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現實病、受害者病、對別人比較好病、完美病……
現代人常有的症頭,你有幾個?
超人氣心理諮詢師帶你窺探,不為人知的真實自我。
你是否曾接在某個夜深人靜時刻驚覺:
「原來我不是我以為的那個樣子,我是如何變成現在這樣的自己?
我要怎麼做才能變成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本書帶你
血淋淋地揭開富麗堂皇的面紗,
在迷惘人生的旅程中,
跟著大將軍郭的足跡,
挖掘撲朔迷離的真實的自我,
改變,就趁現在。
【本書獻給】
‧對現狀充斥諸多不滿,卻無能為力改變的你
‧陷在一段痛苦無望的關係中,仍癡心守候的你
‧覺得他人生活過得光鮮亮麗,只有自己一事無成的你
‧帶著童年傷痛走過許多四季,傷口至今無法癒合的你
【專文推薦】
「20幾歲就定位」暢銷書作家、心理諮商顧問/水淼
文明症頭百百種,人氣諮詢師大將軍郭犀利表示:我們心裡都有病。
症頭一:取悅病
徵狀:對拒絕和敵意有天生的恐懼和焦慮,為他人考慮同時忽略自己
隱藏原因:希望被人需要
諮詢師處方簽:分辨哪些忙該幫,哪些超出承受範圍→確認自己有餘裕→學或自我設限和拒絕
症頭二:社交恐懼病
徵狀:迴避一切需要社交的場合
隱藏原因:失去控制、被評價的壓力
諮詢師處方簽:面對並承認焦慮→找到根本原因→焦慮無法根除,學會和平共處
諮詢師小語:對社交有適度焦慮的人,才是值得交往的人,適度的緊張會使人更容易察覺周圍的變化,而非只關注自身,對他人遲鈍。
症頭三:無法戀愛病
徵狀:內心也渴望愛情,表現出來卻往往是無動於衷
隱藏原因:對愛情多疑,將所有失敗的理由歸結於片面的原因
諮詢師處方簽:必須認清世界上並不存在滿足所有戀愛公式的人。
諮詢師小語:有時候無法戀愛,並不關愛情什麼事,可是戀愛,一定是把無數個不戀愛的理由偷偷掐滅在心裡,一定是穿透了深重的猶豫和困難,才留在那個人身邊。
症頭四:忘不掉的傷痛/未完成事件
徵狀: 已過去多年的童年陰影,卻在毫無預期的情況下捲土襲來
隱藏原因:沒有及時處理、宣洩情緒,以至於變成難以解開的心結
諮詢師處方簽:意識到問題存在→不勉強合理化受過的傷→宣洩→對受傷的自己說,你已經成長為一個有力量的人
症投五:缺乏安全感
徵狀:容易對事感到不安、慌張、焦慮
隱藏原因:內心原始的恐懼、曾經受過的傷其實不曾復原
諮詢師處方簽:不斷提升自己→營造安全的社交環境→遠離已知的危險因素
症頭六:全世界沒有人懂我
徵狀:「這種事我不用說,他/她也應該懂吧!」
隱藏原因:認為談論的時機未到、認為談論的時機很多
諮詢師處方簽:就事論事的提出問題
諮詢師小語:可能你並沒有想到,那些能表達卻沒表達的時刻,就像一個黑洞,能吞掉人與人之間的所有可能。
原來我不是我以為的那個我,如同某日在鏡子中看見一張陌生的臉,而那個人正是自己!你原本能對自己有更透徹的領悟,過上更平順美好的人生。
現在發現一點都不晚,及早認識自己的的弱點和短處,就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選擇,不磨損自我,更不浪費光陰。
作者簡介:
大將軍郭
章節試閱
選錯也不會怎樣,逃避才真會誤事
以前一起工作過的實習生向我求助,到底是留在現有單位還是換個工作好?
