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哥、暴怒姐,都是吃出來的!
心的問題,其實是「腦部缺乏能量」。
身心科名醫首度公開42招「健腦飲食法」
記憶力、焦慮、抓狂、倦怠感等,這樣吃,完全改善!
頭痛、早上起不來,只要補充「鐵質」就能改善?
常吃甜食紓壓,反而會越吃越累?
選擇「活腦好食物」的訣竅,都在本書裡。
◆心病就靠「食物」醫!日本讀者親身體驗,好評推薦!
‧常在工作時感到胸悶,疲勞感也揮之不去,開始不吃白飯並戒除冷飲及點心,以新鮮蔬果當主食後,成功治好恐慌症及糖尿病,半年瘦9公斤!──(中村明彥先生‧41歲‧攝影師)
‧原本很嗜睡、容易心悸,並患有憂鬱症,在戒除甜食,改吃高蛋白食物並多喝水後,不但治好憂鬱症,也變瘦、變漂亮了!──(高橋由貴子小姐‧45歲‧幼教老師)
‧常感到有壓力、不想上班,通勤時容易感到不舒服,覺得每天都很痛苦。補充含鐵及高鈣食物後,整個人煥然一新,開始有想法,對工作充滿幹勁了!──(A小姐‧34歲‧上班族)
今天的你,是否又發生下列狀況呢?
‧早上總是爬不起來,一想到要上班就好累?
‧注意力老是無法集中,越看電腦頭越痛?
‧午後3點想來杯咖啡提神,沒想到越喝越累?
‧為了紓壓決定吃最愛的甜點,結果好像更煩躁了?
‧明明是小事,卻一直惦記在心,越想越氣?
上述這些焦慮、心情低落、精神不集中或暴怒等狀況,真的只是「壓力大」嗎?排解壓力也得用對方法,當用盡各種辦法仍然無法紓壓時,小心,可能是「飲食」出問題了!
◆ 心的問題和「腦部」有關,營養不足時,大腦就會當機!
為什麼飲食跟「壓力」有關呢?因為「壓力」會逐漸消耗身體能量,使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腦內荷爾蒙)越來越少,但是,「腦內荷爾蒙」卻是活力來源,一旦不足,就會陷入沮喪或不安,容易為小事抓狂。簡單來說,大腦就像是電瓶,有壓力時會使電量(腦內荷爾蒙)減少,如果沒有馬上補充電力(即營養的好食物),能量就會耗盡,造成心理問題。
◆ 名醫親自實證!改變飲食後,困擾多年的頭痛、賴床都消失了!
身為身心科醫師的姬野友美發現,開再多的助眠藥、抗憂劑,卻還是無法幫助患者消除心理問題。她體認到「藥物只能救急」,如果不幫大腦充電,吃再多的藥物也沒用。因此,姬野式的「活腦飲食法」誕生了!她開始讓病患從食物中攝取體內缺乏的營養,結果,病患的恐慌、憂鬱等症狀居然開始改善,甚至痊癒。就連她自己本來早上常頭痛、起不來等老毛病,也在服用「含鐵食物」後徹底改善,終於能神清氣爽的起床了。
◆ 食物自有大藥,補充營養後,惱人的身心症一定會痊癒
到底該怎麼吃,才能消除這些惱人的心理症狀呢?姬野醫師的「活腦飲食法」很簡單,如果妳有下列症狀,只要多吃這些食物即可,包括:
【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 缺乏鐵質,可多吃牛肉、豬肉、雞肉、小魚乾、波菜等
【無精打采、老是忘東忘西】→ 缺乏維他命B群,可多吃猪肝、魚類、黃豆、糙米、香蕉等
【總是很焦慮、思考力變差】→ 缺乏蛋白質,可多吃雞肉、魚類、豆腐、牛奶、起司等
【容易暴怒、心情起伏很大】→ 缺乏鈣質,可多吃優格、牛奶、芝麻、杏仁、柳葉魚等
【愛用吃發洩、不能餓肚子】→ 可能患有低血糖,建議少吃白米、麵包,多用低GI蔬果當主食
◆你常為小事抓狂、注意力渙散、心情起伏不定嗎?本書還要告訴你:
‧如何正確吃「活腦食物」,避免成為失控哥、暴怒姐?
‧「含醣食物」怎麼吃,避免讓心情更煩躁?
