從重量單位變成形容詞的字:
你知道「尋常」是長度單位嗎?為什麼這兩個字現在意思成了「普通」?
為什麼一文不名就代表沒錢呢?這四個字都跟金錢無關呀。
千鈞之重是多重?一絲之輕又是多輕?鈞、絲竟然是重量單位,重量各多少呢?
.從形容詞變成數字單位的字:
中國人一跬,等於一隻腳往前跨一步,但一跨步究竟多長?
古羅馬人說:一跨步是五隻腳。
這東西方不謀而合的歷史計量,促成近代中、西方間單位換算。
◎漢字的數字超級多,有些很精準、有些很朦朧,用對了,大家讚你有文采
.表達「數」的漢字當中,零最小,兆最大?錯,
「載」這個字表示10的14次方,長度甚至大於一光年!
數學漢字超級多,你知道哪幾個?
.「□」讀ㄨㄟˊ、「○」讀ㄌ一ㄥˊ,
這兩位,不僅是符號,更是國字!它們是西洋漢字。
.你知道漢字的數字有吉凶意義嗎?
偶數表示吉利,奇數則有難?未必,別弄錯了!
.男朋友說愛你一生一世。小心別上當。
一世其實只有幾年,你知道嗎?
.一問三不知、 一日三省吾身,為什麼中國人這麼愛用三、六、九
這些數字,什麼時候表示多、什麼時候是少?
.闡述情感也可以用數字表達,會這個你的段數就高了。
曹植《與吳寄重書》就用「參」形容離別如星宿之遙,杜甫也會這招。
◎懂這些字的意思,你會以身體感到自己真實的活著:
.為什麼是臉紅了,不是面紅了,
我們常說顏面掃地,講臉面掃地顯得粗俗些,
臉和面哪裡不同?
.明明是用嘴跟人辯論,為何要說舌戰?明明就是親唇,何時變成了接吻?
.「輔」字指「臉頰」,為什麼是車部,不是月部或頁部呢?
漢字的演變,原來跟古人的「功能觀察」有關係,
說到重點了,觀察,原來觀察力是這樣畫出來的(甲骨文都像塗鴉,不是嗎?)
.「臣」是高尚的高官,「民」是低賤的平民?錯了!
它們都是指階下囚的眼睛。
.漢字裡頭也有看不見的「手」?
「秦」不僅跟稻子有關,更用「手」的意象表示地沃津潤。
.為什麼代表器官的漢字都是月字邊?因為,五臟六腑和月亮關係大了!
這絕非迷信,現代醫學已經證實。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學者、曾與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同為清大四導師的
陳寅恪先生說:「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漢字,就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和載體,
正確掌握漢字,就是優雅的極致。
作者簡介:
張一清
1961年出生。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中國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語言學會會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語言教學與測試。
富麗
1976年出生,畢業於北京大學。現為中國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語言教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普通語言學及計算語言學。
陳菲
1974年出生。畢業於北京外國語言大學。現為中國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與言教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語言教學與測試。
章節試閱
人的身體能做尺嗎?
我們先看一則新聞報導:「這種新式裝甲車性能優異,巨大的輪胎將近一人高。」
上面的報導把人的身高,當成了裝甲車輪胎直徑的參照物。當我們讀這則報導,我們的腦海裡一定會浮現出一幅體形龐大的輪胎畫面。那麼,大家不妨想一想,我們會把輪胎的高度,想像成什麼人的身高呢?會想到籃球巨人姚明,還是會想到春秋戰國時,心智、膽識、言辭俱佳的齊國先賢晏子?
