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粥,一種生活修行,讓一切變得簡單美好!
◆透過每天都必須做的事情──吃東西
◆用心感受經常視為理所當然的一切
◆其中必蘊含著令人心懷感激的生命能量
◆獻給工作忙碌、壓力過大、容易疲勞、精神緊繃、厭倦外食、亟欲改善鬱悶體質的你!
=本書特色=
◎來一碗美味的生活禪!透過烹調、品嘗、收拾整理的過程,領略禪宗簡單生活帶來的美好。
◎將禪宗精神融入生活情境,日常生活的平凡動作,就是訓練靈性的好時機。
◎內附簡單精進料理和高湯的做法,以及做菜、整理廚房的撇步,讓你輕鬆下廚。
◎還有許多佛教儀式及歷史典故等小常識,兼具知識性與心靈啟發。
對於只要不吃飯就無法生存的人類來說,用餐是最不可或缺的日常行為,因此蘊含了更多值得我們全神灌注去體驗的生活哲理。
作者吉村昇洋曾在日本佛教最大宗派曹洞宗的總持寺之一──永平寺,度過兩年的修行生活。在這裡,從每天早晨的「一碗粥」開始,發現「我」的生存之道,並重新看待自己與食物間的關係,以飲食實踐佛法──任何一件日常瑣事,只要認真地重視它,就是修行!
修行結束後,作者積極推廣禪宗飲食哲學,引導大眾透過每天都必須做的事情──吃東西,覺察自己與他人、他物的關係,放下心中執念、不滿及無止境欲望,擺脫疲憊、易怒、無法專心等困擾,再一次從容自在地面對工作、家庭及人際關係,真正體悟生命智慧的豐盛美好!
本書是作者十年來推廣「禪宗飲食哲學」的心得總整。全書分為「飲食」、「烹調」、「整理」、「生活」四個章節,45篇深入淺出的精蘊況味,飽含豐富人生的生命真諦,帶領讀者將之契入心靈、融入生活,實踐禪宗精神,進而獲得出乎意料的全新體會!
作者簡介:
吉村昇洋
1977年3月出生於廣島縣。擔任曹洞宗八屋山普門寺副住持、臨床心理師、相愛大學兼任講師。於駒澤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修畢佛教學碩士學程(佛教學碩士)、於廣島國際大學綜合人類科學研究所修畢實踐臨床心理學專業學位學程(臨床心理學碩士)。
在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度過2年2個月的修行生活,下山後曾任職於永平寺史料全書編纂室,之後回到廣島的寺廟。
2005年11月起,在虛空山彼岸寺的網站上發表精進料理食譜「禪僧的廚房~大人的精進料理~」,推廣透過「飲食」將禪佛教融入日常生活當中,經常到各大學、文化中心以及各種活動中擔任講師。著有《不執著,自快樂(暫譯)》、《舌尖上的禪滋味:六十道精進料理食譜》等書。
譯者簡介:
洪玉珊
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
旅居美國,曾任職於國會圖書館,現為自由譯者。目前為止的人生和用字遣詞都充滿驚嘆號,認為生活就是要為了旅行、美食、電影、動漫和演唱會四處奔波。
章節試閱
用愉快的心情,把分量很多、外形很漂亮的食物讓給其他人。(為了其他人而讓出自己的利益)
這一天的午休時間比平常還要晚,為了填飽已經餓扁的肚子,和同事一起外出用餐。在餐廳裡,兩人點了同樣的餐點,上菜時赫然發現其中一分餐點裝了比較多自己愛吃的菜,服務生卻把分量較多的那份餐點遞給了同事。看見這幅景象,不免暗自嘀咕:「明明我們都付了一樣多的錢……」心裡實在難以釋懷。
讀者們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呢?
