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的編纂
《四庫全書》是從乾隆三十七年開始動手編纂的。當時,有位名叫朱筠的安徽學政上書說,自古以來,各代帝王所編書籍,數明成祖的《永樂大典》規模最大,可惜它把許多珍貴的典籍分類摘抄,雖便於作專題查閱,卻無法看到這些書籍的全貌。當今天子無論從國力還是從國威來看,都大大超過明成祖,應該把《永樂大典》中散見各部的典籍抄寫還原,編成另一部集古往今來大成的叢書。
這個建議,正中乾隆皇帝下懷,他的好大喜功的本性被引發了,他確實想在文治方面幹出點大事來,編書正好是一件留芳千古的大業。況且這時候國庫充盈,不愁沒錢。要編書當然要搜羅天下名士,把這些出了名的人物網羅在身邊。正好把他們看守住,免得他們在外邊胡言亂語生出事端。這種一舉兩得的好事,乾隆無論如何是不會放過的。
說幹就幹。第二年,乾隆下令編纂這部叢書,按經、史、子、集四部編輯,取名為《四庫全書》,成立了《四庫全書》館。領頭的雖然是幾個皇子,但實幹的卻是一批著名的學者,總編是紀昀,其次是陸費墀,另外,戴震、王念孫、姚鼐、邵晉涵、周永年等人,也參與了編輯,大大小小的官員共有三百六十人參加編纂,再加上負責抄寫和打雜的人員,先後共組織了三千八百多人參加。它的規模實在是空前的,充分體現了乾隆辦事的決心。
《四庫全書》這部書的內容,包括好幾個方面,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當然是《永樂大典》所收輯的古代典籍。編者們從《永樂大典》中把分散在各部的文章一段一段收集起來,拼在一起,恢復了五百多部珍貴的文獻經典,這部分被稱為《永樂大典》本。
另外,凡是皇宮裡收藏的書籍,也收進了《四庫全書》之中,稱為內廷本;清王朝建立之後,皇帝下令編寫的圖書也編為一種,叫敕撰本;各省官員在全國各地採集到的書籍,放在另一部中,稱為採進本;更有私人進獻的圖書,也收進了《四庫全書》之中。
這樣一來,這一部叢書,共收進了三千四百七十五部各類書籍,共七萬九千卷,編輯《四庫全書》前後花了十年時間。這部書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古代典籍,包羅萬象,遠遠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部官修書,彙總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精華,具有很大的意義。
可是,在編《四庫全書》的過程中,乾隆又出於統治的需要,把當時所有的書都進行了處理,把一些不符合清廷的規定的書籍列為禁書,大量的銷毀、篡改,又對古代文化造成了極大的摧殘。
清朝是由關外入主中原的,凡是牽涉到入關以前的那段歷史,比如稱滿人為女真,說到努爾哈赤曾擔任過建州衛的這類書籍,便一律視為禁書加以查禁。再由此上推,凡是提到北宋時期的金國,元朝蒙古族人統治中原的一些著作,也跟著被禁,因為這些書很容易令人想起反對滿族人入主中原,違背了朝廷的規矩。
至於明末清初那些反清志士的著作,更是乾隆要禁毀的書籍。李贄,黃宗羲、顧炎武、黃道周等人的著作一律被禁。有些根本不屬於政治著作,像黃宗羲的一本《音學五書》,也被連版本都銷毀了。
對清初以來羅織進文字獄之中的人,就不只是銷毀書版的問題了。呂留良、戴名世,屈大均等人的書被禁不說,燒了書,還要查印書的木版和印刻這些書本的人。乾隆前前後後禁了多少書,已經無法查考,只從官方編成的那些《禁書總目》和有關《四庫全書》檔案中,人們就發現了三千多種被禁書目,數量跟《四庫全書》存目差不了多少,存毀的數目相當,不能不令人吃驚。
為了編纂這部《四庫全書》,許多人吃盡了辛苦,卻常常得到處罰。全書剛剛編好,乾隆剛剛表彰了幾位總編,還升了他們的官職,可是,他派人去檢查成書,卻發覺抄書的人抄錯了許多地方。他大發雷霆,立即讓紀昀和陸錫熊去校對抄好了的《四庫全書》,一切費用均由他們自己負擔。陸錫熊連氣帶病,不久就死了。另一位官員陸費墀是負責校對的,書中出了問題,他的責任最大,乾隆罰他出錢替《四庫全書》裝封面,製作藏書的木盒子,還削了他的官職。陸費墀又氣又急,不久也死了,乾隆還是不肯放過他,派人到他原籍抄了他的家。乾隆在自己功成名就之後,又過河拆橋,從中可以看出這位君主的反覆無常。
