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序
儒育的博士論文《西漢儒家知識理論探析》,經過多年辛苦經營,終厎於成,將在中央大學中大出版中心出版了。做為她的指導教授,我樂於在此對這本書作一些介紹與說明。
近若干年來,關於中國哲學是否亦有「知識論」的問題漸漸引起學界的注意。早期如張東蓀、金岳霖,稍晚如牟宗三、唐君毅諸先生的著作,開始被拿出來檢討和參究。中國哲學中頗有特色的「逆覺體證」、「冥契主義」等認知方式,也紛紛成為注視的焦點。由於荀子曾經深論以「心」知「道」,在長於鋪敘政治與道德的傳統中國思想家中別樹一格,他的知識論體系遂最早被建立起來,並成為其他相關研究的主要參照點。
經過學界的反覆考察,中西思想家們對知識問題的不同關懷、不同分解,大體已經逐漸展露。基於這樣的實況,學界開始使用「知識理論」一詞來取代西洋的「知識論」一詞。的確,無論是知識的由來、知識的內涵、知識的特性、認識的能力、知識的標準諸方面,中西雙方的差異性如此之大,以至於以今律古、以西律中都會造成重點的偏移及闡述的困難。儒育此書選用「知識理論」一詞,將更容易把中國傳統思想的特長在此新的立足點上盡情展示出來。
大體而言,中國知識論的特點在於以「心」為認知主體,兼攝性、氣、神明等出生而具的知能;以「道」為知識之來源與究極對象,兼攝自成格局的天道知識,以典籍為軸心的人文知識、來自現實的種種經驗知識;以「修養實踐」為知識形成的主要進路,兼攝「感通」、「類推」等不同途轍。這算是相當具體的知識觀。漢儒的知識理論更有一些來自當代思想的明顯重心,如對於經史典籍的詮釋與運用,對於災異的說解,對於天人感應的體察等等。儒育此書即以上述諸項目為內容,作出細膩的論析。
儒育以「西漢儒家」的知識理論為研究對象,固與她長期從事西漢儒家研究的背景有一定關係,其實也與漢代思想長期以來並未獲得學界的合理看待有關。學界一般以為,魏晉或宋明思想都有可與西方思想頡頏的位階,唯漢代思想特別樸質而乏深趣。其實西漢思想前有出入儒、法、黃老以移風易俗的陸賈、賈誼,中有文理密察並綰合天人的董仲舒,後有博學深造而涵融轉化的揚雄;即在知識理論方面,他們也稱得上前承後啟,頗有可觀。儒育以歷時性的筆法完整呈現西漢儒家知識理論的主要命題、理論脈絡及其間的發展變化,縱橫並進,條理分明,著力甚深;而這樣的切入角度,更能為漢代思想研究展開一新視野。
本來中國思想家們自身並不具有「知識論」之意識,諸所論述不外敬天、知天、徵聖、尊經、明道、致知、修齊治平等面向;如何從子書中抽繹出帶有「知識論」向度的元素,並組織成有序的系統,已非易事;而如此系統又如何與一家原來的思想融會無間?且與上下前後諸家的思想互見異同開合?或竟還能隱隱顯現出其與西方思想的分異?這些更是高難度的要求。儒育此書主要用力於「知識理論」主線的建構,對於這些附加價值無法一一兼顧,但亦已在可能的範圍內多少觸及,對於讀者已有一定的啟發。
由於儒育擁有執教中學的深刻經驗,對於知識的教與學富有親切的理解與思考,是故她在談論「知識理論」的論題之時,常常借徑於西方當代的人本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腦科學,以及課程設計及教育理論等等。這就使得此書在冷硬的學術外殼下,還有不少鮮活的現實氣息。每一本書都帶有作者個人的色彩,信然信然。
期望儒育這本十年磨劍的力作,能被更多的讀者看見;也期望她自己的學術道路能越走越長,越走越寬。
張蓓蓓
中華民國一零七年一月,序於臺大中文系
陳序
何儒育君為人謙和有禮,敦厚樸實,治學亦然。其碩士論文《董仲舒《春秋繁露》君王觀研究》綜匯眾論卻不乏自我見地,平實易順中也露慧根。後入臺大中文系博士班研讀,一反過去從西漢學術研究者聚集於諸子、經學、政論等議題的習慣,改由少有人涉入的知識論角度切入,就西漢學術之天道觀、黃老論、尊經崇儒等幾大議題,以《易傳》〈繫辭〉、《新語》、《新書》、《春秋繁露》、《法言》等為素材,全面觀測儒學所呈現的知識理論。發現西漢儒者透過「文字」與「聲訓」的方式,與六藝經義本身的「具體性思維」,可以御六義內涵成為活知識,也可以讓詮釋的概念更為流動、豐富,清楚呈現人所認識的大天地。儘管其中不免牽涉到真理的檢證問題,卻可以一方面讓漢儒的經義詮釋不斷透過對話開展,同時也證成人潛藏的善性依循經典的啟發、引導,可以呈顯出來,以見道法的修為與實踐確實可以上契天道。 這樣的研究成果,說是知識論的探討,其實是綜匯漢儒的經、子、考據、義理等多面向的學術議題,以知識論為主軸,提挈了起來,較之其以往所研探者,深度、廣度都增加許多,清楚展現其近年來好學深思之成效,今聞其欲出版成書,因樂為之序。
陳麗桂 序於2018,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