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教育永續智慧傳承
我特別熱愛教育,因緣際會走訪了一些國家和許多城市,因此我特別關注到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少子化的社會現象促使家庭多數的資源和關愛一心一意的奉獻給家族中的一人寶貝,普羅大眾的父母對於教養孩子這件事都存在著一些觀念的迷思和內心的焦慮。因為,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既不能等待、也不能重來。
現代父母所欠缺的不是教育經費、也不缺愛他們,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盼持續不斷的奉獻……付出……有些孩子在愛的激勵中成就了自我有些孩子在愛的束縛中複製成他人。
同樣是愛?有些人圓滿了心願。同樣是愛?有些父母卻瀕臨失望父母大力的投資,常常換來孩子壓力與怨懟,也許關鍵就是當下那一點點的「父母智慧」。
關於這件事我很確信自己可以給予這些迷網的父母一些啟示和關鍵的方法,雖然我僅有一雙手和堅守三十年對教育從未減去的熱情。但我相信這顆真誠耕耘和教育孩子的使命感,必定會讓教育的智慧多憑添一雙翅膀,從容的撫慰那些渴望得到幫助的父母。
前言
「家」是孩子心智的孵化器
一家賣傳統刀削麵的店家門口站滿了好奇的圍觀者,大家議論紛紛用好奇的眼光盯著門口的機器人──是的,沒有看錯!機器人站在門口的鍋爐邊上,非常俐落和一致節奏的削著機器手臂上的刀削麵。
老闆很開心的說用機器人除了能吸引人潮外,更重要的是機器人有嚴格的SOP削麵品質,老闆用這個機器人是有打過長期的算盤,這位24小時打工不嫌累的員工,除了初期的購置成本和定期的維修需要費用,但是不需要考慮勞力者與雇主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與員工總總情緒等問題,大大增加了麵館經營的穩定度,老闆很滿意的覺得機器人太好用了!
最近的媒體報導說伴隨著機器人研發與産業結合的成熟度,即將有45%的產業逐漸被機器人取代,這不禁讓人有著錯綜複雜的感受,我的內心憂喜參半,甚至可以說是憂慮多了一點。
很多人開始在疑慮,連車子都可以無人駕駛,買餐只要到無人服務的餐廳按按鈕,就有熱騰騰的餐可吃……,這麼多天方夜譚的事都以最快的速度來到我們的世代,那麼未來人類要做些什麼呢?
這問題恐怕以前的人沒有想過,現代的人還來不及想,而我們的孩子却要很真實得去面對這個快速的新世代;我覺的這一代的孩子們很辛苦,壓力也將會更大,因為他們現在還在接受著「用過去的方式教現代的孩子面對未來……」。
教育是人類最珍貴的進化與養成,反觀現在科技不斷追著人跑,未來需要更全面更專業的先進人才,但是現在所提供這些「未來人」的教育思維與方式却仍停留在上個世紀裏。未來讓孩子面對的不是如何駕馭科技的問題,而是如何跨越深植在孩子心中「陳屙的思維邏輯」與「解決問題能力的不足」。
我讀到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牛津大學教授2013年依據美國職場現況分析預估,未來二十年將有47%的工作將會消失;美國勞動部也提出類似的報告認為:孩子們長大以後的工作有65%還沒被發明。感覺機會减少了,但潜藏的開創力却大幅度的增加,沒準備好的人很容易被洪流淘汰,養成好的人才却多了許多空前沒有被翻轉的大好機會──我們的孩子到底會站在哪一邊呢?與其問他們準備好了沒,不如說你選擇了什麼方式來教育妳的孩子?
看到這裡,也許妳要大聲的問:現在是訊息爆炸秒速傳遞,地理空間全面壓縮、人際關係全面「國際化」的世代,我不是教育專家又如何處理這麼複雜的局勢?我們父母能做的就是多賺點錢投資在孩子的教育上。如果你這麼想或是這麼做,恐怕又要讓你失望了!!聯合國有關教科文方面研究的組織針對未來世界所需要的人才趨勢分析中,提出了很重要的真實教育與未來能力有兩部分:其中45%來自於「顯性能力」,也就是學校所提供具有分數評比性的知識、語言和專業技能;而更大比率的能力則來自於55%的「隱性能力」,這種沒有分數評比的養成能力,恐怕考倒不少的教育工作者和千千萬萬的家長們!
