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 2014開卷好書獎-年度好書‧翻譯類,第三本年度好書
《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The Democracy Project 商周出版
推薦理由:2014年的台港街頭充滿公民運動能量,太陽花翻過立法院牆頭,黃傘點點佔領中環,本書中譯來得正是時候。人類學家反思「佔領華爾街」運動的背景始末、分析新自由主義加劇的分配不正義,提醒我們民主不止於代議政治,而是對政治共同體的重新想像與持續實踐。
(藍佩嘉)
新公民運動正在擴散。
《背叛-推倒卸責、貪婪、忌恨》一書的出版,正是適逢時機。
《為什麼上街頭?》是介紹新公民運動的誕生、發展,而《背叛》
一書主題是為什麼台灣人民上街頭,不但陳述台灣所有的亂象,
說出人民的痛苦、心聲,而且提出解決方案,為台灣找出路。
二. 當下的台灣人,需要的是有同理心、有慰藉、有心靈交流的作者。
作者在「致讀者的信」中,讓讀者感到溫馨,並捐出所有的版稅,全數購買圖書送給偏遠地區,亟需圖書的學校和孩子們,讀者能體會作者的愛心和對台灣土地及人民的熱愛。
三. 作者在〈自序〉一篇,以書信方式寫給他的孩子們-謙謙、鴻鴻和安安,《背叛》一書是為他的孩子們而寫,也是對台灣下一代而寫,讀者讀了《背叛》更有親切感,和作者有心靈的交流。
四. 作者在〈後記〉中以「當背叛成為權利,出路就是責任」為題,寫出面對紛擾,是親子勵志好書。
智慧是所羅門王(Solomon)最重要的人生價值。所羅門接掌以色列王位時非常年輕,不求財富與長壽。他向上帝禱告時說:「我的上帝啊,雖然我年輕,不知道怎樣治理國家,你還讓我繼承父親做王,…,求你賜給我一顆善於識別的心,能判斷是非,…。」這樣,上帝因為他的要求而喜悅,不但賜給他智慧,也因為他有智慧,進而擁有財富與長壽。所羅門豐富的智慧讓他能夠成功的治理國家。其實,每個人都需要智慧,也企求智慧。智慧的獲取,要從認識人開始,從自我開始,到與他人相處,到貢獻社會,到實現理想價值,無處不充滿智慧。
給讀者的信
敬愛的讀者們
這是一本寫給我孩子們的書信,因為他們和大多數的年輕人一樣,刻正處在窮爸爸的抱怨和富爸爸的激勵之間。窮爸爸總是抱怨:「孩子,別癡心妄想了,我們要從窮的陰影中翻身得耗盡數個世代的努力甚至是好運才有可能;但是那些生在富有人家的子孫,卻能不費吹灰之力的保有經濟上的優勢。」;富爸爸的激勵是:「孩子,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我們雖生不逢時,但是不要忘記:多一點盼望和努力,就有幸福的生活。我們都有機會選擇做一個富人,那麼我們每天得為我們的選擇而努力。不要給人生種種困境給絆住,總要時時刻刻為自己做好準備與認真執行。」
時值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慘敗。您是否會跟我一樣,憂心年輕人將何去何從?在這紛紛擾擾的時候,想著:無論政黨如何輪替,支撐台灣的永遠是平民,我跟您一樣,都是耕耘於這美麗寶島家園的園丁,有一股集體向上的心願:在這家園的需要上,履行我們的責任,以巧思和巧手為台灣編織嶄新的未來。
為了感謝您購買《背叛--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這本書,我捐出所有的版稅,全數購買圖書送給偏遠地區,亟需圖書的學校和孩子們。我特別邀請國內推動閱讀教育最有力道的推手,又廣受社會人士尊敬的洪蘭教授,為我安排最需要的學校來捐贈。
感謝有您的參與,讓我有機會圓了這些年來的兩個夢:
感恩這紛紛擾擾的時代,支撐著我完成本書。寄望:拋磚引玉。讓我們背向「孤芳自賞」轉向「相互輝映」,努力為寶島家園鋪陳一條通往善和幸福的道路。
參與推動閱讀事工,無論在山坳或海邊,走幾步路,搭幾趟車,播下一顆顆盼望的稻子。這樣,有一天,映照在我們眼簾的是,一大片成熟的金色稻田,秋風蕭瑟不再,卻是徐徐吹來,稻田裡迴盪著我們的歡呼。