距離上一次他向我提問「出國還是工作好?」已過了兩年。雖然拋給我的是不同的問題,但無助和焦慮的姿態絲毫沒變。
印象中他常會在面臨選擇的時候猶豫不決,大到工作方向,小到衣食住行,他的人生好像一直充斥著難倒自己的選擇題。
這樣的問題我們稱之為「選擇恐懼症」,雖以「恐懼」兩字冠名,但也算不上多讓人害怕,只是這樣的人難選擇、易焦慮,很難痛快做出一個決定。
生活中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每天就像有債主在身後追個不停,一睜眼就欠生活一個答案:我該選什麼? 如果你鼓勵他們快速選擇、調整心態,他搞不好還可憐
兮兮地睜著無辜大眼告訴你,沒辦法,我就是這樣一個糾結的人!
其實不是沒辦法,只是不想有辦法。「選擇恐懼症」是你給自己的強大暗示,糾結是你給自己胸口一針針紋上的刺青,你只是不相信自己能快速做出一個選擇。選擇焦慮背後的第一層真義就是,你用自我暗示阻礙自己快速做決定。
通常,我們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做出那樣的人該做的事。你以為自己是善良的,所以願意幫助他人;你認為自己是誠實的,所以才會拾金不昧;你以為自己是弱小的,所以習慣於尋求保護;你認為自己是糾結的,所以才會在選擇面前左右為難。
你賦予自己一個糾結的人生設定,跟你賦予自己幽默、懂事、善解人意、貪玩、好奇等設定並無差別,每一種設定都會促成你過上想要的人生。雖然糾結並不是一個積極的符號,甚至有些負面,但它依然有正面的意義。
因為糾結必定會帶來思前想後,必定跟衝動脫離了牽扯,這樣的狀態會讓你覺得自己是個深思熟慮、考慮周全的人。只是你誤解了兩者之間的區別,做出錯誤的度量,過度地分析利弊、過久地抉擇不但不是周全,而是一種會讓人不堪重負的糾纏不清的狀態。
你或許會在最開始時享受左思右想的過程,因為這說明你在用理性處理問題,你會欣喜自己是個成熟的人。但拖到最後它將變成一種折磨,因為每做出一個選擇,都要為決定付諸行動,所以你遲遲不肯落筆、交出答案,一片空白的答卷才會讓自己更焦慮。
如此循環往復,「糾結」這一設定加劇了選擇焦慮,「選擇焦慮」又會再次驗證你的糾結。你不肯跳出這個圈,就永遠像一隻蒙著眼罩、圍著磨盤打轉的騾子,你的磨盤就是那一個個選擇題。
有趣的是,難以做選擇並不是你真正的問題。大多「選擇恐懼」始於生活本身,選擇困難只是一個表象。就像免疫力出現問題時,可能會反應在皮膚過敏上,也可以反應在感冒發燒上,你要擊退的不只是一場高燒一片紅疹,只有提升免疫力,才是解決病痛的本源。
回到最初的問題,我的朋友到底是該留在現有的工作崗位,還是選擇新的工作?他糾結了兩個月為什麼還沒有答案?
選擇哪個答案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一直沒有釐清自己的職業方向和目標,重要的是他迷茫的人生狀態。
一路走來,從出國到工作,從選這個工作還是那個工作,他始終不夠果決,這是因為一開始他就不清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自己真正適合什麼、自己的能力和條件究竟能配得上什麼樣的選擇。
將根源問題窄化至兩個工作選項上來利弊分析,是無法解決的,只有像對付亂成一團的毛線一樣,順著線頭,倒回到真正糾纏不清的那一節才能發現,而不是急於決定用這團毛線去織圍巾還是打毛衣。
還有一部分人的真正問題會以變形的方式掩藏起來。你糾結於要不要換工作、跟女友去哪裡度假、買筆電還是桌上型電腦等諸如此類的選擇,看似是你目前最關心的話題,但實際上,你或許只是用思考選擇來佔據時間、精力,你本該好好完成當下棘手的工作、解決跟戀人之間的溝通問題,或打理好個人存款。
你之所以陷入選擇的泥沼並遲遲做不了決定,是因為害怕確定答案後,就不得不去面對真正需要去做的事;完成選擇就意味著,你再也沒有理由去躲避和拖延。所以不如問問自己,在選擇背後,真正的問題是什麼?你最重要的事就是眼前這個選擇嗎?