‧哪些食物吃了會易怒、暴走,千萬要少吃?
作者簡介:
姬野友美
身心內科醫師,醫學博士,日本藥科大學漢方藥學科教授。出生於日本靜岡縣,畢業於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目前是姬野友美診所所長,平時除了看診外,也擔任東京電視台「主治醫師特選診所」、TBS電視台「身體的感受」、朝日電視台「北野武的全民家庭醫學」、TBS廣播「生島博早安特報」等節目的醫療專家而廣為人知。
主要著作除了有熱銷15萬本的《女人為何突然生氣?》外,亦有《疲勞揮之不去的原因在「腦部」》、《成功人士不喝罐裝咖啡》等。
譯者簡介:
賴祈昌
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業,翻譯學研究所中日文組。為自由譯者,翻譯各類文件,廣泛涉獵各領域,譯作有《血管老化,當然會中風》、《身體本來就會的11個自癒運動,讓你年輕10歲》等。
章節試閱
◆惱人的心病,源自於「大腦營養不足」!
各位是否曾有以下的經驗呢?沒來由地感到不安、一點小事就覺得煩躁、聽不進別人說的話、健忘、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注意力渙散、重複同樣的錯誤、總是心情沈重等……。
人們長期認為「心病還需心藥醫」,不過,讓疲憊的心靈休息、放鬆固然重要,但遺憾的是,光這麼做並無法徹底根治心病,因為心靈的活力源自「腦部」。
◆腦部缺乏「營養」時,容易陷入憂鬱
不過,幫助內心充電的「原料」到底是什麼?答案是「蛋白質」、「維他命」及「礦物質」等營養素。包含毛髮、指甲、血液、內臟、骨骼等,人的身體構造源於吃下肚的食物,這點對腦部也一樣,沒有「原料」就無法製造神經傳導物質,導致不敷使用。
即使症狀稱不上心理疾病,但只要常常感到無精打采、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代表腦部缺乏神經傳導物質,腦部的電力已開始不足。如果沒有即時補充所需的營養,電力遲早會消耗殆盡而無法運作。
因此,我主張「心理症狀是因為腦部缺乏營養」。各位或許會覺得訝異,認為現代的生活豐衣足食,怎麼可能會營養不足?不過,當我為身心科的病患抽血,檢測其營養狀態時,發現有高達九十九%的患者都「營養不良」。
◆營養不足,容易造成心理問題
對腦部而言,胺基酸(蛋白質)是非常重要的營養素。有些人以為腦部唯一的能量來源是醣類(葡萄糖),所以疲勞時吃甜食,但這麼做其實是錯的。
雖然腦部確實會燃燒「醣類」作為能源,但基本上腦部是由蛋白質和脂質構成,神經傳導物質也是由蛋白質分解的胺基酸所組成的。合成的過程中,腦部需要酵素、輔酵素和輔因子。酵素是胺基酸;輔酵素是維他命;輔因子則是礦物質。
或許你會對「營養不良」的結果感到意外,事實上在現代的飲食中,很容易缺乏胺基酸及合成神經傳導物質所需的維他命、鐵質和礦物質等。
請想一想,你是否經常忙到沒時間好好吃飯,或為了減肥不吃某些食物呢?據說現在連國小、國中生都在減肥,雖然還不至於到「怕胖完全不敢吃肉」,但「不吃肉」是錯誤的減肥方式,不僅會讓身體缺乏蛋白質(對肌肉或內臟造成不良影響),也會使「腦部缺乏蛋白質」,對精神造成不良影響。
雖然我們為了健康吃許多蔬菜,但近年來培育的蔬菜營養價值和過去相比卻少了許多。舉例來說,目前市售的波菜含有的維他命和礦物質,與二十年前相比大約少了一半;紅蘿蔔所含的維他命A也只剩下三分之一。蔬菜本身所含的維他命、礦物質等營養價值越來越少,這是因為國內只注重外觀、口感與香氣的品種改良所造成的結果。
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是我們的活力來源,壓力會讓它逐漸減少而終至匱乏;又因為缺乏原料(腦部營養不足),無法製造神經傳導物質。在惡性循環下,讓現代人「電力耗盡」,造成越來越多心理問題的原因。
◆吃對「活腦食物」,有效治療恐慌、焦慮
以下我將介紹透過「補充腦部營養」,改善恐慌症的真實案例。
「恐慌症」是心理疾病,在沒有明確原因下會突然出現心悸、顫抖、劇烈暈眩、喘不過氣、冒冷汗等症狀(即恐慌症發作),並受到強烈恐懼感侵襲,彷彿會就此喪命。
這是自律神經失調,分泌過多「去甲腎上腺素」等荷爾蒙,使人過度緊繃所致。背後的原因則是「身體無法穩定控制放鬆血清素」。不過,為什麼會沒來由的發作呢?
