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未來賈伯斯需要的觀看力!
面對不確定未來,這樣看,練出孩子的靈活腦、創意眼
˙6-10分鐘讀畫術,練出孩子的創造力、觀察力、專注力、思考力
˙學校不教的觀看力,成為未來賈伯斯需要的好眼力
˙沒條理、沒創意、死讀書,孩子注定輸在起跑點
˙「看」得見的思考,讓人看得不一樣、想得更靈活
˙美國藝術教育革命之作,哈佛「零計畫」多元智能奠基大作
˙看畫10分鐘,是有效的思考練習,更是最簡單的藝術觀賞之道
你是否常常抱怨孩子想事情囫圇吞棗,腦子不夠靈活?對於所學的內容,不好好消化?遇到問題,總是後知後覺,只會心慌,理不出頭緒?為什麼明明花了這麼多時間學數理,思考起來還是掉漆、沒條理?「全美教育進步評鑑」發現孩子對於學習內容,通常不花腦筋好好理解。聰明的人,雖然IQ高,但這只代表他對於熟悉的情況可能有很好的判斷,當情況改變,超乎經驗外,思考力往往就遇到瓶頸。邏輯思考有什麼限制?什麼才是未來競爭的關鍵實力?
四十多年來,出身數學系的大衛˙柏金斯一直關心著創造力和思考力的連結。他發現啟動感性和理性的有效方法,原來就在「看藝術」!藝術充滿了人的七情六慾,如同日常生活的縮影,充滿着弦外之音,等待我們抽絲剝繭,找出真相。看藝術有什麼好處?為什麼藝術能途破邏輯盲點,讓思考從A到A+?藝術沒有標準答案,觀看藝術時會動用我們理性和感性的所有能量,作者提出「10分鐘讀畫術」,從梵谷的「星夜」到現代藝術,引導孩子透過徹底的觀看,導引出個人的創造力,並佐以日常生活實例說明,將這套思考方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在誘發創造力的同時,更培養孩子面對問題時不可或缺的觀察力和解決力。
本書由美國提倡藝術教育最知名的蓋提美術館規劃出版,作者大衛.柏金斯 (David Perkins) 為美國當代最傑出的藝術教育學家,與另一位台灣熟悉的霍華.嘉德納(Howard Gardner)同為哈佛教育研究所「零計畫」(Project Zero)的負責人。多年來兩人致力於開發個人理性與感性的多樣才華。這一套重視兒童創造力與學習力的教育方式,如今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
【陪孩子一起,學會6-10分鐘讀畫術】
第一分鐘:把時間交給眼睛
第二分鐘:多花時間看,讓問題浮現
第三分鐘:浮現更多感覺
第四分鐘:尋找驚奇
第五分鐘:尋找動作
第六分鐘:找出作品的主題和個性
【看藝術的9大重點】
1、有沒有看不懂的地方
2、那些地方讓你驚奇
3、人如作品,藝術家可能是什麼樣的個性,作品有什麼調性?
4、藝術家有留下什麼訊息嗎
5、找出生動的動作
6、猜猜作品的時間或空間
7、想想作品中的文化和歷史的關聯
8、找出空間和虛空間
9、找出作品中特殊的技術
【藝術適合練習思考的原因:】
藝術可以讓飄浮的感覺停泊鎖定。在我們思考、談論和學習的時候,有個實質的物體可以聚焦。這是藝術與生俱來的本質,你可以採用原作或複製品。
藝術可以隨時進入。同樣的,藝術作品的存在,可讓你隨時觀看、凝視、或從另一個角度觀察,藉此檢視各種論點,或探尋新的想法。
藝術可以讓人專注投入。藝術品的創作目的就是要吸引觀看者的注意力,讓他們久久難忘。這種特質可以讓觀看者反覆思索作品的意義。
藝術可以培養稟性氛圍。我們的目標是培養思考稟性,也就是寬廣的態度、傾向和思考習性。藝術往往會產生一種氛圍,有助於強化我們的思考稟性。
藝術可以促進廣泛的認知能力。雖然習慣上,我們總以為藝術主要是一種視覺現象,但是以深思熟慮的方式觀看藝術,卻需要動員各式各樣的認知能力──視覺處理、分析思考、提出問題、驗證假設、語言推理等等。
藝術可以建構多元連結。藝術往往容許豐富的連結性,並鼓勵多元串接,包括社會的論題、哲學的謎團、形式結構的特色、個人的憂慮和洞見,以及歷史的模式等等。
