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序
西諺:「有怎樣的校長,就有怎樣的學校」,的確,校長身為一校之長,運用其法職權,他可揭櫫學校發展的目標,可訂定學校校務推展策略措施,可激勵教師工作士氣,可引導學生正向學習發展,稱其為學校的靈魂人物或精神支柱,實不為過。因此,學校校長之身份和地位,古來一直受到相當程度的敬重和維護。
但是,隨著社會快速變遷,多元文化價值觀念不斷被提出,民主社會政治意識型態如火如荼地被鼓吹,傳統社會的決策體系,不再必然是由上往下形成的。今天,學校行政的運作,由下往上發展決策,已成為不可抵擋的趨勢。教育行政民主化的發展過程中,校長慢慢地失去了其傳統性威權,任何重要的決策過程,都要有一定比例的教師會代表和家長會代表,甚至,有社會公正人士的參與。校長常常在決策過程中變成孤單寂寞的少數人。加上,校長任期制的實施,校長一任四年,只能連任一次,因此,校長的實質影響力,正日漸在消溺中,不少校長不敢運用其法職權和獎懲權,任其學校組織行政發展自由放任或無為。校長領導權的正用和誤用,此時此刻確實有值得大家來加以進一步探討的必要。
中國教育學會本(106)年度學術研討會議,將以「教育新航向─校長領導與學校創新」作為會議研討的主軸方向,希望找出有效學校行政運作的關鍵,是要賦予校長更多的權責,或完全可以不要有校長存在,學校依然可以運作正常無礙?此一問題或許可以從不同角度探討,但也常常見仁見智,畢竟教育工作本身是一個價值命題,會受到不同的前提主張,而導致不同的結論。
主張可以不要有校長存在的人,是在「反教育」或「去教育」的理念支撐下,要求教育的實施,不必要有學校形式體制的規範,可以依孩子的喜歡,任其隨興學習,依然可達自我成長的發展目標。此種「自然主義」教育學說,曾提出「反學校」(De-schooling)的主張,要求政府要「鬆綁」(De-regulation)教育規定,由學習者自訂學習目標、自選教材、自擇受教場地;沒有上下課的規定。當然,在此「開放教育」的實施中,更沒有校長存在的必要。即使有校長存在,恐怕也不易有實質的校長領導功能可發揮作用。
另外,主張學校一定要有校長的存在,並且要賦予校長一定的領導權責,以實質發揮校長的影響作用。支持此一主張的人,提出「校長學」(Principalship)的專業訴求,認為校長是一種專業,沒有受過專業培訓的人,是不能擔任校長的,且校長的職前培訓課程很重要。要有教育專業學分的修習,要有行政經驗和實務的歷練,要兼組長、主任一定年資後,再參加校長資格甄試通過後,再短期儲訓,才能有機會有能力擔任校長。因此,校長不是任何人想做就可做的,沒有經過專業培訓,是無法勝任的。
固然,校長的領導功能,有時會因為政治民主化和社會多元化的發展,多少受到一些影響。有時,也會因為學校制度的完善建立,和同仁專業素養的提昇,而減低其對校長的依賴程度。但是,不管如何,校長在一個學校中,仍隱約存在有其不可替代的教育專業實質或形式功能,校長的專業能力和核心素養越是受到肯定,其所可能發揮的影響作用,就會越趨明顯可見。
中國教育學會理事長吳清基 謹誌
中華民國106年9月28日教師節
編者序
2017年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學術研討會定名為「教育新航向─校長領導與學校創新」,乃著眼於當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積極推行,諸多教育政策變革著實考驗校長的領導能力,學校創新需要有效的領導,才能引領教師的專業表現,助益於學生的正向學習,為學校開創新局。本學會今年度的專書亦結合學術研討會的主題,以「教育新航向─校長領導與學校創新」作為書名,在議題的選擇上,除了關切學校掌舵者的「校長領導」,另選擇兩項議題作為學校創新的新航向,其一是十二年國教的核心焦點「素養導向的課程設計與教育規劃」,其二是攸關家長教育選擇權的「實驗教育」,這兩項核心議題同時也對校長領導與學校創新構成莫大的挑戰。綜言之,校長領導、素養教育與實驗教育是當前臺灣教育所面臨的三大迫切議題,也是開啟教育新航向的關鍵所在,作為本年度研討會和本學會專書的軸心主題,正是適時與適宜。
就各項主題分別來看,首先,校長領導始終是教育學術研究與教育實務場域中的重大課題。社會大眾與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對於校長的角色期待,除了學校行政領導的傳統功能外,也期盼校長能直接參與學校課程與教學活動的規劃與實施,發揮教學領導的功能。然則,環顧當前教育生態,校長有責無權的權責不相稱問題、校務經營究竟為首長制或合議制的爭議,以及與家長、民意代表及媒體的互動壓力等,皆讓原本有心於學校辦學與經營管理的人望而卻步。作為學校靈魂人物的校長是教育導航的重要舵手,少了有心人的加入、少了有經驗的人繼續留任,學校教育該何去何從?
