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介紹臺灣工業職業學校以上各級工業教育與工程教育發展歷程。首先對臺灣工業教育與工程教育的發展及政策的演變,分日治時期、戰後初期、美援時期和經濟發展後四期作詳細的解析。第一章是就臺灣工業教育的發軔及其後的變化作詳細解說;在第二章中,說明戰後初期政府的因應措施和變革;在美援時期專章中,說明美援對中等工業教育及大專工程教育的效果;而在經濟發展後的大專工程教育一章中,則就經濟和科技發展對各級的工業教育及工程教育的發展作較詳細的介紹和解析。接著對課程的變革、工程類研究所的設立、國科會與教育部的加持、教育政策與新興科技之衝擊、工程教育評鑑作說明,最後作綜合分析。在文末,附上工程教育年表及條列工程教育大事記供參考。
作者簡介:
翁鴻山
翁鴻山教授歷任國立成功大學化工系主任及化工研究所所長、研發會執行長、副校長、藝術中心主任、生物科技中心主任、代理校長、能源科技與策略研究中心籌備處召集人。教學與研究領域包括化學反應工程及觸媒在環保與能源科技的應用,為該校講座教授,二OO九年退休,獲頒名譽教授。曾擔任高雄工學院教務長暨化工系主任、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教育部顧問室顧問。
曾撰寫成功大學工學院院史沿革篇、編纂成大化工系系史(化工潮源)、負責建置成大化工系史館及設置於成大化工系之臺灣化工史料館。
二O一五年發起在成功大學設置臺灣工程教育史料館(或中心),編纂「臺灣工程教育史叢書」及協助成大博物館進行工程教育展示系列之前置作業。
章節試閱
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在兩種場所進行職業教育,其一是附設在國語學校之實業部,施行實業教育;另一則是講習所,最初以農業教育為主,日治中期開始推行工業類實業教育。
總督府為因應南北縱貫鐵路即將貫通與通訊的需求,1900年年底,在國語學校,以特別科的形式設置電信和鐵道二科,修業年限六個月,對語學部國語學科第三學年學生有興趣者,實施鐵路運輸或電力通信的課程。鐵道科主要修習鐵道運輸,要多學習英語、駕駛、信號、電氣通信、調查及譯務等六科;而電信科主要修習電力通信,學習的科目是英語、電報通信、電話通信、電力法規,電信電話大意等五科科。在國語學校實施之實業教育,最初僅在該校設立鐵道和電信二科,後來才擴大為實業部,內分農業、鐵道、電信三科。修業年限,農業科二年,其它二科各一年。
講習所方面,1900年在臺北和臺南農事實驗場試行講習生制度,每期一年。該制度直至1919年臺灣教育令公布,實業學校基礎確立後才廢止。這些講習所中,在臺南大目降(今新化)糖業試驗場附設之糖業講習所,對臺灣的糖業發展貢獻很大。該所於1905年開設,設製糖科與機械科,每期講習二年,十七年中畢業生達363人。
工業類實業教育方面,總督府於1912年(大正元年)在臺北廳大加蚋堡大安庄(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現址) 成立「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內設「木工」、「金工及電工」二科,招收公學校(供臺灣人就讀的小學)畢業或有同等學力的臺籍男學生,修業年限為三年。
總督府為配合其對臺的經濟政策,在職業教育上發展初級職業教育(實業教育)以培養較低層級勞動力為目標;在稍後才設置數所中級職業學校及高等職業學校(專科層次)限額招收臺籍學生。在這種教育措施下,臺灣人只能從事較低層級的生產工作。在職業學校的學制上,實業學校招收小學畢業生,修業年限三至五年不等(戰時由五年改制為四年制);設置類科僅有農、工、商、水產等四類。也限制私人創辦職業學校,所以在1944年,臺灣僅有一所私立工業學校。
第一節 工業類實業教育之創辦
一、設置工業講習所專收臺灣人