※原書名《看藝術學思考:看得不一樣、想得更靈活的創意思考技術》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大衛.柏金斯(David Perkins)
柏金斯於1970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數學和人工智慧博士學位。他是哈佛教育研究所零計畫創辦人。這個計畫最先是以藝術方面的心理學和哲學研究為主,現在則包羅人文和科學領域的認知發展和認知技巧。
柏金斯自1971年以來,就一直擔任零計畫共同指導人。他主持藝術、科學和日常生活等領域在理解、創造力、解決問題和推理教學等的長期研究和發展計畫,也曾開發教材,協助教師整合配合主題講授的思考教學,並主持同樣主題的電視教學,並在委內瑞拉及美國負責教導思想技巧的課程,還主持建立思考稟性的計畫,以及建立思考稟性,及另一在南美弱勢族群中培養數學理解力的計畫,此外他還主持多個計畫,開發多種題材。
他對創造力的研究最後成書《大腦的傑作》(1981年),另外他還著有《思考的教學》(1985年與Raymond Nickerson和 Edward Smith合著)、《以知識為設計》(1986年)、《教導思考:議題與方法》(1989年,與Robert Swartz合著),以及《智慧型學校》(1992年)。
譯者簡介:
譯者簡介
莊靖
台大外文系畢,印地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譯有《裝扮的法則》、《愛上萊特》、《世界既簡單又複雜》、《建築變形記》等書。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未來在等待的思考力
「美即真,真即美,──那是你在世上所知道的一切,也是你只需知道的一切。」
──濟慈(John Keats),〈希臘古甕頌〉(Ode on a Grecian Urn)
噢!得了。又是那種文謅謅的誇張句子,只有詩人才受得了。不過這回,濟慈倒是說到重點了。我們人類的確是在視覺表現上作了不少投資。
【一直存在的視覺活力】
千萬年前,生活在法國南部拉斯科(Lascaux)地方的遠古人類,雖然得在肉食猛獸的利齒尖牙之下保命求活,卻還不嫌麻煩的在洞穴牆壁上把那些動物畫了下來。今天的年輕人也一樣,總有閒工夫在地鐵站的牆壁上恣意塗鴉。
這些地鐵的牆壁上,同時也掛了藝術性和技巧性稍微好一點的作品,那就是廣告。這些狡猾的設計是用來激發你的購買慾,好把你送進菸草店或雪佛蘭汽車經銷處。在位置更崇高一點的地方,社會甚至蓋了一些廟堂來滿足人類對於視覺形式的愛好,這種廟堂稱為美術館,邀請大眾進去看個夠。
花時間來製作視覺表現以及享受視覺表現,可說是人類根深柢固的特性。自然中心2樓的觀景台,視野良好,是賞鳥最好的地點。事實上,差不多所有文化都有某種形式的藝術展現,或是視覺裝飾。從汽車上的疾速條紋,到我那雙耐吉新運動鞋的酷炫色彩,凡是人類製造的東西,總會帶有某種視覺上的象徵意義。我的耐吉球鞋看起來比我更像隨時做好準備,馬上可以飛快奔馳:我的腳追不上我的鞋!
這種充滿視覺活力的物品可不是今日現代才有的新發明。比方說,這是一艘船的船首木雕,來自印度尼西亞的塔寧巴群島(Tanimbar Islands),在新幾內亞島西邊一點點。這個船首雕刻讓船隻整個生動起來,就像我的耐吉一樣,隨時準備出門上路。船首底部有一隻雄糾糾氣昂昂的公雞,
牠是積極與活力的象徵,雞的兩腳之間有兩條魚游來游去。公雞的尾部有些羽毛向上飛挺,翻捲成精細繁複的蔓藤花紋。頸部的位置則伸展出渦旋圖形,暗示著海浪滾滾。下面這兩行塔寧巴文,讓我們對它的意義又多知道了一些:
Mami yaru o wean manut lamera o.
Nalili vulun masa wean lera fanin o.
