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多年來我努力激起人們對觀念的興趣,本書就在這個努力的過程中孕育而生。我不僅以教師的身分來執行這項任務,同時我也面向廣大讀者大眾,試圖向他們說明一般人文學科以及哲學的價值所在。確實,我首先要感謝的是這個時代的氛圍,我們時代對高等教育的懷疑聲浪,讓我感到這項任務的迫切性。其次,我要感謝我多年來的學生們,你們對我觀點的支持和反對,造就了這本書的形貌。我也要謝謝我在北卡羅來納大學裡的教學助理們,是你們將這本書的初期樣本帶入教室和學生們面對面地深入對談。然而,如果不是克拉克(Catherine Clark)和菲利浦(Angus Phillips)的熱情鼓勵,我絕不可能一頭埋入這本書的創作。菲利浦密切關注這本書的進度,他的支持和建議,我受益良多。
普萊斯(Huw Price)和沃克(Ralph Walker)閱讀了本書的幾個初期版本,提出許多無價建議。伯納蕭(Yuri Balashov)和萊德(Dan Ryder)在一些專門課題上也曾協助我。為了精簡,我並未提供哲學名詞索引,讀者如想閱讀可參考我編寫的《牛津哲學辭典》(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海依(Maura High)和我的太太安琪拉(Angela Blackburn)提供我傑出的編輯服務,這讓我感受到自己身為作者的一些不足,雖因而有一些不自在,但也因為她們的幫助而能免於在廣大讀者面前暴露缺點。當然安琪拉還得忍受先生是作家的那些人所常要擔負起的一些重任,沒有她的支持,一切都不可能。
賽蒙‧布雷科本
譯者序
人的眼睛需要光,才能看見萬物。在自然光裡,星星、月亮、太陽的亮度不同,微妙地協助我們看清不太一樣的東西:星光讓我們認識「遙遠」、月光讓我們體會「夜黑」、日光讓我們了解「色階」。柏拉圖認為,哲學家是能走出黑暗洞穴,在日光普照之下見出萬事萬物之「唯一」真實樣貌的人,而我則以為哲學家的哲學裡不僅有太陽,還有星星和月亮,所以能協助人看見萬事萬物幻化多變但一樣真實的「多元」面貌。
哲學透過思考「發光」;在我們的生命中,哲學既是星星,也是月亮和太陽。翻譯劍橋大學教授布雷柯本(Simon Blackburn)《思考:深度哲學導引》(Think: A compelling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這本書時,為了表現哲學的豐富色彩,我將其中譯本的書名定為《思考:哲學裡的星星、月亮、太陽》,希望透過自然光的多變意象,引發讀者關照哲學的不同風貌。
原本我想獨力完成此一譯作,但因為時間、能力和諸多因素的限制,只好求助兩位朋友分擔部分章節的翻譯任務。感謝林昀樵(譯第二章、第三章)和崔麐(譯第六章)熱情相挺,這本書才能順利完成。黃愷音和林岱蓉提供我最有效能的文字處理,助我專注在譯述的工作。沒有她們的協助,我簡直寸步難行。另外,臺灣師大葉坤靈教授、研究生黃郁棠、陳曜章、陳冠妤、李宜航、張甯雅、黃思婷用心閱讀譯文初稿,助我修正許多錯誤,特於此致謝。至於學富公司于雪祥先生,我則不僅有深深的感激,也有無限的歉意。于先生若不是對文化理想有高度的執著,絕不可能冒著虧損的巨大風險,義無反顧地出版這本書。能得到于先生的長期支持,是我學術生涯一大幸運。
期盼讀者大眾藉由本書,尋得更多天光,那麼譯著的辛苦也就不值一顧。
林逢祺
序於 台灣師大童心齋
2016.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