上述臺灣總督府於1912年之成立工業講習所,內設「木工」、「金工及電工」二科;「木工科」下分「木工」和「家具」兩分科;「金工及電工科」則分為「鑄工」、「鍛工」、「仕上」(最後加工、細工。)、「板金工」和「電工」五分科。1914年該所改為直隸總督府,改稱「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
招生入學情況
臺灣總督府公佈之「工業講習所生徒養成規程」明定招收14歲以上20歲以下,公學校畢業或同等學力的臺灣人子弟,修業年限3年。
根據《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首次招生是在1912年8月1日以前,預定招收60名,報名有351名,考場設在臺北、臺中、臺南進行學科考試。考試科目有國語、算數、畫圖,之後有身體檢查。
二、另設專收日人的工業學校
1911年工業講習所成立前後,在臺灣的日本人希望日本人也能進入就讀。不過在臺、日隔離教育時期,日人終未能如願進入工業講習所。遂於1918年在同一校址創立「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供日人就讀,是臺灣最早以「工業學校」之名的工業實業學校。由於預估就學人數不多,僅設立機械、應用化學科及土木三科,都沒有設分科。該校是為日本人所設,修業年限為五年(預科二年,本科三年,後者屬高職層級)。
三、工業講習所改制為工業學校
1917年總督府對於臺灣人的實業教育方面,以「臺灣公立實業學校規則」,規範當時已成立之農業、工業、商業等實業學校的相關準則:
第一條 公立實業學校之設立及名稱、位置或廢止、變更等由臺灣總督府公告之。
第二條 農林學校在第三年分農業科及林業科,學生修習其中一科。
第三條 工業學校設置機械科、電工科、土木建築科、應用化學科、家具科及金屬細工科。前項之機械科分為鍛工分科、鑄工分科、仕上分科、木型分科。土木建築科分為土木分科與建築分科。應用化學科有製造分科、釀造分科與色染分科。家具科有指物分科及彫刻分科。金屬細工科有板金分科、鎚金分科。學生就電工科或前項的各分科修習其中一科。
第四條 關於公立實業學校師範科的規定另定之。
1919年,總督府將將工業講習所改制為「公立臺北工業學校」,同時將原工業講習所二科細分為機械、電氣、土木建築、家具、金屬細工等五科,並增設應用化學科,修業年限仍為三年,仍僅收臺灣人。「機械科」下有「鍛」、「鑄」、「仕上」(最後加工、細工)、「木形」等分科;「應用化學科」,下有「製造與釀造」、「色染」分科;「電氣科」、「土木建築科」、「家具科」、「金屬細工科」等四科則無分科,是一所現代工業學校的規模。日治時期,相較於農、商學校,工業學校的分科較細;工、農實業學校很重視實習,每日下午幾乎都是實習時間。
四、工業講習所畢業生就業情況
工業講習所於1912年設立,1915年開始有畢業生,雖然1919年改制為工業學校,但是一直到1925年仍有畢業生,所以研究該所歷史的學者,就以1915-1925年該所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予以分析。該校對1915-1925年三年制畢業生就業的調查結果(數字是人數)是:官公署128、製糖業28、電氣業33、鐵工業28、其他會社86、教員12、內地或海外公司8、自營113、其他66、死亡82。各科的就業情況如下:
原「金工及電工科」屬「金工」部份的分科,1917年改為「機械科」,其畢業生可從事與機械相關的各種行業,包括鐵工所、糖廠、會社(公司)機械部門等。進入官署及其下屬機構與自營的比例大約相同。原「金工及電工科」 屬「電工」分科,1917年改為「電氣科」,因為專一性高,其畢業生大多進入相關官署或電力、電燈、電話等會社,自營或改入其它行業的比例較少。原「木工科」於1917年改設「土木建築科」和「家具科」,其中「土木建築科」下分「土木」和「建築」兩分科,畢業生大多進入官署或糖業會社的糖廠和酒廠從事營繕工作。「家具科」和「金屬細工科」(1917年由「金工及電工科」分設)畢業生從事本行的很少,從事不相關的行業較多。「應用化學科」有超過六成的畢業生進入糖廠和酒廠,少數進入官署、電力會社或印刷業。
五、實施臺日隔離的臺灣教育令
