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至要莫若教子
《禮記.學記》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都在諄諄告誡教育的重要,而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更是「至要莫若教子」。
近年來,我們欣喜地看到,海內外掀起了復興傳統文化的熱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越來越成為家國天下和諧幸福的法寶良箴,有識之士尋求教育方略的眼光也都逐漸回歸中華先祖五千年之浩瀚文明。
國家將興,必有禎祥;世界和諧,我之責任。值此勝緣,基於一份社會的責任,一位慈母的大愛,趙良玉女士為我們講述中國傳統文化與價值觀的重要性,把鍾茂森博士在傳統文化家庭教育下的成長歷程真誠奉獻給大家。
在2006年夏,趙女士和鍾博士母子曾應邀到黑龍江省大慶市演講,其間反應熱烈,大會的編導人員把它錄製成了光碟,並在網上廣為流傳;2007年趙女士和鍾博士母子又應邀在香港進行七個小時的演講,大眾反響更為熱烈。
2010年夏,在雲南省昆明和大理兩地演講,受到熱烈歡迎;2011年三月在河南省新鄭論壇的演講被譽為「聖母的經驗分享」;被電視台、多個公司、傳統文化論壇邀請分享傳統家教的經驗。
從趙女士的分享中,我們感受到鍾博士並非自幼聰明睿智,而今其道德學問深受海內外同仁大眾之敬仰,究其根本,緣自慈母點點滴滴的教化,所謂「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
教子之方 身教則從
鍾博士美國留學一年後回鄉探親,作為母親,趙女士為兒子歸來特意剪髮,讓兒子看到 了一個容光煥發的形象,意在使在外的兒子少些牽掛,將來更安心學業。
學金融的兒子,本該歸國前剪頭髮,但是計算國內外差價後,覺得回國剪髮比較節省,由於頭髮很長,加之途中幾經轉機,一路風塵,示母以不佳形象。
母親看到兒子風塵僕僕的樣子,又離別經年,當然不忍嗔怪兒子因何這般模樣,但是母親神清氣爽迎接兒子的容貌,即是最好的教育,再有慈母一句:「聽說你回來,我特意去剪了頭髮……」
這件生活小事,博士多次講到,謂自己對母親愛敬不夠,每每慚愧淚濕,並發願自此一定善體親心,絕不能給父母不佳的形象,要回報父母以至誠恭敬!
聽者每每感佩博士修身責己之深切,講學利眾之至誠無隱,愛親敬親之細緻入微,而無不為之動容。
每一個孩子都帶有生命的痕跡,或者外貌,或者精神,或者神形兼備。今讀趙女士心得,始知鍾博士之今日,乃慈母智慧之光、生命之光、教育之光。
教育無小事,而真正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會自然融化在孩子的生命中。
父母做了多少,為人子女的何時能夠與父母同心同體?天下有多少兒女對父母的恩德,常常報之以「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親恩之浩蕩,不一定是驚天動地的偉大,恰是這「潤物無聲」的細節。父母是我們一生讀之不盡的經典,他們不經意的言語、行為,往往能讓兒女領悟人生真諦。我們粗糙的心是那麼膚淺,如何變得細膩些、深邃些?誠願常常提起博士與母親的生活應對,並以之為範,讓我們在天倫中,在生活的細節中,發現與捕捉到生活中人倫至性的美。
教育無處不在,尤其這些自然流露的言語、行為的教化,往往更加感人至深,讓人一生回味、受益,由此,我們對趙女士母子充滿敬意。
家庭善教 母教最要
每到逢年過節、老人生日,即舉行家庭聚會,晚輩給老人紅包、跪拜,第三代孩子要寫詞讀詩、表演節目。
三代同樂享天倫,這樣的家庭生活氛圍,是真正的傳統文化,是傳家有道。往往在悅老、敬老中,孩子們的孝心會逐漸養成。而這樣的聚會,組織者一般都是趙女士,這自然為兒子鍾博士提供了一方精神的沃土,孝親之樹自幼即扎下深根。
家庭文化箱裡,一張張照片、一份份文稿,都是一段段的回憶,都是家族留下的歲月痕跡,那歷歷往事,家庭的變遷,育子的艱辛,母女、母子相依為命的日子,一代一代相攜走過,皆是無盡的人生回味……每一份文字,都是那樣彌足珍貴,並時時給人以溫馨,因為那蘊含著一個女兒、一位母親,我們尊敬的趙女士拳拳地、眷眷地深切用心,那是源自一份對生命的尊重,相信趙女士的生命之河亦必東流到海,永不止息……
這樣的家道,這樣的母親,兒子鍾博士才得以孝親有志,勉勵勤學,嚴守「七不」清淨戒律於學業、事業,而今又能夠專精於道業。
《大學》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海外十幾年,一直在為國爭光:在美國奮鬥,使中國青年的愛心之血流在美國同胞的血液裡;留學期間,舉辦八次座談分享孝道,使同學感念親恩;留學四年有八篇優秀論文發表,達到美國當時資深教授的水準;被嚴格的知名教授譽為幾十年來最優秀的學生;七年碩士與博士學業四年完成,成為所在學院第一人;第一個月薪資捐給美國大學作基金;在澳大利亞成為學術論文最多、破格提升的最年輕的終生教授、博士生導師……凡此種種,皆因有孝德的根基。念念把祖先、父母放在心中,怎麼敢不修德敬業?
