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其實傳承的是,母親的味道
生長於台南府城舊市區,像我這種國中第一屆之輩,絕大多數是在物質環境普遍缺乏的年代,克難成長的。
猶清晰記得,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有機會拿幾塊錢壓歲錢,一群小孩結伴,快樂高興地去逛熱鬧的中正路和小吃集中的沙卡里巴、小西門下大道等攤販區,大方享受一頓米粉炒、碗粿、魚羹等等,那份等到過年才有的美味飽足感,至今難忘。
也因為成長在一個大家族同居的院落裡,各家的經濟都只能維持起碼的溫飽,所以平時也只有靠著媽媽們在省錢原則下,彼此研發自製各種三餐米飯以外的副食,滿足小孩們的口慾。其中,以我的母親被公認最賢慧、最能幹,她拿手的包子、饅頭、炒麵茶粉、炒米粉、粽子、菜粿、鹹粥等,都是親友口中相傳的美食。所以,母親雖然已逝世八年多,她的手藝仍然令家人及親友懷念不已。有人說母親太沒有生意頭腦了,否則,隨便做一樣,現在可能都是傳蔭子孫的知名老店了!
我想,不止我的母親如此,台南府城很多的母親應該都是如此,所以我相信,台南小吃、美食源遠流長的味道,根本就是媽媽的味道,那是一份隨時隨地挹注滿懷、永留餘香、真情傳承、歷久彌新的美味。也因為這個滋味,吸引許多外地人不斷想來、一再品嘗。
然而生長在台南、又在故鄉跑新聞二十餘年的我,卻是「人在福中不知福」,經常在街頭隨便扒一碗肉燥飯配魚丸湯,漫不經心度過一餐,根本不在意這個店是外來客按圖索驥的美食老店!就是這種無所謂的生活態度,引來太太的譏諷怨懟:「哼!人家外地來台南才幾年的同事,早摸透了名店門路,你這個府城長大的,什麼時候帶我去吃過?」
接下《吃進大台南》這本書的撰稿任務,算是「贖罪」吧!我應該對府城的美食更用心才是,靠著採訪新聞的經驗與人脈,請在地美食達人推薦,努力逐一完成每一家的介紹,同時,也藉著採訪的機會,邀請老婆大人林玉珠同行,總算讓她見識到這些仰慕已久的小吃美味了。(其實,我是真心感謝她利用假日,陪著我完成訪談。)
在迎向台南縣市合併的大台南發展,書中分有台南人口中非吃不可的十大小吃、有吃又有玩的景點美食區、以地標為主軸的延伸網、大江南北各式風味的餐點、大宴小酌總相宜的特色人氣店等。我深感,美食是文化與經濟的綜合表現,讓人吃完還會留戀的味道,更能發揚流傳府城的文化。
蔡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