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這些真相,門診醫生、主治醫師告訴過你嗎?
◎感冒藥總是跟腸胃藥一起開,但腸胃藥一直吃,骨折率增加22%
◎糖尿病藥導致心臟病與腦中風的死亡率高達64%
◎癌症健檢反而增加罹癌率,為什麼?
「醫生不會說謊。」「醫生說的絕對是對的。」真的嗎?
其實,醫生的話也分為實話和場面話。
更甚者,有些醫生推薦給患者的藥,其實他自己和家人都不會服用。
日本醫療統計學權威,專精動脈硬化與預防醫療學研究的新潟大學名譽教授
岡田正彥要透過臨床的統計數字,揭發40個你不知道的醫療真相:
同一種藥,為什麼有的醫生說有效,有的說少碰?
哪些數據可以相信?哪些是偽實證?
如果醫生的家人生病了,他絕對不會讓他們吃哪些藥?
◎醫生自有一套安心延壽的治療法
‧千萬別相信百大名醫、醫院之類的排名:
你永遠要對醫院的排名保持懷疑,因為這種排名永遠沒有以任何數據跟基準
作為評斷好醫院與好醫生的依據。
岡田正彥醫師說:我盡量不去大學附設教學醫院,因為不想被當成教學工具。
‧新治療法必有新風險──例如:心導管治療法,復發率還較高
所以,不需要冒險接受醫院提出的最新療法,因為最先進治療跟舊式治療的
復發率其實很可能都一樣。
‧不要相信「試試新藥」的醫生!因為多數藥廠只取優點進行宣傳,
對於嚴重副作用多半避而不談。
愈忙的醫師愈沒空看新藥報告,只看摘要根本沒細看內容就決定採用。
◎如果家人生病了,我絕不會讓他們吃這些藥:
‧糖尿病藥導致心臟病與腦中風的死亡率高達64%
因為藥物的副作用,引發心肌梗塞、心臟病和腎臟病等各種疾病,
不但病症沒得到解決,甚至提高了死亡率。
‧很多病即使不吃藥,也能治好
固定運動減重至少7%,糖尿病就可以不藥而癒,改善生活習慣才重要。
還有,預防骨質疏鬆的最好方法是運動,攝取太多鈣質和活性維生素D3,
容易得心臟病。
降高血壓、降三酸甘油脂和降膽固醇的藥,吃了會壞腎傷身,甚至提高致死率,
世上更沒有「得吃一輩子」的藥的病
——高血壓數字,多少以下可以停藥?血糖值多少之下也可以停藥?
◎為何岡田醫師不讓家人接受「定期」健檢與全身健檢?
‧意外嗎?X光檢查居然高居罹癌病因第四名
全身健檢最大的問題就是大量照射放射線,對人體組織造成嚴重傷害。
斷層掃描的輻射量,可能高達X光的一千倍!你知道嗎?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這句話一點根據也沒有
例如,失智症是因為腦神經細胞的訊號傳導物質不足,或是過多所導致,
沒有任何數據能證明,提早發現並開始服藥,就能抑止病情惡化。
除了定期運動,飲食方面也要維持均衡營養,才能健康長壽。
◎好醫生有時很難碰到,但不適任的醫生你一眼就可分辨:
你一問問題他就開始生氣;
說上一位主治醫生的壞話;
從不建議你改善生活習慣,卻一直開給你同一種藥,但對藥物內容不做任何說明……
本書追蹤數據統計,揭破無數醫療謊言以及醫生的真話與場面話。
對錯誤的藥物與檢查,你要有拒絕的勇氣。
最重要的是,你需要的不是名醫,而是找一位熟悉你的家庭醫生,
協助你做好健康管理。
作者簡介:
岡田正彥
新潟大學名譽教授,醫學博士,專攻預防醫學及長壽科學。1972年畢業於新潟大學醫學系,1990年起任職同大學醫學系教授,從事動脈硬化、預防醫學等研究。並首創膽固醇測定法,為全球先驅。其後擔任循環器官主治醫生(至2011年)、美國心臟學會專業會員。
2002年獲頒臨床病理學研究振興基金「小酒井望賞」。先後歷任日本文部科學省大學設置審議會專業委員、美國期刊《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生物醫學工程會刊》的副編輯、期刊《生體醫工學》的總編輯等職。2012年起成為新潟大學的名譽教授、水野紀念醫院常務理事。
著有《人為什麼會變胖?--用科學的方法預防肥胖》、《癌症八成可以治癒》、《不吃藥的也能活,這樣你還要依賴處方藥嗎?》、《看診無法延長的你壽命》等書。並於《日本經濟新聞》連載專欄「樂活健康術」超過一年的時間。
譯者簡介:
蘇胡
中日筆譯譯者。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畢業。
章節試閱
你敢嘗試副作用不明的新藥嗎?
