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一
給設計者的建築語言
歷年來美國建築專業界對各大建築系的評比中,五年制大學部的康乃爾建築系永遠排名前五大,與哈佛、耶魯等碩士班齊名,證明了康大建築系的教學確有其獨到之處。本書的兩位作者正是康大畢業生,加總在康大執教六十年,是其設計教育的核心人物。就我與兩位作者和其建築系師生的接觸中,深刻體認到康大的特色是「就建築談建築」,「就圖形談設計」,所有討論皆有所本。不論建築案例分析、個人設計概念陳述,都能轉化成可討論的圖形或模型,一步步向具體設計發展。其建築理論深沉而不浮誇,層次豐富,從圖形啟始引伸到環境、歷史和文化、社會,不空談,無個人夢囈。師生長時間投入設計課程,對成果品質要求極高,但高品質其實沒有具體標準,全來自系的傳統,師生皆知。
康大建築系的教學有著極深的「現代建築」底薀,對現代建築作品了解精闢,可透析這些作品圖形背後的多層次內涵(有一段時間康大學生出手畫平面都像極了小柯比意,有點走火入魔)。此外,教學上也對以文藝復興為核心的西洋古典建築著墨極深,但教的不是古典形式,而是利用經典作品教建築概念和設計態度,也就是教設計者的建築史,而非史學家的建築史。而柯林.羅(Collin Rowe)豐富的都市設計遺產,也讓康大設計特別重視與環境的連結,不止是實質環境,更包含了人文社會面的討論。
這些獨特的觀點與傳承,造就了康大建築系獨到的設計教學方法,投入大量時間強化學生的設計觀念,從觀念「設計」設計題目,教授有意識地一步步帶領學生從實做中了解(題目)觀念,本書所提的26種語言,正是在康大設計課中一再被討論,並反覆用於圖形中操作。特別一提,作者之一的沃克教授(Val Warke)與我及台灣的淵源。他是我研究所的同班同學,是全班年紀最輕,但設計功力和理論深度卻最強的一位,因此畢業後被哈佛延攬任教,那年他才23歲。之後的四、五年中沃克教授帶著我念書、討論,補足我建築訓練基礎的不足,也引領我了解哈佛(其實是康乃爾)建築教育的理念和做法,墊定我日後教書的基礎。我們更共同合作了幾個建築比圖,成績不錯,大多是他出主意我出苦力。沃克教授可說是我的摯友、良師和事業夥伴。
1988年我們都當上建築系系主任,東海建築系趁著復活節假期邀請沃克和西米區(Andre Simitch)教授夫婦來台講學十天,其目的不單為了學生受教,最重要的是讓老師們學習如何教設計。當時,東海師生強烈地體會到他們對建築教育的熱情,以及對建築設計極其清晰且具條理的觀念,這些特質,相信讀者都可於書中盡覽領會。
張樞(建築師、交通大學建築所兼任教授)
推薦文二
窺看世界、發現世界、創造世界的建築教材工具
在著手設計前,請先行分析兩個案例:柯比意薩伏瓦住宅與庫哈斯波爾多住宅。前者為從事保險業的布爾喬亞業主在巴黎近郊的周末別墅,後者為一位愛書、愛酒、愛生活的出版業巨擘,在一次嚴重車禍癱瘓後,建於玻爾多城邊的療養住宅。表面上兩者具有相當的相似性;兩者的涵構脈絡都是郊區,都以地面為基準,將量體懸空,都與人體在空間中移動的動線有關。不過前者將點、線、面、體虛實幾何表現在三個樓層,構成組織秩序,而後者則懸吊起量體表現力學結構。並請特別注意柯比意如何將他對現代機械的迷戀,進行郵輪-住宅的轉化;庫哈斯如何將業主身體的狀況處理為人體-建築的比喻。也就是說,別忘了注意他們如何以“陌生化”的手法,將他們的設計概念“再現”在建築語言上。“下次設計課前請大家將分析成果提案發表!”