毫無疑問,我們大概不會想到任何一個具體的人,因為看到這樣的描寫時,我們可能已經習慣把這類描寫,和我們腦海中最普通、最一般的人聯想在一起,例如一個身高170公分上下的男性。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讀到或聽到兩指寬的絲帶、巴掌大的樹葉、胳膊粗細的水柱、拳頭大小的窟窿等,我們聯想到的人體器官,也必然是最一般、最普通的尺寸,絕不可能想到嬰兒的纖纖小手,或者想到舉重運動員的粗壯上肢。
用人體器官間接表示某些事物的特徵,充分說明了我們經常把人體當作尺來使用的事實。然而大量的歷史文獻表明,這並不是我們現代人的發明與創造,而是來自遠古時代的祖先。
尋常為什麼有普普通通的意思
據考證,西漢末年由禮學家戴德所著,並由他的弟子於東漢時期集結成書的《大戴禮記》,曾借孔子之口說:「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十尋而索。」這幾句話指的是透過伸展、安置人的手或胳膊,我們就可以瞭解並確定長度。
事實也正是如此。我們都知道,漢字在甲骨文時代,存在著許多象形字和以象形為基礎的會意字,比如「尋」。這個字形在甲骨文的左邊是一條分隔號,右邊是一個人張開的雙臂,合在一起表示,展開兩隻胳膊丈量,意思是從中指指尖算起,兩臂之間的距離。正像《小爾雅》中所記錄:「度尋,舒兩肱也。」舒指的是伸展,而肱指的就是人的胳膊。
那麼,這裡面的「人」指的究竟是哪個時代的人呢?那個時代的普通人,他們展開雙臂的寬度到底又是多少呢?通過查閱文獻資料,我們不難發現,《說文解字》、《方言》等,已經明確告訴我們答案了。例如「周官之法,度廣為尋」、「度人之兩臂為尋,八尺也」等。也就是說,「尋」是距離今天三千多年以前,西周時期官方確定的一種長度單位,並且專門用於衡量寬窄,確切數值是八尺。
按照今天的長度基準,一米等於三市尺,那麼八尺換算成公制長度,大約等於兩米六多一點。仔細想一想,這個結果大概多少會讓我們吃驚,因為按照臂展大約等於身高的情況,目前不只是中國,就算全球各色人種,也找不出一個能達到夠如此高度的人。那豈不是說,西周時期個個都是巨人嗎?事實果真如此嗎?
還好,我們的祖先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也幸虧現在的考古學研究和文物勘察技術越來越發達。根據考古研究,我們得知西周時,一尺約等於現在的23釐米。也就是說,一尋大約是180公分。
古代文獻表明,尋最初是一種寬度概念,後來則逐漸演變成表示長度、高度或深度的單位。例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再比如,當代佛學大師趙朴初先生有《西江月‧參觀密雲水庫工程》:「鐵壁千尋鎖浪,碧波萬頃如油。」
在古代還有一個長度單位也跟尋的關係非常緊密,它就是「常」。例如《國語‧周語》:「其察色也,不過丈墨尋常之間。」韋昭注曰:「五尺為墨,倍墨為丈,八尺為尋,倍尋為常。」可見,常是尋的兩倍,即一丈六尺。
數字為什麼要區分大小寫
漢字中為什麼會有大小寫兩套數字?只有一套小寫數字不夠用嗎?大寫數字壹、貳、參、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是怎麼來的?