每種新藥的共通點,就是非常有效。不論是血壓還是膽固醇,每種檢查數值都可大幅下降。服藥的患者可能很驚訝,事實上連開藥的醫生也很驚訝。
這些效果驚人的藥品,潛伏著連開發藥廠自己都沒發現的嚴重副作用,或是即使發現了也裝作不知道,照樣拿出來賣。因為新藥發售後通常都還沒過很久,也還沒受到長期追蹤調查的洗禮。通常要過好幾年,才會有報告來證明藥的副作用。而在證明副作用之前,藥廠已經把錢賺飽飽了。
藥品的資訊只要醫生用心研讀醫學期刊,誰都能夠得知。不過新藥一發售就趨之若鶩的醫生,通常都是不求精進的人,自然無法期望這些醫生會看醫學期刊,得知藥的實際效用了。
在藥品行銷中活躍的,還有被稱為醫藥行銷師(Medical Representatives, MR)的藥廠行銷業務。醫藥行銷師中不乏持有藥劑師證照的人,他們以專業知識為武器,向醫生大肆宣傳藥廠研發的藥品的優點。
某天我結束醫院漫長的一天,拖著累癱的身體踏上回家歸途,路上恰巧與熟識已久的某位醫藥行銷師同個方向。我想他或許也是太累了,閒聊中,他不禁吐露真言:「我在藥學院的時候,學到的觀念是所有的藥都是毒。真不敢相信醫生竟然能這麼簡單就開出一堆藥給病患。」
我當下心期盼他的這句話,能讓被新藥耍得團團轉的醫生聽見。
吃藥降三酸甘油脂,死亡率反而提高
與膽固醇並列為健康檢查異常比例最高的項目,就是「三酸甘油脂」(中性脂肪)。判斷標準如下:
● 三酸甘油脂指數→150毫克╱分升以下為正常。
根據我的試算,若照這個標準,日本人平均有23%的人會被診斷為「血脂異常」。如果拿著健檢的數據去醫院,恐怕醫院就會開藥給患者。
三酸甘油脂的藥物主要以「苯扎貝特降血脂劑」(Bezafibrate)、「非諾貝特降血脂劑」(Fenofibrate)、「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魚油所含脂肪酸)這三種為主流。而第三種的EPA主要為魚類脂肪酸,近年十分有名,最近在一般藥局也買得到了。
這三種藥的共同特徵,就是不管追蹤調查哪個,心肌梗塞的死亡率或是總死亡率,都遠比安慰劑對照組來得高。不過,雖然在統計學上沒有顯著的差異,但令人驚訝的是服藥後的死亡率反而會提高,其他藥並沒有這樣的副作用。總死亡率變高的原因尚且不明,但EPA藥品確實容易引起出血的副作用,所以有幾例腦出血死亡的病例數因此提高。
究竟是為什麼,這樣來路不明的藥物可以得到正式的認可呢?原因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但許多醫生卻還是毫不懷疑,不斷開這些藥給患者。
降低三酸甘油脂靠自己
我看過了許多三酸甘油脂指數異常高的患者,大部分人的飲食都有嚴重問題,只要改善飲食就能大幅降低指數。其中特別有問題的,就是過度攝取乳製品。甚至有患者說他每天都喝一公升的牛奶,理由只是「因為覺得對身體很好」。牛奶、優格、中國菜、牛雜火鍋之類飲食,都特別容易提高三酸甘油脂指數,絕不可攝取過量。
