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套3本
一次性購買「省很大」
原價1078元
特價699元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書
不只是古代文人都要讀的經典
也是現代人必讀的處世智慧
四書不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它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這其中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髓,是華夏無數先賢實踐的思考結晶,至今讀來,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啟迪價值,堪稱是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精華。
不理解自己的文化,又談何理解別人的文化。
作為中國人,自己的文化,就是孔子口中的「仁愛」,孟子口中的「正氣」,老子口中的「大道」……
這些智慧,老祖宗用了兩千年。
我們今天之所以要讀「四書」,就是為了文化傳承和個人修養。
《論語應該這樣讀-論語新譯讀本》、《孟子應該這樣讀-孟子新譯讀本》、《大學、中庸應該這樣讀-大學、中庸新譯讀本》系列叢書,原文、注釋、譯文、說解,讀者想要的它都有,特別是說解,點評得恰到好處,多一分則「肥」,少一分則「瘦」。
好書別錯過,今天你讀了嗎?
作者簡介:
張子維
中國語文學系畢業,從事文字工作。
鑽研中國古典文學十餘年,學養俱豐,曾協同中小學國文教科書的編撰工作。
認為古典文學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思想寶藏,我們有義務傳給後世子孫,工作之餘致力古典文學與哲學思想的注釋。
著有《我的第一本論語讀本》、《我的第一本孟子讀本》、《莊子─這個智慧我們用了2300年》、《讀懂道德經的第一本書》等。
章節試閱
第三章:止於至善,成就人生之本
【原文】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①。」《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②。」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詩》云:「瞻彼淇④澳⑤,綠竹猗猗⑥。有斐⑦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⑧。瑟兮僩兮⑨,赫兮喧兮⑩。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注釋】
①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詩經.商頌.玄鳥》。邦畿︵ㄐㄧ︶,國境。古代指直屬於天子的疆域,即都城及其周圍的地區。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棲息等多種含意,隨上下文而有所區別。在這句裡本意是居住的意思,指的是人和物都有其應該到達的處所和境界。
②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引自《詩經.小雅.綿蠻》。緡蠻,即綿蠻,鳥叫的聲音。隅,角落。止,棲息。
③「穆穆」句:引自《詩經.大雅.文王》。穆穆,儀表美好莊重的樣子。於︵ㄨ︶,句首的讚嘆詞。緝熙,光明的樣子。止,語助詞,無意義。
④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
⑤澳:水邊彎曲的地方。
⑥猗猗:茂密蔥鬱的樣子。
⑦斐:文采,文雅。
⑧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好像是做骨器,要切斷、磋光;好像是做玉器,要琢開、磨光。這句話是表明對治學修身應有精益求精的態度。
⑨瑟兮僩兮:莊重嚴謹而又胸襟開闊的樣子。
⑩赫兮諠兮:顯耀盛大的樣子。諠,《詩經》原文作「諼」,遺忘。恂栗:恐懼,戒懼,這裡有謙虛謹慎的意思。於戲,前王不忘:引自《詩經.周頌.烈文》。於戲︵ㄨ ㄏㄨ︶:嘆詞。前王:前代賢王,指周文王、周武王。君子:指的是後繼賢王。小人:後代的百姓。
【譯文】
《詩經》說:「國都及其周圍千里,都是老百姓嚮往居住的地方。」《詩經》又說:「細聲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丘上。」孔子說:「連黃鳥都知道牠應該棲息的地方,難道人反而還不如鳥兒嗎?」《詩經》說:「儀表莊重美好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德行高尚,使人無不敬慕。」
身為國君的,要做到仁愛;身為臣屬的,要做到恭敬;身為子女的,要做到孝順;身為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
《詩經》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青青的竹子鬱鬱蔥蔥。有一位君子文質彬彬,他研究學問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修練自己如打磨美玉,反覆琢磨。他態度莊重而胸襟開闊,儀表堂堂又很煊赫。這樣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以忘記!」這裡的「如加工骨器, 不斷切磋」,是說做學問的態度;「如打磨美玉,反覆琢磨」,是說自我修練的精神;說他「態度莊重」,是指他內心謹慎而有所戒懼;說他「儀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嚴;說「這樣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以忘記!」是說他品德非常高尚,達到「善」的最完美境界,所以人們自然難以忘懷。
