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我與肇瑞教授原是素昧平生,二O一八年二月某天突然收到他的電郵邀請,去他主持的「生涯規劃」奇景光電精英論壇﹂做一場演講。後來我才知道他閱讀了我二O一六年出版的回憶錄,內中有許多給年輕人建議的章節,且經某位科技界大老推薦為演講人。邀請函中,肇瑞很清楚的介紹了這門通識教育課程的背景與預期成效:他希望培養出「π(Pi)型的學生」,有跨領域的能力,兼具科技與人文素養,也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準備。透過這門課,他更希望拓展學生視野,加強他們的國際觀,對於未來創業及就業做準備。肇瑞的教學立意及目標非常明確,我稍做思考後就欣然答應了五月二十八日的那一場。
演講題目由我自訂,因為我的職場生涯中做過五家新創半導體公司,四家在加州矽谷,一家在臺灣,所以就以「創業與創新經驗談」為題,和修課的同學分享了兩個小時。課後我也收到了所有同學的心得報告。對我的建議去美國留學,然後到矽谷工作,有幾位同學做了正面的回應。最感欣慰的是多位同學對我建議的三句話非常認同:「培養自信及謙虛的態度。」「成功的定義:不怕失敗,倒下去能爬起來,就是成功。」「今後十年把你自己打造成一個人才,不論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你都有競爭力,都可以活得很好。」這些回饋對我來說非常有價值,讓我在其它場次對年輕人演講時也特別強調這幾點。
所以根據我個人參與「生涯規劃」課程的經驗和觀察,我可以說肇瑞教授的辛苦和努力獲得了豐碩的成果。今年欣聞肇瑞把他的經驗彙編出書,讓更多的年輕人受惠,很高興替他寫推薦序。我也期待閱讀其他演講者分享的內容,拓展見聞。
前聯電董事長兼執行長 胡國強
推薦序二
黃肇瑞教授與其夫人張孟旭女士均為一九七六年「清華大學材料系」第一屆畢業生。因本人於次年才到清華任教,失之交臂;所幸肇瑞與孟旭自美學成歸國後,同在材料界工作,並與母校保持聯繫,有相當多的接觸機會。多年來喜見肇瑞伉儷在事業與家庭經營上都非常順遂,尤其肇瑞在學術上成就輝煌,屢獲各項大獎肯定。
二O一七年肇瑞自「高雄大學」校長職務卸任,歸建成功大學後,亟思為高等教育及下一世代的傳承,多盡一份心力。經過縝密規劃,在學校通識教育中心開設一門與「生涯規劃」相關的精英論壇課程。本人有幸受邀得以忝居「精英」、「名人」之列,在約半年期間,從邀請、後續聯繫、接待、上課、閱讀學生心得報告、檢校逐字稿以及審視課堂錄影等互動中,處處可見肇瑞與工作人員的用心與敬業,令人欽佩不已。肇瑞期望講員以過來人的身分傳承過去的智慧和經驗,告訴同學們人生是否可以預做規劃?如何做好生涯規劃?當面臨人生轉折點的時候是如何做決定?如何做好機會來臨之前的準備?
也許正因為當年在大學時,沒有機會選一門「生涯規劃」的課程,同時在民國四、五O年代,由於社會閉塞、資訊缺乏,也少師長提點,因而回首來時路,個人幾無「生涯規劃」可言。但隨著「去去去,去美國」留學風潮到美國深造後,漸有領悟,同時多年來,秉持由家庭與各級學校教育養成的價值觀,接受各項挑戰,把握機會,奮力而行,事業生活大體順利美滿,或有可取;因此在接到肇瑞邀請後,將過往行述,可堪學子參考部分,做一整理;當然上課時仍不免擔心「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幸到臨場以及閱讀所有選課學生心得報告後,反為學生的專注以及熱情所感動;這也表示肇瑞的努力「功不唐捐」,成效非凡,值得推廣師法。
肇瑞在看到學生的學習心得與評價後,為了讓沒有機會修習到這門課的同學也可以由講員的演講內容中獲益,費心將授課內容彙整成冊,以期嘉惠更多的年輕人,是相當值得稱許的舉措。另一方面,前賢有言:「沒有記載,就等於沒有發生。」試想如果沒有本書的問世,十年、二十年後,又有多少人知道成功大學有一位熱心的教授,精心設計了一門「生涯規劃」課程,邀請多位當代產、官、學、研、醫藥、文化、藝術、廣播媒體等各界名人精英,講授內容涵蓋理工科技,人文藝術,民生社會科學等多元化領域,傳承過往的智慧和經驗?