其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載明,將以「核心素養」做為課程發展的主軸,據而落實各教育階段的縱向連貫以及各領域/科目之間的橫向統整。「核心素養」指的是一個人為了適應現在生活與面對未來挑戰,所應當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不宜以學科知識與技能為限,而應關注於學習與生活的結合,並且透過實踐力行以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核心素養」標示著官方擘劃的教育新方向,將實實在在地影響教師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以及學生的學習。然而,在具體實踐上,究竟如何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設計、教學活動與學習評量的依據,進而落實素養教育?這是校長領導與學校創新無可逃避的問題。
再者,基於校長的關鍵角色,臺灣當前諸多新興教育政策皆與其密切相關,其中最熱門的政策議題莫過於實驗教育。實驗教育彰顯的是教育部的施政核心理念─「以國民學習權取代國家教育權,實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實驗教育三法的通過對於學校經營者而言,意味著營運模式的彈性化、多元化與特色化,包含巨觀的教育體制變革,以及微觀的課程與教學實驗改革。然而,要透過什麼樣的實驗把學校帶向哪個航道?這不啻再次考驗校長的教育理念、願景與領導能力,更攸關學校能否走向創新的康莊大道。
基於上述思維,本書以「教育新航向─校長領導與學校創新」為題,針對校長領導、素養教育與實驗教育三大子題,邀集教育學術界的專家學者發表鴻文,全書共計12篇文章。
一、校長領導篇
本篇共收錄六篇論文。第一篇〈從「虛實、有無」概念探討學校領導的美學實踐〉,本文析論《老子》道論中「虛實、有無」的本體觀與體用性,及此概念於藝術、軍事、武術上的應用情形,繼而提出學校領導者若能將「虛實、有無」相成相生的概念應用於學校領導歷程的相關元素上,達到恰到好處、和諧、令人感動與愉悅的境界,即是領導的美學實踐。最後舉述「虛實、有無」概念在學校領導中的六項美學實踐途徑。第二篇〈校長學習即領導─校長的學習與學習領導〉,本文回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校長應公開授課並進行專業回饋」的規範,針對校長公開授課的意義進行詮釋,提出校長的公開授課既是學習,也是領導,並針對校長如何扮演好學習領導(leadership for learning)者的角色,提出重要的原則與策略。第三篇〈校長教學領導新取向:認知教練技巧之應用〉,基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明訂「校長及每位教師每學年應在學校或社群整體規劃下,至少公開授課一次,並進行專業回饋」,這突顯高中職以下各教育階段的校長身為首席教師的教學領導角色功能。本文提出為強化校長教學領導的專業知能,可透過認知教練(cognitive coaching)策略與技巧的習得,使其有效應用於協助教師進行自我察覺、自我省思、自我引導與自我決定。若此,將有助於形塑校長教學領導的專業形象,並且建構校長教學領導的新取向。第四篇〈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權責運作現況之調查研究〉,本文探究桃竹苗四縣市國小校長於確保課程與教學品質(亦即教學領導)上權力與責任的搭配運作情形,分別就校長當責(accountability)的四層級(個人、團隊、學校、社區)、校長享有的八種權力類型(獎賞權、強制權、法職權、專家權、參照權、關係權、促進權、轉化權),以及校長教學領導的六層面(發展學校願景、課程品質的確保與提升、教師教學品質的確保與提升、促進教學團隊的發展、創造符合學生需求之學習環境、發展支持性的工作環境)作為校長教學領導權責搭配分析架構。