根據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顧炎武所著《金石文字記‧岱嶽觀造像記》,唐朝女皇武則天時期所樹立的石碑上,就已經有了大寫數字。顧炎武的推斷是,凡數字作壹、貳、參、肆、伍、陸、柒、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製字。
而在同時期的詩文中,也出現了大寫數字的身影。例如白居易的宋版《白氏長慶集》中,《論行營狀請勒魏博等四道兵馬卻守本界事》有這樣的記述:「況其軍一月之費,計實錢貳拾漆(柒)捌萬貫。」
到了明朝,帳目中的數字一律改為大寫。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是因為一樁著名的貪污案。明朝洪武18年,時任戶部侍郎的郭桓等人,勾結各省官吏舞弊,通過篡改帳目上的數字盜賣官糧,涉案金額巨大。案發之後,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將郭桓等官員共數萬人治罪,同時制定了懲治經濟犯罪的嚴格法令,並規定帳目中的數字,一律改用難以塗改的大寫數字。因此,大寫數字的使用是財務管理上的一種技術防範手段。不過,這並非朱元璋的發明。
根據另外一些考古發現,早在西元四世紀前後,人們已經開始有意識的在券契中使用大寫。
綜合這些說法,有人得出這樣的結論,大寫數字是人民在長期的社會演變中,所創造出來的;武則天承襲了民間的寫法,大量使用大寫數字,使之普及化;朱元璋針對國家經濟整飭的需要,下令全國強制使用完整的大寫數字,從而完善的規範了數字的標示。
到了今天,小寫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用於一般場合;而在填寫票據、合同、帳目等特殊場合,則應使用壹、貳、參、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
數字是古人認識、闡釋世界的一種方式。我們可以透過古人對數的表達反觀它們的內心世界。數這個字本身,為我們揭開了古人計數的神秘面紗,漢語數字的大小寫體系,使我們得以一窺古人用數的智慧,而這些只是中華民族數字文化中,宏偉殿堂的一隅。讓我們走進數的世界,去領略我們祖先所創造的燦爛文化,探索更多數的奧祕。
「零」和「○」的區別
「零」和「○」分別對應於漢字中的大小寫數字,即「零」跟大寫數字壹、貳、三、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配套;「○」則跟小寫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配套。在填寫票據、帳目等需要使用大寫數位的場合,用零而不用○。在號碼、年份等數字中,一般用○不用零,比如三○二號、二○○○年等。
○畢竟不是道地的漢字,它的用法比較單一,通常只在數目中使用,表示空位。而零無論意義還是用法都要豐富得多。前面曾經提到,在表示跟數字有關的意義時,它可以表示數的零頭或者空位;還可以表示沒有數量,或者數量極小,達到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例如零風險、零距離、零增長等;也可以表示某些量度的計算起點,例如零點、零時、零度、零起點等。除此之外,零還能用作形容詞,表示零碎、不成整數的,以及用作動詞,表示落下等含義。因此,在掛零、零風險、零點、化整為零、零售、凋零等這些非數位組合中,只能用「零」,不能用「○」。
為什麼73歲、84歲不吉利
民間流傳著「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接自己去」的俗語。意思是73歲和84歲為兩個不吉利的「坎」。這又是從何說起呢?
原來,這和我國古代的兩位聖賢——孔子和孟子有關。相傳,孔子是在73歲的時候去世的,而孟子去世的年紀剛好是84歲。人們把這兩個年齡推衍到所有人的範疇,認為連聖人都邁不過去的坎,普通人就更難說了。因此一般老人,到了這樣的年紀都會格外注意,家人也不會選擇在這兩個年齡,給老人祝壽。可見,這是人們將毫無關聯的事情相互聯想,實在是沒有半點科學依據。
