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從台大醫院的第一例ECMO(1994-08-11),經過第一版的「ECMO手冊」(2006-03-01),到今年要出版第二版的「ECMO手冊」,超過二十個年頭已經過去了。ECMO在台大醫院的發展,事實上就是整個台大外科加護病房的歷史縮影。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ECMO如此的普遍;以人口比例計算,台灣絕對是世界上ECMO使用最多的國家,這是一種「台灣奇蹟」。至於ECMO引發的議題,受媒體關注的程度,則是另一種「台灣奇蹟」。台大ECMO團隊則是這個「台灣奇蹟」的開創者和最重要的推動者。
回想過去二十年,ECMO技術員從一個人到今天的七人團隊,這些人既無高深學歷,也無顯赫背景,卻建立了這個台灣奇蹟,所倚靠的只是一種「專注」的精神和達人文化。過去二十幾年超過二千個病例,每一例都有檢討報告,為何成功?為何失敗?都有詳細的討論。一個抗凝血劑如何監測的問題,就整整討論了二年,作了無數次的測試、計算、比對,最後才定案。可說整個ECMO團隊無時無刻都在思索如何可以作得更好?討論後的結果寫成標準作業程序(SOP),徹底執行,遇到問題,再檢討再修改SOP。這種認真負責追求極限的文化,也表現在這個團隊成員不戴手錶的「企業文化」,因為只有上班時間,沒有下班時間,所以就不需戴手錶了。反正上班以後,就一直工作到全部作完為止,所以何必知道時間?因此不必戴手錶了。台大ECMO團隊的成功,並非依靠大量資金、人力推砌出來,也不需特殊資源、專利、高科技等等,只憑幾個人歷時二十年的「專注」而達到世界級的水準,這個成功的範例應是台灣這種資源缺乏的國家,發展產業的一種啟示。
台大ECMO近幾年的發展,在臨床方面,已擴及其他體外維生系統,不只限於急性心、肺衰竭,也包括急性腎衰竭、急性肝衰竭、敗血症…等。在基礎醫學方面,透過自由基,代謝體學的研究,開始探索生死之謎?為何有的病人可僥倖救回來,有的在裝置ECMO之後,仍然回天乏術。究竟「生」與「死」的界限何在?決定生死方向的機制為何?也因為處於生死一線之間,讓我們開始關注「善終」、「倫理」各項議題。急重症安寧照護在台灣的發展,也是起於台大ECMO團隊。當生命真的窮盡科技之力也無法挽回時,如何作到「善終」而使生死兩無遺憾。這些生死議題也帶動了醫學倫理學在台大醫學校區的發展。2011年初,台灣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再次修訂,允許在某些條件下,撤除維生系統讓病人往生。也是台大ECMO團隊在各種場合,協助立法而成功的。
台大ECMO的發展,不只專注於科技的進步,也涉及社會議題,更注意到人性關懷,是我最感欣慰之事。展望未來,ECMO能夠均衡的發展,既重「科技」,也重「人文」,作到所謂「人性化的高科技」應是本人最期望的。謹以此為再版序,自勉勉人。
柯文哲 謹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