1919年「臺灣教育令」公布,確立臺、日籍隔離,採不同系統的學制。1921年中等學校層級的教育劃歸各州統轄,並因應隔離教育政策的教育令,日人就讀的總督府工業學校改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一工業學校」,修業年限五年。臺人就讀的公立臺北工業學校改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二工業學校,修業年限仍為三年。
當時在臺灣的日本人僅有近15萬人,相對的臺灣人有341萬人,但是給臺灣人就讀的學校,尤其是中等以上學校相對十分不足。
六、二校合併-新教育令
1922年新教育令公布,標舉內臺共學,撤除日、臺人之差別,遂於1923年將臺北第二工業學校併入臺北第一工業學校改名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設有五年制的本科(後二年屬高職層級)與三年制的專修科(屬初職層級)。雖然該校兼收日、臺籍學生,但是臺籍學生多就讀三年制的專修科,能進入五年制本科的很少。無論在學制或學生人數上,均呈現出以日人為主的情況。
臺北第二工業學校的學生擔心併校後,臺籍學生入學反而變難,所以擬爭取獨立升格,由三年制改為五年制,因而發動全體學生罷課。惟未能獲得總督府同意,且有約10名學生被退學。
七、入學考試
日治時期中等學校起,就分普通中學、實業學校與師範學校,分流教育自小學畢業開始。共學制度實施後,各類中等學校招收規則均修改為招收小學校或公學校6年畢業生,但在入學考試上,由於小學校各科教材程度較深入,臺籍人學生以公學校的課本所學,和就讀小學校的日本人競爭屈居弱勢。為因應升學考試,公學校教師為班上有志升學者於課後輔導,經濟情況較佳的家庭,或者前往日本人家庭學習日語,甚至讓子弟以插班考試轉入小學校。
日治時期中等學校各類考試競爭激烈,雖然在日本情況也是如此,但在殖民地臺灣,臺籍人因為入學名額為日人侵蝕,此一入學考試對臺灣人而言更是艱困。
八、修業年限
修業年限一直到戰爭時期才有變動,1938年三年制專修科修業年限縮短為2年。到了1941年後因太平洋戰爭,五年制的本科縮短修業年限3-6個月,1943年的「中等學校令」中,正式將修業年限由5年縮短為4年。
該校光復後改稱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但是在1948年改制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後,原工業職業學校逐年結束停辦。
※臺灣工業學校宜設置的分科
臺灣總督府於1922年發布「臺灣工業學校規則」,第三條依工業種類列出下列分科,要求工業學校設置適宜的分科:
機械、工作機械、蒸氣工、舶用機關、內燃機關、精密機械、製造用機械、水力機械、製圖、木型、鑄工、鍛工、機械仕上*、兵器、造船電氣、電氣機械、電力、電氣通信、電氣鐵道、照明
土木、鐵道、河港、道路橋樑、水道**、水力、測量、建築、木工、石工、塗工、鉛工
採鑛、炭鑛、石油、選鑛、冶金、製鐵
應用化學、分析、塗料、製藥、釀造、製革、油脂、製紙
電氣化學、電鑄、電鍍、電解
窯業、製陶、陶畫、琺瑯、硝子
染織、色染、機械、紡織、織物仕上、製絲
金屬工藝、木材工藝、彫金、鍛金、鑄金、原型
玩具、家具、漆工、圖案、彫刻、印刷、製版
(* 仕上:最後加工、細工;** 水道:自來水管線;*** 硝子:玻璃。)
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在兩種場所進行職業教育,其一是附設在國語學校之實業部,施行實業教育;另一則是講習所,最初以農業教育為主,日治中期開始推行工業類實業教育。
總督府為因應南北縱貫鐵路即將貫通與通訊的需求,1900年年底,在國語學校,以特別科的形式設置電信和鐵道二科,修業年限六個月,對語學部國語學科第三學年學生有興趣者,實施鐵路運輸或電力通信的課程。鐵道科主要修習鐵道運輸,要多學習英語、駕駛、信號、電氣通信、調查及譯務等六科;而電信科主要修習電力通信,學習的科目是英語、電報通信、電話通信、電力法規,電...
