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健康新知識
「健康是人類發展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因為健康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而且健康長壽能夠增強人們實現自身願望的能力。事實上,健康是一項基本人權。全人類的良好健康狀況有助於提高勞動生產力,減少因疾病導致的經濟損失,從而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
一、 人的壽限知多少
健康與壽限,人們往往總是把它理解為是個純粹的醫學或科學問題。其實不然,它首先是個文化問題、生活方式問題,也是個社會問題,而且有時還是一個政治問題。例如,民族的強大、統一和幸福,與其人民的健康水準及疾病與壽限直接相關。在遙遠的過去,有些文明萌生、發展、繁榮,延及至今;有些則一度繁榮,最終卻走向衰亡,它們的廢墟掩蓋於荒漠之下。這些,值得我們深思!
歷史上的高夀者
就像《聖經》所展現的一樣,中國古代對長壽充滿期望,並對壽限有著豐富的論述。按記載: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應該是彭祖,享壽800歲。(但考證證實:四川彭山有小甲子紀年的習俗,60天為一年。所以,彭祖的真實年齡約為130歲。)
另一個高夀者為孫思邈,唐代著名醫學家「藥王」。他的年齡是個謎,存有多種說法:最小的101歲,一說是120歲,一說是131歲,又一說是141歲,甚至還有168歲之說。在其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中,他自己說是百多歲時所寫,高夀是肯定的。他的生年欠詳,只知生於西魏時期(535~557年);卒年較為確定,唐永淳元年(682年)。北周大成元年(579年),以王室多故,隱居太白山,研究養生長壽之術;周靜帝即位(573~581年),楊堅輔政,徵為國子博士,稱疾不就。這些歷史都有記載,比較明確。
因此,他在西元580年前後應該已經有一定歲數了。故人們一般接受他活到130~140歲的說法。留有文字記述的中國年壽最高者,是清代李慶遠,生於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一說是生於1736年,卒於民國24年(1935年),終年257歲,當然他的生卒時間尚有爭議,但長壽卻是無疑的。
有確鑿文件證明的有史以來最長壽的人,是法國的詹妮.路.卡門(J. L. Calment),女性,生於1875年2月21日,死於1997年8月4日,享年122歲164天。
考慮到上述種種事實,《黃帝內經》曰:上古之人,皆百歲而終!雖不無誇張成分,但絕非沒有可能!努力一下,百歲是完全可以達到的。
一個不可不知的公式
說到這,學術界有一個科學公式,用以預測人類壽限。若干年來,人們一直認為它的結果基本符合人類真正壽命的極限。
一般認為:人的智齒出現以後乘上6的係數,是人應該有的壽限。智齒,女性一般在22~23歲出現,並逐步在26歲前後出齊;男性一般則稍微晚一點,在24~25歲開始出現,有的在28~29歲才出齊。它是以智齒出現為生命發育的重要的階段性標誌。乘上6的係數,就應該是130~150歲!然後,就是不斷地做減法。
換句話說,如果能盡享天年的話,一般人都能活到120~130歲。
何以智齒為標記?因為現代研究認為:人一生的生、長、壯、老、已是一個呈現「抛物線樣」的動態變化趨勢。智齒出現前,該個體還在發育的上升通道,身高等(理論上說)還可能長;一但到了智齒出現,就進入轉捩點了,不再是上升趨勢了,折向平行延續了;過了35~40歲以後,反向趨於下行(開始進入衰老進程)了。而智齒的出現,則是個體發育到了頂點的標誌性現象。它的出現至少證實個體身高已經到了頂點,發育已經成熟。男男女女都不例外!
臨床觀察到的情況,的確如此!