《詩經》說:「啊啊!前代的賢王真使人難忘啊!」這是因為後世的君主們能夠尊重前代君王所尊重的,親近前代賢王所親近的,後代平民百姓也都愛好前代賢王所愛好的,享受前代賢王所賜予的。這就是前代賢王雖然去世,但不會被人們忘記的道理。
【故事】黑暗世界的明燈——德蕾莎修女的故事
她是世界上獲得各種重要獎項最多的人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貧窮的人之一。她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卻被許多世界知名大學授予各種名譽博士的稱號。印度前總理甘地夫人說:「見到她,你會感到深切的謙遜,感到溫馨的力量、愛情和勇氣。」她就是德蕾莎修女。
西元一九一〇年,德蕾莎修女生於馬其頓一個富裕的阿爾巴尼亞家庭。十二歲時,她便萌生出做修女的願望。十八歲那年,她遠赴印度受訓,成為修女。二十七歲時,她升任女修道院院長。
西元一九四八年,三十八歲的德蕾莎修女離開愛爾蘭的羅瑞托修道院,來到印度貧窮人口聚集的城市加爾各答。這裡棄嬰之多,景象之慘,實在是令人怵目驚心。她脫下了藍色道袍,改穿當地婦女常穿的白色棉紗麗,並立即開始了在貧民窟的工作,照顧服侍那裡的棄嬰、瀕死者、痲瘋病人及赤貧的人。
她興辦貧民學校,和其他修女一起承擔了收養棄嬰的工作:丟棄在修道院門口的嬰孩,其他地方的棄嬰,窮人自己養不起的孩子……這項善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收養的棄嬰也越來越多了,使得購買奶粉、糧食及藥品的經費經常短缺。但奇怪的是,每當這時候,總會有人幫她們度過難關。
除了收養、照顧棄嬰外,德蕾莎修女對其他需要幫助的窮人也會伸出援手。有一次,她發現一位老婦人倒在路上,頭上殘留著血跡的傷口爬滿了蒼蠅和蛆蟲,破布裹著的腳上爬滿了螞蟻。
德蕾莎發現老婦人還有呼吸,就趕緊把她送到了附近的醫院。醫院見垂死老婦人的窮困模樣,不想接收,德蕾莎修女義正詞嚴的說:「老奶奶是否有救的責任不在醫院,但做為醫院想辦法給予治療卻是必須的!」醫院這才對老婦人予以治療。
由於經常遇上此類事情,德蕾莎修女決定透過自己的努力來改善這種狀況。終於,她在加爾各答著名的卡裡寺院得到了一處免費的地方,為貧困的病人提供休養,修女們就將二十多位最貧困、最痛苦的人先安頓了下來。
有一天,在一個垃圾堆旁邊,德蕾莎修女發現了一個皮薄如紙、嶙峋如骷髏般的老人,雖有一息殘存,但蛆蟲已經爬上肌膚。德蕾莎修女把老人搬進屋子,餵他飲食,清洗他的身體,從傷口裡清除蛆蟲。那衰弱將死的老人輕輕地問她:「你怎麼能夠忍受我的臭味?」她輕聲回答:「比起你身上的痛苦,這根本算不了什麼。」在垂死之際,老人努力對德蕾莎修女微笑:「妳是應當受到讚美的。」德蕾莎修女回他以微笑:「應當受到讚美的是你,你不要讚美我。」
還有一位老人在臨死前拉著德蕾莎修女的手,用孟加拉語低聲地說:「我一生活得像條狗,而我現在死得像個人。謝謝了。」不知有多少被社會拋棄的人,在生命的最後,從這位貌不驚人的修女身上獲得尊嚴的補償。德蕾莎修女所顯示的那種精神——對窮苦人無條件的尊重,是很難在別處找到的。
德蕾莎修女先後在印度和其他國家創辦了五十餘所學校、醫院、濟貧所、青年中心和孤兒院。四十歲時,建立「仁愛傳教修女會」。她獲得過多個國際性獎項,西元一九七九年獲諾貝爾和平獎。授獎公報對德蕾莎修女的評述
是:她的事業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尊重人的個性、尊重人的天賦價值。那些處境最孤獨的人、處境最悲慘的人,得到了她最真誠的關懷與照料。這種情操發自她對人的尊重,完全沒有居高施捨的姿態。她個人成功地彌合了富國與窮國間的鴻溝,她以尊重人類尊嚴的觀念在兩者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
而德蕾莎修女本人的人生戒律是:你今天所做的善事明天就會被人遺忘。不管怎樣,還是要做善事;將你所擁有的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你可能會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樣,還是要把最寶貴的東西獻給世界。西元一九九七年,這位身材矮小、廣受愛戴的修女,平靜地離開了人間。
【評論】
德蕾莎修女堪稱超宗教的傑出女性,她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為不同宗教、不同種族、不同階級和階層的人群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溝通進行了成功的嘗試。她終生的理想是——要為窮人做實實在在的事,並用行動實現了這個理想。她為社會最底層的弱勢群體服務,讓他們感受到了愛、溫暖和尊重的力量,點燃起他們對生命的希望。她的精神屬於全人類。
第三章:止於至善,成就人生之本
【原文】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①。」《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②。」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詩》云:「瞻彼淇④澳⑤,綠竹猗猗⑥。有斐⑦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⑧。瑟兮僩兮⑨,赫兮喧兮⑩。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
作者序
序
「四書」——國學經典入門書