任何學習過建築的人都會熟悉上面那段文字的表達方式。換言之,正如同《建築的語言》兩位作者在序言所引述,尼可拉斯˙佩夫斯納對於建築與建物的分野不見得可以說服所有的人,但是建築人自有一套“奇怪”的說話方式。也許我們在此時,可直接引述英國的文學理論/文化研究大家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在「文學理論導讀」裡的說法(只需將文學兩個字代換成建築):「也許建築可加定義,乃是由於它使用語言的方式奇特……建築轉化和強化了日常〔建築〕語言,有系統地遠離平常的屋子……因為語言具有秩序、韻律和材料性,於是〔建築〕語言著眼於轉向自身,誇示其物質性的存有……」過了三十年,伊格頓仍在《如何閱讀文學》裡劈頭就說(仍請容我將文學一詞解讀為建築) :「研究建築的學生最常犯的錯誤,就是他們直接探求屋舍或房子做了什麼,而忽略了建築用什麼方式來說……閱讀建築時,必須格外警醒,要留意量體、結構、表面、材料、空間、尺度、光影、移動、基準、秩序、幾何(在此我將伊格頓的代換成本書章節主題)……這意味著我們要特別留意建築(語言)的表現方式…當我們提到「建築」作品時,要了解作品說了什麼,必從作品怎麼說這件事入手。」我不厭其煩地引述伊格頓的話,乃是因為,建築界長期以來缺之能夠說明並啟發建築學習者,建築作品怎麼“說”怎麼創作,怎麼設計的書,而這本書的出現彌補了建築學界長久以來的巨大空缺。
四十年來每個建築學習者耳熟能詳,人手必備的教科書不外是程大錦(Francis D.K Ching)博士的《建築:造型、空間與秩序》(1979)。近年來雖有其他理論書籍崛起,例如入門的《建築的法則》(Matthew Federick, 2007),廣闊的「改變建築的100個觀念」(Richard Weston, 2011),以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為基礎的Elements of Architecture: From Form to Place(Pierre von Meiss, 1990/2013),以及建築名家出手示範的《建築教程》(Herman Hertzberger, 1991);但《建築:造型、空間與秩序》一書仍有其無可取代性。究其原因不外是圖說豐富,取材經典,言簡意賅。但以一個投入教學,致力學程並仍對設計創作親力而為的我而言,仍然覺得在這些吸收教材與動手設計之間存在著一片極大的空白。過去在東海建築系與交大建築所修習我基本史論課程及經典案例分析的同學,便會發現在講述完秩序一章後,我加入了幾乎等量或更多的教學內容,如Articulation, Detail以及材料構法與繪圖再現等。
在這網路資訊唾手可得的時代,建築的學習者更容易將資訊當知識,PS(Photoshop)渲染圖當作設計,因此本書的出現不僅對理解建築學科與經典案例具有正面意義,更對創作發想有所啟發,對設計功力有所助益。建築是一門從“做中學”的學科,一個從嘗試錯誤的廢墟中創造一個美麗新世界的行門,所以我們深信建築是可以“學”的。但建築能不能夠被“教”呢?二十五年前,當我的身分以設計師轉為教書匠時,有幸跟本書的兩位作者沃克先生與西米區女士“學”著怎麼“教”。如果今天我可以告訴建築的初學者如何學,建築的授業者如何教,肯定是來自這兩位同儕及友人張樞先生的啟發。那麼這些累積合計六十年的教學成果的本書,肯定是學習建築設計、案例分析以及基本史論的最佳教科書。
1989年春,當綺色佳(Ithaca)還冰封在雪地時,沃克與西米區教授到了春暖花開的大度山東海大學講學。上課的二、三年級建築系學生每天他們準備花束及當時甫上市的「珍奶」,當他們“桌圖”時,學生會立即讓座,遞上描圖紙與工程筆,再搬個圓凳,坐在他們身旁。這一切都讓他們對台灣讚譽有加,並且評估當時東海建築系並不亞於美國建築系大學部排行第一的康乃爾,(我懷疑每天上完課後近午夜時,系主任張樞先生招待的啤酒屋熱炒亦是他們愛上台灣的理由。)他們每天親自在學校圖室邊改圖邊畫圖,示範如何做設計,概念與名詞是何意思等等,直到晚上十點,這股教學熱誠令我欽佩不已。
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當時擔任康乃爾建築系主任的沃克教授,有次在評圖結語時鼓勵東海建築系學生關於儘量汲取建築知識、工具、技巧及視野的一段話。「望遠鏡早就被發明了。水手們用它來理解週遭環境並定位自己。但是有一天有一個人,他希望看的更遠更高,於是他決定與其將望遠鏡四處張望,不如往天空宇宙深處瞄準。他的名字叫伽利略,他幫我們發現地球是圓的,世界是轉動的,於是他帶我們前進,啟發了當代世界。」這本書正是建築人與建築愛好者窺看世界、發現世界,創造世界的教材工具書,正如伽利略的望眼鏡。
曾成德(國立交通大學建築所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導言
我們希望能激發讀者對於建築的新舊興趣,分享我們對於某些古老棚屋和魂縈大教堂的熱情,同時引介出可能包含在建築語言裡的無限詩意。
自古以來,關於哪些特質可以讓一棟建物配稱為「建築」,總是爭論不休。尼可拉斯‧ 佩夫斯納(Nikolaus Pevsner)宣稱:「腳踏車棚是建物;林肯大教堂是建築。」這個著名的說法認為,人類駐留其中是所有建物的共同特色,而建築之所以超越建物,在於前者能激發美的感受。其他論述則是奠基在下列這些論點上:強調情感共鳴的籠統論(換句話說,建築和建物不同,建築能激發我們的情緒)、主張專業決定的簡化論(建築是建築師蓋的)、以歷史褒貶為依歸的評價論(建築就是某一文化認為重要的建物,或是經過時間證明為重要的建物),以及無所不包的兼容論(所有的構造物都是建築,甚至連其他物種的構造物也算,例如蜂窩或海狸水壩)。
