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專政
東漢和帝之後,天不假皇帝之年,均為幼帝即位,這是其他任何一個朝代所沒有的怪事。小孩子能懂什麼事?導致大權輪番落入外戚、宦官手中。
西元八十八年,年僅十歲的和帝即位,竇太后臨朝聽政,大權落入其兄竇憲之手。直到西元九十二年,年紀稍長的和帝與宦官鄭眾密謀,逼迫竇氏兄弟自殺,竇家宗族全部免官治罪。就這樣,外戚竇氏的勢力全部剷除,宦官得以直接參政。
西元一○六年,和帝去世,鄧太后立劉隆為帝。殤帝劉隆出生才一百多天,還在吃奶,等他長大親政,那還早著呢!劉隆長到一歲多,小命就歸了黃泉。國不可一日無君,鄧太后又立十三歲的安帝劉祜。
鄧太后臨朝,外戚鄧騭兄弟顯赫一時,鄧騭即使打個噴嚏,朝堂也要震一震。鄧騭有鄧太后做靠山,作威作福了十多年。西元一二一年鄧太后去世,二十多歲的安帝血氣方剛,不願做鄧氏傀儡,他與乳母王聖、宦官李閏等合謀,將鄧氏廢逐。
安帝掌權後,吸取了前朝宦官把持朝政的教訓,除了重用宦官外,同時重用皇后的哥哥閻顯等掌管樞要。他想以宦官、外戚互相牽制,以求太平無事,一時間,出現了外戚、宦官共同把持朝政的局面。實際上,外戚、宦官各懷鬼胎,都想伺機將對手攆下臺。
西元一二五年三月,安帝在巡遊途中病死。皇后和她哥哥閻顯祕不發喪,急急忙忙趕回京城立幼童北鄉侯劉懿為君,由閻太后臨朝執政。
閻顯得勢不饒人,把安帝寵信的宦官下獄處死,將王聖母子流放雁門,這下子閻顯成了炙手可熱的權貴。
閻顯獨攬大權的日子最短。同年十一月,北鄉侯劉懿病卒。閻顯知道大事不妙,又採用了祕不發喪的老辦法,屯兵宮中自守。
皇宮裡的事無法瞞得住宦官。宦官孫程等十九人擁立濟陰王劉保為帝,閻顯兄弟沒能逃脫大難,被抓了起來關在獄中死去。十一歲的順帝劉保任憑宦官擺布,封孫程等十九人為列侯。孫程等人好夢不長,第二年八月就因爭功被有司彈劾,被免去官職,遣返自己的封地。西元一二八年,順帝召孫程等人回洛陽,宦官的勢力得以東山再起,西元一三二年正月,順帝立貴人梁氏為皇后,從此以後,梁氏勢力漸漸興起。
東漢時期,外戚勢力最盛的要數梁冀。自西元一四一年被任命為大將軍後,把持朝權將近二十年之久。
西元一四四年,順帝去世,兩歲的沖帝即位。梁太后臨朝,梁冀更是有恃無恐。沖帝也是個短命皇帝,第二年正月便離開了人世。梁冀立即採取行動,立八歲的劉纘為質帝。
梁冀本想將質帝玩弄於股掌之上,沒想到質帝劉纘少而聰慧,看不慣梁冀驕橫跋扈,當著群臣的面說他是「跋扈將軍」。梁冀聽了吃驚不小:小小的年紀就有這麼大的膽,長大了豈不是要吃了我梁冀!梁冀隨即下了毒手,下毒殺害了質帝,並將正準備和自己妹妹結婚的蠡吾侯劉志推上帝位。
這時候,皇太后、皇后都是他的妹妹,他說的話誰敢道聲「不」字?桓帝劉志雖對梁冀甚為不滿,但不敢有任何表示,宮中有梁太后、梁皇后,朝廷有梁冀,他縱有天大的怨氣,也沒有地方發洩。
梁冀專政期間,誰要是敢跟他過不去,那麼那個人的死期將近。有個十九歲的青年,名叫袁著,他見梁冀橫行不法,到皇宮門前向皇帝上書告發。梁冀知道後火冒三丈,派人去逮捕袁著。袁著知道自己闖下了滔天大禍,改名換姓躲了起來。抓不到袁著,梁冀不肯罷休,派人到處搜索,袁著假裝病死,叫家人用蒲草紮了個屍體放在棺材裡入葬。梁冀聽說袁著病死,不禁起了疑心,年紀輕輕的,怎麼說死就死?他派人開棺驗屍,果然有詐,他派人四處搜查,終於將袁著逮住。梁冀下令用刑,將袁著活活打死,袁著的許多親朋好友受到株連,遇害的多達百人。
不僅百姓遭到梁冀的荼毒,就連朝廷官員也不能違背他的意志。下邳人吳樹出任宛縣縣令,臨行前向梁冀辭行。梁冀的親朋好友多在宛縣,所以要吳樹多加關照。吳樹到任後發現這些人都是些貪得無厭、魚肉百姓之徒,於是,連殺民憤極大的惡棍十多人。梁冀得知後怒火中燒,伺機報仇。後來吳樹調任荊州刺史,梁冀請他到府中做客。梁冀設下酒宴,假意為吳樹餞行,暗中命人在酒中下毒。吳樹喝了毒酒,剛出梁府大門就毒發死在車中。