我們的船呀,就像隻大公雞呀,
牠那身金色羽毛,就像太陽的光芒呀。
文化把視覺表現轉化成各式各樣的用途,不只是描繪乘風破浪的旅程,也包括宣傳或宗教等等功能。還有些文化會讓藝術完全「為藝術而藝術」,像我們的文化就是。總而言之,在任何時代和任何人的生命中,視覺表現都是我們文化中極為顯而易見的一部分。
【學校不教的視覺思考力】
話雖如此,但是我們的學校教育習慣,卻是和濟慈古甕的「美即真,真即美」相去甚遠。至於一般的正常課程,更幾乎是背道而馳。學校最關心的是灌輸真理,它們對於美,或說古往今來其他的藝術表現層面,做的真是少之又少。學生頂多是拿些漿糊或火雞形狀的印刷模板,做一些像是工藝之類的東西。不過想想,校長、教育官員或政策制訂者,其實也很為難,就算他們對藝術有些喜好,也不得不哀嘆:「我能怎麼辦呢?」「學生家長不斷在背後逼迫我,要我提高數學和閱讀成績。哪裡有什麼提倡藝術的呼聲?根本沒有。沒人在乎這個。」
我們當然應該在乎。因為不管是在我們自己的文化內部或是綜觀其他文化,我們都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認定,視覺表現是放諸四海共有的現象,而且它具有傳達資訊、促進思考和激發情感的力量。然而,光是苦口婆心地的說,我們應該要關心藝術,基本上是沒什麼用的,大家還是不會照做。於是,問題來了:假使人們認為視覺表現本身的價值還沒重要到應該在學校開班授課,那麼,我們還有什麼額外理由可以支持這個論點呢?
【看藝術讓你想得更徹底】
這本書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寫的。它有兩個主旨:
一、看藝術幫助我們想得徹底――藝術不只要「看一眼」,更要「想徹底」。塔寧巴船的船首雕刻需要我們長時間注視,動腦子注視,才有辦法了解它的訊息,品味它的優美,不能只是匆匆一瞥。
二、看藝術是練習思考的最佳工具――用深思熟慮的方式觀看藝術,還有一項工具價值。它給了我們一個絕妙的舞台,來發展更深入的思考方式,開發所謂「智力的藝術」。我們可以透過「深思熟慮的觀看」(thoughtful looking)來欣賞塔寧巴船的船首雕刻,以及其他許多物品,藉此學會更加善用我們的大腦。因此,「看藝術學思考」具有雙重意義:一、觀看時必須徹底思考,二、深思熟慮的觀看是改進思考能力的一種方式。
這本書著重的是觀眾的角色,也就是「藝術欣賞」這方面,雖然如此,但值得一提的是,「深思熟慮的觀看」對藝術家來說也同樣重要。畢竟,藝術家和工匠都必須一邊工作一邊觀看自己正在創作的作品,以確保它們是自己原先構想的模樣,或是去研究該怎樣把它們發展成最後想要的模樣。
不過,由於大多數人在藝術這個領域裡扮演的都是觀眾的角色,而非藝術家或工匠,所以為了配合大多數人的需要,本書的重點就落在觀眾這方面。
如果大家都能深思熟慮的觀看藝術,一定可以大大增進人們對藝術的體驗和了解。
【大家都在問:如何改善學生的思考力】
不過,這和促進思考能力有什麼關係呢?學生必須提升思考能力,這是大家有志一同的想法。過去二十年來,改善學生的思考能力已成為教育界和家長們狂熱追求的目標。這麼做可是具有充足的理由,因為諸如「全美教育進步評鑑」(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之類的測驗已經證明,學生對於所學的內容,通常都沒花腦子好好思考。2 但是,這關藝術什麼事啊?且讓我把理由簡單陳述如下。
在處理固定不變的例行公事時,大多數人只要靠直覺就可以表現得非常聰明。他們之所以能夠駕輕就熟,是因為他們早就學會各種方法來處理這些事情,那種學習方式,很像你剛到一座新城市時怎麼學會摸清門路。不幸的是,只要碰到比較新奇和比較難以捉摸的情況出現,我們這種應付例行公事的理解力立刻就會破功。