其實恐慌症的發作症狀和「低血糖」很像,因此我認為,人體處於低血糖時,或許也會分泌去甲腎上腺素。於是我開始對恐慌症病患逐一實施「耐糖測試」。
以往接受治療卻不見改善的二十名患者中,居然有十九人患有低血糖症。因此,我請其中兩位患者實行「限醣飲食法」(限制醣類食物攝取量的飲食法),結果成功地消除恐慌症,原本的高血脂與糖尿病也漸漸改善。
◆長期偏食、飲食不規律,身心都會失衡
「神經傳導物質(腦內荷爾蒙)」是腦部的能源,其原料則是我們平常攝取的食物營養素。只要缺少任何一種,就容易顯現在心情的變化上。
焦慮、心情低落、易怒暴躁、精神不集中等,以往我們把這些狀況歸類為「壓力大」,但換個角度,從營養觀點來看,並非如此。
因為,「營養不足」也會對腦部(心理)以外的功能造成影響。
許多人應該都有親身經歷,長期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會造成皮膚粗糙、感到暈眩,甚至腹瀉或便袐等症狀。我們的身體是由「食物的營養素」所構成,將營養素代謝後成為能源,身體才能正常運作。
如果營養不均衡,身體與心理狀態當然會出問題,因為身心密不可分。因此,請利用下列的測驗,同步檢視身體及心靈,確認電力是否充足。在下列的測驗,將各種對腦部(心理)有重要功能的營養素分門別類,並列舉可能發生的問題與症狀。
當符合的項目越多,就表示越可能缺乏該類營養,導致身心出問題。如果檢測結果符合多種類型時,即屬於複合型,表示營養失調的情況非常嚴重。
‧無精打采、健忘──缺少「維他命B群」
請在下列符合的項目上打勾,若只是偶爾發生,也請勾選。符合的項目越多,缺乏維他命B群的狀況越嚴重。
□即使是自己的興趣也提不起勁
□經常喝酒
□討厭或害怕吃魚
□感覺記憶力衰退
□一覺醒來仍覺得很累
□容易有口內炎、口角炎
□感覺反應變慢、變遲鈍
□記不住讀過的書或報紙的內容
□長期肩頸僵硬,一直好不了
□起床後,沒有「一覺好眠」的感覺
◆睡不好、精神狀況不穩時,極可能是缺少維他命B
維他命B群(包括B1、B2、B6、B12、菸鹼酸、泛酸、葉酸、生物素)能促進身體代謝。想同時將蛋白質、醣類、脂質作為能源運用時,必須透過維他命B群的輔助。一旦攝取過多高醣食物,容易造成慢性的維他命B群不足。
此外,維他命B群也和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產生有關。缺乏維他命B群,會讓人感覺無精打采、注意力渙散。特徵是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也毫不關心,尤其是缺乏B群中的「菸鹼酸」,還可能嚴重惡化成憂鬱症。
愛喝酒的人也容易缺乏菸鹼酸,因為身體為了代謝我們喝下的酒精,會消耗大量的菸鹼酸。
根據近年的研究數據指出,「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也和缺乏菸鹼酸有關。此外,維他命B群也有「調整睡眠」的作用。晚上不易入睡,早上卻一直打呵欠的人,極有可能是缺乏維他命B12。
◆不挑食,完整攝取「維他命B群」
維他命B群包括B1、B2、B6、B12、菸鹼酸(維他命B3)、泛酸、葉酸及生物素共八種。原則上,要全部均勻攝取,而不是只攝取某一種。因為維他命B群必須互相配合才能發揮作用,只要缺少一種就無法順利運作,還會造成疲勞或脾氣暴躁。
除了食物,亦可透過營養補給品補充。挑選「維他命B群」或「複合性維他命B」的產品,也能有效攝取多種維他命。
◆有效「補充維他命B群」的營養食譜──咖哩鯖魚佐菠菜泥
鯖魚富含維他命B群;咖哩粉則能促進食慾與消化,再挑配含葉酸的菠菜,可強化細胞構造。
‧熱量(1人份):245kcal
‧含維他命B1、B2、B6及菸鹼酸,共9.7mg
‧材料(2人份)