鍾博士是傳統家庭教育的碩果,我們不能不感佩「家庭之善教,母教最要」。
精神之園 碧樹參天
本書的主要內容,是趙女士以及鍾博士兩人多年來對中國傳統文化與價值觀的體悟,以及母子之間幾十年來的卡片信函,讓我們有幸感受了幾代人的溫情、鍾博士的孝心與趙女士的教養智慧。
書稿幾乎紀錄了趙女士的兒子鍾博士走過的每一個人生的重要階段,一份書稿,一份人生記憶,每讀一次,都是一次生命的啟迪,因為文字背後的一段段人生風景,無不蘊涵著趙女士之聖母懿德,乃至家族的幾代風範,誠願趙女士以及鍾氏家族,隨鍾博士此世志在聖賢之行誼而流芳千古。
趙女士自幼亦得益於家道傳承,是聖賢風範支持她走過了十年浩劫,也支持了兒子鍾博士把孝心、敬心獻給父母、師長,把愛心獻給大眾,定心、守戒,完成了學業、事業,如今正繼續著聖賢之道業。
趙女士與鍾博士母子「孝」的生命體驗,已經為我們證得,「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孝為先;更證得「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生如果有成功的捷徑可走,唯行孝至德證道。
毋庸置疑,晚輩是望著父母、師長的背影成長的,父母、師長的學養修為到哪裡,就會把孩子、學生帶到哪裡。能夠為十九歲的兒子規劃人生到五十五歲,慈母的精神之園也一定是碧樹參天,而這種堅毅的力量,也隨生命之始深植於兒子的心田。
趙女士志言:「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大孝;能成就聖賢、普利眾生,使千秋萬代的人獲益無窮,是至孝。我支持兒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
傳統文化 歷久彌新
黃帝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凝聚作用;黃帝故里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聖地,是海內外炎黃子孫魂牽夢縈的心靈家園。
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已經由區域性的紀念活動,發展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交流的平台,在世界各地的華人中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的祭祖大典已經成為海內外華人的共同盛會,成為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載體。今年的祭祖大典由中華民國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梁國揚擔任主司儀,祭祖文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親自定稿並恭讀,著名歌唱家殷秀梅在專題文藝晚會領唱,這確實是炎黃子孫的一場精神盛典。
黃帝文化國際論壇旨在打造「中華第一論壇」,自2007年舉辦以來,已成為黃帝故里祭祖大典的主題活動之一,被譽為祭祖大典的靈魂工程。此論壇已經在海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不僅受到全球華人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而且被評為「2010年度中國十大影響力會議」、「全國最受關注的節慶論壇」。
第五屆黃帝文化國際論壇,由政協河南省委員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中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鄭州市人民政府主辦,新鄭市人民政府、河南省黃帝故里文化研究會承辦,以及一些熱愛傳統文化的河南愛心企業協辦,2011年4月3日下午在鄭州西亞斯國際學院勝利開壇。
本屆論壇由央視著名策劃人朱海先生擔任總策劃,北京衛視著名主持人徐春妮擔任主持,新鄭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河南省黃帝故里文化研究會會長高林華擔任論壇主席。本次論壇圍繞「黃帝文化與當代中國人價值觀」這一主題,一如既往的注重文化傳承,而且更加注重時代特色和國際品位,在關注文化傳承的同時,對現代文明進行了解讀。
著名國學大師傅佩榮,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研究員鍾茂森,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副總導演、閉幕式執行總導演陳維亞,上海世博會開閉幕式總導演、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副總裁滕俊傑等名流薈萃,圍繞「黃帝文化與當代中國人價值觀」的主題,從不同領域、不同學科、不同角度著重闡述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黃帝文化,解讀在金融危機之後世界經濟逐漸復甦的大背景下,傳承黃帝文化、凝聚民族精神、促進社會和諧、致力經濟復興的重要意義。
隆重的開幕儀式之後,台灣大學教授、國學大師傅佩榮,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顧海兵,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研究員鍾茂森博士相繼進行了演講。
鍾茂森博士,這位中國傳統家道下成長起來的現代學子,畢業於中國廣州中山大學金融系,二十二歲到美國留學,二十六歲取得金融博士學位,登上美國大學講堂教授金融,三十二歲又成為澳洲昆士蘭大學的終生教授,一路走來,所學、所教的都沒有離開金融專業;從留學生時代就能夠發表美國資深教授水準的論文,曾在世界知名的金融商業學術刊物上發表過二十篇論文著作,在國際學術會議(包括美國金融年會AFA、金融管理年會FMA)上發表了近四十次論文演講。
但是2006年底他把工作辭掉了,從金融教學領域退下來了。他覺得世界上更需要的並不是金融教授,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作為一個炎黃子孫,他要為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播出一點綿力。現在他專門教授傳統文化經典。
有人曾經問:「為什麼你金融課都不講了,現在講傳統文化?」
鍾博士回答得意味深長:「我現在也是講金融,我是講傳統文化中的金融之本,德為財富之本。所以我還是講金融,以前是講金融之末,現在講金融之本!」
他曾經在世界金融雜誌、全國傳統文化論壇上,解讀過金融危機的真正原因;現在又在金融危機之後,世界經濟逐漸復甦的大背景下為我們來解讀文化與現代價值觀。