作者序
前言
臺灣自1895年被清廷割讓予日本後,臺灣總督府為延續劉銘傳建設鐵路和通訊的政策,於1900年起在國語(日語)學校,以特別科的形式設置電信和鐵道二科開授鐵路運輸或電力通信的課程。日本領臺最初二十年間,工業主要以製糖、食品與紡織為主,跟這些工業相關的機械工業為輔,所以工業技術僅透過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於1912年設置)傳授。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8年),日本為了積極參與世界經濟的競逐及向華南與南洋擴張勢力,遂開始在臺灣發展工業,將工業講習所升格為臺北工業學校。隨後在臺南創設高等工業學校,設置機械工學、電氣工學及應用化學三科基本工業學科。自1938年起,逐步在各地新設三年制和五年制工業學校,至1944年共增設七所州立工業學校。
總督府為培養高級技術員並從事工業技術的基礎研究,用以推動臺灣工業化及建設臺灣為南進基地,於1943年,在臺北帝國大學增設了內含機械工學、電氣工學、應用化學與土木工學等四科的工學部。
戰後,教育體制和內容皆有重大的改變。加之,國民政府為建設臺灣,積極發展教育,在各縣市廣設職業學校。韓戰爆發後,美國開始協防臺灣並給予經濟援助。不僅新購置許多教學和實驗設備,也對農工教育提供建議,其中施行單位行業訓練制與行業單位教學法,對改進工業教育有甚大的助益。此外1948年也將臺北工業學校升格為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
1953-1960年,臺灣實施二期經濟建設計畫後,對工業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加,因此政府除於1963年新設省立高雄工業專科學校外,也開放私人創辦專科學校,臺灣塑膠公司創辦人王永慶先生於同年設立私立明志工業專科學校。接著在短短的十年內,共新設私立工業專科學校高達20所,培育的人才對臺灣工業發展裨益甚大。政府復於1973年宣佈啟動十大建設,1979年開始推動十二項建設,對工程人才的需求更加殷切。然而自1990年代後期,開始實施專科學校改制政策,專科學校紛紛升格改制為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目前已無工業類的專科學校,此一風潮不僅導致在我國的教育体制內無法培育中級工程人員,大學畢業生素質也因而低落,亟待設法改善。
為發展高級技職教育,並建構工業學校-工業專科學校-工業技術學院一貫之工業技職教育,政府於1974年設立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今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隨後又增設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將國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改制升格為國立臺北技術學院,增設國立高雄技術學院。其後因開放私人興辦技術學院(國內第一所私立技術學院-朝陽技術學院於1994年開始招生),技術學院數量急遽的增加。不久政府又放寬改制科技大學,因此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校數大幅增加。
1955年以前,大專層級設有工程系科的校院僅有國立臺灣大學、臺灣省立工學院(今國立成功大學)和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1950年代初期,臺灣經濟逐漸發展,工業界需才日益殷切,但是政府受限於財力,就以增班的方式因應,但是同意設置私立大學校院。因此1955年有東海大學與中原理工學院的創設。其後,又於1960、1963年前後設立逢甲工商學院、中國文化學院二所私立學院。1963年大同工業專科學校升格為大同工學院;接著在1966年淡江文理學院增設工學部,此一時期,僅有國立中央大學新設化學工程學系(1969年)和土木工程學系(1971年)及國立清華大學於1972年新設工業化學系 、材料科學工程學系、動力機械工程學系等三系;並於1974年創立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