除了你用「選擇恐懼」這個障眼法遮蔽真正的問題所在,同時,你可能也會在無形中被眼前的選擇嚇破膽。
你以為這個選擇重要到能影響你的人生,所以你戰戰兢兢地思索,小心翼翼地衡量,生怕一步選錯就無可挽回。
實際上,工作就是一份工作而已,戀愛也就是一場戀愛而已,它們雖然有重要意義,但絕不會像你以為的那樣,一役敗北,便不能捲土重來。慎重固然是好的,盡力做出對的選擇也是積極的動機,但的確沒必要把一個選擇賦予過重的意義,期待它能錨定乾坤,更別天真地以為,選對了,人生從此一片坦途。
在選擇之後如果你有能耐支撐住任何一個選項,那麼或許最初不是那麼完美的選擇,也能走出一片天地;若是你本來就弱小或無能,就算選對了答案也難善終。人生的重大課題不會被一個選擇定局,更不必說那些原本就微不足道的瑣事。
還有一種選擇恐懼源於害怕承擔結果。你擔心失敗,而這失敗又讓你察覺自己的無能。這是更為潛意識層面的解讀,任何因果在剝去外部因素之後,都不可避免地會回到自身,那些傾向於內部歸因的人,更容易把失敗的原因歸咎於自己。選擇錯誤帶來的失敗並不可怕,承認這一點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因為一個選擇,而把自己釘在恥辱柱上接受內心拷打:「要不是我自己不夠好,怎麼會選錯?」「如果我夠優秀,就不會失敗……」。
這哪是一場簡單的選擇?你簡直是把它當成考核自己的宣判書,但其實它不過只是千萬篇章中的一頁,你不翻頁,就永遠停留在那裡,再沒機會書寫今後的成功。奧斯卡得主也演過爛片,但沒有人會說他不是一個優秀的演員,因為任何一次失敗都不足以蓋棺論定你是什麼樣的人,把苦苦糾結選擇、擔憂失敗的時間投注到選擇後的行動之中,往往更能說明你是一個優秀、執行力強的人。
說千道萬,選擇恐懼症的終點不是放棄選擇,而是盡快做出選擇。因為只有完成它,你才會跨越這道關隘繼續前進。當你知道任何選擇都有利弊,當你明白真正的恐懼來自哪裡,做出選擇便沒那麼難。
畢竟真正的人生不是選擇完畢就可以高枕無憂,選擇之後的行動才是你的征程。抬頭看看天高海闊,路遠且漫長,眼下的選擇渺小如塵埃,你還有必要這麼糾結嗎?
沒人有義務照顧巨嬰,別忘記對自己負責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什麼讓你認為,我每天靜靜躺在你的好友列表或通訊錄裡,就是隨時等待你召喚,為你排憂解難的呢?
最近的留言太多,因為精力有限,所以我決定讓這些訊息石沉大海,我可能永不回覆。有人問我為什麼不回,是不是生病了?事實上,我並沒有不舒服,體溫隨夏天到來自然上升了○.二度,內分泌正常,胃口很好,心跳依然維持在每分鐘七十五下左右。
我正常得很,但我想可能是給我發訊息的你不太健康。當你理所當然地認為我必須做到有求必應的時候,我想你應該先審視一下自己的各項身心指標,甚至確認是否弄清楚自己的人生重點、關係親疏了。
就因為當初學了心理學,所以成了很多人理所當然傾訴煩惱的對象,還會配上一種我應該早已見怪不怪的無辜眼神,就好像在說,這道理不是很好理解嗎?
他們的內心獨白是:「我認識你,你學心理學的,那我這個到底算不算憂鬱症?」
類似的還有:
「我認識你,你學電腦的,那我的信箱為什麼無法登錄?」
「我認識你,你是中文系的,你看文案這樣寫行不行?」
還有依據人生經驗來求助的。
「我認識你,你去過紐西蘭,那裡有什麼好玩的?」
「我認識你,你交往過射手男,射手男都有什麼特點啊?」
各種無厘頭的發問讓我應接不暇。
當我最近沒有回覆別人的問題時,就會被扣上小氣、冷漠、不善良的帽子。
如果我把本來該好好工作的時間用來回覆這些無關痛癢的問題,而耽誤專案進度,影響同事工作、下班時間和獎金的話,是不是就不自私了呢?
如果我把本來該好好陪家人的時間,用來分析你到底該在聚會上穿紅色還是黑色套裝,是不是就算講情分了?