這種日常性的思考習慣,一旦遇上微妙複雜的新狀況,就會顯得左支右絀、僵硬刻板、不夠周延,又缺乏章法。想要擁有更棒的思考能力,平時就需要多投入,花更多時間思考,並用更廣博、更冒險、更清楚和更有條理的方式想事情,進而發展出一套思考策略。
那麼,要怎樣才能做到這點呢?一般而言,開發思考能力的標準做法,都把重點擺在如何培養思考策略,以及怎樣按部就班想事情等等。問題是,學習者通常會覺得這類思考策略很不自然,學起來很枯燥。所以,這類方法雖然在技術上確實很有幫助,但是卻無法引發學習者的熱忱,沒辦法讓他們全心投入。
這就是我為什麼要寫這本書的原因。我認為,觀賞藝術這件事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情境,特別適合用來培養人們的思考稟性(disposition)。所謂的稟性,是一種可以感受到的性向、意願和熱忱。思考策略當然也很重要,不過相較之下,稟性才是真正的啟動關鍵,可以幫助學習者動用腦力。
藝術可以自然而然地協助我們思考。觀看藝術就像是一場邀請,一種誘惑,鼓勵我們去動用思考稟性,因為我們得全神貫注,專心思考,才能發現藝術作品所展現的內容,以及想要傳達的訊息,而就在我們這麼做的同時,我們的思考能力也跟著往上提升。除此之外,藝術作品也和社會、個人以及生活中的其他層面息息相關,並具有強烈的情感暗示。因此,觀賞藝術可以培養非常基本的思考稟性,而且效果遠勝過其他方法。
【藝術有什麼特異功能?】
這裡特別強調藝術,好像它有什麼特異功能似的。不是任何科目都需要智力嗎?為什麼單單對藝術情有獨鍾?為什麼不選擇汽車機械學?或是量子力學?
問題問得很好。利用汽車機械學或量子力學的脈絡,當然也能培養出良好的思考稟性。事實上,任何程度的任何學科,都可以培養出良好的思考稟性。而且我認為,在各級學校的所有學科教育中,都應該把一般性的思考和不同學科所需要的特殊思考納入標準課程。不過,有些學科確實比其他學科更適合培養思考稟性。而藝術正是一門特別具有支持性的學科。
因為藝術具有以下這些特質,所以能發揮這樣的功效。這裡我只打算簡單說明一下,等到最後一章再來詳細解釋。
【藝術適合練習思考的原因:】
※ 藝術可以讓飄浮的感覺停泊鎖定。在我們思考、談論和學習的時候,有個實質的物體可以聚焦將會很有幫助。而這正是藝術與生俱來的本質,你可以採用原作或複製品,例如塔寧巴船首飾板的照片。
※藝術可以隨時進入。同樣的,藝術作品的存在,可讓你隨時觀看、凝視、或從另一個角度觀察,藉此檢視各種論點,或探尋新的想法。回頭看一下那個船首雕刻,你現在看出什麼新東西了嗎?
※藝術可以讓人專注投入。藝術品的創作目的就是要吸引觀看者的注意力,讓他們久久難忘。這種特質可以讓觀看者反覆思索作品的意義。你可以在船首雕刻的渦旋圖案裡花上很長的時間。
※藝術可以培養稟性氛圍。前面已經強調過,我們的目標是培養思考稟性,也就是寬廣的態度、傾向和思考習性。藝術往往會產生一種氛圍,有助於強化我們的思考稟性。例如,「我們的船呀,就像隻大公雞呀,牠那身金色羽毛,就像太陽的光芒呀。」
※藝術可以促進廣泛的認知能力。雖然習慣上,我們總以為藝術主要是一種視覺現象,但是以深思熟慮的方式觀看藝術,卻需要動員各式各樣的認知能力――視覺處理、分析思考、提出問題、驗證假設、語言推理等等。公雞腳下的魚代表什麼?那會是鯊魚嗎?
※藝術可以建構多元連結。藝術往往容許豐富的連結性,並鼓勵多元串接,包括社會的論題、哲學的謎團、形式結構的特色、個人的憂慮和洞見,以及歷史的模式等等。例如,我們可以把船首雕刻和塔寧巴文化連結起來,藉此進一步了解其中的意含。
從這些簡單的條列中,或許已經可以看出藝術的特別之處。我們很少有機會可以在吸引感官又包含多種認知的動人物體前面進行學習,這類物體不但能連結到人生的許多層面,還可以維持我們的注意力。藝術就是這樣一種難得的機會。大家可千萬不要錯過啊!