其後近十五年並無新學院設立,而是在原有系或所增設研究所碩士班或博士班。直至1989年才有遠東企業公司捐建元智工學院(元智大學前身),1990年義聯集團捐設高雄工學院(義守大學前身)。1993年長庚醫學院擴大為長庚醫學暨工程學院(1997年改制為長庚大學)。公立大學方面,只有在1989年國立中正大學先設資訊工程研究所,1991年增設國立雲林技術學院(1998年升格為科技大學),以及1998年將國立宜蘭農工專科學校升格為國立宜蘭技術學院(2003年再改制為國立宜蘭大學)。
另有二所私立專科學校因贈予教育部而改為國立。其一為私立勤益工商專科學校於1992年7月改為國立,1999年7月升格為技術學院,復於2007年改制為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另一為私立聯合工商專科學校,於1995年7月1日改隸教育部成為國立學校,也於1999年7月升格為技術學院,2003年8月改制為國立聯合大學,由技職教育體系改隸高等教育體系。
臺灣大專校院的教學與研究在六十年代有顯著的變化,此種變化肇始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期,許多工程領域開始以科學方法與理論來觀察、解析及研究。此一趨勢不僅影響到大專院校的教學內涵及研究方向,也促成了相關學系的設置。六十年代以後科技的突飛猛進,使得許多新領域嶄露頭角,包括材料、資源、生物、生醫、光電、微機電等。九十年代起,奈米及新能源科技之興起,使得相關科技之發表更加迅速。這些新領域的發展,也促使工程學系的教學內容及研究方向進一步改變。
回顧臺灣工業教育與工學教育發展歷程,深受下列五個歷史變因的影響,而這五個變因,也影響臺灣政治、經濟、教育和社會的發展:
1. 日本統治臺灣,將其藉明治維新由歐美引入日本的思想、制度、技術,移殖到臺灣。民生工業由手工逐步改為機械化、使用電力,技藝由師徒的傳授改在學校學習,傳統社會也逐漸現代化。
2. 臺灣光復,引入中國化的教育、增設學校,臺人受教機會大增;國民政府退據臺灣,勵精圖治,實施新土地政策,開始推行經建計畫,農民及一般民眾的生活逐漸獲得改善。
3. 美援紓解了政府財政的困囤,在教育方面,不僅提供學校儀器設備、建築物,也引入教育的新思維與制度。在經濟方面,提供大量的資金和技術,促進農工業急速發展,人民生活大幅改善。
4. 經濟蓬勃發展後,技術人員的需求殷切,政府透過增班、增系、核准復校、增設技術學院等政策因應;民間也有財力參與發展教育,新設大量的專科學校;在公私立大專學校大幅增設下,高中生與高職生的升學率大增。
5. 1990年代中期,開始推動教育改革,其中包括增設大學,專科學校藉機升格技術學院,進而改制為科技大學;以及調整入學方式,增加推薦入學比率、推行多元入學;專科學校升格與調整入學方式二個政策,效果難予定論。
下面,首先對臺灣工業教育與工程教育的發展及政策的演變,分日治時期、戰後初期、美援時期和經濟發展後四期作詳細的解析。第一章是就臺灣工業教育的發軔及其後的變化作詳細解說;在第二章中,說明戰後初期政府的因應措施和變革;在美援時期專章中,說明美援對中等工業教育及大專工程教育的效果;而在經濟發展後的大專工程教育一章中,則就經濟和科技發展對各級的工業教育及工程教育的發展作較詳細的介紹和解析。
接著對課程的變革、工程類研究所的設立、國科會與教育部的加持、教育政策與新興科技之衝擊、工程教育評鑑作說明,最後作綜合分析。在文末,附上工程教育年表及條列工程教育大事記供參考。
前言