鯖魚片2片
菠菜1把
起司粉2小匙
鹽巴、胡椒粉適量
橄欖油 1大匙
A調味料:鹽巴、胡椒粉、孜然粉、咖哩粉各1小匙
‧做法
1.鯖魚清洗後擦乾,撒上A調味料。
2.以熱水汆燙菠菜後去除水分,再用食物調理機打成泥(或直接切碎),並以鹽巴和胡椒粉調味。
3.平底鍋熱鍋後倒入橄欖油,將步驟1的鯖魚煎至酥脆。
4.在盤子上鋪好步驟A的菠菜泥,再撒上起司粉,最後放上鯖魚。
◆營養補給品不能代替食物,服用前請仔細挑選
營養補給品外觀上像是藥物,但其成分其實就是營養素。空腹服用營養補給品的吸收效果較差,請在飯後胃酸分泌旺盛時服用。如果患有特殊疾病或正在服用藥物的人,請先向主治醫師諮詢種類與服用的方式。
透過第二章的檢測表,我們已經知道自己缺乏哪些營養素,因此,請先改善飲食內容,並適時地添加含有該成分的營養補給品,持續實行三個月。三個月後請再做一次檢測表,只要符合的項目減少,就代表身體已開始改善。此時要繼續執行,就可以充分地感受身心的變化。
此外,如果想了解自己缺乏的營養素,必須懂得解讀抽血檢查的數據。分析抽血檢查的數據就像找出遺落的拼圖,只要把缺少的那塊拼回去,身心便能恢復正常。更有趣的是,只要補充缺乏的營養素,原本過高的數據就會下降,回到正常範圍內。這正是代謝逐漸恢復正常的結果。
因此,書末也從抽血檢查數據中,彙整了自我檢測的標準,並製成表格,讀者可自行參考。
◆「和風醬」含大量砂糖,建議改以胡椒或鹽巴調味
一客和風漢堡排大約五百五十大卡,添加起司的義式漢堡排則是七百大卡,感覺是前者較健康。不過,千萬別被數字所騙,和風醬汁口味雖然清爽,卻加了大量砂糖,熱量雖低,卻容易吃下過多醣類。
咖啡或甜點的砂糖,只要稍加留意就能避免,反而是用在料理中的砂糖(醣類),容易讓人不知不覺吃下肚。市售的和風醬汁、火鍋醬、燒肉醬、涮涮鍋醬等都是危險食品。如果看到「和風」或「日式」就代表健康便放心大口吃,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發胖,導致血糖調節異常等問題。
◆「無油食品」為了口感,會添加砂糖調味
你是否也認為「無油」沙拉醬較健康呢?為了健康而使用「無油」沙拉醬,反而會導致攝取過多醣類,讓腦部(心理)疲憊。
食物好吃的原因來自「油」與「糖分」的多寡。五花肉比瘦肉好吃是因為肉汁滲出的脂肪。一旦減少沙拉醬中的油分,就必須改用「糖分」來維持口味。一大匙的無油和風沙拉醬含有二點四克的醣類;一大匙的法式沙拉醬卻只有零點九克的醣類,當然是後者較健康。
挑選沙拉醬時,必須選擇不含砂糖、葡萄糖果糖萃取物、麥芽糖等成分或含量較少的商品。如果不想使用沙拉醬,也可以改在用初榨橄欖油,再用鹽巴或檸檬調味,簡單美味又健康。
◆改變飲食,也能改變思考、行為
病患經常問我:「醫生,我的身體會復原嗎?」
我會這麼回答:「你的身體和心理不會回到生病前的樣子。細胞會因為治療而重生,讓你蛻變成全新的自己,不再是從前的自己。」
細胞每天都會汰舊換新,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則能幫助身體加快汰換的速度。我們的身心狀況由食物建構而成,行為、情緒、思考也是根據吃的食物而定。如果身心出狀況,可能就是以前吃的食物有問題。只要改變飲食,讓新的營養素汰換劣質細胞,病懨懨的自己就能煥然一新。
或許外表看起來還是同一個人,但內在已徹底改變。只要重新審視營養狀況,改變飲食的種類和方式,經過一個月、三個月甚至一年後,就算壓力沉重,也不會感到沮喪或疲憊。因為新的細胞可以讓你有不同於以往的想法、行為與思考力。
只要改變飲食、攝取必需營養素,「心理狀態」、「細胞新生」與「免疫及荷爾蒙狀態」也能出現變化。換句話說,改變飲食就能改變思考、行為,最後甚至改變命運,迎向光明人生。
◆惱人的心病,源自於「大腦營養不足」!