朝廷官員對他無不畏忌,就連桓帝劉志也在他的掌握中。皇帝的近侍都是梁冀的親信,劉志的一言一行每天都有人向他報告。桓帝劉志對他極為不滿,卻又無可奈何。
西元一四八年三月,桓帝隨同梁太后親臨大將軍府。這是何等風光,梁冀更成了朝廷不可一世的人物。桓帝滿腹不快,卻也不敢流露出半點跡象來。
在梁冀專政的二十年裡,外戚的勢力達到頂峰。梁氏前後有三人做皇后,六人為貴人,兩人做大將軍,七人封侯,三人娶公主為妻,女眷中有七人食邑稱君,各級將領多達五十七人。這是東漢時代任何一家外戚都不能與之相比的,可謂氣焰熏天。
盛極必衰,梁氏也逃不脫這個定律。西元一五○年正月,年老病重的梁太后不再臨朝,還政於桓帝。桓帝終於鬆了口氣,為奪回大權積極作準備。同年二月,梁太后病卒,壓在桓帝頭上的大山終於倒塌。時隔不久,梁皇后去世,梁冀失去了宮中的另一條臂膀。
與梁冀水火不相容的桓帝終於下手了。西元一五一年正月,不知收斂的梁冀帶劍入宮,被尚書張陵彈劾。西元一五九年,桓帝見時機已經成熟,與自己的親信宦官單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等合謀,發動宮中衛兵一千多人,趁梁冀無備突然包圍了大將軍府。
梁冀萬萬沒有想到一直捏在自己手心裡的桓帝會突然發難,頓時嚇得不知所措。過了片刻,他清醒過來,知道自己性命不保,便和妻子孫壽雙雙懸梁自盡。皇宮衛兵衝了進去,見一個殺一個,見兩個殺一雙,不到一個時辰,把他家的男女老少殺了個精光。接著查抄梁冀家產,竟然多達三十多億兩白銀,這樣的巨額,相當於朝廷全年租稅收入的一半。
樹倒猢猻散。梁冀一死,梁氏所有的內親外戚一律被捕處死,朝廷大員因受牽連而被治罪的有幾十人,梁冀的舊屬賓客有三百多人被罷了官,梁氏的勢力一下子被剷除乾淨。
剷除了梁氏,官吏百姓無不額手稱慶。不過,之後又出現了宦官專權的局面,東漢政權也走上了沒落的道路。
黨錮之禍
東漢和帝以前,宦官是被人看不起的人物,他們只不過是皇宮裡的奴才,一切都要看皇帝、皇后的臉色行事。
和帝迫殺外戚竇憲,宦官鄭眾參與謀劃,事成後受到重用,被封為列侯。這是宦官弄權的開端,和帝實為始作俑者。
和帝以後,幼帝不斷,掌握朝權的或為外戚,或為宦官。成年後的皇帝與擅權外戚進行奪權,往往依靠宦官勢力,皇帝在奪權取勝後,宦官便挾功自重,形成新的專權集團。在很長一段時期裡,外戚專政與宦官弄權的局面交替出現。
桓帝誅除梁冀,外戚勢力衰微,宦官單超等五人參與謀劃有功,同日封侯。單超等人趁機弄權,組成了強大的統治集團,這就是後世所說的「五侯專政」。
這些宦官不僅把持了朝權,有的甚至娶姬妾、蓄養子,傳爵襲封。他們的親戚依權仗勢橫行鄉里,簡直與盜賊無異。人們漸漸發現,宦官弄權比外戚專政更壞。
那時候,不少官員不滿宦官當權,主張改革朝政罷斥宦官;許多太學生因為宦官專政沒了出路,也議論朝政要求改革。一時間議論紛紛,討論時政,品評人物,抨擊宦官,後世稱之為「清議」。世家豪族這時也行動起來,壯大了反對宦官的聲勢。其中河南尹李膺、太尉陳蕃名氣最大,最有號召力。以郭泰、賈彪為首領的太學生對他倆十分崇敬,太學裡流傳著「天下楷模李元禮(李膺字元禮),不畏強禦陳仲舉(陳蕃字仲舉)」的歌謠。
西元一六五年,李膺任司隸校尉。有人前來告狀,野王縣令張朔貪贓枉法,強搶逼殺民女。
張朔是宦官張讓的弟弟。張讓專門負責皇宮內外諸事,被封為列侯,張朔靠著哥哥的權勢,當上了縣令。他稱霸一方,幹盡了壞事,現在犯了法,逃到洛陽躲在哥哥張讓家裡。