讓我們共同期待著:這美麗寶島家園的未來,充滿著你、我彼此的關係,流動著我們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傳唱著,把台灣人的價值重新贏回來。
吳榮鎮謹誌
推薦序
屏東偏鄉到台北博愛特區
不久前,筆者曾撰文探討教育可以翻轉從屏東偏鄉到台北博愛特區學生的命運,主要靈感來自一個不甚醒目的新聞:「教育部一〇三年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應用」優勝團隊名單出現了,包含一所來自全村沒有一家便利超商的偏鄉代用國中,以及一所來自台北中正特區的著名女高,當兩邊的孩子一起上台領獎時,許多人在思考:透過教育,真的可以縮減社會不公與貧富差距嗎?
吳教授「背叛—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這一本著作,是透過半自傳式的題材,寫給他孩子們的書信,述說台灣這塊土地和他的生命故事。一開始即提出小時候在偏鄉學習的各種艱困狀況,內容十分引人入勝,見證了透過教育,真的可以縮減社會不公與貧富差距,而後帶領作者步入時光隧道,隨著他服兵役與社會工作的經歷,表露作者自身成長經驗,反映台灣社會:為何從大陸撤退時的巨浪世代,所匯集的一股集體向上提升的力量,如今卻逐步走向焦慮、背叛的世代。本書藉由時事與社會問題,逐一描繪與分析台灣的政治、經濟、司法、人性、教育與知識分子等,各個方面的現象與問題,更經由許多實際案例,說明這些所謂「背叛」的背後原因。
吳教授以慣有的犀利筆鋒,苦口婆心的向他的孩子們點出台灣社會的發展軌跡、面臨挑戰與可能的出路。書信中不但充滿知識分子「憂國憂民」之心,甚至在最後一個部分還點出「跳脫平均主義」與「幸福不能靠制度」等語,猶如暮鼓晨鐘。在對照當前大學擴招後,使得台灣18~22歲的人口中,約有70%的人可以上大學,這個數字高於歐美國家,僅次於韓國,居世界第二位,但相對也帶來許多後遺症,包括:大學生高失業率及部分大學生缺少學習熱情與生涯自覺等問題。作者透過書信中許多案例,提出不少頗發人深省的觀點。
這本書的及時出版,正可用古人所謂「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來說明作者對於台灣社會的關懷、熱愛與隱憂,尤其在台灣剛剛經過「九合一選舉」的洗禮,書信中許多灼見,正好足以相互輝映。無論政黨如何輪替,支撐台灣的永遠是平民,透過這本書,應可再匯集一股向上提升的力量,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繼續找尋台灣人的價值與良知。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 教改論壇執行秘書)
推薦序
倒了不要白白站起來
笛卡兒說得好: 讀一本好書,就可以跟一位高尚的人對話。時值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慘敗,相信有很多人會擔心台灣將何去何從?德川家康的名言:「摔倒了不要白白站起來,看看地上有沒有東西可撿,撿完再站起來」,挫折不必洩氣,記取教訓並向成功者學習才是正途,因為經驗是最好的老師。「背叛--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匯集許多寶貴的經驗與智慧,是一本值得生活在台灣,關心台灣的同胞一起來研讀的好書。