【看到不表示看懂】
至於藝術和思考之間的關聯,可能會教你大吃一驚。我們面對藝術品時,常會陷入一種不自覺的習慣,那就是「看了就懂了」。我們用眼睛看,一眼就看見有什麼可看的東西,或自以為我們看見應該看的東西。然後我們決定自己喜歡或不喜歡它。就這樣。沒了。不過,如果你想真正看懂藝術,這樣可是不成的,你還需要多花點心力才行。
關於這點,紐約現代美術館的前教育長葉納維(Philip Yenawine)曾經這樣說過:……別以為藝術只是美麗的事物,只適合用來擺設布置,或很容易看懂。藝術最令人滿意的功能,是它可以讓我們練習動腦。藝術作品以它的主題、風格、材質和技巧,圈畫出某個明確的範圍,讓我們在其中探索、沉思,觀察、分析。我們找出它的曖昧不明之處,然後展開一場揣測和闡釋的遊戲。
Q :學藝術有什麼好處?
A :相較其他學科,藝術更能促進一個人的思考、傳遞資訊和激發情感的能力。
Q :為什麼學校不關心藝術?
A :多數家長不了解藝術的好處,不理解視覺力在當前環境對一個人發展的影響,以為只有數理,才是決定孩子未來競爭力的關鍵。
Q :「思考」跟「藝術」有什麼關係?
A :觀看藝術時必須徹底思考,深思熟慮的觀看幫助我們改進思考能力,讓我們學會更加善用大腦。
Q :過去的思考方式出了什麼問題?
A :過去的思考方式只能幫助我們處理固定不變的例行公事。不幸的是,現在的環境詭譎多變,只要碰到新奇和難以捉摸的情況出現,我們這種應付例行公事的理解力就會立刻破功。
Q :為什麼藝術能讓思考從A到A+?
A :藝術可以自然而然地協助我們思考。觀看藝術就像是一場邀請,一種誘惑,鼓勵我們全神貫注,專心思考,如此才能發現藝術品所展現的內容,以及想要傳達的訊息,效果遠勝過其他方法。
Q :為什麼不是量子力學,而是藝術呢?
A :任何學科都可以培養出良好的思考力。不過,因為藝術品本來就是讓人觀看的,所以特別容易聚焦,邊看邊想時,會動用我們各式各樣的認知能力,還能連結到人生層面。所以確實比其他學科更適合練習思考。
Q :誰需要看藝術學思考?
A :想要善用眼睛和大腦的一般人、學校工作人員、學生及老師。
第一章 未來在等待的思考力
「美即真,真即美,──那是你在世上所知道的一切,也是你只需知道的一切。」
──濟慈(John Keats),〈希臘古甕頌〉(Ode on a Grecian Urn)
噢!得了。又是那種文謅謅的誇張句子,只有詩人才受得了。不過這回,濟慈倒是說到重點了。我們人類的確是在視覺表現上作了不少投資。
【一直存在的視覺活力】
千萬年前,生活在法國南部拉斯科(Lascaux)地方的遠古人類,雖然得在肉食猛獸的利齒尖牙之下保命求活,卻還不嫌麻煩的在洞穴牆壁上把那些動物畫了下來。今天的年輕人也一樣,總有閒工夫在地鐵站...
目錄
導讀
「看」得見的思考 袁汝儀
前言
藝術的價值
看藝術的好處
第一章 未來在等待的思考力
第二章 聰明眼睛「看」出你的天才
第三章 眼睛看不見的挑戰
第四章 智力的陷阱
6-10分鐘看藝術
第五章 多花時間看
第六章 看得不一樣、想得更靈活
第七章 以廣博冒險的方式觀看
第八章 看得有條理、有方向
第九章 看藝術學思考
導讀
「看」得見的思考 袁汝儀
前言
藝術的價值
看藝術的好處
第一章 未來在等待的思考力
第二章 聰明眼睛「看」出你的天才
第三章 眼睛看不見的挑戰
第四章 智力的陷阱
6-10分鐘看藝術
第五章 多花時間看
第六章 看得不一樣、想得更靈活
第七章 以廣博冒險的方式觀看
第八章 看得有條理、有方向
第九章 看藝術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