小孩子或許能毫無顧忌地大聲抗議,身為大人竟然還抱怨這種小事,恐怕會被周遭的人當成是心胸狹窄的小氣鬼吧!基於這一層顧慮而不好意思把不滿說出口,卻成為心裡的一塊疙瘩。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反應呢?原因就在於人類是一種對「損失」過度反應的生物。
基於這樣的行為模式,經濟學融合了認知心理學與學習心理學的理論,衍生出「行為經濟學」這一門新興學派,已有不少學者投入研究,發現人類具有迴避損失的天性,「面對獲利及損失的時候,人類對損失的描述將會放大二至二點五倍。」其實不難理解這一種感覺,只要一想到與自己切身相關的事物,在面臨抉擇時,比起關心能夠獲得多少利益,當然會更加注意避免遭受損失。
回到本章開頭的場景,此時心裡最強烈的想法不是「不能獲得」,而是「不想損失」。像這樣在心裡產生「不想比其他人少吃」的不滿,實際上卻沒有造成真正的重大損害,在這樣的氛圍之下用餐,真的能夠好好地品嘗食物的美味嗎?
最近聽到許多人談論「對於只滿足於物質的生活感到厭煩。」不少人為了讓生活更加簡單,紛紛開始關注收納整理的方法或是斷捨離的概念,有意識地實踐避免被物質淹沒的生活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放下對於物質的執著。不想遭受損失的念頭來自於執著心,只要放下執念,自然能夠消除這種想法。
舉例來說,在電車上找到位子坐下,卻看見眼前有一位老者站著。雖然不是每一次都這麼想,偶爾也會興起「讓座給他吧!」的念頭而請老者就坐。讓座給其他人之後減輕了心裡的負擔,日行一善的舉動讓自己感到非常開心,即使實際上損失了原本的座位也無所謂,反而留下美好的回憶。然而,此時若發現身邊坐著一位比自己更年輕的人,我們又會怎麼想呢?
恐怕心裡會暗中指責這位年輕人:「明明應該是你讓座才對!」第三者的存在導致我們產生不同的想法,認為兩廂對照之下自己吃了虧,其實是執著心作祟的緣故。
即使如此,還是有方法能夠幫助我們面臨各種情況時,都能放下執著心──認真地思考眼前的每一件事物。執著心只是一股念頭罷了,要學習辨別我們對每一件事物所產生的想法,了解每一件事物對我們能夠發揮什麼功用,再考慮是否能找到其他的替代物品,如此一來,就會發現好像也不需要對某件特定事物太過執著。長期保持這樣的態度,便能逐漸明白自己所需要最低限度的品質與分量,也不會再認為自己遭受相對性的損失了。達到這樣的境界之後,就不會再因為計較利益得失而蒙蔽理智,即使讓利給其他人,也不會感到心痛不滿。
話雖如此,達到這般境界的過程簡直困難重重,我想推薦給讀者們的方法是「無論手上擁有多少利益,都用愉快的心情讓給別人吧!」這是為了訓練放下佔有欲,跟自己的情緒沒有關係,就是要貫徹到底實踐它。
假設手上有一個造形完美的甜甜圈,以及一個被壓爛的甜甜圈,就把造形完美的那一個讓給其他人吧!伸手遞出的那一刻,同時也放開所有的不捨,並敞開心胸接納留給自己的甜甜圈。雖然這是一件毫不起眼的小事,只要逐漸累積經驗,便能從困擾已久的佔有欲當中逐漸解脫。
用愉快的心情,把分量很多、外形很漂亮的食物讓給其他人。(為了其他人而讓出自己的利益)
這一天的午休時間比平常還要晚,為了填飽已經餓扁的肚子,和同事一起外出用餐。在餐廳裡,兩人點了同樣的餐點,上菜時赫然發現其中一分餐點裝了比較多自己愛吃的菜,服務生卻把分量較多的那份餐點遞給了同事。看見這幅景象,不免暗自嘀咕:「明明我們都付了一樣多的錢……」心裡實在難以釋懷。
讀者們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呢?
小孩子或許能毫無顧忌地大聲抗議,身為大人竟然還抱怨這種小事,恐怕會被周遭的人當成是心胸狹窄的小氣鬼吧!基於...
作者序
「唉,腦袋陣陣抽痛,全身發冷,喉嚨好痛,什麼都不想吃。」
這樣的感冒症狀,相信每個人都曾經體驗過吧!
即使心裡懷著「什麼都不想吃」的念頭,卻又不得不補充營養,縮在被窩裡想著:「稍微休息一下,待會兒吃一點能夠舒緩胃腸的粥吧……」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呢?