榮鎮將其長期對台灣的關注,思索與研究,秉持學術良知,以跳離黨派的宏觀眼光,以書信的方式給他的孩子們,述說台灣必須面對的諸多問題,旁徵博引佐證資料,以無比的信心與勇氣,說出身為農村子弟也是道地台灣人的真心話,除論述當前台灣的亂象外,更指引台灣的明確方向與出路。不論您屬於哪個政黨?哪個職業?哪個世代?喜歡與否?請以台灣人常掛在嘴邊:「相互漏氣,求進步」有則改之,無則嘉勉的心態視之,以利人又利己大家都歡喜的胸懷,積極轉念,正向思考,參酌書中的訊息,除要埋頭苦幹,樂觀進取外,還要抬頭看看,掌握人生方向,期從自己能為、該為、當為的部分做起,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重新贏回惜情、惜緣、惜福、善良、勤奮、熱情的台灣人精神,好讓我們深愛的台灣,能再度昂首闊步。
有怎樣的家長就有怎樣的孩子;有怎樣的老師,就有怎樣的學生;有怎樣的教育,就有怎樣的人民;有怎樣的人民,就有怎樣的國家。榮鎮引述教育改革所帶來諸多亂象,我也有責任,猶記得當年四一〇教改運動前後,擔任教育部社教司長,常因教改會議而參與討論,我不反對教改,引用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向教改諸公及長官們,力陳全面性的廣設大學是弊大於利,升學大門打開,如何因材施教才是重點,如果學生沒有興趣,學校未能善盡培育人才之職責,人人讀大學不但浪費教育資源,更會耗費青年學子的生命,國家也會有無才可用的窘境,因為人人升學,基礎的技術人員不足怎麼辦?高不成、低不就的失業大學生所帶來的社會問題該由誰來承擔?當年我大呼疾呼,倡議增設專科補教,利用假日夜間上課,自給自足,聘用有實務經驗的企業界人士授課,提升員工素質學技術層級,對個人、學校、企業、國家四贏的政策,卻未獲教改人士的認同,感慨自己的溝通能力不足,人微言輕!感慨良多!
何進財(教育部前訓育委員會常委)
推薦序
點燃暗夜的慧炬,照亮無盡的未來
十二月十四日收到教育部前老同事吳榮鎮兄寄來的《背叛 – 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書稿時,我一時為這醒目且具有時代震撼性的標題愣住了。翻開目錄頁,耀眼的「巨浪的世代」、 「焦慮的世代」、「背叛的世代」,與「台灣出路」,彷彿讓我在這二十年來所批判的失落之台灣政治、社會、教育、道德倫理與國際化思維的焦慮,找到了知音一般。我於是放下手頭上正在審查的論文和學術計畫資料,一口氣把這本發聾振聵的警世好書讀畢,有著萬般感慨,因為書中所分析與批判的當前台灣亂象,正是我二十年來所覺察到的未來危機。
博學多聞的榮鎮兄,以類似「麥帥為子祈禱文 」(A Father's Prayer - by General Douglas MacArthur)的語氣,期待他的孩子能有勇氣在這「紛亂敗壞,幾無是非」的時代裡,要「剛強壯膽」,以道德、勇氣、當責、眼光和格局等素養,走出背判的時代,也為自己和社會闖出一條新路。這種情懷,正與麥克阿瑟將軍為愛子的祈禱互為表裡:「主啊!祈求你,使他成為一個勇敢的人,要讓他面臨困難與挑戰的磨鍊和策勵。」榮鎮兄這種對孩子的期許,其實也是對台灣整體社會苦口婆心的理性呼籲。
其實,榮鎮兄是藉由對孩子的鼓勵,正如高舉智慧的火炬,在暗夜中暮鼓晨鐘般地告誡大家,尤其是年輕世代:當前台灣正面臨卸責、貪婪、忌恨等迅速滋長的意識,以致社會走向群體盲思而不自覺。到頭來,台灣將在全球進步與國際競爭中被邊緣化。影響所及,沈迷於網路與虛擬世界的青少年,更因缺乏人生經驗,與礙於無法明辨是非而趨於消極頹廢。這也是為什麼早在一九五〇年代,哈佛大學第二十一任校長James B. Conant在「對哈佛大一新生的演說」(Address to Freshmen in Harvard College)中,剴切而明確地指出,高等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新鮮人進入大學後,從教授們學會「獨立判斷、客觀思考、創新理念、分辨政治家與政客,以及邁向國際」等基本能力,藉以學成後惜福並造福人群。
James B. Conant校長對大學新生的懇切呼籲,更凸顯了雕鏤在哈佛校園西邊高牆上兩句警語的教育核心價值:
Enter to grow in wisdom.