最大的數有多大?
當要表達無窮大的數量時,古人用了什麼方法?涉及哪些字呢?
在漢語中,萬、億都是數量極多的數。「萬」在甲骨文中的形體,像是蠍子的形狀。它而本來的意思也就是蠍子。
後來被借用表示數字,原本的含意就消失了。據說,中國人早在商代,就已經有了萬的概念,甲骨文中最大的數是三萬。需要說明的是,萬的另一個寫法「万」,並不是中國現代所使用的簡體字,万這個字形至遲在戰國時,就已經出現了,其實也是個古老的漢字。
「億」也是被借用來的,它原來的意思是安寧。《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心億則樂。」心億就是心中安適的意思。《國語‧楚語》:「億其上下。」這個「億」則是「使人安定。」後來,億被用來表示極大的數。究竟有多大,卻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跟現在一樣,表示一萬萬;另一種則表示十萬。億表示數的用法,也是很早就有了。《詩經‧伐檀》:「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詩經‧假樂》:「千祿百福,子孫千億。」《詩經‧豐年》:「萬億及秭。」可見當時就已經出現了三百億、千億、萬億這樣的大數目。當然這些數字,指的都不是具體的數量,而是形容特別多、超級多的意思。
在萬、億之上更大的數目是「兆」。千萬不要誤會,古漢語中的兆跟現代的兆絕不是一回事。
《說文解字》:「兆,灼龜坼也。」認為「兆」本來的意思,指古代占卜活動中,灼燒龜甲時產生的裂紋。這種解釋被普遍接受。由此,兆有了徵兆、預兆的意思。例如《商君書‧算地》:「此亡國之兆也。」我們現在仍然常說「瑞雪兆豐年」、「這是個好兆頭」,這跟兆最初的意思是一脈相承的。兆後來被借用表示大數目,跟億一樣,究竟表示多少,也有不同的說法。從相對較小的一百萬,到較大的一億、十億、一萬億,甚至一萬萬億都有記載。
因為數字極大,兆又有了極言眾多之意,可以組成很多詞,例如兆物指的是眾多的事物,即世間萬物;兆古指極遙遠的古代,即遠古、太古;兆民指眾多的人民,也就是百姓。毛澤東在《祭黃帝陵》一詩中寫道:「億兆一心,戰則必勝。還我河山,衛我國權。」億兆一心指全國人民一條心。
兆已經是非常大的數目了,令人吃驚的是,我國古代在兆之上,還有過更大的數。只是不同文獻的記載各有不同,綜合起來,主要有經、姟(ㄍㄞ)、秭(ㄗˇ)、選、載、極、壤、溝、澗、正。其中,「經」也可以用「京」表示,「姟」也可以用「垓」表示。這些數到底有多大?舉一個例子來說,載表示的是十的十四次方。這是怎樣的天文數字啊!
不過,除了萬、億以外,其他的那些大天文數字,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實用,現在都不常出現了。
無論如何,單就數而言,在我們的漢字大家族中,既有土生土長的零,也有帶點兒外國血統的○;既有達到小數點後面十幾位的忽微小數,也有拖著十幾個0的超級大數,讓我們不得不感慨漢字的博、大、精、深和相容並包。
人的身體能做尺嗎?
我們先看一則新聞報導:「這種新式裝甲車性能優異,巨大的輪胎將近一人高。」
上面的報導把人的身高,當成了裝甲車輪胎直徑的參照物。當我們讀這則報導,我們的腦海裡一定會浮現出一幅體形龐大的輪胎畫面。那麼,大家不妨想一想,我們會把輪胎的高度,想像成什麼人的身高呢?會想到籃球巨人姚明,還是會想到春秋戰國時,心智、膽識、言辭俱佳的齊國先賢晏子?
毫無疑問,我們大概不會想到任何一個具體的人,因為看到這樣的描寫時,我們可能已經習慣把這類描寫,和我們腦海中最普通、最一般的人聯想在一起,例如一個...
推薦序
讀漢字科普,坐時光機回到北宋開封
《蘋果日報》總主筆╱卜大中
這本由中國三位研究國學(漢學)的學者寫成的《藏在身體裡的漢字故事》相當有趣,讓我們使用一輩子中文的人慚愧不已,原來這麼多想當然耳的文字,其來源如此豐富有趣,我們甚至誤解其原意,將錯就錯了幾十年。
作者學識淵博,旁徵博引,信手拈來都是學問,比古代《說文解字》更厲害的是,它引進了歐美的觀念,並融入新漢語。但本書還是以古漢字為全書主軸,輪流解釋漢字的象形、指事、假借、形聲、會意、轉注的根源,教導我們漢字來源的豐富和其文化底蘊之深厚。