我的修行所在地,位於日本福井縣山區,是世界知名的禪宗道場──曹洞宗總寺永平寺。在那裡,每天的早餐就是「一碗粥」。在此澄清一下,每一位修行的僧侶並不是因為感冒才喝粥,而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即使配菜有所變化,但每天早晨絕對不變的主食就是一碗粥。
讀者們看到我們每天早餐喝粥,或許會認為:「吃得還真是簡單啊!」
的確,我們的早餐基本上只有粥配上芝麻鹽和醃菜,偶爾添加梅干或燉麵筋。食物本身雖然非常簡樸,用餐儀式卻非常複雜。有許多步驟需要大家一起念口號祝禱,必須經常練習才能記住自己面前餐具的排列方式,萬一在某個步驟不小心閃神,就會立刻被嚴厲地斥責。剛開始修行的時候,為了要牢記用餐儀式,經常努力練習到都沒心情吃飯。
經過長時間的累積,身體自然而然地記住了用餐儀式,不須特別思考,就能分毫不差地完成一連串的動作。一開始我的心裡對此感到不可置信又忿忿不平:「這麼複雜的儀式到底有什麼意義?」之後我的心境卻有了一百八十度大逆轉,反而認為「這些儀式真是用心良苦呀!」
凡是被稱呼為「儀式」的動作,背後一定隱藏著某些意涵。對我而言,在充滿各種儀式的永平寺生活,就是「無時無刻都要用心注意。」這一點,在我被分配到負責張羅修行僧侶餐點的單位之後,也沒有間斷過。
我在永平寺的修行生活之中,日復一日負責張羅餐點時所親身體會到的心得,全部都集結在本書裡,可分為:
1. 飲食
2. 烹調
3. 整理
4. 生活
這四大項目,不僅包含在張羅餐點的動作裡,若是套用在餐點以外的事物之上,我想幾乎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應該也有多到不能再多的相關經驗吧!
烹調食物和上班工作,其實有許多做事的要訣是非常相似的。
話雖如此,實際情況卻是當我們在進行上述這些動作的時候,通常並不是在明確的意識下進行,而是未經多想就行動了。這些平時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動作,若是在心裡稍微懷著禪宗精神來行動的話,就能獲得出乎意料的全新體會。這些新體會,能夠幫助減緩我們的苦惱,甚至飽含讓我們的人生更加豐富的啟發。
關於這一點,我想從另一個身分,也就是臨床心理師的觀點來詳加討論。
與其在腦海裡不斷地思考,不如立刻起身動手實踐。若您是出於興趣而翻閱本書,並且在閱讀後有所體悟,希望您能以輕鬆的心情試著將這些心得應用至生活當中。
「唉,腦袋陣陣抽痛,全身發冷,喉嚨好痛,什麼都不想吃。」
這樣的感冒症狀,相信每個人都曾經體驗過吧!
即使心裡懷著「什麼都不想吃」的念頭,卻又不得不補充營養,縮在被窩裡想著:「稍微休息一下,待會兒吃一點能夠舒緩胃腸的粥吧……」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呢?
我的修行所在地,位於日本福井縣山區,是世界知名的禪宗道場──曹洞宗總寺永平寺。在那裡,每天的早餐就是「一碗粥」。在此澄清一下,每一位修行的僧侶並不是因為感冒才喝粥,而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即使配菜有所變化,但每天早晨絕對不變的主食就是一碗粥。
讀者...
目錄
第1章 飲食
從每天早晨一成不變的粥,發現「我」的生存之道(粥,是永平寺的根基)
一碗粥裡面蘊含著調整身體、令人心懷感激的能量(粥的十大好處)
察覺筷子重量的專注力不容小覷(進食與佛教修行)
不要為了悟道而吃(五件吃飯前應該知道的事)
別吃肉類、魚貝類及刺激性強烈的食物(必須忌口的食物)
「被吃掉的一粒米」和「吃飯的我」,是絕對平等的(對待食物的態度)
我們吃的不是食物的生命力,而是大眾媒體的訊息?(我們吃下肚的東西)
細數咀嚼的次數,用心「仔細品嘗食物的味道」(知道自己適當的食量)
用愉快的心情,把分量很多、外形很漂亮的食物讓給其他人(為了其他人而讓出自己的利益)
在永平寺裡,不說「我要開動了」和「我吃飽了」(「我要開動了」和「雙手合掌」的關係)
請用雙手捧起飯碗(優雅地對待餐具的方法)
每吃一口食物,就把手中的筷子放下(筷子的禮儀)
如果感覺吃不下了,就把剩菜整理收集成一小包來處理(優雅地處理剩菜的方法)
培養出能夠品嘗食物美味的心靈與身體(「真美味」和「不好吃」是什麼意思?)
