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版作者序
一九四五年,那場大戰的末期,日本全土遭到了空襲。以東京為首的幾個大都市化為焦土。
在那段記憶仍舊栩栩如生的一九五四年,東京再次遭到火焰包圍。高達五十公尺的大怪獸在大銀幕登場,口吐炙熱光線地蹂躪了東京。那是真實到令當時的日本人不得不聯想到九年前的慘劇的畫面。
電影《哥吉拉》在日本和全世界都大受歡迎,拍攝了許多續集。除了哥吉拉之外,還有其他許多怪獸在大銀幕登場,暴龍、拉頓、摩斯拉、王者基多拉……等等。
一九六六年,怪獸也開始出現在電視上。這一年開始播出的《超異象之謎》(ウルトラQ)、《超人力霸王》獲得了高收視率,在日本引發怪獸風潮。《超人力霸王》系列到二十一世紀的現在也一直播出新的內容。
雖然在這些作品中,怪獸是令人恐懼的存在,但是對現實生活中的日本人而言,卻是活躍了半世紀,讓我們充滿感情的存在。將哥吉拉、卡美拉等等怪獸改頭換面成可愛模樣的販賣方式,非常稀鬆平常。
一九五六年出生的我,就是在這般獨特的「怪獸文化」中長大成人。
這樣的「怪獸文化」也普及到海外。如同各位所知,近年的好萊塢也出現了《科洛弗檔案》、《環太平洋》這類的怪獸電影。
不只是電視、電影,我也希望能以小說的型態來表現,令日本足以向世界誇耀的怪獸文化和怪獸的魅力,這是我創作《MM9》的初衷。
《MM9》的舞台雖然和我們的世界很類似,但就像《超異象之謎》、《超人力霸王》的世界一樣,是個怪獸頻繁出現的世界。這個世界的人們,自古以來就將怪獸的存在視為常識,是和地震、颱風、海嘯一樣的自然災害。因此也存在著專們對付怪獸的團隊。
這是描寫這種世界――也就是日本心中的「另一個日本」的故事。
山本 弘
推薦序
這是一個我們小時候常常聽過的故事:大怪獸突然現身,把整個城市破壞成一片廢墟;當傳統軍隊束手無策時,特殊部隊帶著超科學兵器,帥氣地現身迎戰。在怪獸電影裡他們可能撐不了太久,但如果是超人力霸王的話,他們能發揮的空間就多了一些,至少可以撐到超人登場,或者在超人快落敗時幫個一把。不過就算打贏了,下次還是會有新怪獸前來挑戰,因為真正吸引我們的,始終都是怪獸。牠們來自我們去不了的未知地帶,有著驚人的身長體重,在各種奇異的外表下,往往還有一兩招超越常理的特殊能力。
我們不只聽著這種故事長大,還會忍不住自己學著寫。我們先是在怪獸百科和設定集裡,尋找牠們的詳細資料,像是身長幾百公尺、體重幾萬噸、來自某某島的海域、武器是某某光束、弱點在身體某處......接著,我們也開始學書上那樣,替自己的想像怪獸編資料,寫出自己的怪獸百科,或者怪獸故事。我們成了怪獸世界的創造者,也變成了怪獸科學家,偶爾可以化身特殊部隊的戰鬥員,和自己想像的怪獸正面對決。
有些怪獸迷就是這樣,故事寫了太多,到長大還停不下來。或許山本弘的怪獸小說《MM9》,也是這樣誕生的吧?在他想像的怪獸故事中,世界與當今差異不大,但怪獸卻遍布全球,其中又以日本為甚。各種不同大小、類型、習性的怪獸頻繁出沒,成為一般民眾難以避免的日常災害。然而,這世界裡只有跟現實一樣的兵器,沒辦法靠超科學或超人來打敗怪獸。人類只能用最一般的方法來處理怪獸:發現怪獸、鑑定怪獸等級、擬訂策略,交給其他單位來應付善後。簡直就像是颱風登陸時的防災措施一樣。
的確,山本弘筆下對抗怪獸的組織「氣特對」,名字雖然像《超人力霸王》的「科特隊」(科學特搜隊)一樣響亮,但又長又土的全名「氣象廳特異生物對策部」卻表明了它在故事中的尷尬地位。它隸屬日本氣象廳,本身沒有對付怪獸的武力或特殊科技,連調動人力資源的權限也沒多大;它比較像一個偵查分析單位,做的事就像怪獸迷一樣──聽說哪裡有怪獸,趕快衝到現場,然後調查牠的身長、體重、類型、弱點,用體型規模把牠換算成有如地震、從0到9的「怪獸規模」(monster magnitude,簡稱MM),並像颱風一樣命名;但真要擊退怪獸,還是只能請自衛隊出來面對。
聽起來不怎麼刺激的工作程序,實際做起來卻是困難重重。怪獸的本體可能和推測的截然不同,光判定MM是多少就一團亂;怪獸出現了要往哪走、可能對哪裡造成災害,一錯下去就是成千上百條人命;怪獸就算可以解決,也不代表就能不顧後果地打爆牠;處在政府體制內的氣特對,除了怪獸還要應付官僚體系的各種推拖損耗,外加軍方、大眾、媒體以及其他勢力的為難;更重要的,第一線面對怪獸的氣特對成員,真能在情感上把這些生命當成純粹的天然災害嗎?