不過,正如前面在糖尿病章節提過,無論是何種生活習慣病,都與每個患者的體質與生活背景有很大的關係。在這些前提之下,生活習慣又出問題才會得病。三酸甘油脂一樣,有的患者體質容易在血液中堆積三酸甘油脂,反之則無。只要體質沒有問題,飲食均衡不偏食,三酸甘油脂指數就不會莫名上升。
若想要降低三酸甘油脂指數,另一個方法就是運動。三酸甘油脂畢竟是屬於脂質,是人體能量來源之一,所以只要活動身體就能消耗掉。具體的運動方法其實萬病通用,本書會在第三章做統整介紹。
靠著上述這些努力,一定能夠改善三酸甘油脂的指數,不過對於檢查指數超過1,000毫克╱分升的人,或許比較難通過前面所說的判斷標準。即使如此,我認為還是沒有必要服用降三酸甘油脂的藥。
一次改善多種病的複方藥,千萬小心
本書到目前為止,已經針對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腸胃疾病等藥品的療效與問題點做了介紹。近來,這些新藥陸續迎接「專利期限」的到來。而新藥開發的歷史,也可說是電腦等技術進步的歷史,因為最先進的藥跟電腦,幾乎是同一個時代的產物。
於是藥廠就想出了一個作戰方案,就是將專利期限快要到期的新藥,與其他藥物混合製成藥錠(又稱為複方藥),當作新藥再次向國家申請銷售許可,可說是起死回生的一手妙棋。
比如2009年發售的某複方藥,將當時同為暢銷藥的「降血壓藥」與「降膽固醇藥」聯名推出。當時兩種藥的專利期限都快到期,降血壓藥是2008年,而降膽固醇的藥則是2011年。但因為混合成複方藥變成新藥,就又變成能夠繼續以高額的藥價繼續販賣了。實在完全不懂,這種離譜的申請竟然能通過!
毫無根據的自信
自從某個跨國藥廠想出這個複方藥的點子後,瞬間全世界的藥廠都競相模仿,現在各種新藥已經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了。像是兩種不同效果的糖尿病複方藥,或是兩種不同效果的降血壓複方藥,宣傳標語(當然沒誇張到直接說一顆藥賺兩次)則是「用這一顆藥,一次改善高血壓與高膽固醇」,雖然大受市場的歡迎,可是真正嘗到甜頭的還是藥廠。
複方藥的問題非常多,在藥品的追蹤調查上,需要花費龐大的金錢與人力,畢竟,世界上藥品的種類可說琳瑯滿目、多不勝數,要一一進行追蹤調查可是大工程,現在有許多的藥品,也都還沒接受調查。更何況是將兩種藥排列組合,藥品數目更會大暴增,根本不可能進行追蹤調查。
事實上,複方藥幾乎在沒有經過追蹤調查的情況下,仍然進入了製造與販賣的階段。藥廠只會告訴你,「個別的藥都已經廣泛使用於市面,所以沒有問題!」令人不解的是,這些毫無根據的自信究竟從何而來?