接到參加第五屆黃帝論壇的邀請,鍾博士以其嚴謹的治學風範,幾十年來涵養的道德學問,把研討黃帝的文化、中國人的價值觀,當作自己的一個使命,同時也是深入和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契機。所以他為大家分享和演講的主題是「歷久彌新的中華傳統價值觀」。
他此次演講是給大家一個深層次的文化思考,導引聽眾回歸性德,讓大家能夠在人性上去回歸,並且一語中的、深刻地闡明:中華傳統價值觀的宗旨,不是向外面去追求什麼,而是回歸到我們自己的本性上,因為本性當中即具備了一切。
鍾博士在演講中把中華民族由黃帝乃至黃帝以前的聖人留給我們的無上的文化瑰寶─中華傳統價值觀,言簡意賅的概括為十二個字:孝、悌、忠、信、仁、義、禮、智、誠、敬、謙、和。這也是他自己身體力行、知行合一的心得報告,是他從孝道、師道延伸開來的真正的中國精神。
幾年來,鍾博士遵從母親、恩師的教誨,全身心的投入到中華文化學習和弘揚中去,已經用國語和粵語講解了聖賢經典三十多種,據不完全統計總時長達到二千多個小時,已經成書出版發行的經典研習報告以及演講輯錄有《弟子規》、《朱子治家格言》、《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孝經》、《了凡四訓》、《大學》、《論語》、《女論語》、《找尋中國精神》、《中國精神》、《母慈子孝》等十多部,他的演講和書籍,得到海內外諸位志士仁人以及愛好傳統文化的朋友廣泛推重。
正如北京衛視著名主持人徐春妮女士開場所說:「鍾博士雖然是從國外歸來,但是我們從穿著上就可以看到他穿得比本土還本土。」其實,從鍾博士點點滴滴的言行中,都有發自內心的「本土」氣息、真性德的流露,所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講座結束後,主持人感恩鍾博士為大家帶來了一場心靈的對話;她說聽完這個演講,她相信很多的朋友可能會和她一樣,都會在心靈上受到衝擊。她真誠告白:「在後台的時候,聽到鍾博士在講『做十件讓母親高興的事』,聽的同時我也在自省,我做到了嗎?……我只做到其中的一半,很多朋友可能跟我一樣,……我們還有自省的機會。」
最後徐春妮女士總結:「鍾博士告訴我們十二個字的價值觀(孝、悌、忠、信、仁、義、禮、智、誠、敬、謙、和),想到「知識裡的知識」,聽完鍾博士的演講以後,我想很簡單,鍾博士寫過《弟子規研習報告》,有餘力的時候學文,文就是知識,我想鍾博士在之前說的十二個字(孝、悌、忠、信、仁、義、禮、智、誠、敬、謙、和),我想就是知識裡的知識,這就是我的解讀。」
短短一個多小時的演講,主持人就可以把心靈剖白得如此真誠,把文化、知識解讀得這麼徹底,如果大家有機會多聽聽傳統文化的課程,多多深入中華文化的各種優秀典籍,當是與聖賢同在,與中華先祖同在,與中國精神同在,一滴水唯有融入海洋才不容易枯竭,如果儘早徜徉在中華傳統文化智慧的海洋中,我們一定會更深刻的體驗到歷久彌新的中華傳統價值觀,讓中華文化滋潤到世界寰宇的每一個角落,真正實現「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落落數言 志在聖賢
最後,趙女士殷殷告誡天下父母三句話:
第一句:我們堅信優秀是教出來的,而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教師。
第二句:我們牢記要從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中吸取精華,要從《弟子規》做起。
第三句:我們期盼天下的父母都能為和諧世界培養更多的大孝至孝的兒女。
感恩趙良玉女士─鍾媽媽,感恩她幾十年來為社會教養了孝親、尊師、老實受教的兒子鍾博士,我們感恩她們此生母慈子孝的真誠演繹!
在此,也對成就本書的一切人、事、物,至誠感恩。本書難免有疏漏、不足之處,誠望志士仁人多多參與指教,感恩不盡。
同時,本書也附上了鍾茂森博士2010年講於北京大學的《振興企業的中國精神》和2011年講於烏魯木齊的《百善孝為先》兩篇演講。
一、歷久彌新的中華傳統價值觀─第五屆黃帝文化國際論壇講演實錄
我站在此地的講壇覺得非常的榮幸,心情也非常的激動。因為此地就是中華民族文化興起的地方,我們今天能夠一起在黃帝腳下研討黃帝的文化、中國人的價值觀,我自己感覺到這是一個使命,同時也是需要我們深入和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契機。
所以今天我為大家分享和報告的主題叫作「歷久彌新的中華傳統價值觀」,讓大家能夠在人性上去回歸。實際上中華傳統價值觀的宗旨,不是向外面去追求什麼,而是回歸到我們自己的本性上,因為本性當中什麼都具有。
我們在向外追求的時候,往往就會迷失了本性,而產生很多不愉快,甚至很多的衝突、矛盾、很多的災難。正是古人所說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這次我的演講分為三個專題:
首先要說的是,自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們到底是在不斷的進步中得到了快樂呢?還是在太過快速的發展中面臨著更多的危機?
從2001年,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年開始,到今年2011年,整整11年了。那麼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每一年差不多都有天災人禍。2001年美國的911事件,標誌著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更加動盪的時代。
接著,美國2003年與伊拉克間的戰爭到去年才結束。而自今年3月份事起,隔不到一年時間,又開始了利比亞的戰爭。而2008年底開始到現在的全球金融危機,直到現在我們仍然感受得到它的影響。
剛才講人禍,現在講天災(觀看PPT),2004年12月印尼的大海嘯;2008年5月中國汶川大地震;2010年1月海地的大地震,有三十多萬人死去;2010年3月冰島火山大爆發;2010年4月的中國玉樹大地震;2010年8月中國舟山的泥石流;去年8月巴基斯坦的洪災,以及我們早已司空見慣,而且可以明顯看見它逐漸變得越來越嚴重的全球氣候危機,與瘟疫、糧食的危機。
就在上個月,日本發生了大地震和海嘯,日本福島更發生了嚴重的核洩漏事件。
且不說天災,我們只講人禍。2009年2月2日,溫家寶總理在英國劍橋大學演講的時候,他雖然不是專門學金融的專家,但是他卻一針見血的把金融危機的根源點了出來,比我這個做了金融研究十二年的人還要準確。他說:「道德缺失是導致這次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一些人見利忘義損害了公眾利益,喪失了道德的底線」。
所以人類的危機,戰爭也好、金融危機也好,其實乃至很多的天災,比如氣候危機、糧食的減產,不就是人類因為貪欲而產生的道德缺失造成的嗎?