第2章 烹調
若能了解烹調食物的人,用餐的心境也將隨之改變(料理與佛教的關係)
即使不懂烹飪的修行僧,在永平寺裡也漸漸地精進廚藝(誰都能煮得一手好菜)
一開始就不要選用會產生廚餘的食材(為了提升做菜的效率)
正因為精進料理可用的食材有限,反而更能激發創意(有了限制才更有趣)
僧侶們為了重現永平寺的口味,在修行後也試著下廚(永平寺的料理如此美味的原因)
精進料理就像「自己憑著真本事來一決勝負」那般地純粹(精進料理的三個特徵和第六種味覺)
只會用二分法看待事物的人,佛教稱之為「凡夫俗子」(食材無貴賤之分)
青椒種子的纖維可以用來煮湯(食材要從頭到尾徹底利用)
不要認為「我做菜給你吃」,而是懷著「請讓我為你烹飪」的心(烹飪與用餐)
請用餐者告知適當的餐點分量(了解用餐者的食量)
無須對用餐者言聽計從,但烹飪者也不得傲慢(烹飪者的三種心態)
永平寺的料理沒有食譜,只靠口頭傳授(不要盡信食譜!)
食物的口感要保留一點硬度才好(料理的口感)
慎選家庭料理的調味料比食材更重要(選擇優質的調味料)
高湯不是「提取」,而是「導引」出來的(關於高湯)
請自己動手試著導引出高湯的清爽香味(高湯的基底)
用早粥來開啟一整天的好心情(早粥實踐法)
第3章 整理
利用做菜的空檔清洗廚具(清洗餐具的順序)
認真的態度展現出自己的本性(面對麻煩瑣事的態度)
飯後用茶水清洗餐具(精進料理儀式中的餐具洗淨法)
永平寺不用洗碗精洗碗,擦乾餐具前先用熱水沖洗(推薦用熱水洗碗)
碗盤和餐具都要朝同一個方向整齊排好(整理餐具的排列方法)
菜刀要立刻清洗,馬上擦乾(仔細思考清洗餐具的順序)
在永平寺裡,木桶、餐具、水槽裡的積水全都要徹底清除(麻煩瑣事和藉口)
鈍化的菜刀和鋒利的菜刀,哪一種比較危險呢?(使用菜刀的方法)
添購讓自己有動力下廚的廚具(準備廚具的方法)
第4章 生活
什麼都吃的自己是一種傲慢的存在(我吃故我在)
剛開始修行生活,「想吃」的欲望依舊高漲難耐(透過進食來正視自己的欲望)
不關心櫥櫃有沒有關好的人,無法做出美味的料理(認錯的雅量)
所有的存在,隨時都不斷地改變(如何應用佛法?)
永平寺僧侶們的「認真態度」,讓我們體會到何謂存在之美(展現美感的生存之道)
第1章 飲食
從每天早晨一成不變的粥,發現「我」的生存之道(粥,是永平寺的根基)
一碗粥裡面蘊含著調整身體、令人心懷感激的能量(粥的十大好處)
察覺筷子重量的專注力不容小覷(進食與佛教修行)
不要為了悟道而吃(五件吃飯前應該知道的事)
別吃肉類、魚貝類及刺激性強烈的食物(必須忌口的食物)
「被吃掉的一粒米」和「吃飯的我」,是絕對平等的(對待食物的態度)
我們吃的不是食物的生命力,而是大眾媒體的訊息?(我們吃下肚的東西)
細數咀嚼的次數,用心「仔細品嘗食物的味道」(知道自己適當的食量)
用愉快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