極少數的複方糖尿病治療藥有進行追蹤調查,但得到的結果卻是個悲劇。「硫醯尿素」(Sulfonylurea)這種藥雖然已經是世界標準的治療藥,但將此藥與每福敏混合服用的人,在十年內的觀察期間中,總死亡率竟然高達60%。即使如此,日本學會所制定的《基於科學根據所制定之糖尿病診療準則》中,竟然寫,「如果單一種類的藥無法改善血糖值,應立即開立此兩種藥給患者」。換作是我,不管是面對怎樣的患者,都絕不會開複方藥給他們。
肺癌健檢反而增加罹肺率的原因
1990年,一篇改變醫學歷史的論文問世。其中一篇是由歐洲的學者集團所舉行的追蹤調查報告,其調查結果令人十分訝異。
該調查募集了超過七千人以上的男性志願受試者,調查年齡、病歷、抽菸量、住址、職業等資訊,統合後盡量不偏頗的分為兩組。一組三年內每年接受兩次肺癌檢查(受檢組),另一組則約定完全不接受任何肺癌檢查(非受檢組),兩組人數相同。
該調查試圖觀察三年以後,兩組間的「肺癌死亡率」有多少差異。之後的三年,為了檢驗結果有無出錯,兩組每年都接受一次胸部X光檢查。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六年間觀察的結果。
● 受檢組→85人
● 非受檢組→67人
沒想到持續接受健檢的受檢組,死亡率人數明顯較多(不過並無顯著性差異)。一年接受兩次肺癌檢查持續三年後,竟然導致肺癌死亡率增加了1. 27倍,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結果(雖然省略了數字,但總死亡數也是同樣結果)。總之根據計算,每照一張胸部X光攝影,就會增加5.4%罹患肺癌的機率。
肺癌健檢令肺癌增加的原因雖然還不確定,但進行此調查的研究人員推測,或許是以下原因才使肺癌健檢令肺癌增加:
● 反覆進行X光檢查造成新的癌細胞。
● 即使放著不管也沒關係的腫瘤,卻進行無謂的手術切除,導致免疫力下降。
總之,X光檢查會產生新的癌細胞已經廣為人知,甚至被稱為「二次癌症」。不過,此重大結果還有一些必須確認的重點。其一是會否只是單純的偶然?二是數據是否有捏造或隱匿之嫌?因為這兩種都是十分有可能出現的情形。
雖然沒有辦法能夠完全消除這兩種疑慮,但當時美國也進行了一個同樣想法的調查。然後得到的結果也與歐洲的調查完全相同。之後也有許多追蹤調查想檢驗肺癌健檢是否有效,至今依然沒有任何實證顯示肺癌健檢的效度。而我認為,上述調查結果的可信度非常高。
你敢嘗試副作用不明的新藥嗎?
每種新藥的共通點,就是非常有效。不論是血壓還是膽固醇,每種檢查數值都可大幅下降。服藥的患者可能很驚訝,事實上連開藥的醫生也很驚訝。
這些效果驚人的藥品,潛伏著連開發藥廠自己都沒發現的嚴重副作用,或是即使發現了也裝作不知道,照樣拿出來賣。因為新藥發售後通常都還沒過很久,也還沒受到長期追蹤調查的洗禮。通常要過好幾年,才會有報告來證明藥的副作用。而在證明副作用之前,藥廠已經把錢賺飽飽了。
藥品的資訊只要醫生用心研讀醫學期刊,誰都能夠得知。不過新藥一發售就趨之若鶩的醫生,通...