早在上個世紀七○年代,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就曾在他跟日本池田大作(被譽為日本當代孔子)間的一本對話錄中,說:「人類的力量已經影響到環境,甚至嚴重到人類甚至會自我滅亡的程度,這個情況似已確定無疑,如果人類為了滿足貪欲,而繼續使用這種力量,必將自取滅亡。」他又說:「科學不斷進步,會帶來怎樣的結果,若用倫理上善惡的概念,就是科學會被善用還是惡用?科學所造成的惡果,不能用科學本身來根治。」我們馬上產生一個問題,到底用什麼來根治人類現在所面臨的危機問題。
1988年,西方七十五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197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漢內斯.阿爾文博士,他在其等離子物理學研究領域的輝煌生涯即將結束時,得出如下結論,他說:「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十五個世紀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一個西方的科學家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首先會問,孔子他是至聖先師,他所說的是什麼呢?你看《論語》當中,孔子自己說,他自己並沒有創造什麼,只是轉述古聖先賢的教誨。孔子說祖述堯舜,堯舜是古代的聖王,唐堯是黃帝的玄孫,虞舜是黃帝的八世孫,他們也像孔子一樣述而不作,他所轉述的也是黃帝的教誨。
所以我們中華文化以黃帝為人文始祖,但是我們要知道:不是黃帝創造了文化,而是黃帝發現了這個宇宙和人生的真相。
一個聖人之所以為聖人,不是因為他能夠創造些什麼,而是因為他能夠發現事實的真相,他能夠找回自己曾經迷失過的自性,這種人我們就說他是一個證悟的人,也就是聖人。真正回到自性上後,你將能夠無所不知,甚至無所不能。如果你要創作,實際上你什麼都得不到。你只要放下要去創作的心,你馬上就回到自己的心地─自性當中。
剛才傅佩榮老師已經點出這樣一種智慧的結論。所謂「道」,「道」是無所不在,可是我們為什麼沒有辦法見「道」呢?正是因為我們一直都在往外求,當我們把念頭放下的時候,你才能見道。所以為什麼說:「道可道,非常道」呢?確實,道不能用語言說明,甚至不能夠用思維去想像,因為那不是語言可以達到的境界,更不是思維妄想而能夠接觸到的境界,你只有放下,「道」才會出現在你的面前。
堯、舜以及他們的始祖黃帝,都是這樣的過來人,孔子,也是過來人,所以他們都是聖賢,所傳承的都是聖賢的心法。
我們再看黃帝為什麼在證悟了心性之後又創造了這麼多文化?這就是我們講的隨緣了。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當時打敗蚩尤以後,人類開始安居下來,我們的華夏大地需要休養生息,黃帝於是教百姓播種五穀,興文字,作干支,製樂器,創醫學,這是中華文明隨著農耕興起的開端,人類開始過著群集生活,形成了家、形成了國,乃至形成了天下。
而我們覺得黃帝對人類一個很重大的貢獻,就在於他對婚姻文明的貢獻,他的正妃嫘祖,與他「八拜成婚」,形成男三十而婚,女二十而嫁的文明婚姻禮俗,他們提倡婚娶相媒,締結對偶婚姻。要知道天下這個世界與我們的社會都是由家庭組成的,而家庭當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夫婦。
所以治天下,首正人倫,而正人倫首正夫婦,黃帝和嫘祖,就在這個人倫教化上給我們人類帶來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從此中華文明的發展就圍繞著五倫關係而展開,古人有所謂「人無倫外之倫,學無倫外之學」,這個「倫」就是關係,關係有很多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甚至人與天地,不同空間的、種種的這種境界、生命,我們怎麼跟它處理好關係?而黃帝的垂訓主要是圍繞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開始教化。
所以黃帝的文化(中華文化)是以人為本的文化,是建立在人倫教化基礎上的文化。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文化是通我們的心性,它是一種手段、一種門徑,是通往你證悟自己心性上的一個終點站。
《中庸》上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夫婦是最近的一倫,一世之中彼此最親近的,教化之端必須從這裡開始。慢慢地,我們將從這種關係當中去體悟什麼是道?真正能夠契入境界的時候,我們實際上不僅能對一世、一家、一國、一天下能夠完全明瞭,甚至對整個宇宙都完全能夠明瞭。因為所謂的「道」就是這個宇宙的本體。見道的人就像禪宗講的明心見性的人。因此見了性之後,你在人類社會當中的所作所為一定是處處符合人類的倫理,你不可能逆著人類的倫理,如果你逆著人類的倫理,反推你肯定沒有見道。
然而,如果你能夠完全按照人類的倫理而行,也未必能夠見道,即你未必是見道的人。可是見道的人一定是能夠遵循五倫十義的人。
古人認為天下如果是大亂的時候,就必須要去教化,即所謂「六親不合,有孝慈了」,這是《道德經》講的,意思是孝慈本來不應該隨時掛在嘴邊、不應該說,為什麼?因為人本來就應該這樣生活。
可是現在社會出現了亂象,人不孝了,也不慈了,六親也不合了,這時候教育就開始出現,這個教育是應運而生的,是自然的反映。聖人在社會中留下來的教訓就像人叩鐘一樣,古時的鐘是空心的,我們叩它一下就會響一下,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是空空如也,只是別人問的時候而叩其兩端。
這種種道理,實際上都是由他本性空的這種境界當中自然流露出來的。