在建築史上,與上述討論平行發展的,還包括頻繁以各式各樣的方式將建築類比成語言。事實上,每一座建物,從腳踏車棚到巴士站,都可能對某人具有某種意義:「這裡可以保護我的腳踏車不被雨淋」, 或「這是最靠近我家的站牌」。但是有一點很明顯,那些被我們形容為「建築作品」的構造物,往往都能對許許多多的單一觀察者傳達出無限多層次的意義,而且能跨越無限多個年頭。因此,我們或許可以將建築理解成一種「豐厚」的詩意語言。
任何語言都有一個共同特性,就是能提供一套傳達意義的系統。當你接觸一種新語言時,例如小時候開始學說話或是嘗試學習第二語言,意義通常是直接的、單一的。對小嬰兒而言,「狗」就是房間裡毛茸茸的四腿動物。對第一次說義大利語的人而言,「cane」會和我們認知中的「狗」這種動物直接畫上等號。然而,當我們對語言的複雜層次日漸熟悉之後,例如詩歌、俚語、神話、寓言等,我們就需要更為精緻講究的意義觀念。例如,當莎士比亞讓哈姆雷特說出:「海格力士能幹什麼就讓他幹什麼,貓總是會喵,狗總有牠得意的一天。」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一景這時,我們對於「狗」這個字義的基本觀念,就會因為不同的涵構脈絡影響而變得複雜起來,包括我們對戲劇類型、前例、詩語言的知識,此外,如果我們是在演出中聽到這句話,那麼演員的口氣和肢體動作也會造成影響。顯然,莎士比亞的「狗」比起房間裡那隻毛茸茸的四腿動物複雜多了。
意義在建築裡也有類似的複雜性,既深奧又開放詮釋。這樣的意義又因為下列種種因素而必然會變得更加混雜,包括:漫長的建築生產過程,生產過程的每一階段都有一堆個人得負相關責任,最後的構造物與不同涵構脈絡之間的關係,它與其他已知的建築表現元素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觀察最後成品的每個個人都有自身獨特的過往和現狀。此外,每項設計都是好幾個相關概念的試驗場,這些概念可能來自於歷史、理論、科技,甚至再現方式,而這些元素,又加深了建築的複雜度。基於這個原因,想要界定某種建築語言,往往都必須予以簡化。就像初級義大利文的教材翻譯,都只是在做簡單的解碼練習,完全沒談到語法、慣用法、語音和文類等。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本書並不打算變成一本詳盡或最終版的建築構想辭典。這樣的企圖終究是徒勞。我們想要做的是當個引介者,在建築教育累積了六十多年的經驗之後,把我們認為最關鍵的一些建築設計基本原則介紹給讀者。就像當初英文字母表任意以二十六個字母為限,我們也限定自己只能使用二十六個元素,每個元素各用一章來描述。
在文本的組織上,我們先以三個章節開頭,介紹你在發展視覺語言和批判性思考技術時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分析(analysis)、概念(concept)和再現(representation)。接下來的三個元素,是所有設計過程中公認的給定條件:空間內容(program)、涵構脈絡(context)和環境(environment)。接著,我們把目光轉向建築的本體要素。首先介紹物質性本體, 包括量體(mass)、結構(structure)和表面(surface),接著思考同樣可以觸知到但比較無常的本體:空間(space)、尺度(scale)、光線(light)和移動(movement),這些元素讓物質性本體更容易辨識。我們用了四個章節討論對建築詩意貢獻良多的概念性工具:對話(dialogue)、比喻(tropes)、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和轉化(transformation),接下來是五個章節討論建築的各種組織工具:基礎結構(infrasturcture)、基準(datum)、秩序(order)、網格(grid)和幾何(geometry)。最後兩章是談建築師對於築造隱含的可能性所有的一些思考: 製造(fabrication)和預製(prefabrication),最後一章的主題,對大多數的建築師和建築系學生而言,是設計過程的最高潮:概念呈現(presentation)。
插圖部分,我們選擇了一些比較鮮明且富有表現力的建築語言範例貫穿各章。從誇張到俚俗,從史詩到日常,所有的案例都是從過往的建築大師、著名的當代執業者,以及正面對這些議題的全球學子的作品中精挑細選出來的。
本書設定了好幾組不同的閱聽眾。對建築初學者,我們希望能將這個領域的深廣兩面介紹出來,同時展示一些具有啟發性甚至挑釁感的作品,包括學生和知名專業人士的作品。對於已經在建築實踐的諸多面向裡從事某一工作的執業者,他們能在文本中找到一連串精湛細微的提醒,以及一座充滿可能性的礦井。書中的每一章都包含一篇短文,加深該章主題的深度,並提供進一步的研究建議給那些對建築史、建築理論和批評有興趣的讀者。最後,對有意發展設計入門課程的同僚們,我們希望每一章都能蘊生出一個構想,進而滋養出自身的設計練習,或是當它與其他主題結合時,能啟發出更複雜巧妙的一些課題。簡言之,我們希望能激發讀者對於建築的新舊興趣,分享我們對於某些古老棚屋和魂縈大教堂的熱情,同時引介出可能包含在建築語言裡的無限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