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本書篇章介紹:
本書所收錄的文章,彰顯了「互動」、「比較」、「中介」三種分析取徑,如何可以拓展吾人對於臺灣客家音樂現象的理解。第一部分關於「互動」收錄了范揚坤〈在客家文化邊緣處的徘徊:以音樂與音聲景觀為線索的拾掇〉、劉麟玉〈日治時期日語文獻裡的「客家」及「客家音樂」──游移於美善與低俗間的殖民者目光〉,以及黃裕元〈「不純」的老客家──從舊藏唱片探討臺灣的族群互動〉三篇文章。首先,范揚坤透過臺中地區客裔文人張麗俊與呂赫若於日治時期前後各自留下的日記與文學作品為分析資料,探討在「客家」尚未成為普遍的人群分類之前,那些在今日被認定為「客家」與「非客家」的音聲與其他文化實踐,如何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交織。他指出,雖然兩位作者留下的文字中幾乎不見當代盛行的族裔與樂種區別,但在他們的記寫中,卻仍可看到不同群體的界域與其互涉。比如,從張麗俊日記中對於當地遶境進香與八音活動的刻畫,可看出文化實踐「既劃定也同時離散不同族群文化的空間範圍」,而從後見之明看來,「客家文化習俗以至音聲景觀仍持續有其穩定的歷史傳統影響」。此外,呂赫若日記中提到他與同儕除了聆聽象徵現代音樂的歌劇、日文歌曲,也積極蒐購、聆聽採茶、子弟曲唱片,刻畫了當時不同音樂表現形式與文化品味同時存在於客裔人士日常生活的狀態,以及傳統價值式微、年輕知識分子渴望能夠「再認識」民俗文化的動態。接著,劉麟玉探討日治時期日語文獻對「客家」與「客家音樂」的記寫。她指出,日語文獻裡的記載,與今日所認知的「客家」族群與其音樂活動有許多不同,在討論日語文獻是以何種角度描述客家文化與客家音樂之前,應該先確定文獻中所描述的族群確實是我們現在所指的「客家人」、確定其所描述的音樂為「客家音樂」。她的爬梳顯示,日治時期日語文獻對於「客家」與「客家音樂」的描述方式持續變動,不同時期的論述焦點則與當時臺灣本地與鄰近地區的文化論述緊密相關:從早期將「客家」與「其他臺灣土民」予以區別,到以帶有貶義的方式描述「客家」,到以「廣東族」一詞來指涉這一群人,再到強調「採茶歌」、「採茶戲」饒富民俗趣味,都可看到當時人群分類、地域認知、民俗研究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這批資料顯示,靜波(1931、1934)、竹內治(1943)等人認為「採茶戲」是「歌仔戲」的源頭之一,此種論點挑戰了「歌仔戲」早於「採茶戲」、「採茶戲」是「客家歌仔戲」的當代認知。最後,黃裕元分析日治時期與臺灣戰後初期流行音樂中的音聲流動與混雜性;他以1910年代、1930年代、1960年代三個不同階段舊藏唱片中的聲響、歌詞單、作曲說明與製作過程留下的相關檔案為分析對象,檢視其中的語言選擇、腔調運用,與音樂風格的使用,藉此探討其中的族群想像、互動與建構。
第二部分關於「比較」收錄了洪登欽〈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張三郎賣茶故事》研究──以陳德興抄本為例〉、劉美枝〈客家音樂海外巡演交流活動初探〉,以及李明釗〈1970年代後臺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比較〉三篇文章。首先,洪登欽的文章分析清代中葉臺人陳德興留下的客家三腳採茶戲抄本,比對其中記寫內容與既存的三個版本在劇情架構、劇目順序、開場說白、客語用字上的異同,藉此推估客家三腳採茶戲曲在臺發展的源起年代,並探討經典劇目《張三郎賣茶故事》在內容與演出方式上的變遷。接著,劉美枝爬梳1969年代末期至今,臺灣客家音樂至海外巡演交流的軌跡;她以十年為一期、階段性地比較參與演出的客家音樂類型以及活動性質,勾勒出半世紀以來臺灣客家音樂向外傳播的發展趨勢。她的研究指出,客家音樂不僅促進臺灣與海外社團的互動,也有慰藉僑社鄉愁、凝聚族群認同、展現臺灣文化、推動政府與國民外交等多重中介功能。最後,李明釗的文章分析客家流行音樂在臺灣與馬來西亞兩地興起的過程,他運用「外顯比較」(explicit comparison)15 來對照兩地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環境之異同、分析兩地客家流行音樂在主題與曲風上的特質,並且探討它們如何各自受到其他地方流行音樂的影響,藉此構連不同歷史與地域脈絡中的認知、行動與互動方式,藉此探討族群歌謠創作作為重要社會文本的方式。