所以對中華老祖宗的文化教育,我們要知道它不是黃帝自己創造的,也不是黃帝以前哪一位聖人創造的,更不是黃帝之後堯、舜、禹、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創造的,他們只是證悟了自己的心性,知道「道」的人,他們的教誨就是讓我們回歸到「道」,因為我們現在沒有見「性」,沒有見「道」,所以我們在力行他們教誨的時候,我們就逐漸見「道」了,等我們見「道」時,就不用聖人的教誨來教誨自己了,因為你的所作所為已和聖人的一樣。
基於這個理解,我們如何從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當中,找出有利於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都是應運而生,但確實也是聖人所述,它的作用就是幫助現代社會回歸到本來應有的和諧,和諧是本來就有的,只是現在偏離了本來面目,所以造成種種的不和諧,而現在我們就必須回歸它。那麼我做了一個簡單的歸納,實際上也是述而不作,自己哪敢創作,只是轉述聖人的教誨。
對中華文化可以說承前啟後、集大成者莫過於孔子,孔子之後有孟子。其實儒家、道家,還有諸子百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切入了聖人的境界。他們所說的都是符合事實真相的,我們因此可以做一個概括和總結,也就是以下十二個字:「孝、悌、忠、信、仁、義、禮、智、誠、敬、謙、和」,我這裡沒有談權說妙,我說的是腳踏實地。
這十二個字都是古聖先賢歸納總結出來的,前四個「孝悌忠信」,你看在被奉為中國的聖經的論語當中,它確實是孔老夫子的行為和寫照。孝和悌在《弟子規》上我們有看到,《論語》上面〈學而〉篇第六章,就有「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是修而力學的基礎。孔夫子也非常重視忠信,所謂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殫改。如果我們心裡有自私自利、有貪欲、有種種妄想,心就偏離了忠道,就不忠了,而由忠發出的言就是信。
在四書《大學》裡也有這樣的記載:「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仁義禮智《孟子.公孫丑》說道:「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就好像我們的身體要有四肢才能運動,才能完成工作。如果我們想要得道,也必須具備仁義禮智這四體。
其實仁義禮智人皆有之,這是孟子講的非常清楚的,孟子也是過來人,他也證悟了心性,才能說出這樣的話。這是本性當中本有的「德」,而不是被人創造出來的。
為什麼我們現在失去了仁義禮智呢?是因為我們迷失了本性。孟子講了「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看到一個小孩快要掉到井裡的時候,當下,你可能什麼也沒有想,就一個箭步過去把小孩救下來,不讓他掉到井裡,當你什麼都沒有思考的時候,自性就發揮作用了。而在你思考的時候,想著這個小孩是誰家的小孩?我要不要救他?當你有這些妄想的時候,正是把自己的自性給阻礙住,所以你的惻隱之心就被掩蓋了。所以聖人的教誨不是讓我們從外界得到什麼,而是要我們放下,放下不必要的妄想。
老子《道德經》上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個無為到底如何才能夠得到呢?不在於我們得到,因為它本來就存在我們的本性之中,當你學習的時候,譬如你去某個學院學習,你們是學知識,知識不等於智慧,甚至可能知識正是障礙智慧的阻礙,為什麼呢?因為你向外去貪求了,所以現在我們要放下,放下只是為「道」。今天有的,我們慢慢放下,這個有不是說物質上所有的,物質上並不妨礙,心上則不能有。比如說你家財萬貫,不是說把現在的家財萬貫都揮霍掉才是有為。有和沒有都是一樣。
到了無為的境界就是你不執著了,甚至不起心,不動念了,那時無為則無不為,你才能做到聖人的境界。要「修」,也就是先把我們在仁義禮智信上已有的這些障礙放下。
後面四個是誠敬謙和,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價值觀。《中庸》上通篇講一個字─「誠」,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什麼是誠?清朝曾國藩給「誠」字下的定義很精彩,說:「一念不生視為誠」,當你一個念頭都沒有的時候,就像現在,你自己回去馬上反觀你的內心,你的內心裡有沒有念頭?你現在有念頭,不誠。一念不生的時候,就是誠的境界。可是我們凡人很難做到,當你能夠做到的時候,你就不是凡人,是聖人。
誠者,物之終始。物,就是萬物,誠,原來物質都是從我們的心性中,我們所說的「道」那裡變現出來的。所以道是本體,你要見道就必須有誠,那就是不起心、不動念,如此一來,你就能知道這個宇宙是從哪來的,而又回歸到哪裡去。而物之終始,實際上是怎麼來的呢?
儒釋道三家對宇宙的生成、來去講的實際上都很清楚,可是我們未必能夠體會到。我們現在用量子物理學加上他們的說法來試著解釋,像著名的量子力學的奠基人普朗克博士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他是德國人),他對量子幾十年的研究發現,這個世界上並沒有真正的物質存在,而所謂的「物質」究竟是什麼呢?我們知道物質由原子組成,原子裡面有原子核,外面環繞著電子,原子核裡面有夸克,中子、質子就是由夸克所組成。夸克是我們現在認定的基本粒子,再沒有比這個更小的了,然而,現在科學家卻發現還有比這個更小的,是什麼呢?現在的物理學有一個弦理論,認為基本的粒子夸克也好、電子也好,都是由琴弦這樣的振動產生的,實際上它已經不是物質,而是一種動態了,如果沒有動態,不會產生基本粒子,也不會產生我們的宇宙萬物。
原來這宇宙萬物是由「動」產生的。而不動的時候,即是處在「誠」的狀態,你才能看到宇宙的生成和覆滅。那什麼在動呢?