Depart to better serve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
進入大學增長智慧。
畢業後為國為民謀福祉。
這裡的wisdom是泛指廣大多元的人生智慧。其中大學生應要學會的「為國為民謀福祉」之教育功能,不免令人感到榮鎮兄在書中所闡述、痛批的「異化的教育價值」之災難,以及其他相關效應,包括群眾運動主導教改、政治人物(尤其是中央民代)的價值觀與民眾仿效、道德分別的背叛、本土化的文化霸權與金權政治,以及分裂的人格等。瞭解榮鎮兄所指陳的這一系列教育的核心危機,知識份子才能在這價值扭曲的社會中,秉持良知與良能,設法為台灣重振《亞洲四小龍》所標榜的過去榮景。
榮鎮兄在本書中,從蘇格拉底的「法律正義」,和柏拉圖的「德行生活」、亞當∙史密斯的「信任、誠實和責任」,到彼德∙杜拉克的「績效評估」,仔細地介紹他們被現代台灣社會所遺忘的核心價值。接著再分析廣設高中大學所造成的台灣教育惡夢。這也是為什麼台灣會在近二十年引爆一連串卸責、貪婪、忌恨的原因。影響所及,造成今天台灣社會中衍生了政黨惡鬥、關說文化、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十二年國教、太陽花學運、官員貪瀆以及媒體危害等空前危機。
教育是建構並振興國家社會的根本,也是貫穿《背叛 – 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核心理念的主軸。今(二〇一四)年應邀來台灣發表演說的法國經濟學大師、全球暢銷書「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托瑪.皮凱提也是榮鎮兄仔細討論的對象在皮凱提與企業、學界討論成長與社會不公平現象時,一致都認同「教育」是解決不公平社會問題的重要關鍵。皮凱提更具體指出,教育是台灣、中國、韓國等國家追趕上歐、美先進國家的因素。這一針見血之論,不但見證於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所著的《亞洲四小龍》,與柏克萊加州大學高隸民(Thomas B. Gold)所津津樂道的「台灣奇蹟」,更凸顯於出身三級貧戶的台灣之子可以經由教育而翻轉,成為民主社會的領導人之事實。
「教育改變社會」的關鍵,也出現於非洲貧窮農村出生的現任賴比瑞亞女總統瑟莉夫。經過艱辛的掙扎,與後來的哈佛大學之經濟專業教育,她成為領導賴比瑞亞逐步踏出長期內亂與赤貧,並以無比毅力團結國人對抗伊波拉病毒的肆虐。
可惜我們的「台灣之子總統」 與賴比瑞亞總統瑟莉夫命運大不相同。最主要的原因是近代台灣教育忽略了經濟學始祖,《國富論》作者亞當∙史密斯所強調的廣義教育之核心觀念:「道德情操理論」(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與放諸四海皆準的「同理心」(sense of empathy)。
在「亞當∙史密斯論教育」(Adam Smith on Education) 一文中,學者凱恩(E. D. Kain) 引用《國富論》的內容,證明史密斯強調教育在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正義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道理也說明了為什麼《背叛 – 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這麼吸引我的原因。