漢字不是拼音字,發音與文字是兩個系統,學起來很困難,不像西方文字,只要會說,基本上就會寫了。漢語是由兩千多個字不斷交相、搭配,而形成不同意義的詞。本書告訴我們搭配有其字義的邏輯,不可隨意混搭,以免不知所云。
這本書另一大特點是幽默有趣。漢字的解釋容易流於枯燥乏味,但本書卻把讀者帶進古代社會,好像我們坐時光機回到北宋的開封,生活在《清明上河圖》裡正在逛街,看那些做買賣的,如何使用度量衡、如何付錢、什麼錢;又看到病人去中藥店抓藥,治療身體內五臟六腑的疾病。他們如何丈量土地、如何數數、如何算錢、如何看待身體的特徵……,這些都可以從漢字裡看出端倪。
這是本漢字科普的書,寫得很流暢精彩,趣味十足。不過,本書還是有些缺憾,若能補足會更完備。首先,漢字本身具有意識形態,承載著漢人的偏見與歧視,主要表現在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例如古代漢民族,對四面的外族都以動物、獸類的字來稱呼他們,加犬字旁以示野蠻落後、不文明,像是東夷、北狄、西戎、南蠻;再例如在中國西南的傜族,原來是犬字旁,不是單人旁;廣西湖南山裡的僮族,原來漢字是犬字邊;如嶺南的獠族,以及古代住在北方的獯族、玁族等。
其次是性別歧視,女字邊的字很多是負面的意思,像是奴、奸、姦、妄、妒、妓、娼、媸、嫉、嫇、嫖等等。也許漢字的誕生到發展,都是男性主導,厭女情結發作,把很多壞字眼加上女字邊。
本書是根據原來的正(繁)體字發展出來的。中國政府把正體字改成簡體字,要講解原來漢字的根源與表意,就更困難了。關於這一點,作者避而不提,有些可惜。
讀漢字科普,坐時光機回到北宋開封
《蘋果日報》總主筆╱卜大中
這本由中國三位研究國學(漢學)的學者寫成的《藏在身體裡的漢字故事》相當有趣,讓我們使用一輩子中文的人慚愧不已,原來這麼多想當然耳的文字,其來源如此豐富有趣,我們甚至誤解其原意,將錯就錯了幾十年。
作者學識淵博,旁徵博引,信手拈來都是學問,比古代《說文解字》更厲害的是,它引進了歐美的觀念,並融入新漢語。但本書還是以古漢字為全書主軸,輪流解釋漢字的象形、指事、假借、形聲、會意、轉注的根源,教導我們漢字來源的豐富和其文化底蘊之深厚。
漢字不...
作者序
前言
正確的掌握漢字,是優雅的極致
走在大街上,你會看到廣告、標牌;親戚朋友之間的聯繫,你可能會用手機發資訊;想瞭解國內外新聞,你可能會看看報紙或上上網;甚至是到了國外旅遊,你也時常會發現用漢字寫的景點介紹。這麼說起來,漢字真的是無處不在。那麼,你知道我們現在看到的漢字,它們在很久以前是什麼樣子,許多國字最初的意思又是什麼嗎?當你瞭解到漢字也和人一樣,彼此之間存在著遠近、親疏的親緣關係;或者就像人以類聚那樣,存在著物以群分的族群現象,你會覺得有趣嗎?
舉例來說,「額」這個字,現在最常用的意思是「腦門」;而「題」最常用的意思則是「習題、試題」等等。可是,這兩個字在很久以前卻是親戚,都指額頭和前額。這種親緣關係,一來往往在字形上留下烙印,比如這兩個字都包含「頁」,而「頁」在古代表示的就是頭部的意思;二來,許多字現在的意思往往是由最初的意義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瞭解它們本意,也就是追究它們的血緣與宗親,這有助於加深對它們現代意涵的理解,如「金榜題名」的「題」,就是因為原先額頭的意思包含著高處、頂端等含義,所以逐漸發展出了「在高處書寫」這樣的解釋。
再比如,「尋」和「常」合起來能夠表示普通、平常。與此同時,這兩個字在古代還都屬於計量單位,就像我們現在常常把具有某種共同特徵的人叫做「某某族」一樣,它們和它們的同類其實也可以被稱為「計量族」。
如果能夠循宗親、族群等線索進入漢字世界,最大的好處是我們的眼裡將不再是一個個零散的漢字,而是具有一定脈絡關係的漢字網路,這樣就可以説明,身處現代的我們簡化了文字的記憶單元、也減輕了記憶負擔,從而提高記憶漢字的效率,同時還能引導我們瞭解漢字背後的文化底蘊。例如「尋」在甲骨文裡的字形是人伸展雙臂的樣子,表示伸開兩臂丈量寬度,所以它最初的意思就是一種長度單位。它明確的告訴我們,古人最早是通過自己的身體去丈量外部世界,而且這是人類社會不分種族的共同文化現象。