每一個生活在當代的人,不管願不願意承認,也不管是不是喜歡,我們每天都生活在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中,並以自己的言談舉止顯示著這個傳統的或優或劣的 特色。中華民族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3000多年,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寶貴的遺產,值得學習和繼承,使之轉化為當代的資源。
例如關於天人合一的觀念,關於憂國憂民的情操,關於尚善的態度和透過修身養性以達至高尚人格的追求,關於敬業樂群的意識,關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 下之樂而樂」的人生準則,以及關於整體思維的思想方法等等,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思考。此外,還有豐富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可以給我們深刻的啟示;還有眾多 美不勝收的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可以陶冶我們的性情,淨化我們的心靈。
對待民族的傳統文化,也許有人會問:「傳統文化究竟有什麼用?」要說沒用也真沒用,既不能當飯吃,也不能教人如何投資賺錢。但其精華部分能開啟我們的 智慧,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指導我們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促使我們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術用到造福於人類的道路上,這就是傳統文化 的無用之大用。
試想,如果我們的心靈少了詩意、記憶缺席了歷史、思考沒有了哲理,生活還有什麼意義?我們若能將古人的智慧、古人的知識、古人應對各式各樣問題的辦法延續下來,就一定會在現實生活環境中走得更順暢,更容易實現人生的理想。
從文明傳承的角度上講,弘揚和發展傳統文化,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特別是青少年的歷史責任和義務。那麼,青少年該如何做才能使傳統文化薪火相傳呢?我們 都知道,書籍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青少年要想涉獵傳統文化,就要從學習國學經典開始。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總是讓青少年學生圍著考試和教材轉,卻很少接觸國 學原著。殊不知,優秀的教材固然有重要參考價值,不可不讀,但要提高人文精神的素養,必須直接閱讀國學原著。
我們所推出的《我的第一本論語讀本》、《我的第一本孟子讀本》、《我得第一本大學、中庸讀本》系列叢書,閱讀對象就是以青少年為主,引導他們國學入 門。為了青少年更好的認知,本書在編排上,採取了將原文、注釋、翻譯和有趣的故事融合在一起的方式。青少年不僅可以結合注釋和翻譯完整地閱讀原文,還可以 閱讀與之相關的故事。用這種輕鬆愉悅的方式來瞭解儒家經典,並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穫,這也正是編者的目的。
孔子說過一句很值得玩味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進而道出了學習的三個層次:「知之者」,是獲得知識的層次;「好之者」,是從學習 中引發了興趣,激發出研究的動力:「樂之者」則更進一步從學習和探討中實現思想的昇華,產生高度愉悅的心情,或對研究「欲罷不能」的迷戀狀態。希望讀者在 閱讀本系列叢書時,可以達到「樂之者」這一境界。
青少年初次涉獵中國傳統文化,要從閱讀《論語》開始
數千年來,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在傳承中脫軌,就是因為每一代中國人都對傳統文化的延續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當前,在青少年中提倡國學教育,宣揚儒家文化,就是要用傳統文化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我們的下一代,使其能夠健全發展。
我們都知道,書籍是文化傳承的載體,要想學習傳統文化,就要閱讀國學經典。那麼,在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化典籍中,哪部經典應該成為廣大青少年的首選呢?筆者認為,青少年初次涉獵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從讀《論語》開始。
《論語》是中國人的「聖經」,與我們生活的各方面都有關聯,很容易入手。錢穆先生曾說:「《論語》自西漢以來,為中國識字人一部人人必讀書。」 1978年,他在大學的一次講座中又提出七本中國人必讀之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六祖壇經》、《傳習錄》、《近思錄》。其中, 《論語》居首。
南懷謹先生也認為:「孔子學說與《論語》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朽的價值。」可見,《論語》在這些國學大師眼中的份量。
做為孔子思想學說的重要載體和儒家學說的主要經典,《論語》在問世以來的兩千餘年間,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它一共分為二十篇,492章,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展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道德觀念以及教育原則。
在閱讀《論語》之前,我們首先對這部經典做一個大致的了解:
一、「仁」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貫穿於《論語》全書。
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也就是說,學會克制,讓自己的言行符合禮就是「仁」了。由此也引出了他的政治主張——治國的根本在於人倫綱常,也就是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每個人各在其位,各司其職。為什麼要以「人倫綱常」治國呢?孔子回答子路的問題時做了說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 則事不成。」
二、在《論語》的許多篇章裡,都談到了做人的問題,這對青少年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儒家最高的人格追求是做個君子,為實現這一目的,《論語》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標準及道德修養要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謀道不謀 食。」、「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也就是說,做為君子只有重視道義、追求道義、說到做到才能與小人區別。如果想達到「君子」這一標準,做人就要重視自 我修養:「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翻譯成白話是:「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
三、孔子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許多有才華的學生,據傳他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豐富的教育經驗在《論語》一書也多有表現。
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同時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與此同時,他還特別強調學習的最終目的在於「學以致用」。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處呢?
總而言之,《論語》從多種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徵,青少年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要更好地理解《論語》中的思想精神,做到「古為今用」。
在儒家諸多經典中,《論語》是孔子平時教學中的語言紀錄。寫作時用的是當時的白話,表達通俗,讀起來很有親切感,即使經歷了兩千多年,今天仍然不難看 懂。不僅如此,書中的文字簡短、精練,含意深刻,至今有很多句子仍被人們當作格言而奉行,比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吾日三省吾身。」、「君子 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朽木不可雕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並且許多語句都變成了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比如「和為貴」、「既往 不咎」、「殺雞焉用牛刀」、「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等,皆屬此類。
從名家的推薦、閱讀的難易以及熟知的程度上說,青少年涉獵國學,應該最先讀懂、讀通《論語》,這樣便有了一個好的開始,好比墊下一塊傳統文化的基石。
《論語》是這樣一本書
孔子是世界的名人。美國有一個叫哈特的學者,選擇了人類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一百位名人並為他們排名次,孔子被排在了第五位。
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孔子所在的時代已經「禮崩樂 壞」,他努力地傳道、授業、解惑,以恢復古代的文化傳統為己任,為自己的政治理想奮鬥了一輩子,他被後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展現了孔子的政治 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等。《論語》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書」。通行本的《論語》共二十篇。
做為儒家的經典著作,《論語》很早就成為後人傳述、研究的重點。到了西漢中期,儒家思想被確定統治思想,對它的研究就更盛了。到近代為止,據日本的學者林泰輔《論語年譜》的不完全統計,有關的文獻竟然達到了三千種之多。
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閱讀像《論語》這樣的著作也是非常必要和有價值的。要很好地瞭解中國的歷史、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等,就需要認識孔子,瞭解他所 創立的儒家學派,適當地閱讀一些儒家經典著作。當我們本著一種辨證的思維方法去剖析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就會發現其中的精華,《論語》便是其中之一。