推薦序
維持健康永遠不變的方式,是良好的生活習慣
中央廣播電臺「健康知識家」主持人╱黎慧芝
讀過醫學博士岡田正彥所寫的《醫生自己不吃的藥》,內心深有感觸,相信本書對於許多人長久、且制式被灌輸的所謂「正確醫學觀念」的疑惑,提供了很好的解答。
現今是一個醫藥氾濫的時代,尤其我們被許多所謂的現代醫學觀念所制約,認為西方醫藥是萬靈丹,一不舒服趕快看醫師開藥,就能把問題解決。其實我們都忽略了人體其實是有自癒能力,像是大部分的感冒,都是可以不吃藥,自我調養而痊癒。
醫學是一門細緻的學問,不同的人對同樣的藥物可能就有不同的反應。書中特別提到,一種藥物或是醫療方式的治療效果,必須經過很審慎的驗證,這項實驗數據才可信。但不幸的是,有些新藥物的問世、某些藥品的被大量使用,和藥廠的利益密不可分,有些醫生置身在這個利益漩渦中,有些醫生則是太忙或粗心,對於醫學報告和論文,沒有時間也沒有用心好好研究,便輕易使用新藥,導致許多不幸的醫療悲劇發生。
大家應該都有經驗,有時我們生病看完醫生之後,即使沒有吃藥,心理上感覺病已經好了一半。由此可知,心之為用大矣哉!心理作用可以主宰我們的行為,甚至影響病情,也就是說,有正確的觀念更形重要,才不會產生錯誤的行為。
作者在書中提到,藥物對身體的傷害、不必要的檢驗反而增加罹病的風險、攝取營養補給品的迷思等,在在值得大家深思,是不是大家吃了太多的藥物和所謂的健康食品,做了太多「希望自己能夠安心」的健康檢查,反而傷害了自身的健康。希望大家在看完這本書後,能夠如作者期許──有效利用醫療資源,當一個聰明的病患。
身為廣播電台健康節目的主持人,長期的訪談經驗及涉獵健康知識,讓我了解到真正的健康絕對不是靠醫生、藥物和各種檢查可以造就的。首先,要對「健康」有正確的觀念,以正確的生活方式,才能防患於未然;其次,如果生病,要先反省自己的生活形態,及心理狀態是否出了問題,從根消除病因,並請你的家庭醫師、值得信賴的醫師(不一定是大醫院的醫師)診治。
一個疾病的形成,有很複雜的原因,如果只是治標不治本,病根還在,重複的醫療資源浪費勢必不可免,身體也只是一再消耗,受到傷害。要維持健康永遠不變的方式,是良好的生活習慣、身心的涵養,並注意飲食調配和適度運動,才能擁有全面健康的身心靈狀態。
很欣喜本書作者岡田正彥教授,為現代人指點醫學迷思,糾正許多人錯誤的醫學觀念,讓大家更了解醫師語言,也讓民眾對自己的健康做更好的把關,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健康好書。
作者大膽揭露許多存在已久的醫界「不能說的祕密」,以及一般人長久以來被灌輸的錯誤醫療知識,有很好的醫學教育功能,雖然寫的是日本的狀況,但相信包括台灣和世界其他國家在內,也有類似的情形。作者非常具有道德勇氣,造福大眾,深具良醫風範,令人欽佩。
維持健康永遠不變的方式,是良好的生活習慣
中央廣播電臺「健康知識家」主持人╱黎慧芝
讀過醫學博士岡田正彥所寫的《醫生自己不吃的藥》,內心深有感觸,相信本書對於許多人長久、且制式被灌輸的所謂「正確醫學觀念」的疑惑,提供了很好的解答。
現今是一個醫藥氾濫的時代,尤其我們被許多所謂的現代醫學觀念所制約,認為西方醫藥是萬靈丹,一不舒服趕快看醫師開藥,就能把問題解決。其實我們都忽略了人體其實是有自癒能力,像是大部分的感冒,都是可以不吃藥,自我調養而痊癒。
醫學是一門細緻的學問,不同的人對同樣的藥物可能就有...
作者序
前言
我們到底該如何選擇,才能健康長壽呢?
醫生告訴患者的話,分為場面話與實話兩種。
某位女士曾告訴我,如果想讓醫生對你說實話,最好的方式就是問:「如果您自己是患者會怎麼做?」我聽了後恍然大悟,這段話也就成為本書問世契機。
為什麼醫生不直接告訴我們實話?由於醫學領域的急遽變化、社會結構日趨複雜,造成醫生與患者甚至醫生彼此之間,對於醫學資訊的理解程度、立場都大相逕庭,因而產生了極大的鴻溝。
而最新資訊的幕後推手,就是統計學這項技術。這是一種將至今發生過的各種現象,輔以龐大的資料與公式計算的一種科學預測法。例如,對於持續服用血壓藥的患者,我們可以透過統計數據來回答患者的問題,諸如:「將來是否真的能健康長壽」、「會不會有什麼後遺症」等問題。
相信如果你長期關注健康議題,一定經常在書籍、期刊以及電視上,看到「實證」這個詞。這裡指的實證,指的是透過統計學研究獲得的數據,說穿了也只是似是而非的結論,並非百分百準確的事實。但許多人卻把這些經實證過的知識,當作絕對不可違抗的事實,這就是現在醫生與患者溝通的難處。
同一種藥有的醫生說有效,有的說少碰
這讓我想起距今幾十年前我當實習醫生時,發生過一件令我非常難忘的事。醫界是最不需要個人「發揮創意」的地方,所以每個人剛開始實習,都會跟在前輩旁邊觀摩、學習。但在實習過程中,我有一個問題怎麼想也想不通。因為每位醫生的指導方式和觀點都不太一樣,因此我經常遇到明明是同一種病症,每位醫生用的藥卻不同,或是明明是同樣的檢查數據,判斷的基準卻完全不同。令我不禁想問,到底哪種作法才是正確的?