普朗克先生說的很有趣,他說這個很可能就是人類意識的振動,我是廣州人,六祖慧能大師過去在廣州法性寺那裡說過一句話,慧能大師見到兩個法師在外面看到風吹帆動,一個人說這是風在動,另外一個人說這是帆在動,兩個人各持己見,結果六祖慧能大師告訴他:「不是風動,也不是帆動,人者心動,您的心在動。」這句話一語道破了量子力學在20世紀最偉大的一個發現,原來我們的宇宙怎麼來的?心動而來。你只要回歸到「誠」,你就能夠看到宇宙生滅,物質終始,所以「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君子修的道算是這樣從「誠」下手。
內心有誠,外在行為自然有敬。子路問什麼是君子?孔老夫子說的好:「修己以敬」,子路聽了還不明白,還問這就夠了嗎?孔老夫子又講:「修己以安人」,自己修己以敬就能夠讓人家安了。
就像傅老師剛才講的安,怎麼安呢?你讓別人安,你去安慰別人不一定能夠讓別人安,你修己以敬就能夠安人了,子路還沒聽明白,就問這就夠了嗎?孔老夫子又說:「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堯舜以並終」。就是堯舜也沒有做到啊!換句話說就是這個境界是圓滿至聖的境界,他已經知道了整個宇宙是與自己在一起並存。除了自己以外,找不到宇宙任何一物了。所以他只是「修己以敬」,自己就能夠使天下安,不僅使天下人安,更使宇宙一切眾生得安。所以聖賢學問不就是求個「心安而已」。
孟子講的好:「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什麼叫「無他」?
過去我們養雞的時候,把牠放到山上,晚上把牠抓回來,雞放出去得把牠抓回來。那麼心放出去了,為什麼不把它抓回來呢?心放到哪兒?放到外面種種聲色境界當中,迷了,以為這個世界真了。現在讓你回頭,從這個由於動而產生的幻景當中回頭,就像你做夢的時候從夢中覺悟,只有「修己以敬」你才能夠得安,心安眾生安。這是「修己以敬」。
之後是謙,謙是什麼?謙虛。《尚書》講:「謙受益,滿招損」,《易經》講六十四卦,唯「謙」卦六爻皆吉,本來山在地上,現在山跑到地底下了,就是不謙虛。為什麼要謙呢?老子講:「不敢為天下先」,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稍有一點傲慢時,你我對立的心就產生了,你把自己和這個世界分成對立的兩個事物了。一是你就見不著「真」了,二是才能見到「真」,所以放心了。所以守「謙」,不敢為天下先,這是聖人保持自己境界的一個好方法。
最後是「和」,「和」是跟天下和。孔子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諧不一定是要相同,比如我們桌上擺放的種種的花,這麼美,這花不是一種,花園中的百花都很美,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正是因為它不同。如果你要同,這座花園裡面就一種花,恐怕也就不美了。像我們這個世界眾多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文化,我們不必求其同。得到「和」就可以了。
如果求同,肯定不和了。我要你遵循我的價值觀,那怎麼能和呢?不和就會如何?打仗了,所以人類的戰爭就這麼來了。戰爭怎麼來的?先是心上有不和了,有對立了,發現對方跟自己不一樣,我就有這種控制的欲望,有這種征服的欲望,這是基於嚴重的人我對立、迷失宇宙真相的錯誤觀點基礎上造成的後果。所以要「和」。
就像人體,我們所有的器官、所有的細胞在一起組成一個完整的人體,它們配合的十分和諧,它們相同嗎?眼睛長在頭上,用來看的,耳朵用來聽的,鼻子用來嗅的,嘴巴用來吃的,嘴用來講話的,五臟六腑皆有它自己的功能。你如果一味的求同,那不就亂套了嗎?我耳朵要吃飯,眼睛要聽,那人類就病倒了,所以不必求其同,只要求其和,這樣你才能夠認識到事實的真相。
所以概括起來就是中華傳統價值觀,中華民族由黃帝乃至黃帝以前的聖人留給我們的無上的文化瑰寶:孝、悌、忠、信、仁、義、禮、智、誠、敬、謙、和。這些價值觀不是某一個人創造的,而是我們的心性本來就是如此。你要是這樣去行,這樣去做,你將過著最幸福、最自在的生活。
那麼我們再詳細的開解一下中華傳統的價值觀,它是以道為體,以仁為衣,以孝為本,以聖為歸。
第一條以道為體,《禮記中庸》裡的前三句話就把宇宙真相全講清楚了。「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什麼是天命?是沒有起心動念時的狀態,即本然、自然。命是什麼呢?起心動念後,就產生現象,就像量子力學家講的有動就有天地萬物出現了。天命之謂性,性就是本體,宇宙的本體是什麼?有一個不生不滅、不起心不動念的本體,再加上有這個動,念頭動,就產生了宇宙萬物。
那麼這種沒有妄想、沒有念頭的境界跟這個念頭融合在一起變成的宇宙的根源,聖人瞄準了這一點去切入這個境界後,現在要率性之謂道,要追求真相去生活,所以他的生活一定是自然而為,這叫作「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我們現在確實迷失了本性,要修道。聖人給我們的教誨,我們要學習,不學習還跟著自己的妄想執著來生活,那就會越迷越深,所以一定要透過學。孔老夫子就是透過「好學」而成就的。
他曾經講過「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十戶人家的小社區就能夠找到像孔子那樣的忠信之人,但是找不到像他這樣好學的,所以我們要想成為聖人,就必須修道之為教,也就是讓我們透過好學,學而知之,但不是到了知就可以不學了,知還得學。
仁義禮智是孟子講的,「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孔子講:「君子謀道而不謀食,君子憂道而不憂貧」,人這一生最可貴的是求道,不是求衣食飽暖,君子求的是道,所以貧賤的生活依然可以安貧樂道。