這種堅持不懈地認為「因為我認識你,而且你有某某能力/經驗,所以你該回答」的邏輯成立,應該是這種人最深刻的一種病,我把它定義為「巨嬰病」。症狀有心理上無法斷乳、懦弱、無法對自己負責、獨立性缺失;併發症是習慣站在道德、人性之類的制高點上譴責、剝削他人。
這種剝削是無孔不入的,他們不在乎是不是跟你交好,是不是也曾施惠於你。總之,但凡能從他人身上獲取幫助或好處時,會不惜代價貪婪地吸附在別人身上,索取完便離開,不知回報,再次遇到問題或困難時,還會再回來找你問個不休。有時候遇到這種人,我也會不忍心,心想就抽時間跟他聊聊吧。溝通一番後,對方回覆我幾個「茅塞頓開」、「醍醐灌頂」的字眼,或者哪怕只是敷衍地讚美我「人真好」、「說得很有用」,我都會喜孜孜地覺得,能幫助他人的感覺真好。但其實我都忘記了,很多時候我並沒有熟到可以幫當事人分析、解決問題。
要是剛好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問題,那就更要命了。我曾經絞盡腦汁琢磨了一個晚上,就為了一個只見過一次面的朋友的問題,我替她憂愁、焦慮、難過,快把她的問題變成了我的人生困境,也差點就要把幫助她看成自己應當擔負的責任。待我終於理清思路,回覆她好幾大段話之後,她卻輕描淡寫地說,麻煩妳了,但這個問題我不想再思考了。
嗯,我好不容易收回上帝視角,審視完她的問題,人家卻讓我不要再思考了。這種病我稱為「奶媽(爸)病」,症狀有好為人母(父)、總想為別人負責、過度關注他人;併發症是一旦被人捧上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就特別想幫助別人,並沉浸在「我好厲害,我好偉大」的情緒中難以自拔。
巨嬰病和奶媽(爸)病常常成對或成群出現,它們互相滋養,輔佐彼此病入膏肓。巨嬰病患者習慣事無鉅細都向他人求助,奶媽(爸)病患者則願意捨己為人,救人於水火。他們都漸漸忘了什麼是分寸,什麼是界限,一旦維繫下去這種關係模式,會忘記什麼才是自己的人生。
巨嬰病患者忘了要為自己負責,不侵佔、剝削他人的時間、空間;奶媽(爸)病患者忘了他們只要能承擔好自己的生活和責任,已屬難能可貴。
好在意識到這些尚不算晚,但克服病症時,你可能會遭遇跟我同樣的情況。比如上個週末,我無視一個巨嬰症病患的求助訊息,跟朋友享受下午茶還po上網,結果就收到患者的評論:「我以為妳很忙,所以才沒回答我的問題」,是啊,我很忙,忙著享受我的下午茶和人生,這樣一段短暫的休憩,可以讓我整理內心、放鬆身體,迎接接下來的緊張工作。巨嬰病患的人生跟我並沒有關係。
如果你不是心明眼亮、內心強大,根本沒有辦法應付這種道德壓力。試問自己,人生如果一直被這樣打斷,是否真的能解決所有問題?他若不能放棄凡事必求人的方式,是否能成長為一個真正的成年人?
如果你沒能力為他人的全部問題和人生負責,不如現在就讓他心理斷奶吧。而作為巨嬰病患,如果沒有一個能真正站在你的立場、了解你的狀況的人為你全程導航,那麼得到或膚淺或敷衍的回答,又真的能幫助到自己嗎?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這個孤島如何運轉,往往要靠自力更生,而弄清楚與他人的孤島之間究竟是怎樣的距離、如何才能既有界限、又不失分寸地連接,都應該以先管理好自己的孤島為基礎。
選錯也不會怎樣,逃避才真會誤事
以前一起工作過的實習生向我求助,到底是留在現有單位還是換個工作好?
距離上一次他向我提問「出國還是工作好?」已過了兩年。雖然拋給我的是不同的問題,但無助和焦慮的姿態絲毫沒變。
印象中他常會在面臨選擇的時候猶豫不決,大到工作方向,小到衣食住行,他的人生好像一直充斥著難倒自己的選擇題。
這樣的問題我們稱之為「選擇恐懼症」,雖以「恐懼」兩字冠名,但也算不上多讓人害怕,只是這樣的人難選擇、易焦慮,很難痛快做出一個決定。
生活中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每天就像有債主在身後追個不停,...
