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冥想,發現我們內心的力量
一、冥想,找回心靈深處的寧靜
繼瑜伽之後,另一種鍛鍊方式日漸盛行,這就是冥想。冥想的原理在於:一天花十到四十分鐘靜坐,將注意力集中到一次呼吸、一個詞語或是一個形象上,你就可以訓練自己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時刻。和瑜伽鍛鍊身形的作用比起來,冥想不僅可以鍛鍊身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善人的情緒,達到真正的「修身養性」。
一個人冥想時,他會暫時遠離現實世界的喧囂,找回心靈深處的本真寧靜。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心靈得到了最大的安定,身體也會獲得最大的放鬆,尋回健康和平衡。
1.冥想是一種心靈自律
什麼是冥想?冥想是一種意境藝術,從嚴格意義上講是一種感覺範疇的理念,只有個體透過實際體驗才可以真正理解。在我們這個時代,情緒很容易受到波動:親情、愛情、友情帶給我們的喜與憂,學習、工作、升遷或降職帶給我們的躁動,還有那不可抗拒的生老病死引起的恐慌……而冥想,簡單地說,就是停止意識以外的一切活動,達到「忘我之境」的一種心靈自律行為;是意識在十分清醒的狀態下,讓潛意識的活動更加敏銳與活躍。
日本作家大川隆法在他的書《冥想的奧秘》中對冥想的本質進行了如下闡述:
「冥想」這個詞語寫作為閉目而思(日語冥想寫為「瞑想」),意如其字,冥想就是隔斷三次元世界,開始與遠離這個世界的靈界、實在界進行交流。冥想就是這種方法。
……
生活在地上界的人,背負著巨大的不利條件。那就是當靈魂宿於肉體時,人們傾向於忘記原來的世界的模樣,忘記自己原本是靈。對於這樣的人,神大發慈悲,賜予他們與實相界互通訊息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調節內心。冥想就是其中一種有效的方法。歸根結底,冥想是什麼呢?冥想的主要著眼點就是:如何調整內心,如何調整心的波動與波長。
……
為了能夠釋放波動,首先準備階段有呼吸法。靜靜地重複呼吸,調整身體的節奏,透過調整身體來調整心的節奏,然後讓心的波動飛向那靜寂的世界,飛向那廣闊而無限的世界,展翅翱翔。這就是冥想的本質。
也就是說,如果用一句話定義冥想,那就是調整心的節奏,達到可以與實相世界交流的狀態,將自己置於這種狀態之中。
看完了大川隆法對冥想的解釋,我們或許明白了冥想是怎麼回事,其實冥想並不是新生事物,它已經存在了數千年。冥想來源於佛教,過去人們一直把它看成是宗教中的一種神秘儀式,並沒有多少人去嘗試練習。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科學家們開始對冥想進行正式研究。首先,印度研究者B.K.阿蘭德發現,冥想者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可以讓自己陷入彷彿沉睡的狀態之中,就算用高溫的物品刺激他們手臂,冥想者也不會有什麼反應。他們真的睡著了嗎?一九六七年,哈佛醫學院教授赫伯特.貝森專門進行了試驗。貝森發現冥想者冥想時比平時吸收的氧氣少了百分之十七,每分鐘的心跳頻率也少了三次,腦波也有所變化,這些都是人們在睡覺時的反應,但他們並沒有真的睡著。為進一步找出其中的原理,一九九七年,賓夕法尼亞州神經學教授安德魯.紐伯格在試驗中發現,冥想者的大腦在冥想時並沒有關閉,只是阻止資訊進入感知方位和時間的大腦頂葉,從而使冥想者失去了對周圍事物的感覺。
這一系列研究都證明:冥想者可以讓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研究精神病、哲學和人類學的教授羅傑.沃爾什說:「人類一直以來有一個基本的注意力缺陷的問題,只是在近幾年,西方精神病專家才認識到這種現象。而冥想成為了解決這一缺陷的最好的方法。」
冥想,其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高深和困難。冥想只是將我們向外的心轉向內在,看看我們內心的世界一直在發生什麼。任何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能夠進行冥想。不要跟宗教扯在一起,也不要跟哲學扯在一起,時時去看自己的心,就好像每天早上透過照鏡子,去潔淨、修整自己的臉。
有些人認為,閉目進行複雜的思考也是一種冥想,其實這是對冥想的一種誤會。冥想作為一種意境,是專注於人自身的最理想的狀態,在深度感知生命一瞬間變化的同時,讓自己沉浸在拋開萬物的狀態,維持身心靈的高度和諧與平衡。
2.利用意識來調整自己身心
冥,就是泯滅;想,就是你的思維、思慮。冥想就是把你要想的念頭、思慮給去掉。東方許多古老的修身方法有著無法解釋的奇特效力,其中冥想就是一種利用「意識停止」來調整身心的修身方法。
就如身體的健康,心靈的健康也非常重要。每天留一點時間、一個空間給自己的心靈冥想,整理紛亂的思緒,暫時忘卻工作、忘卻煩惱,讓自己進入一種全新的忘我境界中。
冥想過程中的腦波會變得安定,心情逐漸變得平和,全身肌肉變得放鬆,而體內的嗎啡、多巴胺等激素的分泌反而越來越活躍,因此人體的免疫力會逐漸加強。還有,冥想過程中我們會不知不覺地改善平時不好的性格和行為,讓自己更客觀、更安定,而且記憶力、思考力、創造力都會有所提高。成功的冥想能夠清除腦子裡所有分散精神的東西,包括緊張、不舒服、煩惱、疼痛和恐懼的根源。冥想的支持者說,長久的冥想能夠產生更高的警覺、更成熟的心智、更敏感的知覺。
冥想是一種感受,是由心靈的作用去影響身體,使其得到益處的健康生活方式,是一種對生命「悟」的過程!