臺灣自1895年被清廷割讓予日本後,臺灣總督府為延續劉銘傳建設鐵路和通訊的政策,於1900年起在國語(日語)學校,以特別科的形式設置電信和鐵道二科開授鐵路運輸或電力通信的課程。日本領臺最初二十年間,工業主要以製糖、食品與紡織為主,跟這些工業相關的機械工業為輔,所以工業技術僅透過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於1912年設置)傳授。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8年),日本為了積極參與世界經濟的競逐及向華南與南洋擴張勢力,遂開始在臺灣發展工業,將工業講習所升格為臺北工業學校。隨後在臺南創設高等工業學校,設置機械工學、...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國內工業教育的發軔——日治時期的實業教育及工業教育
第一節 工業類實業教育之創辦
第二節 工業類實業教育之擴增
第三節 工業類專科教育之創辦
第四節 工學類大學教育之創辦
第二章 戰後初期的工業教育及工學教育
第一節 戰後改制及升格
第二節 臺灣大學工學院的特殊情況
第三節 對舊生處理方式及招生入學情況
第四節 師資
第五節 校外實習和建教合作
第六節 就業訓練及考試、軍事訓練
第七節 校院與中央單位合設試驗室
第八節 教師研究情況
第三章 美援時期的工業教育
第一節 中等工業職業教育
第二節 大專工程教育——接受美援的大專學校
第三節 第一所私立工業專科學校誕生
第四章 經建發展後的大專工程教育
第一節 經濟發展及十大建設的效應
第二節 普通大學工程系所的擴增
第三節 專科學校急速增加
第四節 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的創設
第五節 新興科技的影響
第六節 成功大學工程類系所增設情形
第七節 大學入學制度之變革
第八節 大學學士班與專科學校學位授予
第五章 課程的變革
第一節 日治時期
第二節 戰後教育部的規定
第三節 工學院課程的修訂——因應世界潮流的調整
第四節 跨領域學習
第六章 工程類研究所的設立
第一節 在成大及臺大設工程類研究所
第二節 在台復校的大學先設研究所
第三節 研究所入學方式
第四節 學位授予
第五節 國家工學博士
第七章 國科會與教育部的加持
第一節 國科會
第二節 科技部
第三節 教育部
第八章 工程建設、教育政策與新興科技之衝擊
第一節 順應國家建設與工業的發展之措施
第二節 新興科技之衝擊
第三節 教育政策劇變之衝擊
第四節 大學院系所改名與轉型——以化工系為例
第九章 大學工學院與系所評鑑
第一節 大學評鑑實施情況
第二節 大學評鑑的效果
第三節 大學評鑑的負面影響
第十章 綜合分析
第一節 影響工業教育與工學教育發展之因素
第二節 工業教育與工學教育發展之綜合分析
第三節 畢業生對臺灣產業與建設的貢獻
第四節 技職教育與大專工科教育面臨的問題
第五節 因應問題之建議方法——學校
第六節 因應問題之建議方法——各工程學會宜配合的事項
第七節 因應問題之建議方法——請各界配合的事項
參考資料
附錄一︰因應科系轉型的調整——以成大化學工程學系為例
附錄二︰近代科技及臺灣經建大事年表
附錄三︰臺灣歷史及教育大事年表
附錄四︰臺灣工程教育大事記
附錄五︰臺南高等工業學校開校典禮致詞——若槻道隆校長
前言
第一章 國內工業教育的發軔——日治時期的實業教育及工業教育
第一節 工業類實業教育之創辦
第二節 工業類實業教育之擴增
第三節 工業類專科教育之創辦
第四節 工學類大學教育之創辦
第二章 戰後初期的工業教育及工學教育
第一節 戰後改制及升格
第二節 臺灣大學工學院的特殊情況
第三節 對舊生處理方式及招生入學情況
第四節 師資
第五節 校外實習和建教合作
第六節 就業訓練及考試、軍事訓練
第七節 校院與中央單位合設試驗室
第八節 教師研究情況
第三章 美援時期的工業教育
第一節 中等工業職業教育
第二節 大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