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裡的養生密碼
⊙中藥的四性
中藥的性質可以分為寒、涼、溫、熱四種,簡稱中藥的四性。中醫認為藥物是透過調節機體寒熱變化來調整人體陰陽盛衰的,因此,性質不同的中藥其效用各不相同。
溫熱性質的中藥:具有散寒、溫理、化濕、行氣、補陽等作用,主要用於寒證或機能減退的證候。如乾薑、當歸、何首烏、地黃、紅棗、桂圓肉、鹿茸、海馬等。
寒涼性質的中藥: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養陰或補陰等作用,主要用於熱證或機能亢進的疾病。如桑葉、葛根、金銀花、綠豆、梔子、蒲公英、板藍根等。
平性的中藥:藥性平和,多為滋補藥,用於體質衰弱或寒涼和溫熱性質中藥所不適應者。如黨參、太子參、靈芝、蜂蜜、阿膠、甘草、枸杞等。
中醫上講「熱則寒之,寒則熱之」。就是說寒涼藥用來治陽盛熱證,溫熱藥用來治陰盛寒證,簡要地指出了不同藥性所適用的症狀和體質。一旦用反,會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
⊙中藥的五味
中藥的五味是指其具有辛、甘、酸、苦、鹹五種最基本的滋味。中藥的五味有兩種意義:一是指藥物本身的滋味,這是五味的本義;二是指藥物的作用範圍。
1.辛味藥:「能散能行」,是指具有辛味的中藥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用於治療外感表證、氣血瘀滯等疾病。所謂「辛散」,指中藥具有發散表邪的作用;「辛行」,是指其具有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來講,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有辛味。如木香行氣除脹。
2.甘味藥:「能補能和能緩」,是指其具有補益、和中、緩急等作用,用於治療虛證、脾胃不和、拘急疼痛等證。一般來講,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有甘味。如人參大補元氣、熟地滋陰補精血。
3.酸味藥:「能收,能澀」,是指其有收斂、固澀的作用,用於治療虛汗、久瀉、尿頻及出血證等。另外,酸味藥還能生津開胃消食,可用於食積、燥渴、胃陰不足等疾病。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有酸味。如五味子固表止汗、烏梅斂肺止咳。
4.苦味藥:「能瀉能燥能堅」,是指其具有瀉下、燥濕和堅陰等作用。另外,輕度的苦味還具有開胃的作用,但苦味藥用量過大,不但會引起噁心、嘔吐,抑制胃液分泌,影響食欲,而且還會傷胃。苦味藥多用於熱證、火證、喘咳嘔吐、便秘等證。如黃芩、梔子清熱瀉火,杏仁降氣平喘。
5.鹹味藥:「能下能軟」,是指其具有潤下和軟堅散結的作用。所謂「能下」,是指鹹味藥有潤下通便的作用,可以用於大便乾結;所謂「能軟」,是指鹹味藥有軟堅散結的作用,用於治療痰核等疾病。
⊙服藥的時間
一般中藥可一日服用三次。噁心、嘔吐時應少量頻服,可減少對胃部的刺激,不致藥入即吐。
中藥應於飯前或飯後1小時服用,以免影響藥物與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藥效的發揮。如果服用補益類的中藥,尤其是入腎經的中藥,那麼最好是在飯前服用,這樣藥力可以直入下焦,如果服用的是治療上焦疾病的藥物,則最好在飯後服用,這樣療效更好。
服用中藥也不是必須固定一日兩次或三次,病情緊急時,就需頻服。古代醫書中經常記載此時要大鍋熬藥,隨時服藥。在治療咳嗽或者咽部疾病時,最好的服藥方式為小口頻呷,也就是小口喝,然後在嘴裡含一會兒,再慢慢地咽下去。
⊙服藥的禁忌
煎好的中藥湯劑一般應溫服,如果是寒證時宜熱服,熱證時應涼服。
服用中藥時的飲食禁忌也很重要,遵守飲食禁忌有助於增強療效。比如《傷寒論》中解肌發表、調和營衛的桂枝湯,張仲景讓患者在喝完藥之後,再喝一些熱稀粥,這樣可以幫助人體生發胃氣,祛邪外出。一般來說,服用中藥以後最好是清淡飲食,切忌生冷、辛熱、油辣、腥膻,因為這些因素會影響藥物吸收,而常喝一些小米粥、山藥粥則可以幫助人體的胃氣迅速恢復。
第一章 清熱解毒中藥
1、板藍根
【別名】大青葉根、草大青根、青藍根等。
【來源】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乾燥根。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心、胃經。