其實,早在《黃帝內經》中,古賢就粗略地描述了類似的規律:《素問.上古天真論篇》在討論生命發育規律時,就鮮明地指出:「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此中,「真牙」就是智齒,學名第三大臼齒。有些地方又俗稱智慧齒、立事牙、盡頭牙、盡根牙;它通常是在人類心智已經趨於成熟時才長出,因而名曰「智齒」。「生而長極」則是身高到了頂點(長極)。中醫學還進一步分析強調,智齒出現的生理基礎是「腎氣實」或「腎氣平均」,也就是俗稱的「腎中精氣」充實、均平,十分充足。
人均壽限在120~130歲或更高。此後,凡夫俗子就開始做減法。各種各樣的損傷、事件、勞損、疾病等,就都在這個限度內「扣分」。例如,有學者認為每抽一根菸,減壽10分鐘;醉酒一次,減壽7~15天;小感冒一場,減壽2~4天;大病一場(如結核病),可減壽3~7年;通宵熬夜,減壽1~2天;嚴重疲憊,若很快恢復,減壽2~4天,若持續無法恢復,則減壽更多;大吵一場,減壽2~3天;持續憂鬱,則憂鬱狀態的持續時間除以3,約等於減壽時間(如持續憂鬱達1年以上,則減壽約為4個月)。
總之,在個體壽限內,越注意起居操行,減壽越少,可以活得越長。相反,則不斷被扣分,可以期待的壽命就越短!可見,自身行為,關乎健康長壽。故司馬遷會在《史記.伯夷列傳論》中批評「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之不良行為。唐代韓愈《遣瘧鬼》詩中亦曰:「不修其操行,賤薄似汝稀。」對此類踐踏生命之現象,深惡痛絕!
與生產力平行的期望壽命
然而,進一步研究證實:人的期望壽命明確地受制於生產力水準。生產力水準越高,期望壽命通常越長。2000~2005年,世界平均壽命最低國家是博茨瓦納(南非),男性僅36歲,女性僅35歲,平均只有36歲;最長的是日本,男性為77歲,女性為85歲,平均為81歲。以全世界來說,平均壽命水準的地理分佈和生產力水準幾乎一致,呈現出明顯的正相關。長壽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北歐、日本、北美、澳洲等,緊接其後為中國、拉美、北非等經濟相對較好的國家,再次是經濟欠發達的非洲和東南亞地區。而且,緯度越高,壽命往往越長。這一定程度也與氣候炎熱與否有關。
最典型的例子是蘇聯解體後,生產力遭到破壞,社會動盪,直接影響健康及生活的諸多方面。例如,1991年,蘇聯國內生產總值為3萬多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60%多一點,居世界第二;解體10年後的2001年,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約為3000億美元,只是1991年蘇聯的十分之一。人均預期壽命則不斷下降:1966年,俄羅斯人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69歲(男64歲,女73歲);1985年6月的統計為69歲(男63歲,女74歲);但1994年卻降到了63歲(男57歲,女71歲);90年代末有所恢復,但2004年也只有65歲(男 58歲,女72),尚未達到38年前的水準。而俄羅斯某些地區男性人均壽命10多年間降低了10歲多。
最新的例子是關於希臘等國的。英國醫學專家馬丁.麥基等研究後發表在《柳葉刀》週刊上的調查報告說:「處於債務危機國家的民眾精神壓力大,自殺案件數量增多,希臘、西班牙等國憂鬱症患者數量明顯增多」;「導致雅典2011年的愛滋病感染率同比增加1500%」;因為削減了醫療開支,間接促進了許多疾病的傳播流行。在希臘等地,許多早已在歐洲絕跡的傳染病又重新席捲而來,包括瘧疾、肺結核等。鑒於此,國外有著名媒體明確提出:「經濟危機會導致健康危機!」
可見,只有安居樂業,才有民眾的心身健康,長壽安泰。
米壽、白壽與茶壽
由於人人期盼長壽,因此,關於理想的期盼壽命,從古至今就有很多雅稱。從60歲的「花甲」開始,70歲為「古稀」,80~90歲為「耄耋」,百歲為「期頤」。此外,還有「喜壽」「米壽」「白壽」「茶壽」等稱謂。
其中,「喜壽」指77歲,因「喜」字的草書近似豎寫的「七十七」而來;「米壽」是88歲,因「米」字拆開,其上下各是八,中間是十,故名;「白壽」則為99歲,因「白」字乃「百」字去「一」而成;「茶壽」則為108歲,因「茶」字的草字頭即雙「十」,相加即「二十」,中間的「人」分開即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相加即「十八」,中底部連在一起構成「八十八」,再加上字頭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有「茶壽」雅稱。
米壽、白壽與茶壽,一直是中國人從古至今夢寐以求的壽限。
二、 白壽,現代知性人士可期望
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夀,高夀不如高興!
