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當地球上有人類出現時「土木工程」就已同時存在,因其乃是人類為了滿足「食衣住行」的基本生活需求,並提供更安全、舒適及方便的環境而產生的知識與技術。人類社會在持續追求更佳的生活環境時,此種知識與技術必定繼續的創新,更要一代一代的向前累積並將其傳承下去。
在古老的時代,土木工程的知識、技術的傳承多是以父傳子、兄傳弟、師傅傳徒弟的「師徒制」方式延續而下。但到了近代,由於「土木工程」的大型化、複雜化以及國家組織的進化,就逐漸出現由國家主導的傳承方式,由訂定制度、設立學校、召聘多位有知識、經驗的師傅開始,然後招收較多的徒弟進行更多且更新的「土木工程」知識、技術的傳承,因此廣義的「土木工程教育」是包括「師徒制」的傳承方式以及「學校制」的教育方式。惟本書「臺灣高等土木工程教育史」的主要部份是以臺灣的「學校制」土木工程教育為論述對象。
本書的第一章「臺灣土木工程教育概況」是因臺灣由史前時代開始,經過荷蘭時代、明鄭、清領到日治以及戰後時期經歷數次重大的改朝換代,每次的改朝換代不僅是人種、語言、文字的根本置換,典章制度、包括教育制度也都一起打掉重做,不同的人種、不同的制度所形塑出的教育方式亦不同,也在臺灣的工程教育上留下不同的成果與樣態,第一章就是將臺灣的土木工程的知識及技術傳承的演化加以概略說明。
此外,由於臺灣的「學校制」工程教育是始於日治時期,所以二戰前(1945年以前)的臺灣土木工程教育幾乎可以說是戰前「日本土木工程教育」的一環,而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戰敗,日本全面退出臺灣,各級學校師資瞬間大量不足,此時聯軍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將軍接受聯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的命令,到臺灣接受在臺日軍的投降,於是在日軍受降之後逐漸有中國籍師資進入學校。
在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國民黨的「中華民國」政府轉進到臺灣,大量的知識份子亦隨之來臺,進而填滿各級學校的師資空缺,所以由歷史長河而觀,臺灣的土木工程教育在1945年以前是受日本工程教育系統的影響,在1945年以後則是受到中國戰前的工程教育制度及所培育出的人才所左右。因此本書第二章「臺灣土木工程教育的基因」就針對影響臺灣土木工程教育基礎的二戰前的日本工程教育及中國工程教育進行論述說明。
第三章「臺灣土木工程教育的發展演進」則是以編年史的方式來記載臺灣土木工程教育的演變,主要是以從日治時期即已成立土木科系的學校— ①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帝國大學)、② 國立成功大學(臺南高等工業學校→臺南高等工業專門學校→臺灣省立臺南工業專科學校→臺灣省立工學院)、③ 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國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國立臺北技術學院)的演化經過加以條列式的記載。此外在日治時期為臺中高等農業專門學校,戰後在1961年改制為綜合大學的中興大學,因其前身在日治時期已經存在,在戰後改制時亦同時成立土木系,所以本章亦將其演變歷史列入。本章除了針對各校在日治時期的演變情形加以敘述外,並分別對戰後初期(1945年~1950年)、美援時期(1951年~1965年)以及1966年~1990年代各校土木工程教育的進化事項加以詳細列述。此外,由1990年代到近年之變化則以簡單條列方式為之。
第四章「1950年代以後新設土木類科系概況」則是將二戰後新成立或在臺復校的公私立大學、科技大學其成立土木類科系之歷史以條列式方式列出,期能將我國實施土木工程教育的場域全貌清楚顯示。
第五章則為短話四句的結語。
李德河
202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