冥想,並非坐在一個地方才能冥想,也不一定需要閉上眼睛。冥想,是一種境界,而不是一種方式。將身體安頓於一種平穩、寧靜、舒適的姿勢之中,然後將意識集中導向無限的本體之中。聆聽身、心的竊竊私語,就能使你自己瞭解你體內發生的事情。
一個人在這個時候想的東西,或許可以讓一個人品味出人生、生活的真諦。在這樣做的過程中,可使人處於一種「平和、領悟、安詳」的境界。
冥想就是充分緩解身體和心靈的緊張,沒有任何感情波動,靜靜觀察心靈深處的變化,繼而感知變化,讓自己完全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深切感受到心靈深處的平和與安定。冥想的第一階段是將心靈集中到一處,讓自己保持鎮定狀態,不為外界的刺激而動搖。第二階段是心靈逐漸變得平穩,繼而感受到純粹和明朗。最後,心靈完全失去主觀與客觀的對立感,進入渾然忘我的狀態,和宇宙合而為一。
冥想所需時間不長,對場地也沒有太多特別要求,是適合都市上班族的很好的修養身心的方法。
3.冥想可以改造我們的大腦
冥想不但有助於集中注意力和控制日常生活中的負面情緒,科學家研究還發現,長期的冥想練習也可讓大腦產生結構性改變。冥想不僅僅能使人感覺舒暢,心情平和,還可以改善人的腦結構,達到健腦作用。研究人員為了弄清冥想的大腦機制,使用了核磁共振設備,他們用這種技術掃描了十五名慣於冥想者的大腦,然後將掃描結果同另外十五名普通人的大腦進行比較。他們發現,冥想者的大腦皮層在一些地方比普通人更厚。
有規律的冥想,可以調節大腦神經,讓處於壓力下的大腦得到放鬆。因此,冥想者比一般人更容易達到平靜而快樂的狀態。一些大腦神經系統專家利用複雜的成像技術做測試,得出的結論更是讓人振奮:在深度冥想中,大腦如同身體一樣會經歷微妙的變化,冥想可以訓練頭腦,重新改造大腦。
長期的冥想練習可以增加神經元的同步激發,以及增加注射疫苗之後血液中的抗體濃度。許多神經科學研究指出,當我們持續練習與長期運用某些認知技能,比如記憶、注意力、視覺搜尋或語言學習,會增加神經元突觸的聯結、造成神經回路的改變,而大腦中與這些認知功能相對應的區域也有較大的體積。
日本就有心理學家在研究冥想中的僧侶時發現:進入冥想之後,人體的腦波會自動調整呈現α波狀態,右腦變得更為活躍,整個人逐漸和宇宙能量接觸,直覺和第六感變得更加敏銳。由於宇宙本身充滿了各種能量射線,冥想中的人更容易接受由這些能量波動形成的訊息,進而獲得神秘的力量,將大腦調整到更高頻率。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英國科學家布萊恩.約瑟夫,就習慣用冥想來解決平常研究中遇到的難題,他聲稱:「冥想開啟的直覺能幫助我獲得發明的啟示。」
這種說法雖然有些神秘,但科學家一致確認,在冥想的時候,大腦新皮質休整,舊皮質變得活躍,潛意識能力得到提高。進入冥想狀態後,人體的生理活動變得緩慢,大腦出現有規律的腦電波活動,想像力、創造力與靈感便會源源不斷地湧出,對於事物的判斷力、理解力都會大幅提升,同時身心會產生安定、愉快、心曠神怡的感覺,右腦能力因而得到增強。
著名的大腦科學專家春山茂雄認為,冥想力達到極點時就可以變成實際行動。美國一所大學還專門設有這樣的機構,對剛入學的大學生進行沉思冥想訓練,並把掌握這種方法作為學生開始學習教學內容的先決條件。這個學校學生的智力及學業成績在全國是一流的。事實證明,凡是採用這種訓練方法的學校,學生大半不存在打架鬥毆等不良行為。
該大學的校長主張把沉思冥想訓練貫穿於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教育以至人的一生中。因為這是一種不用任何輔助儀器,而且任何人都能學會的自然而簡單的方法。透過這種訓練可以開發人的第四意識,使任何人都能達到智力飛躍的目的。現代科學技術已經證明,進行沉思冥想訓練過的人腦內活性物質激素含量都大為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