推薦序
你對自己可能有些誤會
——「20幾歲就定位」暢銷書作家、心理諮商顧問水淼
無論是做心理諮詢還是與讀者聊天,我最大的感觸是:很多人的煩惱其實來自於對自己的「認定」。
他們通常在清楚細膩地描述出自己的煩惱和困惑後,就作出總結,「我就是太內向,所以才經常受人欺負。」「要不是他屢屢背叛,我不會這樣!」
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想起一件事。有一次我陪女性友人到醫院看醫生。醫生讓她描述一下自己的症狀。她說:「我頭暈,沒精神,食欲也不好,你看看,我應該是感冒了!」
醫生沒有像對其他病人一樣聽心率,看眼皮,而是無動於衷地看著她問:「你都給自己診斷了,還來找我幹什麼?」頓時氣氛很尷尬。憑著自己的經驗給自己診斷,有什麼不對嗎?
一開始我覺得醫生說話很不友善,後來當我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後,越想越覺得他說得有道理。當你的身體出現問題去求助醫生,在醫生瞭解情況之前,你告訴他「我得了流感」。你的自我診斷如果不正確,誤導醫生事小,而誤導自己卻是一件大事。有可能你只是這兩天累了,稍微休息一下就會恢復,醫生根本不需要給你藥物治療;也有可能你患了嚴重疾病,症狀才剛出現,但是醫生受你誤導,僅僅只是開了些感冒藥,結果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
當你內心苦惱,向他人求助的時候,也同樣會出現這種自我診斷的情況。其中當然也會有誤診自己的時候。比如,「我失去了他,這輩子再也不完整了!」「身邊人都看不起我,是因為我學歷低!」甚至直接為自己安上各種病症,「我有選擇困難症!」「我有拖延症!」「我有社交恐懼症!」「我得了抑鬱症!」
事實上,你的為人以及目前面臨的這些問題,真如你所說的那樣嗎?
你會覺得你對自己應該是最熟悉,最瞭解的。你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遇到了怎樣的問題,甚至也知道自己怎樣做才會解決這些問題。然而,當你靜下心來想想,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人,到底發生了什麼,到底怎樣做才會更好的時候,你真的能想清楚這些嗎?如果你真的能想清楚,就不會選擇閱讀這本書,或向專業心理諮商人士求助了。
很多時候,你看到的只是你以為你看到的那個自己而已。
也許實際中的自己與你對自己的描述差異很大。如果你只是多愁善感或最近情緒不好,卻把自己誤診為抑鬱症,這是多大的罪過啊!
我們的生活有多種可能性,可糟糕,可美好。如果你只是把自己局限於自己總結出來的定義和因果關係中,就可能一直會在內心的「苦海」中掙扎。
或許你並沒有意識到,你對自己的評價可以追溯到你很小的時候。小時候,我們在對自己形成評價之前,是通過身邊的成年人來瞭解和界定自己,形成相應的自我概念,即別人說你是一個怎樣的人,你就會認為自己是個怎樣的人。
更重要的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遇到的人和事都在影響著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別人的態度和對待方式不僅塑造了你的自我概念,而且會通過自我概念引導行為的作用,來塑造一個實際的自我。也就是說,當你認定自己是個怎樣的人的時候,你的行為表現也會傾向於你認為的那個自己。
現在,你已經長大,有必要重新審視自己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怎樣才能擺脫煩惱,過得舒心,稱心。你愛發脾氣是因為你性格使然,無法改變嗎?你之所以逃避是因為你得了選擇困難症嗎?你為什麼愛得傷痕累累卻總是放不了手?在生活中你為什麼總是扮演受害者?