各位是否曾有以下的經驗呢?沒來由地感到不安、一點小事就覺得煩躁、聽不進別人說的話、健忘、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注意力渙散、重複同樣的錯誤、總是心情沈重等……。
人們長期認為「心病還需心藥醫」,不過,讓疲憊的心靈休息、放鬆固然重要,但遺憾的是,光這麼做並無法徹底根治心病,因為心靈的活力源自「腦部」。
◆腦部缺乏「營養」時,容易陷入憂鬱
不過,幫助內心充電的「原料」到底是什麼?答案是「蛋白質」、「維他命」及「礦物質」等營養素。包含毛髮、指甲、血液、內...
推薦序
◆整合「藥物」及「營養」,有效改善惱人身心症
身為國內極少數,從事整合精神醫學的醫生,十年來我透過「鄭醫師的部落格」以及書籍的宣導,和大眾溝通改善身心健康的可能性方法,絕非只有藥物而已。然而目前的大眾傳媒,針對身心健康的改善,以專業立場發聲的文章報導,幾乎全面倒向藥物治療為主軸的生物精神醫學,致使大眾對於身心醫學的治療觀念被侷限在小小一隅,難以開展。
更可惜的是,這些被視為非主流醫學的意見,雖然都是經過國內外諸多研究證實有效的治療方式,然而國內精神科本身缺乏相關訓練,加上相關領域並非藥廠能涵蓋的經營方向,因此絕大部分的精神科專業人員缺乏相關認知,甚至斥為無稽,因而選擇整合醫學治療模式的人並不多見。
兩年前,我應邀至台灣抗衰老再生醫學會演講,期間遇到一位同為協會邀請的澳洲資深醫師,他詢問在場聽課的人員是否有精神科醫師?得知上兩堂課的講師我,即是精神科醫師,讓他大為驚訝。主因是他在澳洲努力多年,並嘗試跟精神科合作,但往往不是到頭來無疾而終,就是四處碰壁。
這位澳洲醫師認為,一般的精神科訓練,幾乎都把問題根源放在大腦上,因此,治療幾乎都是以神經傳導物質失衡為考量,忽略了人體的實際運作。但神經傳導物質是如何形成的?是經由營養攝取,再透過人體系統彼此相關運作而成,大腦的運作亦是如此。也因此營養醫學的訓練長久以來付之闕如,臨床治療的死角更形惡化。
‧正視「營養醫學」,重拾身心健康
「營養醫學」對於任何科別的西醫來說,是最缺乏訓練以及觀念培養的一環,但絕大部分的專業人員不願面對其真相。在臨床上,藥物治療有效或副作用小於療效的族群,初估只有六到七成,剩下的三到四成,對藥物治療往往是藥物副作用大於療效,我們通稱為「敏感體質」。
令人更憂心的是,當這類患者在門診跟醫師抱怨藥物副作用時,醫師的反應往往傾向於冷淡且視為必然,甚至不願意減藥或者換藥,更別談有其他整合治療的方法加入,試圖幫助當事人減少藥物種類與劑量,減輕治療痛苦,加速療效等。
欣見采實文化之洞見,找到日本同為精神科醫師的大作,針對身心困擾的當事人,提供實用且據臨床實證的的專業資訊,例如,減少醣類,增加蛋白質攝取,以增加大腦能量;透過維他命以及礦物質的補充,幫助細胞減少壓力,增加能量,恢復正常運作,協助大腦功能回到正軌甚至更勝以往。這些也都是我在臨床上,經常跟門診求助者溝通的飲食概念以及營養補充方向。
國內慢慢開始有極少數的精神科專業願意正視「營養」對於身心治療改善的療效,期待相關資訊能廣為宣導,造福更多需要的人,離苦得樂。
光能身心診所院長 鄭光男
◆整合「藥物」及「營養」,有效改善惱人身心症
身為國內極少數,從事整合精神醫學的醫生,十年來我透過「鄭醫師的部落格」以及書籍的宣導,和大眾溝通改善身心健康的可能性方法,絕非只有藥物而已。然而目前的大眾傳媒,針對身心健康的改善,以專業立場發聲的文章報導,幾乎全面倒向藥物治療為主軸的生物精神醫學,致使大眾對於身心醫學的治療觀念被侷限在小小一隅,難以開展。
更可惜的是,這些被視為非主流醫學的意見,雖然都是經過國內外諸多研究證實有效的治療方式,然而國內精神科本身缺乏相關訓練,加上相關領域並非藥廠能涵蓋的...