台灣在八十年代時期的經濟繁榮、國際化教育、工商業跨國發展、社會進步、安定與和諧,曾在九十年代被前美國教育部部長芮理查(Richard W. Riley)譽為世界的典範、美國學習的標竿。可惜好景不常,《亞洲四小龍》中的韓國和新加坡如今已經取代了台灣的領先地位。原因無他,影響台灣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定的正念教育工程,在民粹猖獗與非理性的泛政黨惡鬥中,已經成為缺乏公平正義的犧牲品。年輕世代也有樣學樣,逐漸迷失在這背離亞當∙史密斯,與托瑪.皮凱提所強調的「教育是關鍵」之社會中。就事實而論,近代台灣,成是教育,敗也是教育。
榮鎮兄在第十六頁所臚列的最近台灣驚悚社會現象,不但暴露當前不少台灣富家子弟價值觀的扭曲、社會風氣的丕變,更凸顯全民教育的亟需反思與強化的迫切性。當前的台灣社會好似英國大文豪狄更斯筆下所描述的世界:「最美好、光明的時代;也是最惡劣、黑暗的年頭。」台灣在國際間一直被譽為維繫中華文化的唯一淨土,同時也以「最美的風景是人」被大陸遊客讚美不已。然而,當廣設大學所造成的高等教育品質日益衰退,以及二十年教改廢除國、高中「生活與倫理」和「公民與道德」課程後,台灣社會兩極化的變質益趨明顯。在政府與民間積極求新求變、追求現代化與全面國際競爭力的努力中,人民的素養與倫理道德觀念,反而日益淪落。透過《背叛 – 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我們可以得到全部的確切答案。
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一八四四-一九九〇)有一句名言:「痛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力」。《背叛 – 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雖然為榮鎮兄的孩子而寫,但其實是呼籲台灣的知識份子要起而行,以各種可能的作為和途徑,努力把台灣從「卸責、貪婪、忌恨」的狂潮中挽回。
《背叛 – 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讓我回憶起一九八三年當美國經濟衰退時,雷根總統引用了芝加哥詩人桑德柏格的一句言來激勵國人:「當前我們迫切需要的是『夢想、信心、行動』。」的確,最壞的時代,也有可能成為最好的時代。現代英文有一句流行的話語:We have got to do something now!!!,意味著大家「該起而行動」-為拯救台灣而努力。這也是《背叛 – 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這本人人必讀之精采好書所揭櫫的深層意涵。細讀該書,大家必然會有點燃當前暗夜的慧炬,照亮台灣無盡未來的同感。
李振清(世新大學退休客座教授/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國立台灣師大前英語系教授)
(教育部前國際文教處處長、駐美國代表處前文化參事兼文化組長)
序
教育的背叛 缺乏平凡的典範
孩子們,欺騙作假不只發生在成人世界,在各級學校也很普遍。一九七八年的南部某師範學院,學校教室的每張桌椅都被學生們寫了密密麻麻的小抄。這個培育中小學師資的搖籃,竟然如此蒙塵,這些學生畢業之後擔任中小學教師,教學中有可能誠實不欺騙嗎?又如何作為學生的楷模?二〇〇三年天下雜誌做了一個學生品格教育大調查,發現:為了成功,可以不擇手段嗎?我們的孩子說:是的。超過七成的國中生曾作弊,年紀愈大,做過的人愈多。更令人怵目驚心的是,只有不到五成的人認為,作弊是絕對不可以犯的錯誤。