不能夠否認的是《論語》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極之處,但它所反映出來的兩千多年前的社會人生精論和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華民族文明程度的精彩展示。即使是處在現在這個經濟騰飛、文化發展的時代大潮中,《論語》中的很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鏡意義和時代價值。
本書的閱讀對象是以青少年為主。為了他們更好的認知,本書在編排上,採取了將原文、注釋、翻譯和有趣的故事融合在一起的方式。
青少年能夠結合注釋和翻譯完整地閱讀原文,還可以閱讀與之相關的故事。在一種輕鬆愉悅的方式中瞭解儒家經典,並有實實在在的收穫,也就達到了本書的目的。
修身不能不讀《孟子》
《孟子》是中國儒家的經典著作,記錄了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
這部書剛開始問世時,《漢書.文藝志》僅把它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之書了。
我們閱讀國學名著不僅可以培養自身的古典文化底蘊和優雅情懷,還可以品讀文學中蘊涵的美學、哲學意境。
《孟子》作為國學經典中的經典,說理透徹,言辭典雅,富於思辯色彩,論述層層推進,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讀懂之後一定會受益終生。
如果把儒家的創始人孔子看做是一個敦厚睿智的長者,那麼作為學說繼承人的孟子則是一個積極進取的青年。
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面對諸侯的暴政和百姓的哀號,激起了強烈的憂患意識。他將個人與社會緊密聯繫在一起,以解民倒懸為己任,抱著一種「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入世精神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孟子》一書中,集中體現了孟子治國安邦的策略和人格修養的原則。首先,在政治思想上,孟子在「仁」的基礎上將其形象化為「不忍之心」,並建立「性 善論」來對其進行論述,進而提出「仁政」的理念。國學大師錢穆指出,孟子的「性善論」包含兩層意義:一是啟迪人們向上的自信;二是鞭促人們向上的努力。此 外,孟子還具有較強的民本主義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當然,這並不是說百姓的地位比國君高,而是說國君在治國時,如果不照顧到老百姓的利益,就很難維持自己的統治。這在客觀上緩和了階級矛盾,維護了底層民眾的利益。
更難能可貴的是,孟子具有很強的戰鬥性。他認為如果君王違背人民意願,危害人民利益,不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就要革他的命。雖然誅殺「獨夫」多了點殺伐 之氣,卻表現出其朗朗正氣。孟子的戰鬥性來源於浩然正氣。他認為:「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意思是 說,這種氣,最偉大、最剛強,需要用正直的品格來培養它,這樣才能充盈天地之間。
這種氣,要跟義與道相配合。如果不是這樣,就會缺乏力量。看來,孟子養的氣,就是正氣。有了正氣,還需要在逆境中奮鬥,以此激發出強烈的進取精神——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如果僅從人格的塑造上來看,孟子的 影響要遠遠超過了孔子,他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被無數文人墨客奉為經典,同時也滋養和潤育了一批又一批中華民族的精英。
孟子有很高的辯才。他的思維縝密,邏輯嚴謹,語言充滿著生機與活力。他的辯論很有文采,審事精微,闡發透徹,洞見深邃,並善用比喻,令對手不得不服。這些特點貫穿於《孟子》全書的始終,對我們的寫作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我斗膽說一句話,就個人修身而言,可以不讀《論語》,卻不能不讀《孟子》。書中所蘊含的「仁義禮智信」是我們民族文化中不可放棄的精髓,讀之可以使我們在接受優秀傳統文化薰陶的同時,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孟子》是這樣一本書
凡是一種文化,必然會有一種思想作為它的核心。其核心思想,又必然會有一到兩個人物作為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 繼承並且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從這個角度上,也能夠很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為什麼又被 稱為「孔孟之道」了。
孟子(西元前372年—西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孟子生活的年代比孔子晚一百多年,他所處的戰國時代中期比孔子 的時代更為混亂險惡,但是他熱愛儒家文化,瞭解孔子的思想,進而深刻的闡述,並且廣為傳揚,最終使儒家學說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系統。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是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它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比如仁政、民本、民貴君輕等)和政治行動,屬於儒 家的經典著作。孟子的學說出發點是性善論,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孟子》共有七篇十四卷傳世,它們分別是:《梁惠王》上、下;《公孫丑》 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
