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版序言
在教育學的各領域中,教育社會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它傳導的並非應用型知識,不具有鮮明的技術性格。但是它的脈絡性很強,無論鉅觀的結構關係,或是微觀的學校文化,在在顯示教育制度脫不開它和社會大環境的關連。所以在探討教育制度功能時,必須考量經濟發展的目標需求;在推動課程教學改革時,不能忽略政治體制的意識型態;在引導學校文化改變時,需要衡酌社會文化價值的趨勢。
不僅如此,隨著全球化、國際化發展,牽動教育發展的各種脈絡,早已超越一國一地。當前無論教育體制或課程教學的改革,都必須放眼世界發展的種種趨勢。無論物質科技創新、資訊媒介發展、國際經濟趨向,甚至國際政治變動,一一都牽動本土教育的實踐。
所以本書書寫的主要目的,一是探討學校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與功能,另一面則是探討學校對於社會所產生的影響(起碼是預期的影響)。對於研習本書的讀者而言,由於未來準備擔任教職,因此必須在社會環境的大脈絡下,瞭解教師角色的社會意義,以及所關連的種種社會因素為何。甚至必須瞭解,教師角色如何能在社會體系中展現其促進變遷的微型力量。否則,若沒有把教育置於時空脈絡裡,教師就是一個沒有理念的工匠,只是知識傳遞、技能訓練的機器而已。不僅如此,若沒有適時擴大社會脈絡的座標,洞悉歷史進程,放眼全球局勢,教師就只是一個物化的匠人,在科層體制裡刻板行事,缺少反省,沒有創新。
雖然從教育發展史來看,學校或教育制度的「工具性質」非常明顯,尤其自十八世紀以來的國民教育運動,顯示教育的擴張和課程教學內涵,主要是為服務民族、國家、社會、經濟。但是就「相對自主性」而言,教育也並非徒受社會支配的機器。若能從歷史縱深中追尋角色意義,從社會脈絡中釐清角色功能,從專業知識中確認角色價值,學校教師必然得以建立專業的自我概念,自我增能,成為更有意義、更為主動、更具主體意識的「動力」(agent)。
在當前這後現代社會裡,我們處於多重的解構趨勢中,包括傳統價值的解構、政治意識型態的解構、產業結構與發展重點的解構,以及科技發展所帶來之人文素養的解構、人際關係的解構、和倫理規範的解構。在面對這麼複雜的「D紀元」(deconstruction)裡,傳統的教師要如何自我定位,如何找出發揮角色動力的途徑,其挑戰勢必比以往更大、更艱鉅。若非有清晰的社會脈絡觀點和教育專業知識,將無以為之。
筆者摯愛教育工作,深耕教育多年。盼望有心教職者,能藉由教育社會學的研讀,對教育本質有更清晰的理解和透徹的認知。也深盼在今天這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時代裡,當價值多元歧異,真理晦暗不明時,教育工作者能實踐自己的相對自主性,秉承更大的時代託付和更強的社會責任,樹立專業人格,發展專業生涯,展現專業功能。
本書第一版發行至今已六年,鑑於學術發展日進千里,本書亟待適時修訂,與時俱進。然囿於個人才疏學淺,思學罔殆,舛誤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祈學術先進與方家不吝指正,使本書更臻美善。
譚光鼎 謹誌
主後2016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