由此可見,普通平凡的漢字,它們背後卻隱含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具有廣博的知識背景。而且這些知識對於我們瞭解漢字、學好漢字,以至避免舛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與作用。例如「深孚眾望」中的「孚」,常常容易錯用成「符、副、負、服」等字。這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不理解這種說法以及「孚」字的最根本含義。「孚」是上、下結構,上面是「爪」,表示「手」;下面是「子」,表示「嬰兒」。合在一起就是用手抓握嬰兒,也就是「孵」的意思。而鳥禽類孵化幼崽,其孵化時間都是固定不變的,因此就有「誠信」之義。那麼,「深孚眾望」以及其中的「孚」正是含有「令人信服」的意思。樣看來,瞭解字詞的本質意義,對於更準確、更有效地掌握漢字,顯然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我們正是著眼於日常生活中,對於漢字應用的方方面面,把我們多年來浸淫漢語、漢字和語文教學研究的點點滴滴,整理彙集到一起,以分冊和章節的形式,與大家談天說地,梳理漢字的宗親與族群,分享尋常漢字背後的不尋常。我們希望,學習漢語、漢字以及對漢語、漢字感興趣的讀者,在學習鞏固漢語、漢字知識和瞭解中華文化的時候,能夠參考我們奉上的這個類似「枕上詩書」的「漢字家族」系列。
這套圖書能夠付諸寫作出版計畫,我們對諸多相關人士懷有深深的敬意與謝意。
首先,我們感覺到自己的確是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書稿的正文以及在主要參考文獻中,我們列出並且提到了在各方面給我們提供養分的先賢和今賢。真心向他們卓越的貢獻致敬,並向他們給予的滋養鞠躬致謝。
其次,我們不得不說,這套系列圖書計畫的構想與實施,也得益于幾個適宜的機會。其中既有我們所承擔的科研計畫,也有我們參與某項事務的機緣。而在所有的這些工作與活動中,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姚喜雙和孟慶瑜兩位先生對我們幫助極大。另外,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的金越、萬衛兩位先生,以及漢字聽寫大會總導演關正文先生,在與他們合作的過程中,也讓我們受益良多。特別是萬衛先生,還在我們完全不知情的狀況下,為我們和中華書局起了牽線搭橋作用。在此,一併向他們表示誠摯的謝意。
在確定這套叢書編寫計畫過程中,我們還受到了中華書局──宋志軍先生和馬燕女士的大力支持與幫助。對他們的職業素養和水準,我們心生感佩;對他們的耐心指點與幫助,我們也要說一聲:謝謝!另外,還要特別感謝中華書局的崔欣曄先生和吳捷女士精心為本書繪製的圖片。
最後,我們還要感謝我們的家人胡明女士、彭鶴先生、馬金山先生和張牧笛小姐,因為他們不僅給了我們精神和生活上的關愛和幫助,而且也是我們塗鴉之作的第一讀者,為書稿的修改提出了許多富有建設性的意見與建議。
前言
正確的掌握漢字,是優雅的極致
走在大街上,你會看到廣告、標牌;親戚朋友之間的聯繫,你可能會用手機發資訊;想瞭解國內外新聞,你可能會看看報紙或上上網;甚至是到了國外旅遊,你也時常會發現用漢字寫的景點介紹。這麼說起來,漢字真的是無處不在。那麼,你知道我們現在看到的漢字,它們在很久以前是什麼樣子,許多國字最初的意思又是什麼嗎?當你瞭解到漢字也和人一樣,彼此之間存在著遠近、親疏的親緣關係;或者就像人以類聚那樣,存在著物以群分的族群現象,你會覺得有趣嗎?
舉例來說,「額」這個字,現在最常用的意思是「...
目錄
推薦序 讀漢字科普,坐時光機回到北宋開封/蘋果日報總主筆 卜大中
前言 正確的掌握漢字,是優雅的極致
第一部份 「計量用」漢字,以身體來丈量這世界
第一章 測長短、量深淺,以「朕」為準
尋常,為什麼意思會變成普普通通?
誰的身體能成為尺?
外國人的尺也和身體有關嗎?
古代的哪些長度單位跟人體有關?
好遠!好長!怎麼用身體量出來?
