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蛋糕也要用筷子?
日本對於異文化接受度超高,是有名的,早在千年以前,便大量接受中國、朝鮮文化,而近代也毫無障礙地接受了歐美文化,其包容度之高令人驚異。不過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日本其實是典型的「表面上兼容並蓄,骨子裡堅持己見」,不管什麼文化進入日本,最後都會被同化成日本文化。諸如茶道、花道、香道等都已經被日本發揚成國粹文化,再舉個餐桌上的筷子為例,雖然筷子是從中國傳入的,但日本人有餐桌文化以來就一直使用筷子,列入了日本文化的一環,對筷子的深愛可稱無人能出其右,吃什麼都用筷子。
放眼全世界,大概只有日本的義大利麵店會附上筷子,尤其是帶著和式風味的義大利麵店「洋麵屋」,乾脆不給叉子,餐桌上直接放著的就是筷子;賣炸豬排等日式洋食更不用說,百分之百是用筷子吃,甚至在美式牛排店,也常常聽到客人發問:「請問有筷子嗎?」竟還有日本人認為應該用筷子吃蛋糕,因為這樣吃起來比較好看,確實,比起叉子向下加壓切斷蛋糕,筷子是左右施力,加上靈活度更高,蛋糕不容
易崩塌,到最後都能保持好看的形狀,只是拿筷子吃蛋糕還是有種說不出的不協調感。
另外,關於湯品,雖然對外國人來說,味噌湯和玉米濃湯都是湯,不過對日本人而言完全不同,味噌湯的日文叫做「味噌汁」(みそしる,misoshiru),這類「汁」(しる,shiru)系列是日本料理,即使是湯品,也必須用筷子吃,至於玉米濃湯寫成片假名「コーンスープ」(corn soup),這類用外來語標示的「スープ」(soup)系列是西洋食物,所以會用湯匙喝。中華料理的湯又被擺在哪個分類呢?這要看店家,如果是傳統的中華料理專門店,應該會提供像我們平時吃中餐使用的寬緣淺底喝湯用湯匙,如果是日本料理店,就有可能只附上筷子。
相較之下,台灣人對西式刀叉的接受度較高,不過日本近年來由於講求國際化,也開始要求西餐禮儀,一些西式餐廳不再願意提供筷子,
說不定這種在西餐廳用筷子吃飯的奇景過幾年就會消失了。
小標:攪拌?不攪拌?
有日本友人到台灣遊玩之後,對於隨處可見的滷肉飯大表驚奇,日本雖然也會把像滷肉這樣的配料放在白飯上,例如雞肉肉燥飯(そぼろご飯,soborogohan)、明太子飯(明太子ご飯,meitaikogohan)等等,但並沒有像台灣這樣普及到幾乎每家店都賣,而且,對日本人來說,在飯上放配料是屬於一種加料(トッピング,topping),但台灣人覺得滷肉飯本身就是一道完整的飯類料理,日、台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差異;最重要的是,即使把明太子放在飯上,日本人也不會把明太子與飯攪拌在一起。日本也有少數料理是必須要攪拌的,但大多數的料理,尤其是傳統和食,仔細觀察會發現日本人並不攪拌食物,不少台灣人喜歡把菜挪到飯上,再把菜連著飯一起送入口中,但多數日本人不太會這麼做。
那麼,日本人是怎麼吃飯的呢?傳統的和食是由白飯、味噌湯、醬菜這三項構築成的,現今除了醬菜,當然還要再加上別的菜餚,但不外乎就是這樣的三角結構。
正確的吃法是,先喝一口味噌湯,放下湯碗,端起飯碗,吃一口白飯,白飯咀嚼吞嚥下去吃後,再吃一口菜,接著放下飯碗,再端起湯碗喝一口味噌湯,就這樣不斷循環,最好是能平衡地把這三樣都吃完,而不是都吃完飯才喝湯。
這個食用順序是有道理的,首先,為什麼要先喝味噌湯?熱湯的溫暖度接近體溫,進入胃之後能讓人放鬆心情,好好品嘗接下來的飲食,是啟動飯食的體貼訊號,而喝味噌湯時,要用筷子把漂動的湯料壓住,沾濕的筷子再去挾飯時,就不容易黏米粒,一舉兩得。其次,為什麼
要直接吃白飯,而不要把飯菜混著吃?這樣白飯不就沒有味道嗎?正是如此,在菜與菜之間,或者菜與湯之間夾上一口白飯,要的就是白飯的味淡樸實,能將口腔中的菜肴餘味清除,就像正統西餐套餐,在上完前菜之後會上一小碗冰沙,讓客人的口腔恢復清爽,以迎接主菜登場一樣,日本料理的湯、飯、菜循環,正是每一循環都在重複這個動作。
事實上,在正統的會席料理等正餐當中,這個順序是被視為一種禮節而存在的,雖然在日常生活餐飲中並沒有這個要求,卻有不少日本人下意識地這麼做,如此一來,日本人當然不會攪拌食物了,一旦攪拌食物,白飯的效用便蕩然無存。那麼,中餐的順序為什麼不如此做呢?台灣人喜歡吃滷肉飯和炒飯這樣混雜著菜肴的飯類,難道我們的白飯功能不一樣嗎?細想中餐的特點就會發現,中餐比日本料理多出一樣不可缺少的東西,那就是茶,吃中餐時不但要配茶,而且高興喝多少茶都可以,不會限制回沖的次數,而這道茶,就擔當了日本料理中白
飯的位置,一旦覺得嘴裡味道過重,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不是吃飯,而是喝茶,自然也就不需要白飯來擔任清理口腔的重責大任了。
日本人吃飯時並不大會喝茶,也很少會喝水,如果觀察日本的日式餐廳可以發現,通常餐廳一開始只會提供水,等到客人用完餐,才會上熱茶,這是因為茶在用餐的時候並無用武之地,然而台灣的日式餐廳卻會在一開始就上茶,因為即使是在吃日本料理,台灣人也無法用白飯取代熱茶的位置,不上熱茶,整餐飯不就只會愈來愈鹹、愈來愈鹹嗎?至於酒類,日本人分得很清楚,喝酒時配的是下酒菜,仍以酒為中心,但吃飯時就是吃飯,即使有酒也只是點綴。
日本料理真的不喜歡攪拌,例如我們常會有日本人喜歡吃生蛋拌飯的印象,不過這種蛋拌飯叫做「卵かけご飯」,「かけ」就是把某種東西加在另一種東西上面的意思,也就是說,蛋拌飯直接「把蛋加在飯上」,而不是「把蛋拌進飯裡」,而名字中帶著「まぜ」(攪拌)的少數料理例如「まぜそば」(乾拌麵),並非傳統日本料理,要說同時擁有「攪拌」跟「傳統日本料理」印象的東西,最容易讓人想起的是納豆,納豆確實要攪拌,但那是攪拌納豆本身和黃芥末、醬汁等等,如果用來配飯時,就又只是配料而不必攪拌米飯了。
最容易面臨「究竟要不要攪拌」的問題,可能是咖哩,日本人也分成兩派。「不攪拌咖哩派」認為咖哩和飯攪拌在一起非常難看,咖哩就是不該攪拌,一湯匙下去撈上來,一匙的白飯,上面淺淺覆蓋著一半的咖哩醬汁,這樣才好看;而「攪拌咖哩派」認為,不攪拌咖哩就無法讓味道均勻,於是兩派碰在一起總是吵得不可開交,誰也不讓誰,一直是日本少數充滿爭議的料理。雖然咖哩已經完全日本化了,但畢竟
也屬洋食,日本人存在著分歧的意見,算是正常的,也形成了有趣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