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教育哲學的學生多年來在研究與學習上,最常遇到的困難之一,乃在「研究方法」的確認和應用上,且其論文在這方面所遭遇的詰難也特別多。外行者往往認為除了常見的量化或質性研究方法之外,便無所謂的研究方法,這種觀點的弦外之音似乎是:哲學研究無方法。我們都見證到,許多教育哲學的學生鼓起勇氣想好好交代自己論文中所使用的哲學研究方法,但所能參考的文獻,卻大多是理論性的說明,並未明確闡釋具體的方法,也無適切的案例可佐證,到頭來,大多僅能因襲舊例,寫一些削足適履而不適用的內容。事實上,學生們所遭遇的研究方法之困難或詰難,從教學的立場來看,也是教師必須面對及正視的問題。
本書的立意,在於結合當前臺灣教育哲學研究社群的整體力量,一起行動,透過論文撰作、會議對談及專書出版的方式,逐步建立較為明確可行的教育哲學研究方法。論文撰作時,著重方法之確實步驟的敘明,而不流於抽象理論的演繹界說,期能為教育哲學的研究,提供有效參考依據。每篇論文皆通過嚴謹雙審制度的學術要求,並在會議中發表及討論後,再行精煉修整,完成定稿,正式出版。
本書的出版,主要目的有五:分析適用於教育議題之哲學研究方法、探討各種教育哲學研究方法的優點與限制、開展教育哲學研究方法的多元取徑及研討風氣、建立教育哲學研究方法的基礎文獻、提供教育研究之哲學方法課程的適用文本。如果這本書的出版,能達到前述五項目的之基本要求,則此番「勞師動眾」、「傾心費力」地張羅,或能為教育哲學的研究方法奠定後續精進的基石。
感謝參與本書寫作的學者先進,同時也謝謝陳宛君、陳永昌與鄭柏廷三位研究生熱情無私而又充滿創意的協助,才能使邀稿、會議進行及編輯的相關作業,過程流暢且成果豐碩。臺師大教育學系及教育學院在經費與人力上的大方支持,讓我們在最優厚的條件下辦成一次成功而動人的學術饗宴,在此敬謝周愚文院長及許添明主任的指導與扶助。學富出版公司于雪祥先生近年來在教育學術出版業上,兢兢業業,默默打下了專業領航的地位,對於教育學術的貢獻,有目共睹。這本書的出版,若無于先生的豪情贊助,絕無可能,對他我們有著無限的尊敬與感激。但願本書真能對於教育哲學研究的未來發展,有所助益,以免辜負于先生殫精竭慮的付出與奉獻。
林逢祺、洪仁進 謹誌於童心齋
2013 年1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