張慕皚牧師的見證,說明了台灣欺騙作假文化的普遍寫照,以及家庭教育的困境。他說:「有位母親自小教其子誠實做人,兒子十四歲那年,其父駕駛不小心得了違規罰單,結果由交通部的親戚代為說項,免繳罰款。兒子十五歲時,隨母親到超級市場,眼見母親泊車時碰壞了車尾,卻訛稱被他人撞壞了車尾,結果得到保險公司相信獲得賠償,自己並無任何損失。兒子十六歲時,聞得祖父和叔父閒談,謂早年在買賣汽車的黑市交易中獲利甚豐,可使家道致富。兒子十八歲時,入學一所著名大學,又透過虛報所得為弱勢家庭而獲得一筆助學金;豈料,讀畢大學一年級,卻因考試作弊而被開除學籍。當母親責怪兒子糟蹋了家人的心血、金錢時,竟毫不察覺這家庭的燈沒有燃亮,沒有給年青人立下良好的榜樣。」
孩子們,動人的謊言使真理轉彎,誠實帶來幸福。卡繆(Albert Camus,一九一三~一九六〇)是法國當代文學家,一九五七年諾貝爾文學得主所說︰「真理像閃電一樣令人目眩,但謊言則像美麗的落日餘暉,使一切都顯得更動人。」德國社會學家韋伯(Karl E. Weber)於一九〇五年出版的《基督新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論及文化對經濟生活的影響。他認為:文化創造了經濟行為的特定模式。資本主義在歐洲興起,原因並不止於科技而已,還須有心靈和精神的文化條件,而心靈和文化精神就是基督新教教義所教導的,包括誠實、可靠、合作,責任感及奉獻的精神。誠實等基督新教的教義,作為基督徒社群生活及商業行為的價值觀,開啟了信任的社會網絡。因此,在美國有很多商人做生意的時候,都喜歡介紹自己是個基督徒,目的是要建立誠實可靠的商譽,為自己的產品利潤加分。韋伯的基督新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相關論述,在西歐及一些拉丁美洲國家都得到證實,因為,誠實、可靠、合作,責任感及奉獻的基督精神文化,是極為珍貴的社會資本,可以為任何社會,包括為台灣帶來有效能的政府、企業與人民的財富。
孩子們,誠實、可靠、合作,責任感及奉獻的精神,就是社會倫理。每個人從來不能孤獨的存在,每個人都是社會倫理關係的總和。台灣人之所以能生存迄今,是因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有其應遵循的倫理。倫理的價值是維繫國家、社會、生態秩序的機制,人與人、社會、生態的關係也因此有互動的義務與期待關係。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說:倫理這個名稱是指:我們關心良善行為。我們覺得有義務不僅考慮自己個人的幸福,而且也要考慮他人其社會整體。
後記
背叛成為權利,出路就是責任
面對紛紛擾擾的台灣,我們所有的「背叛」都要以「當責」為檢視點。「當責」的「背叛」不只是回顧當下社會生態與自然生態的樣貌,更是前瞻的意識價值抉擇:我們已經來到了一個歷史的岔口,背叛或姑息。
姑息,就是我們繼續容忍舊有的意識價值,以消費和掠奪,「讓別人不能生活的方式來生活」、「讓別種生物不能生存的方式來生存」。
背叛,就是以新的意識價值重新看待自己、社會和自然生態。不以消費和掠奪、積蓄最大的財富、地位和權力為目標,改以「讓別人也能生活的方式來生活」、「讓別種生物也能生存的方式來生存」。
背叛,是抉擇、是權利、是責任,更是出路。台灣出路的關鍵,不是政治、也不是經濟,而是「意識價值」的抉擇。意識價值是檢視我們背叛原由之所在,經由意識價值的選擇來演化我們的未來,願意承擔抉擇後果的責任。意識價值的抉擇,就像插花藝術和園丁一樣,選擇插花或花園佈局的方法比花材的質量更重要。
孩子們,要為台灣亂象找出路,走出背叛的時代,我們唯一的意識價值選擇是,從「主宰分配」轉向「主動分享」演化。「主動分享」就是個人、社會生態與自然生態相互依存,不再是相互剝奪、凌虐與控制。「主動分享」就像插花藝術用很普通的花材,佈局美麗的盆景。盆景之美,來自每朵花主動分享的相互關係;「主動分享」也像園丁在花園的佈局,種植各種花草,每株花草相互輝映的花團錦簇。個別花朵或花草再怎樣艷麗嬌貴,都無法勝過盆景或花園「美美與共」的整體、大器與美麗格局。