本書的出版,不僅將使廣大莘莘學子受益,得以跨域學習,拓展視野,加強國際觀,而使讀者受到無形而深遠的影響和啟發,同時在時代風貌的記錄保存上的意義也彌足珍貴。本人有幸參與這項深具意義活動,並且樂在其中,特為此序。
前清華大學校長 陳力俊院士 謹序
民國一O八年四月於清華園
推薦序三
什麼是人生的智慧?或者套句金庸的話語:「問世間,智為何物?」一百多年來,心理學家費盡心力,探討如何定義智慧,然後設計一套測驗去量測某一認知作業的行為表現。這套傳統智力測試,確實和學校的學業成績有顯著的相關。但長久以來,對人生事業的成就,相關係數卻非常不穩定,甚至可以說預測的能力很低。我一直認為傳統的智力測驗的設計,忽略了生活經驗的向度,以為形式化的推理能力是智慧的核心因素。這當然是錯誤的看法,因為生活中的問題解決,常常不遵照理性的推理途徑,而是複雜的環境互動,講究的是「眉角」!也就是說,適當的人,在適當的時間,在適當的地點,用適當的工具(包括語言的工具),以直覺跳躍的方式,把「當前」的困境處理了,並且得到適當的效果。這種「眉角」的直覺從哪裏會學到?不可能從純用理性鋪陳的教科書中學到;必須要從「別人」成功或失敗再成功的經驗去體會不同的觀點和行為的不同表現!如何在複雜多樣的可能性中,去排優先次序?認真比對別人和自己在作為上的差異,並探索不同作為之效果的意義!越多比較,越能內化這些非理性的「眉角」直覺。
《精英的十三堂課》由十三位在各個領域上奮鬥有成的專業人士,娓娓敘述他們的人生經驗,刻劃出他們成功的「眉角」智慧!感謝成大把這些經驗集結成冊。我真心希望成大之外的學生們也都能有機會去探索和體會這些成功的經驗智慧,當然只有這十三堂課絕對不足以涵蓋更多複雜的人生經驗。期待更多擁有不同人生經驗的專業人士,來闡述他(她)們的不同眉角,成大應該會有一系列的「十三堂課」出現,是所祈!
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志朗
推薦序四
堅持初衷,準備好就待展翅翱翔
「生涯規劃——奇景光電精英論壇」是本校跨學年的大型通識教育課程,課堂演說精采絕倫,場場座無虛席,深獲師生高度評價與讚賞。仰賴黃肇瑞教授交遊廣闊的好人緣,邀集各不同領域(藝術、攝影、保育、醫學、科技、企業經營等)、不同世代的講者,對於過往經驗侃侃而談,大方分享人生歷練。每位講者都擁有一把屬於自己的成功之鑰。打造成功的過程中,莫不及早探索志向、傾聽自我,進而擇善固執,化為行動,堅持初衷並無畏迎接所有挑戰;乍聽之下似乎是老生常談,但當眼前係無法預知的未來,又何嘗不是真理呢!