我也曾遇到某位醫生對我說:「這種藥副作用非常強,少用為佳。」但另一位醫生卻說:「這種藥非常安全,總之先用看看。」而他們指的是同一種藥。
仔細問清楚後,才知道原來第一位醫生,過去曾用了這種藥,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副作用。另外一位則沒有過這樣的經驗。當時我深切感受到,人類的經驗,其實非常狹隘且偏頗。由此可知,醫生其實也不知道正確答案,他只能用他的專業知識及累積的經驗,做出他認為最正確的判斷。
這麼一說可能會嚇壞很多人,但這並不能否定醫生的專業,及他們拯救生命的決心。
簡單來說,醫生選擇哪種治療法(原因),之後又會產生怎樣的效果與副作用(結果),都可以經由過往數據推測得知,其準確度至少在九成以上。
因此我認為,統計學是建立科學的醫療方式最大的幫助,並在大學裡進行許多關於醫療的研究。
其中之一就是以健康的人為對象,調查目前的檢查數據與未來健康狀態的相關性,進行大規模的追蹤調查。我也從分子與遺傳因子的角度,研究如何預測發病。另外,還開發了以數學為基礎的預測法。很幸運的,這些研究成果皆受到認可,於一九八六年,得到美國專門期刊《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生物醫學工程會刊》(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副總編的指名刊載。其後我的研究就趕上了世界的潮流,我也幸運的在國際醫學研究領域占了一席之地。
至於診療方面,之後我以一般內科醫生一職開始執業,但後來又在研究所開
設了日本首見的「預防醫學」講座,開始負責預防中心的診療相關工作。
此外,在這些研究與診療進展的同時,拜技術顯著進步之賜,也發現了許多
社會上不可避免的問題。比如說,因為研究人員與藥廠勾結,導致刊載在專門期
刊上的無數實證,受到人為故意的扭曲,向社會大眾傳達了錯誤的訊息。其中有
些事實,甚至被扭曲成完全相反的訊息。
就連站在醫療最前線的醫生,都可能一時不察,誤用了錯誤的資訊。換言
之,雖同為醫生,但他們之間會因為努力程度不同,而產生資訊接受程度的歧
異。當然,以我自己的立場而言,不論輿論的壓力多大,我也不會屈服,只會重視
實證來進行醫療。
為什麼呢?因為人類會說謊,但數字不會。
在資訊氾濫的現今社會,只有實證值得信賴。
為了讓讀者能夠正確理解其意義與背景,首先本書將簡單說明最先進的統計學,並且探究為何正確的情報沒有流傳於世,讓每個人都能了解醫療的真相。
本書的目的,就是將「妥善利用現代醫療的方法」,透過最新的實證為基礎來加以介紹。我希望讀者知道真正的事實後,都能接受正確的醫療,並且贏得健康的人生。
前言
我們到底該如何選擇,才能健康長壽呢?