你之所以有這麼多煩惱,可能是因為你對自己有些誤會——大將軍郭發現了問題所在。澄清誤會,給自己一個更恰當的評價,然後改變不滿現狀,過快樂生活——我想應該是你讀這本書後最大的收穫。
大將軍郭棄冷冰冰的專業術語,剖析日常平實案例,以犀利、一針見血的口吻,教你勇敢認識自己,改變自己。很多人對現狀不滿,或許連他們自己也分不清到底是潛意識中不想改變,還是不知道如何改變。對於前者,她在書中為你剖析原因;對於後者,她給出了具體的自我優化方法。你將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自己。
你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遇到了怎樣的問題,聽聽大將軍郭怎麼說吧。
你對自己可能有些誤會
——「20幾歲就定位」暢銷書作家、心理諮商顧問水淼
無論是做心理諮詢還是與讀者聊天,我最大的感觸是:很多人的煩惱其實來自於對自己的「認定」。
他們通常在清楚細膩地描述出自己的煩惱和困惑後,就作出總結,「我就是太內向,所以才經常受人欺負。」「要不是他屢屢背叛,我不會這樣!」
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想起一件事。有一次我陪女性友人到醫院看醫生。醫生讓她描述一下自己的症狀。她說:「我頭暈,沒精神,食欲也不好,你看看,我應該是感冒了!」
醫生沒有像對其他病人一樣聽心率,看...
作者序
前言 為什麼我會這樣?我該怎麼辦?
以前我翻來覆去做同一個夢,夢裡我是鐵馬金戈的帶兵將軍,指揮著萬馬千軍,殺敵無數。我嚮往夢中的生活,駿馬一匹,盔甲護身,長刀短劍,旌旗獵獵,收復城池,擴展疆土。
然而,這註定實現不了。好長時間我也沒琢磨明白,這個夢跟現實生活有什麼特別的聯繫。
朝九晚六的現代生活中,我是一名心理諮詢師。從研究生階段至今的八年,我接觸個案數百,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我在安靜的諮詢室裡,傾聽他們的人生。我見過癲狂,聞過悲傷,手裡的紙巾沾染過他們的淚水,我能做的就是盡我所能讓他們走出頭頂籠罩的烏雲,重見晴天。
有時我想起找我諮詢的人們,腦海裡總會出現被提及頻率最高的兩個問題:「為什麼我會這樣?」「我該怎麼辦?」
他們之中有人在情愛中摸爬滾打,自認清醒理智,但卻總向不值得愛的人臣服;有人已經而立之年,以為自己刀槍不入,但每每想起童年創傷卻還是脆弱痛哭;還有人輾轉多個城市生活,換過各種類型的工作,仍然不知道真正要的是什麼,不停地做無謂的嘗試。
他們對我說:我竟然不是我以為的那個樣子,我是怎麼變成了如今的自己?我又能做些什麼讓自己成為想成為的那種人?
在一次次陪伴他們梳理過去的往事和現在的經歷時,我更加明白了這些疑問背後的癥結所在:不論歲月的年輪刻畫了多少圈,他們對自己的了解卻沒有由表面深入內裡,一寸寸加深,抑或被一些表象迷惑,因而從來沒照見過真實的自我。
如果連自己都不了解,我們怎麼確保所有努力都朝著對的方向?如果連自己都沒有看清,又怎麼能清醒地看待世界和他人?
這感覺就如同有一天你在鏡子前發現一張陌生的臉,而那個人真的是你自己。
這種惶恐和疑惑並不是必然,你原本可以對自己有更透徹的領悟,你原本可以過上更平順美好的人生。現在發現並不算晚。種一棵樹最好的時機有兩個,一個是十年前,一個就是現在。而認識自己、熟悉自己,從這一刻開始都還來得及。
如果每個人都能早一點發現自己的弱點和短處,或許就不會讓自己暴露在易受損的環境當中;如果能一早認識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或許不會再糾纏和掙扎於自卑之中無法自拔。更為重要的是,當我們遇到困惑、感到迷惘,我們能快速地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選擇,不浪費光陰、不磨損自我。
以前,我們願意花費大把時間去了解一座陌生的城市,消耗巨大精力去接觸一個陌生的人。現在,又有什麼理由不多留給自己一點溫柔,去熟悉、親近真實的自我呢?
