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序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2018年公布《教育與技能的未來:教育2030》(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Education 2030),該份報告強調「學習者能動性:探索複雜且不確定的世界」(Learner agency: Navigating through a complex and uncertain world),揭櫫培育能夠「面向未來的學習者」(future-ready students)的重要性,諸如「如何讓學生為尚未被創造出來的職業型態做好準備?如何才能有能力應對此刻無法想像的社會挑戰?如何才能應用那些尚未發明的技術?為了能夠適應未來世界的生活,該如何做才能讓他們在一個相互關聯的世界中茁壯成長?又該如何協助好讓他們能理解和欣賞不同的觀點以及世界觀,能以尊重態度與他人互動,並為永續性(sustainability)和集體福祉(collective well-being)採取負責任的行動?」。類似OECD的立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也提出一系列的研究報告,在1996年公布《學習:財富蘊藏在其中》(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便指出教育應在世紀交替的關鍵時刻扮演重要角色,後來則是在2015年通過《2030年仁川宣言及行動框架》(Incheon Declaration and Framework for Action),鼓勵各個國家提供融合、公平、有品質的教育以及全民終身學習機會。2019年,UNESCO為能集思廣義,進一步推動《教育的未來:學會成長》(Futures of Education: learning to become),「倡議應將視野放到2050年以後,重新思考教育並塑造未來,以及推動一場關於如何在日益複雜、不確定和動蕩的時代重新構想知識、教育和學習的全球辯論」。在前述倡議的廣泛意見討論基礎上,UNESCO因而在2021年底公布《共同未來的重新想像:教育的新社會契約》(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UNESCO指出唯有透過以「人文主義教育願景」為基礎的「教育新社會契約」,人類的共同未來也才能真正朝永續方向進前。
根據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2022年公布的《新世代.新教育-社會變遷中的人才培育》研究報告,新世代的關鍵素養包括數位素養、民主素養、全球素養等三項,而新世代臺灣教育的發展自然就應加強科技教育、公民教育及國際教育;更應在教育制度、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不斷創新,且力求永續發展,期使未來的人才培育與學校教育不會再是「舊瓶裝新酒」的虛應故事。本書接續2021年出版之《臺灣重大教育政策與改革的許諾及失落-批判性檢視》一書的脈絡,即在檢視我國各教育階段與重要政策之批判性分析基礎上,以《2050年臺灣教育願景:教育價值與學校功能的重建》為題,邀集國內教育哲史與教育社會學領域專長之學者以及實務工作者共同參與,期能共同聚焦於當前教育目的偏估與教育價值窄化現象之批判檢討,此一立場如同UNESCO的「人文主義」回歸,而「學校功能」則是在於回應全球資本主義與教育工具化之問題,針對能對學校功能的重建提出分析與策略。
本書共收錄十五篇論文,文章主題包括:後人類時代人機合體、教育的多重未來以及社會變遷下「未來」學校教育等有關教育目的與價值的反思;未來學校治理、2050高等教育學術願景、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政策之檢討、大學社會責任與跨域人才培育等有關於臺灣未來高等教育問題的思考與建言;以永續發展為核心以及以能動性為焦點之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制度的檢討與下一步應有的改革行動;有關升學制度規劃的理念與價值、綜合高中政策治理現況與問題、想像歷史終結時代的國民教育以及偏鄉教育等攸關升學與國民基本教育之問題思考與展望。
本書得以付梓,感謝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財團法人臺北市賈馥茗教授教育基金會的大力支持,特別是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再次提供專書編輯出版所需經費的支持,同時也要應謝各篇作者的支持,期待本書能對於臺灣未來學校教育發展與社會正義促進有所貢獻。
楊洲松、王俊斌 謹誌
202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