孩子們,我們每個人都是藝術家,都是園丁,更是盆景裡的嬌貴花朵,和花園裡的豔麗花草。我們共同的佈局願景是:背叛「孤芳自賞」轉向「相互輝映」;背叛「自私仇恨」轉向「各美其美」、「成人之美」、「美人之美」和「美美與共」演化。
「各美其美」是每個人都能欣賞、悅納和善用自己的資賦,努力為自己闖出一片天。例如,二〇一四年六月「玻璃娃娃」張祈茗,以全系第一名、四年全勤獎的佳績,獲得「德智總成績獎」,畢業於台北城市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她的母親說:張祈茗開朗樂觀、愛接觸人群,常與同學打成一片,畢業前積極謀職,由於她的認真和專注,獲得程曦資訊整合公司的青睞錄取。張祈茗的同學秦少芸說:祈茗樂觀、認真、成績好,是同學眼中的小巨人。張祈茗的故事,應驗了閩南語一句諺語:「人矮只是跤(腳)較短,志氣才來拚懸(高)低。」正是,人不以高矮論成敗,以能否持之以恆來決定將來。
孩子們,「成人之美」是成全別人的好事,有聞善則喜的胸襟,尊重人性尊嚴,能擁抱各族群的價值,即使他們是你的敵人。例如,一九八八年春天,莫三比克首都馬布多的街頭發生一聲巨響,非洲民族大會(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首席法律顧問,國際知名法學教授奧比.薩克思(Albie Sachs),被南非政府特務引爆汽車炸彈,失去一隻手背和一隻眼睛。死裡逃生的他在一年以後,堅定地對非洲民族大會的內部成員說:「我們必須禁止自己再把文化當成鬥爭工具。…,我要講句話,很多人會以為我的腦子被炸壞了。但是,我要說:白人是美麗的。」接著他又引用一位莫三比克詩人的話說:「黑人是美麗的,棕色人種是美麗的、白人是美麗的。」薩克思說:「當白人說黑人很醜陋的時候,這句話就顯露出說話者的醜陋。我們奮鬥數十年,就是要對抗、摧毀這種違反人性的醜陋心態。如今為什麼要變成和我們所反對的人一樣?」後來他草擬南非人權憲章的南非憲法,促成南非脫離種族隔離政策,建立公平的法治社會。二〇一四年六月獲得唐獎基金會第一屆唐獎「法治獎」得主。唐獎官方公布薩克思的得獎理由是「肯定他出於尊重人性尊嚴與擁抱各群體之價值,提昇世人對法治之理解,對人權與正義所作的貢獻,特別是他身為行動家、律師、學者、及新憲法之草擬者,對自由民主南非法治之實現,所作的努力。」薩克思成人之美的胸襟,擁抱各群體的價值,成就他是成人之美的典範。
「美人之美」是有能力欣賞和學習別人的長處。「美美與共」是能主動和他人分享和成長。例如,唐獎創辦人尹衍樑,現任潤泰集團總裁。年少時相當頑劣,一九六六年起(十四歲到十六歲半)時被父親送到進德中學,接受感化院般的教育。後來考上成功高中夜間部,再進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以最後一名畢業。二十六歲以後繼續學習,一九八二年從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畢業,一九八六年獲得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博士。尹衍樑總裁和年輕人分享他的人生經驗時說:「我一生都是利用犯錯來學習,我犯了比任何人更多的錯,但我會從中記取教訓,避免重複的錯誤。」被問到他的企業錄用何種特質的員工時,他說:「我所用的人,都是以後有增長潛力的人,另外就是有良好的態度、願意學習,能為企業解決問題的人。…,好的態度就是願意學習、願意與人共事、願意被要求、願意要求別人、願意與人協調、樂於助人。」尹衍樑總裁雖然年少輕狂,行為頑劣,但是,他一路走來,卻能從犯錯中不斷的學習他人的長處。事業有成之後,又捨得分享他幾乎所有的財力,回饋兩岸教育事業,成就了兩岸無數的年輕學子。二〇一二年又設立唐獎,面向全世界,推薦「開路的人」,裨益人類社會永續發展。