嶄新世代有更豐富的資源及優勢,築夢、逐夢;創新創業,已是青年學子在職涯規劃中的重要選項之一。講者們更建議大量閱讀、多元學習,相信知識帶來力量,培養獨立思考等,持續充實能力;當機運來臨,便勇往直前、盡情發揮!然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成就並非一蹴可幾,人生藍圖也該適時修正;每一次遭遇的失敗與挫折,都將成為邁向自我實現的基石。保持身心健康,開拓視野眼界,且常懷感恩之心,善盡社會責任,亦是本校開設相關通識教育課程的最終目標。
這十三場醍醐灌頂般的演講,係十三個動人的生涯故事,時而勵志、時而讚嘆,又令人感同身受、會心一笑。今幸付梓成書,期許給予更多人們正向的影響與啟發。
國立成功大學校長 蘇慧貞
導論
二O一六年八月,我卸任了高雄大學校長的職務,回到成功大學後,一直在思考,除了教授本身的材料科學專業課程之外,是不是可以為高等教育及下一世代的傳承,多盡一份心力?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沉澱和籌劃,並獲得企業的贊助經費下,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提出開設一門與「生涯規劃」相關的精英論壇課程,這個課程的講師是由來自產、官、學、研、醫藥、文化、藝術、廣播媒體等各個層面的名人精英,講授內容涵蓋理工科技、人文藝術、民生社會科學等多元化領域。
期望這些傑出的講者,以過來人的身分傳承過去的智慧和經驗,跟同學分享人生是否可以預做規劃?如何做好生涯規劃?當面臨人生轉折點的時候是如何做決定?如何做好機會來臨之前的準備?透過這一門全校的通識課程,以跨域學習,拓展視野,加強國際觀做為設計的基石,希望學生在與講者的近距離的接觸及言談互動之間,受到無形而深遠的影響和啟發。
授課方式使用成功大學教學網路平臺Moodle,學生於上課之前需先搜尋並上傳該堂課講師的資料,並於授課結束後的一週內繳交當節課聽講的心得報告。此外須於課外時間自行選擇閱讀一本講員推薦的書籍,並於學期末前繳交一份書面的讀後心得報告。在學期初的第一堂課,即將修課學生以不同學院和系所混合的方式分成十二個小組,各組需經由共同討論之後,由全部講員推薦的書單中,挑選一本書一起閱讀及討論,並於課堂中進行公開的分組口頭報告,由修課同學相互評分。期望引領同學間彼此領域互補,相互交流、拓展人脈和激發思考。
同學們從不同背景的講員中,透過不同角度述說的故事,可以獲得不一樣的激勵和啟發,更認清自己的能力和性向,有助於就業時,選擇與自身能力及興趣相符合的工作。
為了讓沒有機會修習到這門課的同學也可以由講員的精闢演講中獲益,因此在取得講師的同意之後,聘請工讀生將授課內容做逐字演講稿的整理,彙整成冊,以期嘉惠更多的年輕人。非常期待藉由發行這一系列的專書,能夠嘉惠更多無法修習這門課的年輕人,找到屬於自己人生的「康莊大道」。
由於這本書是由各個層面的名人精英,以口語聊天的方式來述說自己的故事,因此適合的讀者並不只限於準備做生涯規劃的年輕學子,即使是各種年齡層或不同行業的讀者,也可以藉由這些精英名人口述親身經歷的故事當中,體會他們的睿智的思考,可倍感獲益良多。
能夠順利出版這一本由各界精英名人分享生命史的書,要感謝許多人。首先誠摰感謝奇景光電吳炳昇董事長的贊助,以及願意一起為高等教育盡一份心力的許多精英講員們,謝謝執行課程大小事務的總管黃雅芳秘書,及幫忙錄影錄音和撰寫逐字稿的研究生助教們,還有成大出版社編輯吳儀君及協助文編的林淑禎。也要感謝負責由臺南高鐵站接送講員的老婆孟旭,她也因此獲得不用繳學費就可以旁聽的優惠;另外也感謝書中多位為我寫序的前輩和朋友,謝謝你們欣賞並推介這本書,衷心感謝。最後,當然是要誠摯的感謝正在閱讀這本書的你,希望你會喜歡這本書,也謝謝你推薦給其他的讀者。
黃肇瑞
成功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