【產地溯源】主產於河北、安徽、江蘇、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等地。
【現代研究】板藍根主要含有靛藍、靛玉紅、β-穀甾醇、棕櫚酸、尿苷、次黃嘌呤、尿嘧啶、青黛酮和胡蘿蔔苷等。藥理研究證實,板藍根具有抗病毒、解熱、抗菌、增強免疫、抗氧化、抗白血病等作用。
【選購保存】板藍根的選購以根條長而均勻、乾燥、質油潤者為佳。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乾燥處,防霉,防蛀。
效用特點
板藍根的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毒、涼血利咽。板藍根苦寒,中醫認為苦能瀉火,寒能清熱,板藍根善於清解實熱火毒,尤其善於解毒利咽散結,是治療感冒發熱、溫病初起、咽喉腫痛的首選中藥。板藍根具有抗病毒作用,對病毒性感冒的預防與治療作用有目共睹。此外,板藍根還是臨床上治療病毒性肝炎的常用藥物。
板藍根的常規用法是水煎煮,用量是9~15克。由於板藍根性苦寒,易傷人體陽氣,故體虛而無實火熱毒者忌服,脾胃虛寒者慎用。
治病驗方
板藍根薑活汁:板藍根50克、薑活15克。煎湯,1日2次分服,連服2~3日。治流行性感冒。
備用成藥
板藍根顆粒:清熱解毒,適用於病毒性感冒,咽喉腫痛。
抗感冒顆粒: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用於風熱感冒,發熱惡風,鼻塞頭痛,咽喉腫痛。
經典藥膳
板藍根銀花糖漿:板藍根100克、金銀花50克、甘草15克、冰糖適量。上藥加水600CC,煎取500CC,去渣,加冰糖適量。清熱解表,用於風熱感冒。
2、薄荷
【別名】眼藥草、夜息香、金不換、涼喉草、水益母、升陽菜等。
【來源】唇形科植物薄荷的乾燥地上部分。
【性味歸經】味辛,性涼,歸肺、肝經。
【產地溯源】中國南北均產,尤以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產者最為著名。產於江蘇太倉者為地道藥材,品質最優,故稱為「蘇薄荷」。
【現代研究】薄荷主要含有揮發油、異端葉靈、薄荷糖苷及多種游離胺基酸等。藥理研究證實,薄荷具有抗病毒、發汗解熱、祛痰、止咳、調節血管功能、抗菌、消炎、止痛等作用。
【選購保存】薄荷的選購以葉多而肥、色綠、無根、乾燥、香氣濃者為佳。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效用特點
薄荷是一味辛涼的中藥,有芳香的氣味,具有發散作用,性涼可以清熱,為辛涼解表藥中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發汗作用的藥物,是治療咽喉紅腫疼痛、口乾口渴、舌邊尖紅、苔薄黃,包括現代醫學的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感染性疾病或傳染性疾病等的常用藥。
薄荷的常規用法是水煎服,用量3~6克;由於薄荷含有揮發油,所以不宜久煎,應在其他藥物快煮好時入鍋。薄荷芳香辛散,發汗耗氣,故體虛多汗者慎用。
治病驗方
銀翹散:連翹、金銀花各15克,桔梗、薄荷、牛蒡子各6克,竹葉、荊芥穗各4克,生甘草、淡豆豉各5克,水煎服。辛涼透表,清熱解毒。治療溫病初起,症見發熱無汗,或有汗不暢,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流感、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百日咳、腮腺炎等見上述證候者可選用;同時,銀翹散也是中國研製的一種有效治療A型H1N1流感的新中藥「金花清感方」的基礎方。
薄荷粉:薄荷葉4.5克,黃柏、硼砂各3克,冰片0.15克,上藥共研末,擦患處,治療口瘡。
薄荷丁香厚朴液:丁香、厚朴各1克,薄荷0.5克,金銀花1.5克,加水煎成50CC藥液,分數次漱口,每日2~3次,治療口臭。
經典藥膳
薄菊粥:薄荷、菊花各9克,桑葉、淡竹葉各6克。水煎,沸後5分鐘,濾汁、去渣,加白米100克,煮粥。辛涼解表,滋咽潤喉。
薄荷茶:薄荷葉30片、生薑2片、人參5克、石膏30克、麻黃2克。將上述藥物研成粗末,用水煎,濾汁即可。辛涼解表,清咽利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