作者序
前言
◆身心科名醫親證!改變飲食後,有效改善頭痛、疲倦
我直到數年前都還是一般的身心科醫師,按照所謂的「標準流程」看診。(編按:身心科的治療範圍大至重度精神疾病,小至失眠、頭痛、焦慮等。一般人常誤以為身心科只看精神疾病,其實,長期焦慮、憂鬱、失眠症狀若長期置之不理,皆有可能成為重度精神疾病的誘因。因此,若有心理或生理上的問題或症狀,皆可先至身心科求診,釐清身體狀況。)
我會使用藥物、心理治療、行為治療、心理諮詢,偶爾也會上媒體,在節目中解說心理與身體的密切關聯,並同時在報紙的專欄上寫著:「如果心理與身體出現問題,請先到身心科就診。」
既然如此,為什麼我現在主張「看身心科前,請先改變飲食」呢?我想,是與身心科醫師遭遇的煩惱和糾葛有關吧!
至今我採取的標準治療方式,應該已幫助不少身心症與憂鬱症患者。身心科和精神科不同,治療項目也包括「身體的症狀」,因此,我會詳細找出造成病患痛苦的內科疾病症狀,並與精神症狀同時治療。另外,我也會使用非典型的治療方式,診治其他科別,束手無策的的病患。
就算如此,有些病患仍然無法痊癒。不僅藥物無法發揮作用,反而造成越吃藥,症狀越嚴重;有些病患甚至因為副作用而無法服藥。臨床上,我無法對病患解釋,「為什麼病情沒有好轉」、「藥物為什麼沒有效果」等問題。
因此常見的作法是,請病患不要心急,好好休息並按照自己的步調生活,但卻往往卡在身處的職場或學校無法配合他們的生活。「環境」不會因為自己而改變,於是,只好離社會越來越遠。
雖然要求病患避免壓力,但生活中怎麼可能沒有壓力呢?於是,我開始懷疑自己的治療方式,是不是反而讓病人成為逃避現實壓力的懶惰蟲呢?
‧補充不足的營養,輕鬆改善惱人症狀
過去治不好的病患,難道現在仍無法痊癒嗎?即使有壓力,難道只能一味逃避,卻無法打造強韌的身心,進而克服壓力嗎?於是,我每週都利用假日,四處參加醫師研討會,尋求解決之道。
直到二○○五年一月二十三日,終於遇到令我從醫以來,最震撼的一天。
當天飄著雪,十分寒冷。我氣喘吁吁地跑進會場,研討會的主題是「從抽血報告中,選擇必需營養素之獨特營養治療」。
其中寫著「造成病患痛苦的生理症狀,幾乎都是因為缺少鐵質所引起的」。這點令我大為震驚,難道「早上起不來、疲勞、感冒、頭痛、心悸、喘氣、掉髮」等症狀,只要「補充鐵質」就能改善嗎?原來這麼簡單?還能從抽血報告來判讀?