—民間諺語
先進地區國家進入新的世紀,男女期望壽命均已超過80歲,尤其是懂得並遵守保健及防範疾病的原則與方法的知性人士。以至於一些健康學者感歎:「人人活到百歲不是夢!」
長壽之鄉的啟示
目前,全世界有5個地方被國際自然醫學會認定為長壽之鄉,其中中國有兩個。它們分別是:中國廣西巴馬、中國新疆和田、巴基斯坦罕薩、外高加索地區、厄瓜多爾的比爾卡班巴。中國廣西巴馬,第五次人口普查時90歲和100歲以上的老人分別有531人和74人,有3位老壽星達到了110歲以上,是五大長壽鄉中唯一長壽老人不斷增多的地方。其實,類似的地區不少,上海的崇明島也是一個長壽之地。50多萬人中,百歲老人近70人,在長壽的持續性方面,崇明80歲以上的老人也有2.9萬。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健康意識的提高,注重「守住健康」的話,人人活到百歲應該不是夢。
「白壽」,知性人士可及目標
從長壽的持續性角度來看,健在的現代知性人士更應把追求「茶壽」確定為人生目標之一。只有這樣,您對社會的貢獻才能最大化,您也才能充分享受人生的旨趣!
所謂知性人士,在此是借用的一個詞,指的是那些既有知識,又比較理性的人。為什麼我們在這裡特別強調知性人士的長壽問題呢?因為新近的研究明確指出:長壽還與智慧及知識相關。知性人士更懂得並遵守保健及防範疾病的原則及方法,且更願意鍥而不捨地執行。
以往少數個體的長壽,常主要取決於自我基因及樸素而簡單的生活方式,包括避免了許多意外的折壽因素等的干擾,帶有相當多的偶然性和不可期盼性。當公共衛生條件改善到現代水準,人均期望壽命大幅度延長後,今後的健康長壽,則更多取決於個體的認知水準及能否努力地加以實施,而這些都是需要知性作為鋪墊的。
臨床觀察證實:光有知識,不夠理性(或者說過於感性)還不行!還需要配合理性,才能享盡天年,爭取「茶壽」!
不在於獲得多與少,而在於活得短與長
當今,有一句時髦的話道出了一個素樸的真理:「不在於獲得多與少,而在於活得短與長。」
一個期望壽命已經接近80歲的社會,一個原來很多不可控制的感染性疾病、傳染性發病、營養不良性疾病都基本能被有效控制的社會,這時,一個真正懂得生活旨趣的人,主要應該追求什麼呢?是熱衷於短暫的新鮮度、光亮度、熱鬧程度?滿足於某種短期的虛榮?還是在此同時,也要恪守生命的厚實度?努力追求生命的品質、生命的長度、生命的寬度、生命的溫度、生命的澄度、生命的輻射度(影響力)、生命的延伸度(歷史價值)等。當然,首先是盡可能延長生命的長度!這應該是知性人士和一般人的區別所在。
現實社會中,很多人就像司馬遷所說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混雜在名利欲的世界中,看上去很光鮮,然而往往就像「流星」掃過天際一般,閃亮一下,當人們還來不及注意,就已經淹沒在黑暗中了。自己則「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就像一位年輕的雙博士,30歲出頭,剛剛能夠發揮些才智,便被擊倒,只能躺在病榻上,強忍著病痛,敲打著鍵盤,含淚寫下了悲戚的《此生未完成》,令人哀歎不已!
可悲的是,這是天天在重複發生的現實!
其實,更多的人完全可以爭取更多的生存時間,讓自己的生命發揮出更大的光彩和熱量,也能讓自己享受更多的生命旨趣。換句話說,人們(特別是知性人士)完全可以追求「茶壽」,或者至少要活到「白壽」,才算盡享天年!不到喜壽(乃至米壽)或許可以說你的人生不能算很成功!因為折壽因素太多。
有一句話很值得一提:「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夀,高夀不如高興。」既享受白壽,乃至茶壽,同時又高興快樂每一天,那才是真正成功的人生!