孩子們,「孤芳自賞」和「自私仇恨」是台灣出路的絆腳石。為尋求台灣的出路,我們的社會文化應盡速朝向「成人之美」、「美人之美」和「美美與共」演化。只要我們決志,願意從失敗中學得教訓,一切都不嫌遲。我們要永遠記取這個教訓:一九九〇年天下雜誌對菲律賓的描述是「會說不會做的政客,鎮日佔領媒體版面,重大政策法案拖延不決;相對於立法權,行政權薄弱;肯做事的官員受到特權議員的杯葛羞辱。」對照當年天下雜誌對菲律賓的描述,我們必須背叛台灣當下缺乏「當責」的紛紛擾擾又熟悉的場景,並引以為鑒。
孩子們,當責者包括你、我,平民百姓。即便是高官巨賈,也要承擔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責任,而不是預先鋪陳一條平坦的道路,讓下一代人失去從挫折中學習成長的機會。例如,年輕時都做過基本工資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夫婦於二〇一四年六月二十日接受訪問時表示,他們正為兩個女兒尋找最低薪工作,讓她們體會餬口的滋味。第一夫人蜜雪兒說:「我覺得每個孩子都需要嘗試真正辛苦工作的滋味。」歐巴馬也說:「我們正找機會讓她們感受工作賺錢並非一定那麼好玩、刺激和公平,可是大多數人每天都這樣過日子。」歐巴馬夫婦謙卑的人生哲學,以及教育孩子的理念,頗值得台灣寶媽、寶爸們學習。
孩子們,未來的歷史學家將很可能把一九四九年以來的台灣稱作「最自由的時代」,又是「最當責的時代」。「最自由的時代」指的是:台灣人刻正享受有史以來,生活物質最富裕、思想行為最自由、生命安全最受保障的時代;「最當責的時代」指的是:台灣人刻正享受前所未有的背叛權利,從新的意識價值出發,擔負尋求出路的責任。
孩子們,新的意識價值,就是思路決定出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說:「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行為跟著改變;行為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命運跟著改變。」影響台灣未來最大的關鍵因素,不是我們的財富和學歷,而是面對台灣種種紛擾問題的想法和態度。因為,想法會決定我們的做法,思路會決定我們的出路。
尋求出路的責任就是:借鑒前人走過的腳步,「背叛」當前「背叛」之所在,以新的意識滋養背叛的能量、合法性及正當性;以積極變革意志尋求出路;以超越的眼光、格局和「當責」的承諾,引導背叛的行動。唯有如此,我們才可能被歷史學家改稱「最幸福的世代」。
孩子們,老爸給你們寫了《背叛—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的高牆》這書信,主要的期待是要讓你們知道:支撐台灣的永遠是平民。無論哪個世代、年齡、職業、性別或族群,都能更緊密地相互扶持,走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孩子們,呼喚你們的年輕朋友一起來吧!讓我們同心協力,重新凝聚一股集體向上的巨浪,推進著我們的共同能量和信心。若想要背叛台灣各種亂象,就要涵養當責的能力,推倒卸責、貪婪、忌恨等高牆,萬萬不要重蹈我們所背叛的各種亂象。要台灣改變,就要把你、我當成這個改變。把我們共同的看見,透過網路分享,傳達給親朋好友,好讓我們深愛的國家—中華民國,共同生活的園地—台灣,能再度昂首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