「隱性能力」總的來說我把它詮釋著重於品格、觀念思維和格局視野三部分,更貼切的說這些未來具有競爭性的能力養成,更大的養分需要來自於家庭教育的功能。
也許你已經開始期待我列出一、二、三……怎麼做的辦法,雖然我已在教育領域研究和實做了三十多個年頭,我還是沒有辦法提出一套標準的公式供你照本宣科,不是我不會,而是因為「一種米養百種人」──教育難在沒有一種特別成功的方式能適用於所有的人。
但是你千萬別灰心,也不需放弃夢想,世界再怎麼進步,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人類之所以能成為萬物之靈,是我們擁有特別細緻、特別靈敏、也特潛力無窮的身心靈。父母的角色是天職,只要順著大自然的法則、慈悲為本的心教養我們的孩子,滋養孩子的心靈,生命之花便能超越時空,結滿纍纍的智慧之果。
孩子的成長既不能重來也無法等待,在這等重要的發展黃金期,我只能陪著你,熱情的說一些故事給你參考,在這些故事裏面或許有你或你孩子的影子,這些故事雖說不上能逢凶化吉的神力,至少在「不能重來」的教育路上,可做為你營造親子關係的借鏡或是教養子女四兩撥千斤的助力。
快慢不能決定成功與否,方向正確才是最近的距離。無論這世界發展的腳步有多快速,我們都要有耐心陪著孩子慢、慢、慢……的長大。
從「雙輸」到「雙贏」:慢養的智慧
在我辦學的過程中與親子演講的場合,我總是有機會遇到各式各樣的父母。
多數父母對於教養問題、孩子的行為、學習的安排……有著五花八門的焦慮及困惑。關心的除了健康以外,多數的關注無外乎分數、排名、競爭、就學、未來出路……等等問題,總之「贏在起跑點」的觀念確實綁架了不少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子問題。
如果依照我的歸納整理,大多數父母所關心的問題幾乎都是外在的因素,鮮少有父母肯認真的思考,除了花辛苦賺來的錢堆叠孩子的能力以外,自己到底能發揮哪些功能,成為孩子成長中最有份量的助力!
我很遺憾的發現到有一種「雙輸家庭」普遍在發酵。父母覺得自己在社會上賺錢很辛苦,但是為了孩子的未來與成就,寧願省吃儉用、含辛茹苦得把錢花在孩子的身上;然而現在的孩子呢?下了課從這個補習班到那個興趣班,父母除了工作,還要充當車夫接來送去,每天奔波於孩子的學習路上,就連一家人的晚餐都在車上草草結束。
當孩子長大些,父母開始檢視自己的投資時,却發現孩子對於父母所安排的補習項目興趣缺缺,當然學習的成效也不怎麼令人驚艶。父母失望之餘,孩子也覺得很委屈,回以父母的回報經常是「這是你要我學的,我又不喜歡」。
父母辛苦賺錢買到孩子不成熟的學習經驗和推卸責任的態度,親子關係負數成長,彼此怨懟,在我看來真是可惜又遺憾啊!
如何從「雙輸」到「雙贏」,關鍵存乎於父母的「慢養智慧」
當醫生宣布我們即將成為父母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可能有超過60年以上的時間都要擔任這個既不能辭職又無法重來的重要角色。大多數人的學習經歷都是在為自己未來的職能、前途而努力,鮮少有人為了當父母這個重要的角色提早做好學習與準備。
沒有人天生就是父母,卻因為學習而成為天才父母。很多父母期待擁有令人稱羨的好子女,却從來不替自己這個永遠不能離職的角色,理性的自評與學習,因此父母的角色常常給人的印象是操心的多,做對做好的少。
其實,對幼兒及兒童最好的學習方式,絕對不是「逆勢而為」,單只從父母或大人的角度「灌輸」給孩子知識或集中在某些感覺比較有用的能力上養成;甚至非自願主動的「超齡」學習,都會給孩子揠苗助長的挫折及壓力,更嚴重還會造成孩子拒絕學習事與願違的結果。
就我對教育長期的關注與輔導,可以歸結到一個很根源的教育理念:在孩子發展的黃金期,父母和師長如何協助孩子創造「環境」與「機會」順勢的給與引導,遠比「讓孩子學些什麼」更有價值;這段期間孩子能體會「快樂學習」將遠比現在學到什麼來得更重要!
在生活上做事的態度和方法固然非常重要,父母的角色應該要更超然一點,首先要先建立好的觀念,其次加上好方式,教養也能四兩撥千斤的達到好效果。父母除了擔負責任的付出,與子女之間更多的是共享親子關係的幸福感。
【溫馨的提示】
教養的引導重點在於「正確的學習過程」,而非只是貪求快速與結果。
培育的關鍵不在於金錢的付出,貴在於用「心」陪伴的智慧。
放手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好習慣和能力。
「主動學習」輕鬆開啟無限潛能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