醫生告訴患者的話,分為場面話與實話兩種。
某位女士曾告訴我,如果想讓醫生對你說實話,最好的方式就是問:「如果您自己是患者會怎麼做?」我聽了後恍然大悟,這段話也就成為本書問世契機。
為什麼醫生不直接告訴我們實話?由於醫學領域的急遽變化、社會結構日趨複雜,造成醫生與患者甚至醫生彼此之間,對於醫學資訊的理解程度、立場都大相逕庭,因而產生了極大的鴻溝。
而最新資訊的幕後推手,就是統計學這項技術。這是一種將至今發生過的各種現象,輔以龐大的資料與公式計算的一種科...
目錄
前言 我們到底該如何選擇,才能健康長壽呢?
序章 醫生會說謊,但數字不會
1.可以相信與無法相信的數據
2.正確使用統計學,數據才可信
3.偽實證製造數據所引起的悲劇
4.藥廠與醫界巧妙隱匿的勾結
5.只讀摘要,醫生其實未必懂藥
第1章 醫生自有一套安心延壽的治療法
1.醫院排名是被巧妙扭曲的大數據
2.新治療法必有新風險──心導管治療復發率還較高
3.名醫、大學附屬醫院不該是第一選擇
4.「有名的藥」醫生也被藥廠騙了
5.你感冒藥吃抗生素,是醫生的自保之道
6.醫生開的藥未必安全──致命壞腎的膽固醇藥
7.不要相信「試試新藥」的醫生
8.醫生建議的治療法,能讓你問個仔細嗎?
9.X光,能免則免
10.復健與營養管理,勝過一切治療
第2章 如果家人生病了,我絕不會讓他們吃這些藥
1.藥物無法治癒高血壓,只能降
2.最高血壓沒超過200,不要吃藥
3.糖尿病藥導致心臟病與腦中風的死亡率高達64%
4.固定運動減重至少7%,糖尿病不藥而癒
5.女性別太在意壞膽固醇指數,更別服藥
6.吃藥降三酸甘油脂,死亡率反而提高
7.腸胃藥一直吃,骨折率增加22%
8.睡相不好?健康;睡不好?服安眠藥更糟
9.鈣質攝取太多,反而容易骨折、心臟病
10.失智症即使早發現、早治療也沒用
11.一次改善多種病的複方藥,千萬小心
12.經常服用營養補給品,容易罹癌
13.貪小便宜吃學名藥,拿自己生命在開玩笑
14.血壓、血糖「160」以下,請停藥
15.世上沒有「得吃一輩子」的藥的病
第3章 為何我不讓家人接受定期健檢與全身健檢?
1.為什麼定期接受健檢的人,較短命?
2.越精密的身體檢查,越要命
3.日本人的癌症死因第4名:X光檢查
4.十大癌症原因
5.肺癌健檢反而增加罹癌率的原因
6.電腦斷層掃描的輻射量令人髮指
7.需要胃部X光、胃鏡檢查嗎?
8.乳癌有十分之一被誤診
9.直徑不到三公分的腫瘤……
10.我們還不知道為什麼有的癌症會消失
11.血管年齡跟動脈硬化有關嗎?
12.何時需要頭部核磁共振MRI?
13.腰圍和BMI合格,也可能有代謝症候群
14.一天三十分鐘、一週三到五次
15.怎麼吃會變健康?
結語 好醫生、壞醫生,怎麼分?
前言 我們到底該如何選擇,才能健康長壽呢?
序章 醫生會說謊,但數字不會
1.可以相信與無法相信的數據
2.正確使用統計學,數據才可信
3.偽實證製造數據所引起的悲劇
4.藥廠與醫界巧妙隱匿的勾結
5.只讀摘要,醫生其實未必懂藥
第1章 醫生自有一套安心延壽的治療法
1.醫院排名是被巧妙扭曲的大數據
2.新治療法必有新風險──心導管治療復發率還較高
3.名醫、大學附屬醫院不該是第一選擇
4.「有名的藥」醫生也被藥廠騙了
5.你感冒藥吃抗生素,是醫生的自保之道
6.醫生開的藥未必安全──致命壞腎的膽固醇藥
7.不要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