整個中華文化就是以這個「道」作為我們的體,這個體就是剛才講的不可說、不可思,也不可義,但是確實是我們宇宙生成的本源,你見到之後就是聖人,我們現在沒見到,要以人為依。所以夫子講:「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仁」是我們的心,所以不能起心動念。「仁」的說法《論語》當中有很多,仲弓問仁:「什麼是仁?」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見每一個人都好像見到德高望重的長者一樣那麼尊敬他,心是平等的,平等的恭敬。
「使民如承大祭」,你要作為在上位者指示人民工作,你的下屬做事,也是要對他恭敬。「君待臣以禮,臣侍君以忠」,還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樊遲問仁,孔子說:「愛人」,為什麼愛人呢?「仁」字一個人字旁,一個二,兩個人為一體叫作仁,這個字就顯示了宇宙的真相。整個宇宙就是一體,那麼你就不能說愛人如己了。
愛人就是愛己,為什麼?人就是己,己就是人,人己無二,人己一體。我們真到這個境界,你可以像孔老夫子講的「殺身以成仁。」看到人民受苦的時候,能夠不顧一切、奮勇向前去幫助他,這就是人性的作用,就是因為人們迷失自己太久了,產生嚴重的自私自利,而損人利己。其實損人絕對不會利己,損人只會害己,為什麼呢?因為人就是己,就像人體一樣,我不要這隻腳,這隻腳不是我的,我把它割掉了,卻不知道割了只會使自己受害。我們現在只是把這個身體當成自己,而不知道天下蒼生全是一個自己,就好像我們不知道我們的身體所有的細胞都是自己,而只知道這一個細胞是自己。因此,「我」就跟所有其他細胞都對立起來,這叫作愚癡顛倒。
下面說以孝為本,仁講的是一個心法,但是如何落實?我們要講究落實,聖賢文化不是說說而已,最重要的是腳踏實地去做。中華文化裡最重視的是孝道,《孝經》上孔老夫子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你能夠行孝的話,這就是道德的根本,一切聖賢教育從這裡產生,如果離開了孝道,你再去談什麼傳統文化,那都是不著根本的,為什麼?以孝為本。
就好像一棵樹,它有生根才能夠有繁茂的枝葉花果,如果不要根了,就像瓶子裡的花,用水養著,它也不會長久,再好看也遲早會枯萎。「根」我們看不到,但是它很重要。
有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我們行孝悌,本身是不是人呢?未必,這是為人,就是你再做,你在人性這個方向,還未必到達這個境界,但是孝悌可以幫助你到達這個境界,所以你回家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這叫作「為人」,中華文化不是用來說的,要用來做。
那麼你就真正達到仁的境界,成為聖人了,你一定是個具有孝悌美德的人,這是你性格自然流露出來的。所以在孔老夫子寫的《孝經》中,夫子講:「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孝經》是孔老夫子的行門,用來做什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古代先王和諧世界的法寶。
《孝經》上就講:「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兩千五百年之前,孔老夫子就已經提出來了,這就是古聖先王已經在實踐了。
怎麼去做?就是一個孝,孝治天下,所以「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這個「本」是根本,「依」是依靠,我們為什麼能夠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因為我們能夠依靠這個人性的根本,人性也是符合「道」,因為「道」無所不在,你不能說人性不是「道」。你能夠不用依靠法律也能夠達到仁,所以和諧世界要從自我行孝做起。
怎麼行孝呢?我想在底下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一點小小體會。
第一個講事親,《孝經》上說:「夫孝,始於事親」。事親有五個方面,「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先講一下「居則致其敬」。我從小受到我母親傳統文化方面的薰陶,所以在孝上一直在學習,後來我到美國讀書留學,當時因為我母親跟我父親早年離異了,我自己又是獨生子,對母親當然依依不捨,可是母親為了成全我的前途,希望我到美國去攻讀碩士、博士。
當時在美國生活費不多,生活也比較清儉,我每週搭同學的便車去超市買菜,通常都是挑最便宜的菜,像胡蘿蔔、高麗菜,每餐都吃胡蘿蔔加高麗菜,或者高麗菜加胡蘿蔔。
有一位學長畢業時留下來一個高壓鍋,因為它的高壓閥已經壞了,我卻用它煮飯、煮湯用了四年。當時我在路易西安那州讀書,那時天已經很冷,當時不捨得買棉被,從家中帶來的毛毯不夠,冬天就把所有的衣服蓋上,甚至把書本都壓上去,當時每天的學習都是從早到晚,從教室、到宿舍、到圖書館是三點一線,所以當時自己雖然一個禮拜週休兩天,但是我是七天的工作日。很多人都跟我說:「你呀,怎麼只會讀書?」實際上我自己的快樂,是每一個禮拜給我的母親還有我的父親寫家信。
我想在這裡分享一段,在1996年1月7日,我第一次在美國過的冬天,給我母親寫的一封家信。
冬天的路易西安那州挺冷,我們這兒晚上一般都在零度以下,有一天早上起床,竟發現天上飄落許多雪花……目前是最冷的時候,我若可以挺過來,便可省些錢,無須買棉被了,儘管冷,我仍然保持每週兩次的冷水浴,在冷水浴時,我可以鍛鍊自己。
我目前的學習生活都較單調,每日穿同樣的衣服,吃同樣的菜飯,走同樣的路,讀同樣的書。我盡量讓自己在單調中求單調,使躁動的心熄滅。我每日早、晚警示自己安於單調的生活,做至少七年的「機器人」,直至獲得博士學位為止,因為我深深懂得:我來美國不是享受的,而是在欠著父母的恩德,花著父母的血汗錢,不努力讀書,天理難容。