南宋的朱熹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它們為「四書」。
《孟子》有三萬五千多字,是「四書」中篇幅最大、部頭最重的一本。朱熹死後,朝廷便將他所編定注釋的《四書》審定為官書,從此《四書》盛行起來。元、明、清幾個朝代,「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雖然孟子生活的年代距離現在已有兩千多年,但是閱讀《孟子》可以瞭解孟子在人性論、修養論、教育觀、人生境界說等方面的觀點、思想。這些思想組合為一個結晶體,每一個側面都映現出核心理念的精彩。
《孟子》能夠讓我們明白人類之所以偉大、人性之所以可貴,從而使我們加倍珍惜時光,堅持進行成就自我的修煉。
本書在編排上採取了四位一體的方式,即把原文、簡要的注釋、通俗的翻譯和有趣的故事融合在一起。讀者可以結合注釋和翻譯完整地閱讀原文,還可以閱讀與之相關的故事。
最後,希望讀者在快樂閱讀的同時,能夠走近孟子,瞭解更多的儒家文化。
修身養性讀《大學》和《中庸》
《大學》、《中庸》出自《禮記》中的兩個篇章,《大學》是第四十三篇,《中庸》是第三十一篇,宋代學者先後將這兩篇文章從《禮記》中抽出,詳細注解, 單獨成書。南宋朱熹則將《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撰寫了《四書章句集注》,使其成為最重要的儒學經典,也成為教化百姓的 最重要典籍。
《大學》以人的修身為核心,強調人的修身養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格物、致知、 誠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為「內修」。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修身的目的,為「外治」。而中間的修身一環,則是連結「內修」和「外治」兩方面的樞紐:向 內,就是獨善其身;向外,便是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下》)便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一代又一代知識份子的生命歷程。
可以說,中國人的精神內核、文化特點、民族性格,也都由此鑄造。時至今日,不管是否意識明確,不管積極還是消極,「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觀念總是或隱晦或明顯地在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我們的人生歷程最終仍然是在這儒學的進修階梯上或近或遠地展開。
《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西元前483—西元前402)之手。孔子去世後,儒家分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 後代因此而尊稱子思為「述聖」。《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學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內容並非現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之意,其主旨在於修養人性。其中包括 學習的方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規範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以及朋友之間的相處交往規則和智、仁、勇三種重要的 德行等。《中庸》強調「誠」,認為「誠」是實現中庸之道的關鍵。
《中庸》內容豐富,不僅提出了「中庸」作為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而且還以此為基礎討論了一系列的問題,涉及到儒家學說的各個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為「實學」,也就是對人生有實際明確的指導作用,被視為可供人們終身受用的經典。
如今,中國人經歷過對物質與西方文化單純強烈的嚮往與追求之後,傳統文化經典與精髓對社會整體的意義,對每一個個體人生的意義,已經重新得到越來越普遍的認可與重視。中國人開始迫切地渴望重新建立起與傳統文化的續接。
《大學》、《中庸》這兩部文化經典能夠幫助我們建立比較理想的人格,幫助我們抵抗人生中的黑暗與虛無。這一點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尤為重要和有效。
序
「四書」——國學經典入門書
每一個生活在當代的人,不管願不願意承認,也不管是不是喜歡,我們每天都生活在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中,並以自己的言談舉止顯示著這個傳統的或優或劣的 特色。中華民族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3000多年,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寶貴的遺產,值得學習和繼承,使之轉化為當代的資源。
例如關於天人合一的觀念,關於憂國憂民的情操,關於尚善的態度和透過修身養性以達至高尚人格的追求,關於敬業樂群的意識,關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 下之樂而樂」的人生準則,以及關於...