第三部分關於「中介」收錄了張儷瓊〈臺灣客家歌謠箏樂化的歷程與實踐──以台北正心箏樂團「客家箏情音樂會」系列作品為例〉與林曉英〈客家採茶戲《潛園風月》唱腔配置模式再探〉兩篇文章。張儷瓊的文章探討當代客家歌謠「箏樂化」的過程,她運用「去脈絡化」(decontextualization)與「再脈絡化」(recontextualization)的概念,詮釋臺灣客裔箏樂家運用客家歌謠作韻的方式發展新的古箏演奏技法的過程,分析其如何有意識、有系統地發展出「客音箏曲」,來構連客家歌謠演唱與古箏演奏兩種音樂脈絡,而當面對「適應」與「轉換」的挑戰,又做了什麼樣的取捨。林曉英的文章分析當代客家大戲中音聲符號的選用與布置邏輯,她指出過去客家採茶戲吸納亂彈戲、四平戲、外江京劇的劇目與曲腔,當代創作者因而得以在這些符碼系統的運作基礎與相對關係上發展新的語彙,透過不同劇種、不同唱腔系統、不同曲調、不同板式的搭配,來深化角色關係、強化劇情張力,賦予老故事新的意義。
透過上述篇章,本書企圖引領讀者關注臺灣客家音樂實踐的多元樣貌,這些音樂實踐與所處社會、文化、技術環境之間的連結方式,以及它們與其他音樂文化的關聯歷程,進一步以「去中心」(de-centering)的方式來聆聽、理解、與想像臺灣客家音樂。
媒體推薦:
《尋覓客音──互動、比較與中介取徑下的臺灣客家音樂》的出版,源自於2020年5月2日至3日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客發中心)委託許馨文副教授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舉辦「尋覓客音:聆聽與迴響作為方法」工作坊,因舉辦期間正值新冠肺炎防疫期間,未能對外開放學員聆聽,僅由發表者互相評論,討論初步的研究內容。日本奈良教育大學劉麟玉教授雖無法回國參與,但也採視訊方式發表日籍文獻中有關客家人及客家音樂的紀錄,並翻譯1896年至1934年間日文書籍、雜誌中提及客家音樂內容。我很榮幸也到現場聆聽大家的研究成果並表達感謝,並透過視訊方式感謝劉麟玉教授的參與。
工作坊結束後,許馨文副教授等為求學術上更嚴謹對話,採分組評論的方式,進行更深入討論後,再提送國立中央大學教務處出版中心編輯委員會審議,透過嚴謹雙向匿名學術審查,與客發中心合作公開出版,本書的出版也彌補當時疫情期間,工作坊未能對外開放的遺憾。
本書內容集結九位關注客家音樂專家學者的研究報告,包含日治時期日語文獻裡的客家音樂、臺灣客家歌謠箏樂化的歷程與實踐、聆聽臺灣客家音樂的動態形構、客家音樂或音聲景觀文化研究、客家採茶戲唱腔研究、客家音樂海外巡演交流活動初探、老唱片中福客語混雜歌曲研究、1970年代後臺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比較、客家三腳採茶戲抄本研究等報告。
近年客發中心也陸續完成遠東及美樂唱片版權購置、78轉蟲膠客家唱片數位化、日治時期客家八音與採茶戲唱片目錄彙編出版等工作,並持續進行臺灣南部「六堆地區客家八音運用於傳統祭儀調查研究」,以及「遠東唱片有聲文物暨數位典藏研究計畫案」強化客發中心典藏有聲資料之詮釋,以提供學術研究及保存客家音樂資料。未來客發中心也將與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持續合作,進行日治時期客家唱片研究,以及辦理國際音樂研究工作坊,期待未來客家音樂研究能量能越來越豐富。
何金樑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