前所未見的新世界在眼前浮現,我無法壓抑內心的衝動,追到會場外向擔任講師的溝口徹醫師及營養諮詢師定真理子小姐,提出一連串問題。
那年七月,我接受定真理子小姐邀約,參加該療法的權威學者麥可.雷瑟博士演講。那時我遇見了永遠的導師,也就是分子整合營養醫學協會的金子雅俊先生。
分子整合營養醫學認為:「人類的身體是由攝取食物中的營養所構成,讓體內分子(營養素)調整到正常狀態,就能提高身體的自癒力、阻止疾病惡化,進而改善症狀,預防疾病。」(編按:分子整合營養醫學又稱「營養療法」,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本書皆使用「活腦飲食法」。)
‧開始吃含鐵食物後,早上不再賴床
因此,我立刻開始多吃含鐵質的好食物。結果,本早上爬不起來,起床後也只能坐在沙發上,或是站起來也不知道要做什麼的我,一個月後已能馬上起床且頭腦清醒。
我想著:「很好,一定要讓病患試試看。」於是,我開始徹底檢查病患的飲食,給予必需的營養補給品,並解釋營養的重要性。身心科看診的時間原本就比其他科別長,採取這種做法後,要花費的時間比以前更長,但我絲毫不以為意。
接著,病患開始出現改變。首先,讓身體不適的症狀消失了!其中,「頭痛」、「早上起不來」最快獲得解決。以往沒有任何方法能改善「早上起不來」的問題,無論多早睡、睡眠多麼充足,早上爬不起來的人還是很多,即使轉診到睡眠門診就醫也無法改善。多半只能得到不知所云的回答:「我只負責讓病患睡著,起床後就不是我的專業。」
光是改善「早上起床的狀況」,生活狀況就會改變。家庭主婦能在起床後幫孩子做便當,也可以幫家人準備早餐;上班族能準時上班不遲到,好好處理早上的工作。
原本因為「早上起不來」而無法稱職扮演自己的角色,內心感到自責;現在則因為大幅改善狀況,而重拾信心。原來只要「補充鐵質」就能做到,十分簡單。
‧改變飲食後,大腦變靈活,情緒開始穩定
某位憂鬱症病患曾對我說:「以前我試過吃藥、認知治療,或夫妻一起接受諮商等方法,雖然覺得勉強,卻還是很拚命去做。不過,自從開始改變飲食,身體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感到輕鬆許多,活動自如,頭腦變靈活,也開始想主動挑戰新事物。」
只要改變飲食,除了身體,頭腦也會開始改變。言談變得積極正面,藥效也會增強,讓精神治療更有效率。值得高興的是,改變飲食後會變漂亮,整個人煥然一新。
各位看到這裡應該已了解,當心理與身體出現問題,前往身心科就診前,不妨先仔細閱讀本書並改變飲食吧!如果還是無法痊癒,再到身心科就診。
如果您覺得自己沒有問題,也請閱讀本書。因為沒有人可以保證,十年後的自己,能和現在一樣有活力。只要改變飲食,十年後就能看出差異,你將能預防疾病,擁有幸福快樂人生。
前言
◆身心科名醫親證!改變飲食後,有效改善頭痛、疲倦
我直到數年前都還是一般的身心科醫師,按照所謂的「標準流程」看診。(編按:身心科的治療範圍大至重度精神疾病,小至失眠、頭痛、焦慮等。一般人常誤以為身心科只看精神疾病,其實,長期焦慮、憂鬱、失眠症狀若長期置之不理,皆有可能成為重度精神疾病的誘因。因此,若有心理或生理上的問題或症狀,皆可先至身心科求診,釐清身體狀況。)
我會使用藥物、心理治療、行為治療、心理諮詢,偶爾也會上媒體,在節目中解說心理與身體的密切關聯,並同時在報紙的專欄上寫著:...
目錄
【前言】身心科名醫親證!改變飲食後,頭痛、賴床開始改善
Part 1 憂鬱、焦慮,都是吃出來的!改變飲食後,效果驚人!
‧惱人的心病,源自於「大腦營養不足」!
‧腦部缺乏「營養」時,容易陷入憂鬱
‧一次攝取過多「醣類」,易造成血糖不穩定
‧吃對「活腦食物」,有效治療恐慌、焦慮
【病例1】不吃白飯,並戒除冷飲及點心後,治好恐慌症與糖尿病
【病例2】改吃高蛋白食物及多喝水後,成功治好憂鬱症
【活腦專欄1】過量食用「垃圾食物」,導致憂鬱症患者激增
Part 2 失控姐、暴怒哥,都是因為「營養不足」!