三、 影響天年因素面面觀
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於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篇》
他們為什麼長壽?別人為什麼活不到「茶壽」?這是多少年來很多人都在不斷追問的問題,人們給出了種種答案,但答案卻莫衷一是。
中醫學的解說
中醫學素有「天年」一說。所謂天年,可以理解為自然(天)給定的壽限。人們之所以往往沒法達到天年,則是由諸多因素影響所致。理論上,導致衰老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最常見的因素是五臟虛損。《靈樞.天年》曰:「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就是這個意思。
在五臟虛損中,又以脾腎兩臟與衰老關係更為密切,腎氣虛損則是衰老主因。古人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生長發育與生殖,衰老過程就是腎氣的消耗及虛損過程。
從現代來看,研究證實:中醫學講的「腎」,既與遺傳有關,也與生殖有關,主要還涉及內分泌等。中醫學解釋衰老及防範衰老,主要就是根據腎中精氣這一環節。
脾胃虛弱也是五臟虛損中致使衰老的主要因素之一。脾胃虛弱所致衰老,主要見於那些身體狀態欠佳,營養不良,久患慢性疾患者。
此外,心、肝、肺等其他臟腑的虛損,均可導致或加速衰老過程。但其他臟器所致的衰老過程中,往往有脾腎兩臟虛損摻雜其間。
再者,長期的陰陽失衡、氣化減弱等,也是促使衰老加速的因素。這往往見於持續的功能失調、代謝紊亂等的病理狀態中,如肥胖、高血脂、動脈硬化等。
還有,邪毒內盛可致衰老。這多半見於一些嚴重的疾病中,如癌症、結核、肝硬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腎衰竭等,此類衰老往往進程較快,呈快速發展態勢。
最後,瘀血內阻是衰老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機制之一。可以說,衰老進程就是一個瘀血內阻加劇的過程。所有衰老都伴隨著瘀血內阻。而且,往往是先從大的經脈(大、中血管)瘀阻開始,逐漸發展到小的絡脈(細小血管);等到了絡脈大半被阻,情況已經十分不妙了。
生物學的假設
現代關於衰老機制也有多種解釋及假說。
基因程式控制說。衰老的基因程式控制說是Hayfick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衰老過程就像電腦編碼的程式控制過程一樣,可以說是生命體內在原先就存在的機制。
這一學說有幾個要點:每一種動物都有其大致相同的最高壽命;單卵雙胎者,壽命大致相同;長壽家庭的子女,常常更容易長壽;同一種動物的壽命和老化速度不完全一樣;人的胚胎成纖維細胞體外培養倍增代數比較恒定,為40~60代;早老症的研究的確揭示了衰老受基因調控的某些證據。
20世紀90年代的研究證實,細胞衰老與基因表達及其某些產物的活性有關。
自由基說。自由基是體內具有高度活性的、帶有不成對電子的原子/分子。它一般在新陳代謝中正常產生,是普遍存在於生物系統中的中間產物,但其種類繁多、數量巨大,活性程度高,往往有損於細胞代謝。例如,自由基對類脂質的過氧化反應,將導致對細胞膜和細胞內微結構的破壞。
此說的支持性證據不少,影響也較大。
體細胞突變說。人們發現,用射線照射大鼠,可縮短大鼠的壽命。因此認為射線導致動物體細胞突變,從而誘發了動物的衰老和死亡。但人們沒有在日本廣島等地確定原子彈加速了當地人的死亡,因此,此說具有局限性,未得到公認。
差錯災難說。認為衰老是由於從DNA複製到最終形成蛋白質的遺傳信息傳遞過程中錯誤累積的結果。此說把衰老歸因於偶然不幸的遭遇累積所造成的,難以解釋動物壽命的相對穩定性,故也影響有限。
交聯學說。此說認為是生物體內膠原纖維、彈性纖維酶、DNA的交聯,導致生命體的衰老。由於膠原分子的交聯,使組織(皮膚、血管和關節等)的硬度增加,妨礙了細胞正常的物質交換。例如,大動脈壁中含有胺基酸交聯鍵的蛋白質與鈣和脂質結合,促進了動脈硬化的形成,後者又是衰老的重要環節。
此說只是解釋了部分現象,且具有明顯的局限性,亦未得到公認。