最後,《四庫全書》終於完工了。全書一律手抄,有底本一份,正本七份。正本一份放在北京宮中,其餘六份分別放在圓明園、避暑山莊、瀋陽、杭州、鎮江、揚州。乾隆還讓存放在江浙的三份《四庫全書》對外開放,允許文人們去閱讀抄寫。這種近於國家圖書館的做法,確實是一個創舉。
《四庫全書》編成至今已經二百多年,它的底本在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被燒毀了一部分,其他的都被各國侵略者掠奪到海外,分散在英、法等國的圖書館中。圓明園一份,連同這座輝煌的建築付之一炬;鎮江和揚州的兩份,也在太平天囯的戰火中被毀。其他的四部,現在分別藏在北京、甘肅、杭州和臺灣。這部規模宏大的叢書,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寶庫。
儘管乾隆編《四庫全書》的目的是為了宣揚自己的文治武功,在編纂過程中又毀損了許多珍貴的圖書典籍。但是,這部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作用還是巨大的,有人甚至把它跟萬里長城和大運河相提並論,稱它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
況且,乾隆雖然查禁了幾千種書籍,但這種查禁不可能徹底,當時就有好多人寧願冒著殺頭的罪名,把許多有價值的禁書藏了起來,到滿清政權日益衰弱的末年,不少禁書便陸續出現,這也是不可一世的乾隆始料未及的。
愈演愈烈的文字獄
清朝初年,康熙皇帝辦了幾次文字獄,殺了好多人,幾百名無辜的人受到牽連。他的這種做法,成為滿清政權執政的手段之一。他死後,繼任皇位的雍正和乾隆也繼承了他這種做法,文字獄愈演愈烈,三個皇帝中間,辦得最凶的,是乾隆皇帝。
康熙之後的文字獄,第一起是所謂呂留良案件,這樁案子一直延續到乾隆年間。呂留良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學者,他參加過反清鬥爭,失敗之後,回到家裡收學生教書,立志不當清朝的官。有人要他出山,藉「博學鴻詞」科的機會到朝廷當大臣,他堅決不答應;官員們勸說的有,威脅的也有,他索性到廟裡剃了頭髮當起了四大皆空的和尚,從此直到他病死,官府一直拿他沒有辦法。
呂留良當了和尚以後,走上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立言」傳世的老路,寫了好多著作,內容當然是反對清朝統治的。書寫好後,沒錢出版,也沒有誰敢刻印,稿子就留在他幾個學生手中。呂留良死後,更沒有人注意這些稿子了。
這事本已了結,偏偏又出了事兒。湖南有個讀書人叫曾靜,他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呂留良的著作以後,對這位先賢十分敬佩,就帶著學生張熙到了呂留良的家鄉,見到了收藏文稿的呂留良兩個學生。四個人一見如故,談得很融洽,私底下商量著要推翻滿清統治。
讀書人要反清復明,必須依靠帶兵的人。曾靜他們議論了好久,最後看中了陝川總督岳鍾琪。在曾靜他們眼裡,岳鍾琪是漢人,而且是岳飛的後代,當初岳飛是反對女真族金國的英雄,而且被金人的奸細秦檜害死,現在只要給岳鍾琪曉以大義,他一定能反戈一擊,報這國仇家恨。
其實,曾靜他們只是一廂情願,又充滿著迂腐的書生氣。他們的那一套,怎能打動正飛黃騰達的岳鍾琪?張熙只對岳鍾琪露了點口風,立即被岳鍾琪抓了起來,嚴刑逼供、誘騙手段一一用上之後,張熙和盤托出了曾靜等人的計畫。岳鍾琪立即抓了有關人犯,上報雍正皇帝,邀功領賞去了。
雍正接到報告,立即把一干人抓到了北京,定下死罪,然後學著康熙的樣子,辦起了文字大獄。呂留良死了,他的墳墓被掘,屍骨被鞭;呂留良一家以及他的學生們,滿門抄斬的有,全家流放到黑龍江當八旗兵奴僕的也有,牽涉到了一大批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