一千萬分之一寸,該如何表示?
尺寸的意義延展
第二章 面積、容量:我的房我的糧都用身體量
牆的面積的測量
城牆與等級的關係
我們怎麼知道一塊地的大小?
比「升」小的容積單位
比「升」大的容積單位
第三章 秤重:一斤一兩各多少?問黑黍黃鐘
「錢」指的是最小的重量嗎?
比「兩」大的重量單位
比「斤」大的重量單位
曹沖為什麼用船稱象?
第四章 算財富:有錢,用字就得不一樣
早期貨幣有哪些?
關於「文」的故事
古人怎麼數錢?黃金、白銀為何當錢使?
第五章 西化的計量漢字,各有各的身世
一粒「米」引發的連鎖反應
由「音譯」催生計量家族新成員
當計量觸「電」之後
現代貨幣催生的新名詞
計量單位也會舊瓶裝新酒
第二部份 漢字裡的「數」,既精準又朦朧
第六章 甲古文沒有,「數」和數「字」哪來的?
古人如何計數?
數字是怎樣產生的?
數字為什麼要區分大小寫?
第七章 最小和最大的數「字」,「○」也算字
「○」是從哪裡來的?
和「○」的區別
最小的「數」有多小?
最大的「數」有多小?
第八章 用實際數字表達朦朧意境
「三」到底是多還是少?
還有哪些「數」可以表多?
白髮真的有三千丈嗎?
二和兩及倆的區別
奇數就一定不好嗎?
中國人為什麼對八這個數字,情有獨鍾?
為什麼七十三歲、八十四歲不吉利?
第九章 數字中的吉凶禍福
二和兩及倆的區別
奇數就一定不好嗎?
中國人為什麼對八這個數字,情有獨鍾?
為什麼七十三歲、八十四歲不吉利?
第十章 數字的豐富表情,說到骨子裡
哪些字中藏著「數」?
詞中的「數」
第十一章 這些字裡頭藏著數目,用錯會鬧笑話
古人多大算成年?
多大年紀算長壽?
第三部份 如何用身體感受,真實的活著
第十二章 為了面子,這麼多字都表示「臉」
人有多少種臉面?
「臉」和「面」的區別
臉部還有哪些說法?
中國人的面子觀
第十三章 口鼻給這世界的回應,人總情不自禁
哪些漢字與鼻子相關?
「七竅」是指什麼?
與嘴相關的漢字
牙和衙門有關係嗎?
「吻」只是一種行為嗎?
第十四章 觀察的力量!嵌在眉目間的漢字
「目」的引申含意
關於「刮目相看」
還有哪些字是關於眼睛的?
「臣」、「民」究竟有哪些不同?
「眉目」如何傳情?
第十五章 積極思考的「元首」群漢字
「元首」是第一個首腦嗎?
我們真的能「頭」頂著天嗎?
何謂「頂戴」?
第十六章 著「手」,檢驗真理的唯一法則
你知道「左」、「右」最初的意思嗎?
何謂三左、三右?
「手」會變出什麼戲法?
「食指大動」是什麼意思?
「手」藏哪裡去了?
第十七章 伸出去和藏起來的腳
足是一隻腳還是一個就夠?
腳有哪些不同的叫法?
腳有哪些運動的型態?
第十八章 月亮影響著五臟六腑
臟器與精神世界有什麼關係?
人體臟器與月亮有關係嗎?
推薦序 讀漢字科普,坐時光機回到北宋開封/蘋果日報總主筆 卜大中
前言 正確的掌握漢字,是優雅的極致
第一部份 「計量用」漢字,以身體來丈量這世界
第一章 測長短、量深淺,以「朕」為準
尋常,為什麼意思會變成普普通通?
誰的身體能成為尺?
外國人的尺也和身體有關嗎?
古代的哪些長度單位跟人體有關?
好遠!好長!怎麼用身體量出來?
一千萬分之一寸,該如何表示?
尺寸的意義延展
第二章 面積、容量:我的房我的糧都用身體量
牆的面積的測量
城牆與等級的關係
我們怎麼知道一塊地的大小?
比「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