神經內分泌調控說。此說認為: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下,透過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調控,機體進行著生長、發育、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一系列生物學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神經內分泌的調控。有學者甚至進一步提出「老化鐘」(或壽命鐘)的概念,認為調控衰老過程的中樞在「下丘腦」。下丘腦就是「老化鐘」。而下丘腦功能減退,的確可見機體許多生理功能退化,加速衰老進程。有人甚至認為:垂體激素起著啟動死亡的作用,並把它稱為「死亡激素」。但是,人們對上述影響的許多細節還瞭解甚少。神經內分泌系統究竟是衰老的啟動因素,還是衰老的伴隨現象,這個謎,人們一時半會兒還無法解開。
免疫學說。此學說提出的主要依據:
(一)是衰老過程中免疫功能逐漸降低。
(二)是自身免疫在導致衰老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這些的確是客觀存在的。但問題同上—免疫功能的逐漸降低,究竟是衰老的啟動因素,還是衰老的伴隨現象?對此,人們無法給出明確的說法,我們更傾向於後者。
線粒體損傷缺失說。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氧化磷酸化並產生能量的主要場所。線粒體是人體內自由基的主要來源,線粒體DNA極易受到自由基的襲擊而被氧化損傷。損傷的線粒體DNA缺乏自我修復能力,故其突變頻發。此說認為:正是這種線粒體DNA的損傷缺失,導致了生理功能的退化,促進了衰老。
代謝學說。也稱為「自體中毒說」。此說認為:機體必需物質的耗竭和廢物的堆積是導致衰老的主要因素。諸如限制飲食熱量可延長人與動物壽命,延緩衰老,營養過剩可加速死亡;居住在高寒地帶平均壽命長,熱帶人壽命短等都支持此說。此說核心是:衰老始於細胞,而細胞的衰老則是由於其代謝失調,代謝產物堆積,機體必需物質耗竭。或者說細胞衰老是按遺傳程式排定的速度進行,達到應有的期限(天年)便自然死亡,而代謝加快或減慢則可影響其速率。
細胞死亡說。細胞死亡有壞死和凋亡兩種方式,壞死是細胞受到損害後的消極反應,而凋亡(程式化死亡)是一種積極的有序過程。此說認為是細胞程式化死亡的失調,促使了衰老的發生。但此說關鍵性證據不足,影響有限。
端粒縮短說。此說認為:細胞衰老是由端粒的長度隨增齡而逐漸縮短所致。這一學說目前頗受重視,得到不少關鍵性證據支援。人們認為:端粒縮短可能在控制衰老進程中發揮了類似分子鐘的調控作用。
此外,涉及衰老的還有脂褐素說、大腸桿菌毒素中毒說等多種,不一而足。
以上各種假說,究其本質而言,無非關注兩大類情況:
一類認為衰老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它往往受程式調控,是不可逆的生命過程。
另一類認為衰老是細胞的非遺傳學改變誘發的,是機體損傷不斷累積之果,最終導致機體正常功能難以維繫而走向死亡。
其實,這兩類解釋可以互補:衰老絕不只是某個單一因素所致的,它應該是一個綜合的結果;遺傳及後天因素均扮演著一定角色;壽限通常主要由遺傳決定,而折壽因素則完全取決於自我後天行為所造成的機體損傷。
整體層面的分析
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研究對各類影響健康及壽命因素的重要性做了大致區分,認為個人的健康和壽命有60%取決於自己的生活方式與行為,約15%取決於遺傳因素,10%取決於社會因素,8%取決於醫療條件,還有約7%則取決於氣候等外部環境的影響。
已經基本明確的、可以影響平均壽命的因素很多,如經濟收入水準,受教育的層次,可獲得的醫療資源、醫療條件和配套的支援系統,生活環境、生活習慣和風俗習慣,以及其飲食/飲水安全等。在各種影響因素中,經濟因素是占主導地位的,對於發展中國家,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
因為,只有經濟發展到一定的水準,人們有足夠的收入,才能維繫營養—這是保證人身體健康、減少疾病、降低死亡率和盡享天年的基礎。有研究顯示,在收入水準較低的情況下,增加收入可迅速提高平均壽命。只有當人均收入達到800~1000美元後,收入的增加對平均壽命延長的促進作用才會趨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