當我再想起那個夢,忽然找到了它反復出現的暗示所在。雖不能穿越回戰爭年代,但我依然可以成為帶兵領將的將軍,筆是我的武器,文字是我的快馬,而我想守護的是在生活中困頓的人們,我要斬除的是他們心中對自我的陌生感。征服城池遠不如征服自己有意義,而開疆拓土意味著不再被虛幻的自我蒙蔽,為自己爭取更寬闊的人生之路。
這是我在諮詢室以外能做的最好的事,把真實的心路歷程變成文字,願它們成為你的鎧甲,保你周全,也願它們變成你的武器,幫你照見自己。
畢竟,這一生沒有什麼比了解自己更重要的事了。唯有一個通暢的自我,才能撫平內心的褶皺,翻越生活的溝壑。
前言 為什麼我會這樣?我該怎麼辦?
以前我翻來覆去做同一個夢,夢裡我是鐵馬金戈的帶兵將軍,指揮著萬馬千軍,殺敵無數。我嚮往夢中的生活,駿馬一匹,盔甲護身,長刀短劍,旌旗獵獵,收復城池,擴展疆土。
然而,這註定實現不了。好長時間我也沒琢磨明白,這個夢跟現實生活有什麼特別的聯繫。
朝九晚六的現代生活中,我是一名心理諮詢師。從研究生階段至今的八年,我接觸個案數百,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我在安靜的諮詢室裡,傾聽他們的人生。我見過癲狂,聞過悲傷,手裡的紙巾沾染過他們的淚水,我能做的就是盡我所能讓...
目錄
推薦序 你對自己可能有些誤會
水淼-「20幾歲就定位」暢銷書作家、心理諮商顧問
前 言 為什麼我會這樣?我該怎麼辦?
Part 1 對於自己,你還是個陌生人
你期盼的事情,如果真的會發生,早就發生了。
當一切都沒有如願,你就承認吧,回頭是岸。
你完全知道該怎麼辦,只是不願接受
選錯也不會怎樣,逃避才真會誤事
別總扮演受害者,這角色太消磨心力
你對誰都好,就是對自己太差
擺脫社交恐懼症,從坦承開始
反覆分手復合,只會削弱親密關係
你不是生來救地球的,沒必要自銬道德枷鎖
沒有完美戀人,只有最合拍的另一半
有時無法戀愛,和愛情本身無關
愈缺什麼,愈覺得別人在炫耀什麼
內向無罪,絕對能是你的獨特優勢
慢下來,是為了迎接「更快」的時刻
嫉妒是雙面刃,昇華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Part 2 為何有些傷你就是忘不掉?
當你在記憶中再跟當時那個孩子相遇時,請記得告訴他,
他已經成長為一個有力量、強大的人。
強大的人並非沒受過傷,而是懂得解開心結
人生是自己的,哪需要照別人的劇本
分手以後,美好請留在上一季
童年會傷人,怎麼做才能走出陰霾?
冷暴力是人性,理性溝通就能化解
你努力變得更好,就是為了找個人將就?
給不了你現在的人,也給不了未來
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反而有更多選項
安全感不會從天而降,你得點滴累積
沒人有義務照顧巨嬰,別忘記對自己負責
自己不說,別渴望能有人猜透
Part 3 看得清自己,就是改變的開始
我在問自己,也在替所有可能會遭遇改變不了的生活的人問:
如果你根本過不了自己想要的那種生活,那麼還能怎麼辦?
為何愈擔心的事愈容易發生?
其實我真的不想圍觀你的幸福
人人都有煩惱,這是這世界最公平的地方
就算受惡意攻擊,也別讓自己深陷其中
什麼都不費力的人生,真的是你要的嗎?
就算現實將你打趴,至少還能蹲下來看世界
要出門就拖拖拉拉、提不起勁,該怎麼辦?
不必事事完美,請容許自己犯錯
也許星座說的都是對的
推薦序 你對自己可能有些誤會
水淼-「20幾歲就定位」暢銷書作家、心理諮商顧問
前 言 為什麼我會這樣?我該怎麼辦?
Part 1 對於自己,你還是個陌生人
你期盼的事情,如果真的會發生,早就發生了。
當一切都沒有如願,你就承認吧,回頭是岸。
你完全知道該怎麼辦,只是不願接受
選錯也不會怎樣,逃避才真會誤事
別總扮演受害者,這角色太消磨心力
你對誰都好,就是對自己太差
擺脫社交恐懼症,從坦承開始
反覆分手復合,只會削弱親密關係
你不是生來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