目錄
《論語應該這樣讀-論語新譯讀本》
學而篇
為政篇
八佾篇
里仁篇
公冶長篇
雍也篇
述而篇
泰伯篇
子罕篇
鄉黨篇
先進篇
顏淵篇
子路篇
憲問篇
衛靈公篇
季氏篇
陽貨篇
微子篇
子張篇
堯曰篇
《孟子應該這樣讀-孟子新譯讀本》
梁惠王(上)-有仁者之風
梁惠王(下)-善為別人想
公孫醜(上)-養浩然之氣
公孫醜(下)-道義的力量無窮大
騰文公(上)-心中要有善念
騰文公(下)-為人有大丈夫風範
離婁(上)-有規矩成方圓
離婁(下)-有所為有所不為
萬章(上)-處事要尊禮儀
萬章(下)-交友看重德行
告子(上)-明義與利之辨
告子(下)-逆境催人奮進
盡心(上)-窮達不改心境
盡心(下)-養心需要靜心
《大學、中庸應該這樣讀-大學、中庸新譯讀本》
《大學》
經一章
傳十章
第一章:明明德,奠定人生之基
第二章:日日新,塑造人生之要
第三章:止於至善,成就人生之本
第四章:知所先後,接近做人做事之道
第五章:格物致知,獲取知識之途,豐富追求之源
第六章:誠其意,慎其獨,開啟立身之根
第七章:修身先正心,好心態是人生進修之梯
第八章:齊家先修身,正己而後正人
第九章:治國先齊家,不出家而成教於國
第十章:平天下先治國,兼濟天下,世界和平
《中庸》
第一章:天地萬物的根本
第二章:君子遵循的道德
第三章:世間最高的道德
第四章:難以實行的道德
第五章:孔子發出的嘆息
第六章:智慧君主的方法
第七章:自以為是的聰明
第八章:孔子由衷的讚許
第九章:實現理想的艱難
第十章:何為真正的堅強
第十一章:孔子內心的堅持
第十二章:貫通天地的道德
第十三章:謹言慎行的君子
第十四章:隨遇而安的坦然
第十五章:追求理想的起點
第十六章:世人敬畏的力量
第十七章:高尚之人的所得
第十八章:宗廟祭祀的禮法
第十九章:最高標準的孝道
第二十章:治理天下的法則
第二十一章:天性教化的差異
第二十二章:真誠可至的成就
第二十三章:次於聖人的選擇
第二十四章:至誠之人的能力
第二十五章:成全萬物的智慧
第二十六章:天地之間的大道
第二十七章:聖人君子的偉大
第二十八章:民眾應循的本分
第二十九章:天理人情的典範
第三十章:化育萬物的德行
第三十一章:偉大聖人的智慧
第三十二章:真誠達到的智慧
第三十三章:高尚美德的境界
《論語應該這樣讀-論語新譯讀本》
學而篇
為政篇
八佾篇
里仁篇
公冶長篇
雍也篇
述而篇
泰伯篇
子罕篇
鄉黨篇
先進篇
顏淵篇
子路篇
憲問篇
衛靈公篇
季氏篇
陽貨篇
微子篇
子張篇
堯曰篇
《孟子應該這樣讀-孟子新譯讀本》
梁惠王(上)-有仁者之風
梁惠王(下)-善為別人想
公孫醜(上)-養浩然之氣
公孫醜(下)-道義的力量無窮大
騰文公(上)-心中要有善念
騰文公(下)-為人有大丈夫風範
離婁(上)-有規矩成方圓
離婁(下)-有所為有所不為
萬章(上)-處事要尊禮儀
萬章(下)-交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