李膺帶著公差來到張讓府邸,看到門前有幾名彪形大漢守衛。李膺一身正氣,帶著差役往裡闖。衛士見了司隸校尉,不敢阻攔,只得放他們進去。李膺命差役搜查,終於在夾牆裡搜出了張朔,他斷喝一聲,命差役將張朔帶走。李膺怕節外生枝,連忙對張朔進行審訊。他迅速將案情審清,立即將張朔處死,等到張讓託人前來求情,張朔已經人頭落地。
張讓在宮中聽到弟弟被殺的消息,連忙到桓帝面前哭訴。桓帝知道張朔確實有罪,李膺沒有殺錯人,要是偏袒張讓追究李膺,會引起官吏百姓的共憤。桓帝也沒責怪李膺,張讓反倒碰了一鼻子灰。
李膺不畏宦官權勢誅殺張朔,震動了朝廷內外。宦官們收斂了許多,不敢再像過去那樣縱容親屬胡作非為。他們在皇宮內裝出循規蹈矩的樣子,節日也不敢邁出皇宮大門。桓帝對此感到很奇怪,將宦官們召來相問,宦官們一齊叩頭哭訴道:「李膺執法嚴明,對我們毫不留情。我們怕他,連門也不敢出。」
李膺的聲名大噪,讀書人對他十分崇敬,許多讀書人都想見一見李膺,一睹他的風采,要是有人受到李膺接見,被視為極其光榮的事,人們稱之為「登龍門」。
第二年,方士張成占卜得知朝廷馬上就要大赦,便縱容兒子去殺人。李膺馬上將兇手抓起來,準備依法懲治。這時候,大赦令頒布,張成洋洋得意的對別人說:「大赦詔令已下,司隸校尉不得不把我的兒子放出來。」
這話傳到李膺的耳朵裡,使他火冒三丈,說:「張成預知將要大赦,唆使兒子殺人,皇上大赦,也輪不到他兒子身上!」他立即下令,將張成的兒子斬首。
這下子宦官們找到了藉口,趁機誣告李膺勾結太學生和名士,說他們大肆誹謗朝廷。桓帝信以為真,下令逮捕黨人。根據宦官開出的黑名單,一下子逮捕了兩百多人。
陳寔是位有名望的太學生,也在黑名單之列,有人勸他趕快逃走,他卻激昂的說:「我一走了之,別的人怎麼辦?我進了監獄,也能給別人壯壯膽。」他來到京城,投案入獄。
宦官對被捕的黨人進行殘酷折磨,在他們的頭頸、手、腳都戴上刑具,稱作「三木」,然後蒙上他們的頭嚴加拷打,要他們承認自己的罪行。
李膺毫不屈服,在審訊時當眾揭露宦官的種種罪行,宦官面面相覷,彷彿他們成了犯人。在這緊要關頭,竇皇后的父親竇武站到了黨人一邊,他和尚書霍諝聯名上書給桓帝,請求赦免黨人。宦官也怕把事情鬧得太大對自己不利,勸桓帝赦免黨人。桓帝來了個順水推舟,將兩百餘名黨人赦免釋放,把他們遣返老家,禁錮終身不得再任官職。這就是第一次「黨錮之禍」。
西元一六七年十二月,桓帝去世,竇太后臨朝,立十二歲的劉宏為帝。竇太后執政,竇武得勢,他和陳蕃商量了一番,解除了對黨人的禁錮令,並將李膺等人請出來,繼續擔任官職。
宦官們見李膺等回到京城,立即緊張的活動起來。竇武、陳蕃為了剷除宦官勢力,企圖用武力誅殺宦官。可惜消息走漏了出去,宦官曹節、王甫等人先下手為強,挾持了漢靈帝劉宏,逼迫他下詔逮捕竇武。竇武不願束手就擒,發動駐京的北軍討伐宦官,結果北軍被虎賁軍、羽林軍擊敗,竇武自殺,陳蕃被殺害。宦官們見竇武死了,覺得還不能解心頭之恨,命人將竇武的腦袋割下來,掛在城頭上示眾。宦官們又將逃出去的竇家人全部捕殺,竇武的親信、朝中與竇武關係密切的大臣都慘遭毒手,朝廷內外遇難者多達百人。
第二年,宦官曹節等為清除竇氏勢力,製造了第二次「黨錮之禍」。他們指使爪牙朱並上書,控告黨人張儉和他同郡的二十四個黨人謀反。除了張儉逃脫外,其他的人都被捕獲。接著,曹節奏請靈帝逮捕李膺等一百餘人,幾天之後,便將這些黨人殺害。
宦官們心狠手辣,幾天工夫就殺害、流放、監禁了六七百名黨人,凡有為黨人鳴冤叫屈的,也都抓起來殺害。曹節覺得太學生是心腹之患,將一千餘名太學生全部關押起來。
西元一六九年,宦官又以靈帝的名義下詔,凡黨人門生、故吏、父子、兄弟並遠及五族,有官位的一律免官,禁錮終身。這就是第二次「黨錮之禍」。
兩次「黨錮之禍」以後,朝廷的大權被宦官完全控制。東漢開始一天天沒落,一步步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