‧長期偏食、飲食不規律,身心都會失衡
★善用【腦部營養檢測表】,找出心理問題
‧注意力無法集中──缺少「鐵質」
‧無精打采、健忘──缺少「維他命B群」
‧焦慮、思考力變差──缺少「蛋白質」
‧容易暴怒、心情起伏大──缺少「鈣質」
‧常吃甜食紓壓──患有「低血糖症」
【活腦專欄2】為什麼男性常缺少維他命B群;女性則容易缺鐵?
Part 3 如何聰明吃「活腦食物」,補充不足的營養?
‧食物自有大藥,治療心病最有效
‧鐵質不足時,怎麼吃最健康?
【活腦食譜1】美式蔬菜肉餅
‧維他命B群不足時,怎麼吃最健康?
【活腦食譜2】咖哩鯖魚佐菠菜泥
‧蛋白質不足時,怎麼吃最健康?
【活腦食譜3】法式鄉村鹹派
‧鈣質不足時,怎麼吃最健康?
【活腦食譜4】酥炸芝麻柳葉魚
‧容易低血糖,怎麼吃最健康?
【活腦食譜5】海鮮麥飯
‧「活腦食物」聰明吃,遠離惱人的身心症
◆有效活化腦部──「脂質」
◆提高學習力──「EPA、DHA」
◆打造強健身心──膽固醇
◆改善記憶力──卵磷脂
◆提高抗壓性、消除疲勞維他命C
◆調整身體機能──鋅
◆重整腸道環境──膳食纖維
‧「甜食」無法消除疲勞,只會越吃越累
‧少喝含醣啤酒、梅酒,避免累積疲勞
‧如何選擇健康的「下酒菜」?
‧營養補給品不能代替食物,服用前請仔細挑選
【活腦專欄3】老人味不是體臭,原因在於「營養不足」
【活腦專欄4】運動選手為什麼重飲食?因為「營養」是致勝關鍵
Part 4 關於「活腦飲食」,你知道的都是錯的!
‧養生絕不是只吃「蔬菜」或「維他命」
‧甜食無益於大腦,只會越吃越累
‧「糖分」會破壞血糖值,建議改用豆類或蔬果取代
‧「GABA食品」只是噱頭,成分無法被大腦吸收
‧適量攝取蛋白質,打造強健心靈
‧身體需要好油,「無油飲食」易讓頭腦變笨
‧人類是「雜食動物」,只吃蔬菜會營養不良
‧別再盲目計算卡路里,「限醣」才是瘦身關鍵
‧以「醣類」為主的飲食,易造成糖尿病
‧「和風醬」含大量砂糖,建議改加胡椒或鹽巴
‧「無油食品」為了口感,反而會添加砂糖
‧日式甜點糖分高,不宜多吃
‧想睡時喝甜咖啡,易使血糖不穩
‧食物中的膽固醇,不一定會影響「體內膽固醇」的數值
‧膽固醇太低,易造成憂鬱症
‧飲食以「去醣」為優先,有效緩和情緒
「健檢報告」怎麼看?數值太低或太高都不好
【活腦專欄5】想訓練腦力?請先改變「飲食」
【活腦專欄6】人類因「肉食」活化大腦,得以生存
Part 5 預防勝於治療!請從「飲食」開始改變情緒
‧改變飲食後,憂鬱症、失眠都康復了!
‧從「飲食」改善疾病,效果驚人!
‧活腦飲食法,是真正的預防醫學
‧學習「活腦飲食法」,改變我的人生
【附錄】如何看懂「抽血報告」,補充不足的營養?
【前言】身心科名醫親證!改變飲食後,頭痛、賴床開始改善
Part 1 憂鬱、焦慮,都是吃出來的!改變飲食後,效果驚人!
‧惱人的心病,源自於「大腦營養不足」!
‧腦部缺乏「營養」時,容易陷入憂鬱
‧一次攝取過多「醣類」,易造成血糖不穩定
‧吃對「活腦食物」,有效治療恐慌、焦慮
【病例1】不吃白飯,並戒除冷飲及點心後,治好恐慌症與糖尿病
【病例2】改吃高蛋白食物及多喝水後,成功治好憂鬱症
【活腦專欄1】過量食用「垃圾食物」,導致憂鬱症患者激增
Part 2 失控姐、暴怒哥,都是因為「營養不足」!
‧長期偏食、飲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