第五篇〈學校建築的新航向─校長空間領導的新思維〉,為因應21世紀優質教育環境的需求,又鑑於臺灣中小學校園建築規劃、興建與發展的重責大任主要落在校長身上,本文從校長空間領導(space leadership)的角度談論學校建築的新航向,分別針對國際學校建築規劃的新趨勢、臺灣社會環境的新脈絡(少子女化、高齡化、本土化、生態綠化、數位智慧化等)加以探討,提出建構幸福友善空間、撰寫學校生命故事、發展綠色永續校園、建置數位科技校園的學校建築新航向。第六篇〈填補校長領導研究的空缺:「領導行為完成方式」之探究〉提出校長領導研究中缺漏的一大課題─「校長領導行為完成方式」(the ways principal leadership behavior implemented),透過相關文獻之回顧,提出以個案研究法作為此議題之適當研究方法,並勾勒出「校長領導行為完成方式」之探究的可能樣態。
二、素養教育篇
本篇共收錄四篇文章。第一篇〈素養導向教育:挑戰與機會〉,本文針對素養導向教育的內涵、其與知識導向或能力導向教育的異同、如何具體落實於課程、教學與學習等問題進行剖析,藉以釐清素養導向教育的概念與意涵,再就素養導向教育實施面臨的諸多挑戰做說明,末就素養導向教育帶來的價值典範轉移,論述由知識學習轉向素養培育所帶來的教育新契機。第二篇〈學生核心素養之國際新航向及其啟示〉,本文比較分析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1997年推動的「素養定義與選定方案」中的三類素養、歐盟(European Union, EU)2012年提出「八項核心素養」、美國2007年提出「21世紀學習架構」所涵蓋的四類核心素養,以及澳洲提出的七大基本素養,總結引申其對學校教育改革的重大啟示。第三篇〈素養教育的理念與作法:杜威觀點〉,本文先從素養的中、英文涵義與英文的多種表述方式之適當性談起,再論及杜威(J. Dewey)關於素養的界說、與素養相關的語詞、素養的性質,繼而談論杜威對於素養的發展以及素養教育之作法的觀點。最後提出,杜威所屬意的是一種具有間接性質的素養教育方式,它是形成、修正、發展與導引的,較為根本且長久的方式。第四篇〈12年國教核心素養評量與師資培育之探討〉,本文首先梳理歐盟實施核心素養之教育革新的緣起,凸顯學習評量的議題居於要位,繼而引介歐盟核心素養《參照架構》之內涵,以及歐盟核心素養之評量模式,指出核心素養評量關鍵在於「拆解」(unpacking)素養與「對應」課程內容,最後針對師資培育如何回應素養教學與評量趨勢,提出因應之道與示例。
三、實驗教育篇
本篇共收錄兩篇文章。第一篇〈德國泛愛主義學校創新的歷史意義探究〉,以教育史的角度,選定以現代教育史上首創學校創新運動的泛愛主義者─巴斯道(J. B. Basedow)與薩茲曼(CH. G. Salzmann)分別創建的泛愛學校之教育改革實驗,作為爬梳分析的對象。本文可供今日臺灣在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後,各類實驗教育在構想教育目的、課程內容與方法時的參考借鏡。第二篇〈學校公辦民營政策法制及實務發展之回顧與前瞻〉,本文針對臺灣實驗教育三法下的「公辦民營」中小學發展進行文獻回顧與實務探究,並就三個面向進行剖析:教育面─描繪出地方教育發展的新圖像;社會面─窺見多元社會力積極投身教育的新風貌;與政策面─省思學校轉型為公辦民營過程中遭遇的法制挑戰。以此描繪實驗教育開放後的獨特辦學風格,以及臺灣地方教育的多元發展樣貌。
本書的順利編輯付梓,尤其感謝各篇作者殫精竭慮貢獻鴻文,以及在中國教育學會吳清基理事長帶領下的整個團隊,包含研討會計畫撰寫的師長、論文審查委員,以及全體工作人員的用心投入,在此謹申謝忱。但望本書讀者能一同加入臺灣教育新航向的共同擘劃與航行。
湯仁燕、陳伊琳 謹誌
中華民國10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