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序
「民主」在本質上是可爭議的概念,不容易講得清楚,在不同的時空脈絡下,其意義指涉或有所不同。但無可否認的,民主是一種崇高的精神,或為政治目標,或為更偉大的社會公平、正義、博愛理想,總能產生極大的號召力,讓人為之壯烈而英勇的奮鬥。當代許多對民主概念的界定與討論,已不侷限於政治範疇之內,認為民主不再簡單的是一個政體,而是一種建立在多元價值基礎之上的社會形式。換言之,民主不只是民主政治,還意味著社會秩序、文化精神與生活方式。就此,杜威在其1916年出版的《民主與教育》鉅著中,便特別強調學校教育是民主社會生活的縮影,主張民主與教育具有不可分割的關聯性,一方面民主社會的價值與生活方式有賴教育來延續與傳遞,另一方教育也須透過民主的理性實踐歷程,來保障受教者的學習權益,實現教育的價值和理想。
本年度適逢杜威《民主與教育》出版一百週年,中國教育學會特別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及國家教育研究院聯合主辦「民主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廣邀中外學者一起就民主與教育的理念內涵與實踐方式,進行學理辯證與實務探討,共同為當前臺灣的民主之路建構可行的教育之道。討論的主題包括:(一)多元民主論述的教育對話;(二)全球視野下的教育參與;(三)兼容傳統與現代的民主教育發展;(四)教育決策的民主化革新;(五)教育組織與系統中的民主實踐;以及(六)民主教育的課程與教學。畢竟,民主的核心即為「共同參與」,透過各抒己見、相互討論、公開溝通,凝聚有益「公善」的決策建議與行動方案。本年度的學術研討與論壇,也正是教育學界共同參與的民主演練與實踐,當能發揮其教育作用,形塑民主的文化精神與生活方式。
本年度專書特別配合「民主與教育」學術研討會主題,邀請不同領域學者專家貢獻文稿,以饗學界及教育實務工作者。藉此,特別感謝所有作者慷慨賜稿,也由衷感謝匿名審查委員們的用心審查並提供修改意見,讓本書的內容更加嚴謹精進。而本學會方永泉秘書長與高嘉徽小姐在邀稿、催稿、稿件送審等相關工作上的付出,師大教育系許殷宏教授、李玉馨教授與吳心怡同學在編輯事務上的協助,以及學富出版社于雪祥先生長期以來對教育學術出版的積極支持,都是本書能夠順利付梓出版的重要推手,在此一併申致謝忱。
中國教育學會 理事長
甄曉蘭 謹誌
中華民國105年11月
編者序
1916年,美國教育學者杜威(John Dewey)出版《民主與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的鉅著,主張民主不只是政府的形式,更是所有國民的生活方式,表現於人與人之間的實際相處。因此,今日論及民主的意涵早已不限於政治層面,更是涵蓋社會型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態度等面向;對於民主的發揚,不應只是要求政府制度的民主化,更要使全體國民體會民主生活的真諦,以民主的態度與人相處。臺灣自從1987年宣布解嚴以來,社會各方面逐漸開放,多元化的活力百花齊放,社會運動與制度改革風起雲湧,民主的發展邁入新的歷史進程。然而與此同時卻也出現許多爭議和衝突,甚至引發各種長期的示威和抗爭,造成社會相當程度的震盪與紛擾。儘管這些現象可能是民主制度底下多元能量的正常釋放過程,但是究竟該如何維繫民主制度的永續發展,實踐民主制度的真諦,的確需要集合社會各界的精思睿智。畢竟民主發展攸關臺灣未來,如何理解民主,進而透過教育落實深化民主,可謂教育人士當務之急。
杜威早在《民主與教育》中便已主張,民主素養不是與生俱有的,唯有應用教育措施,才能有效培養民主社會的成員。沒有民主的教育,民主社會的制度就無法永續維持。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愈趨頻繁,無論是教育政策、入學制度、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都出現各執己見的爭議而難有定論。為了避免多元化引發極端對立與衝突,衝擊社會秩序和諧,同時兼顧公義實踐的轉型正義,民主與教育關係的探討應該是此刻亟需關注的核心議題。誠如杜威所言,民主與教育是有機的互動關係,民主社會的價值如果沒有妥善地傳遞給下一代,則民主社會的生命也難以維繫。因此,學校教育就是民主生活的縮影,不管活動的形式或內涵,都應該以民主為依歸。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教育歷程中指導學生尊重和傾聽他人的想法,學習理性睿智的判斷和選擇,不僅是民主文化的孕育,亦是當前臺灣社會亟待著力之處。