所以我突然很喜歡寒冷的冬夜,因為在冬夜裡我才能體會「頭懸樑,錐刺骨」的精神,才能享受范仲淹斷齏畫粥的情景。
這個星期五晚上,下了一場凍雨,格外的冷,然而我的進取心卻比任何時候都強,我要以優秀的成績供養父母,媽媽請您放心,您的兒子向您保證,向您發誓,我一定會孝順你,把孝順放在第一位,把事業放在第二位。
當我的母親接到這樣一封來信,大家猜猜她是什麼樣的反應?會不會說這孩子沒錢、沒棉被了,給他寄點錢吧?沒有,她給我的回信是這樣的:
寒冷能使人如此理智和堅強,感謝路易西安那州的冬天!感謝清苦、無欲的生活!它使人恢復性德之光!人的本性裡什麼都具有,只是人們長久以來迷失了,被貪、嗔、癡的塵土封蓋了,使其不能顯露。那麼用什麼方法才能開啟人性的寶藏呢?用「孝」,這是第一把鑰匙。孝養父母,擴而大之,孝養一切眾生。茂森,你先做一個榜樣,給青年們看看。
這是我母親的聲音,在母親的鼓勵下,我對自己嚴格的要求,所以只用四年就完成了本該七年才能完成的學業,取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在我的博士班導師給我寫的推薦函中,他說:「茂森,是我二十五年來學術生涯中所見到的最優秀的學生」。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想以下事親的部分稍微略講。第二個是「養則致其樂」,讓父母感到快樂歡欣。
母親幫我總結了我從小到大做的十件令她感到喜悅的事:
1、小學四年級時,能主動獨立做好一桌飯菜,讓父母下班享用。
2、能以健康的身體、品學兼優的成績完成小學、中學、大學、碩士、博士全部課程,在二十六歲時,讓母親成為博士媽媽。
3、在整個讀書過程,特別是赴美留學期間,能遵照母親的要求,不談戀愛,不結婚,專心致志求學。
4、以刻苦的求學精神,和儉樸的留學生活,用四年時間完成碩士、博士全部課程而贏得美國著名教授的稱讚,「二十五年學術生涯中最優秀的學生」,為中國人爭光。
5、在留學期間,能以勤工儉學的收入與節省使用獎學金的錢,每月孝敬父母,工作以後以薪資每月供養父母及鄉下的爺爺奶奶。
6、不吝於表現對母親的感恩與感謝,寫下許許多多的信件、賀卡、詩詞,讓母親開心,讓親友們感動。
7、以優秀的學習成績和多次獲獎的論文,而成為年輕的教授,兒子實現了我要當教授母親的願望。
8、為外祖母送終守夜,為鍾氏家族修祖墳,為爺爺奶奶在廣州市內買房子,使二老頤養天年,敬老、悅老,令母親開心。
9、在大學任教的業餘時間,注意修養品德,弘揚聖賢教育,在世界各地演講《明道德知榮辱》、《幸福成功的根基》、《青年人應有的美德》等專題報導,把孝心、愛心奉獻給社會。
10、立志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為和諧世界做更積極的貢獻,而辭職拜師,全身心投入學習和弘揚聖賢教育的工作。
事親還有「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的要點。教我們對父母在不同的時期,生病的時候、臨終的時候,以及在去世以後還要保持我們的孝心,像現在祭黃帝一樣,這是我們的始祖,如果沒有黃帝,也不會有我們的今天。曾子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孔子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後天就是我們祭祀黃帝的時候。
第二個講侍君,古人講的「君」,事實上代表的是國家,用我們現在的話講,就是服務國家和人民。我自己在工作期間,利用假期常常在國內,為各個大學和社區義務演講一些傳統文化的專題。2006年時,甚至把自己終生教授的工作都辭掉了,現在是義務的來弘揚我們中華文化,至今講時超過二千小時。
「孝」做到了極致,就是所謂的「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當我的母親得到我被提拔成終生副教授這樣一個喜訊的時候,她跟我講:「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大孝,能成就聖賢,普利眾生,使千秋萬代人獲利無窮,是至孝,我支持兒子走向大孝,奔向至孝。」
在此我想用曾子在《論語》當中說過的一句話做一個總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以聖為歸,聖人每個人都可以做,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
《弟子規》上最後告訴我們:「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只要你不斷的修正自己,把毛病習氣放下,把自私自利放下,把貪欲放下,其實聖人的境界不就在眼前了嘛?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用三句話概括我的發言:
中華傳統價值觀能從根本上幫助解決人類社會的危機,和諧天下。
中國傳統價值觀,有十二個字:孝、悌、忠、信、仁、義、禮、智、誠、敬、謙、和。它以「道」為體,依於「仁」,本於「孝」,歸於「聖」。因此要落實和推廣價值觀必須先以修身為本,從自己開始做起,而以教學為先,不斷的推動教育,而且要提倡禮治。禮治其實比法治要更符合人性,不是說我們不要法律,但是用禮,能夠讓人恥於做惡。孔子在《論語》當中有這樣一段論述,這裡就不多談了。
禮制,一般人與人之間的禮,需要一個很好的規範,需要符合人性的這一套規範,比如說,婚禮、祭禮、喪禮,每個朝代的興起都需要制禮作樂,才能進入治世,如果沒有制禮作樂,孔子說這是亂世,所以我們需要回歸制禮,需要有人倫和諧關係的禮儀,今天的發言到此為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