《MM9》最好看的,就在於困難出乎意料,解決的方式也令人出奇。怪獸總在搜查中慢慢揭露面貌,當人們以為掌控一切時才現出預料外的真面目,讓每一篇小說不到最後都猜不出如何收尾。但故事要好看也不能只靠怪獸,還要有人物適當地引導觀點才行。氣特對不是戰鬥單位,也因此不用拘泥於戰鬥視角;他們可以從旁描述整個迎戰怪獸的大局,有時又能深入現場,卻因沒有武器而格外驚險。我們可以從他們和其他單位的合作出擊,來體驗全面迎戰怪獸的格局;但到了武力解決不了困難時,又可以看到氣特對隊員的靈機一動如何出奇制勝。不論是想看大規模的軍事場面,還是個人的近距離冒險,或者作戰背後的運籌帷幄,《MM9》都有不錯的描寫,而那背後需要的是對現實中各種組織、制度、武器、地形空間的充分認識,對於怪獸小說來說,這甚至比發想怪獸的創意還要來得珍貴。
讀起《MM9》,就像重溫童年初見怪獸電影時,那種摸不清怪獸有多少本事,也看不出人類如何逃過劫難的懸疑過程;充滿臨場感的描述,讓人彷彿置身這些電影中,隨著氣特對一起挑戰怪獸,度過一篇又一篇的生死危機。作者全面設想了一群普通人必須挺身面對怪獸的現實世界,詳實描繪社會每一個零件在怪獸危機中的行動,並讓故事的起伏轉折埋藏其中。
同時,身為一個怪獸迷,又彷彿能從《MM9》的角色中看見自己的模樣。氣特對固然是防災組織,但內部氣氛卻有一種怪獸迷的趣味;他們像一群長期被誤解的重度阿宅,對怪獸充滿執著,卻難以讓大眾理解他們的熱情與專精;他們也像對設定有偏執的怪獸迷,整天追求怪獸的各種正確資料,不停煩惱著怪獸要取什麼名字,才能讓大家認可也讓自己滿意。
而在小說中安插的一些歷史事件,更能看出怪獸迷埋藏的熱情。在氣特對成員的討論中,三不五時就會提及一些過去的怪獸出沒案例。喜歡怪獸電影的人,應該馬上就能從年份和描述,聯想到一連串真實作品;例如「一九五三年,因為北極圈內的核子試驗的影響出現的MM5爬蟲類型怪獸雷」,想必來自該年由雷˙哈利豪森(Ray Harryhausen)執導特效的《海底兩萬潯的怪獸》(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從紐幾內亞走私進來的蛋白石,其實是怪獸蛋」和「追著當時在萬博展出的復活島石像,從一萬兩千公里遠的南太平洋游了過來」則都是卡美拉系列電影的情節。
小說中除了這種樂趣留給怪獸迷一一比對外,有些事件卻是對應著真正發生過的天災人禍。一九五七年在內華達沙漠真正出現的,不是史上最大的巨人,而是美國境內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氫彈試爆。一九二三年的怪獸災害雖然有著哥吉拉的情節,卻很難不從年份和死亡人數聯想到關東大震災。更不用說在地下鐵造成災難的Z神靈會,對於日本人來說,恐怕沒有比一九九五年地下鐵沙林毒氣事件更恐怖而純然的人禍了。災難從古至今都是孕育怪獸的溫床,而日本也確實如小說所暗示,因其天然人文因素而成為怪獸叢生,也就是災害頻傳的列島。因此,在這島上對抗怪獸的不能只有超級英雄,更要有踏實的凡人;面對眾多季節性、隨機性的大小怪獸頻繁入侵,氣特對成員那種身經百戰卻處之泰然的樸實氣息,反而更體現了日本人面對災害時,在日常中養成的紮實與堅韌。
但這種掉書袋般的史實穿插,會不會阻礙劇情?很意外地,作者最終為解開故事謎題而提出的理論,居然巧妙地讓這些外在資訊成為理論的一種證明方式。在佩服作者為此特地下的工夫之餘,為了不損及閱讀樂趣,這個別出心裁的安排,就讓讀者自己來品味吧。
唐澄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