今年適逢杜威出版其里程碑經典作品《民主與教育》一百週年,再加上臺灣政黨輪替之後,民主政治、轉型正義與教育之間的關係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關注議題。是以此刻針對民主制度與民主生活方式在教育活動中的實踐及深化,進行回顧、檢討與策劃,應該是相當具有時代意義及學術價值之舉。因此,本書選定以「民主與教育:從理論到實踐」為題,邀集各教育學術領域的學者專家,發表鴻文。本書的主軸係對民主與教育進行探究,大致分為理論概念的探索以及教育現場的實踐兩部分,全書共計十篇文章。
「理論篇」共有五篇專文,第一篇〈臺灣民主發展的隱憂與教育的因應之道〉,主要從臺灣內部社會文化惰性與外部全球資本主義進逼的觀點,指出當代臺灣民主發展所產生的挑戰與問題,並指出突破與走出困境仍需從教育著手,而且必須回歸傳統哲學之「道」。第二篇〈重讀《民主與教育》‧試釋杜威的歷史教育主張〉,基於當前臺灣社會有關歷史教育之爭議,尋繹杜威在《民主與教育》一書中對於歷史教育的主張觀點,對於更全面性理解杜威學說與歷史教育之本質與價值,提供相當重要的參照觀點。第三篇〈杜威與皮德思對民主及職業教育觀的再評價:重拾《民主與教育》、《倫理學與教育》二經典〉,旨在針對杜威《民主與教育》與皮德思《倫理學與教育》兩部經典中的民主及職業教育進行分析、闡釋與評價,據以對臺灣當下高等教育技職化的現象進行反思,深具意義與貢獻。第四篇〈杜威與赫欽斯對於民主社會中高等教育哲學論辯之始末(1933-1945)及其影響〉,透過辯證方式回顧杜威與赫欽斯對於民主社會中高等教育哲學長達10年的論辯過程,針對論辯雙方所處之歷史文化脈絡、核心論點、論證理據與彼此歧異共識之處等,進行詳細深入地闡釋與分析。第五篇〈從「大社會」走向「大社群」:活動課程在杜威民主理論中的溝通作用〉,旨在闡述《民眾及其問題》中的民主理論內涵,運用該書所彰顯的社群意識,來挖掘《民主與教育》裡暗含的溝通概念,以論證活動課程在杜威民主理論中所發揮的溝通作用。
「實踐篇」同樣收錄五篇專文,第一篇〈社會效率與民主理想的拉扯與平衡?─20世紀早期美國社會效率派的教育主張與實踐〉,透過20世紀早期美國社會效率派教育思想,特別是史內登(David Snedden)的主張,以瞭解當時是如何解決民主理想與社會效率之間的平衡問題,進而激發我們自己的智慧,找到最佳解決方策。第二篇〈教科書作為培養公民資質的媒介:太陽花學運編入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的分析〉,旨在探究太陽花學運編入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以培養公民資質之合理性,由於公民與社會科之性質常與社會脈動緊密連結,強調公民之生活化與體驗化,因此本文從學理上去思考社會運動該不該編入教科書以及培養何種公民資質等議題。第三篇〈挑戰與回應:課綱研修機制的建立〉,從法律史的角度回顧課綱研修機制的建立、演變與修正歷程,對於歷時性地理解臺灣自解嚴後有關中小學課程綱要研擬之相關問題與沿革過程,提供極為有參考價值的資料。第四篇〈國民小學代理教師專業社會化歷程之探究〉,透過深度訪談一位國小代理教師,描繪出其個人專業成長故事,進而重現與還原專業社會化之歷程,並利用教育社會學解釋論深入討論此歷程對於其教師路上的影響,同時提出教育政策與實務上的建議。第五篇〈國中生公民科學習經驗的探究與省思〉,透過實際進入班級觀察學生在公民課的學習行為,深入探究學生對公民科教學、教材、評量等面向的觀點,結果發現學生的公民科學習經驗主要圍繞在教科書「知識」的重點擷取,同時受到評量考試的導引而輕忽公民科的學習目標,但是學生仍有其期許的理想公民課程,希冀公民課能和時事連結,同時從活動中帶出課程的內涵。
最後,本書能順利完成要特別感謝各篇作者殫智竭力地奉獻,此外中國教育學會自理事長甄曉蘭教授開始,包括計畫撰寫師長、審查委員及全體工作人員的戮力投入,方能使本書準時完成,在此一併致謝。希冀各位讀者在本書的閱讀過程中,能夠獲得更多關於「民主與教育」思想上的啟發,從而為臺灣的民主和教育之路建構可行的方針及策略,這就是編撰本書最重要的目的。本書可能仍有不足之處,尚祈各界批評指教。
執行主編
許殷宏、李玉馨 謹識
中華民國1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