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生命禮儀立基於對生命的尊重態度。自出生、成年、婚嫁、壽誕,一直到生命的結束,人們都是藉著各種禮俗儀式來處理。禮俗是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也稱為風俗習慣。莊重為禮,簡約為俗。上層文化為禮,下層文化為俗。禮與俗雖然在概念上可以各自獨立,但兩者的宗旨是一致的。生命禮儀與社會組織、信仰、生活經驗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相交織。集中體現來自不同社會和民俗文化類型中的生命週期觀和生命價值觀。生命儀禮一方面連結尋常百姓的人生追求和需要,一方面連結著受儒家文化支配的傳統價值觀念,千百年來始終發揮著規範人生和統一教化的作用。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我們的祖先在歷經每天的日出日落、寒來暑往,累積出一年四季當中規律生活所必須的「人情世事」,後世子孫代代相傳,呈現了人類都可能歷經的出生、成長、結婚、壽慶,乃至於終老死亡等過程,每一階段都是人生的一個驛站,對於人的生命旅途而言,它帶來新鮮、喜悅、興奮,有如登山頂目睹陽光噴薄而出的感覺般燦爛,憧憬的在心中蕩漾,壯麗的生命前景在眼前展開著。
什麼是生命?漢寶德先生說:「生物界的一切造物主要工作就是求生,就是維持生命於不墜,並設法延續生命」。大自然賦予求生的本能,牠們都循著自然的規律生存於世。只有人類因有思考的能力,才會尋找生命的意義,為自己在忙碌生活中求生,在心靈上找到安頓。生命的原始意義就是活著;為了在世上存活,要面對各種困頓、艱難,甚至死亡的威脅。只有人類會因為想不通生命的意義而走上自殘滅絕之途。蔣介石先生曾說:「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是很有道理的。
所謂「禮儀」,是社會生活中由於風俗習慣而形成的,是大眾共同遵守的儀式。而「生命禮儀」就是一種通過儀式,透過誕生、成年、結婚、壽誕、喪禮來安頓已知或未知的一生。但最重要的是它具有社群及信仰特徵,它把各族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禍福交織在一起,形成複雜多樣的民俗樣式,而且長期的支配人類生活。做一個廿一世紀的公民,我們應從過去生命禮俗的各個角度去認識生命。要認識生命首先要從科學層面上去了解生命的本質,認識怎麼樣可以延續生命的過程,直到人最後善終。而貪生怕死是生物的本性,但人類要在精神上設法超越對生死的恐怖。自文化層面上,要認識生命的課題是人類創造力的基礎。由於我們對生命懷有永恆的疑慮,才會有生命儀禮制度與宗教信仰的產生,文學家與藝術家才有取之不竭的資源,創造出使我們感動的作品,並流傳於後世。凡是傳世的名作,都有觸動生命心弦的力量。
漢民族傳統生命禮儀的精神及對「禮」解釋意義、淵源、定義、定位、類別及對心理影響與生命禮儀中的生命觀進行學術研究發現,中國漢民族傳統生命禮儀按照人的一生中,從出生到死亡,依不同階段的前後經歷,其間有種種不同的「儀式」與生活緊密結合著,其中有該注意的與不可觸犯的禁忌,更有其不同的作法與因由。除此之外,更進而溯源整理生命禮儀的相關內容和有關生命禮儀的祭祀活動,以豐富踏實、精彩、圓滿的人生。
來山兄為完成就本著作,跑遍全台各地去訪視相關民風民俗。如今這本巨著終於付梓問世,就像他已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他更希望此書的出版能告慰已辭世多年的父母,聊盡一份孝思。不過他最高興的還是在於能夠藉由此書的發行,幫助讀者能與社群倫理關係緊密維繫,迎向生命的每一天。並且使近代人完整解讀過去漢人如何處理人從出生、成年、結婚、壽慶及喪葬等禮儀細節,更有助於熱衷追求生命禮儀本身或周遭的人,能夠很快接受生命各階段的改變,瞭解禮儀的演繹,以順利扮演好人生中各個階段的角色。爰樂為之介,是為序。
二○一五年十一月 吳正牧 敬識
(第一任桃園文化中心主任)
(曾任台灣書店總經理)
(前國立武陵高中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