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序
中國教育學會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每年合辦國際學術研討會,該會議不僅是教育界的年度盛會,也是國內外學者專家對話的重要平台,每年研討會的主題都反映當下教育界最關切的議題。今年以「面對不確定的時代:打造教育的幸福工程」為主題,探討面對快速變遷與不確定的時代,教育工作者如何透過教育的變革力量開創更公義且充滿希望的社會,打造幸福的未來。
本書針對此核心問題,結合各領域學者的智慧,深入探討教育的核心本質、實踐策略與未來方向。內容從哲學思維、教育制度到課程創新,涵蓋了教育改革的不同面向,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多維度的視角和豐富的實踐知識。第一章「不確定時代下之教育思維與實踐」,從教育史與教育哲學的角度,探討教育理論對當代教育的影響,以及從如何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在不確定的時代,運用多元的思維模式思索教育問題,並強化教育實踐。第二章「不確定時代下之教育制度與領導」,聚焦於教育制度設計和教育領導的價值定位。探討當前教育制度在推動中的潛在問題,教育領導者應思考教育政策的推動過程,如何平衡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張力,尊重學生的自主與成長,方能成就真正的教育價值。第三章「不確定時代下之課程創新與實踐」,進一步探討課程設計的前瞻性與實踐性,強調課堂應成為激發學生思考的空間,課程設計應強調跨領域、多重體驗、科技連結與美學等,有效連結學生的經驗,使其面對挑戰時具備批判思考能力。此外,透過社會情緒學習,提升學生的復原力和幸福感,建立教育的幸福工程,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
綜觀本書的編排,涵蓋了教育理論、政策與實踐等多個層面,並輔以不同時代的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的創新技術,使本書得以成為融合學術理論與實踐經驗的教育專著。在此,特別感謝本書的主編湯仁燕教授與余穎麒教授的統整協作,感謝所有作者慷慨賜稿,貢獻智慧結晶,感謝匿名審查委員們的用心審查與回饋意見,讓本書內容更臻嚴謹精進。感謝本學會全體理監事之前瞻籌畫和秘書處同仁之盡力支援,最後感謝學富出版社支持本書出版,嘉惠讀者。謹代表中國教育學會為本書的所有推手,致上最高敬意。
中國教育學會理事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特聘教授兼教務長
謹誌
中華民國一一三年十一月
編者序
本次年刊收錄十三篇論文,探討不確定時代下之教育思維與實踐、教育制度與領導,以及課程創新與實施等議題,以引發教育學界、實務界,及對這些主題有興趣的社會大眾進一步認識與探究當代教育領域中的重要議題。
本書的第一部分共收錄四篇論文,主要探討不確定時代下之教育思維與實踐:第一篇論文是劉蔚之的《赫爾巴特學派的興起、發展與衰落之探究》,聚焦探討赫爾巴特學派的興起、發展與衰落之過程,以增進學界對於教育學本質的瞭解,同時促進學者對於臺灣教育學研究發展軌跡的回顧,期望帶動更健全穩固的教育學研究。第二篇論文則為張鍠焜的《法則或標準之外的道德:杜威的道德審思學說》,透過闡釋杜威獨特的道德學說,以探討道德「理論」的來源,以及它們在道德問題解決過程中的角色與功能。第三篇論文是崔麐的《哲學家為什麼要讀哲學史?反思James R. Muir對教育哲學忽視思想史的批判》,藉由檢討Muir運用教育哲學史的實例─其仍停留在理性重構扁平移植的層次上,提出對研究者的建議:若欲深化教育哲學的論述品質,研究者應多參考奠基於嚴謹歷史書寫的哲學史綱作品。第四篇論文為林仁傑、林怡君的《蛋蛋危機?從J. B. Callicott的環境倫理學分析臺灣雞蛋荒事件及對永續發展教育之啟示》,探討當代環境倫理學說的發展,並從整全有機世界觀、可預測性、偶然性三大面向反思臺灣中小學的環境教育實施與改善。
第二部分的四篇論文則談論不確定時代下的教育制度與領導:其中,第五篇論文是周愚文的《教育行政制度的浪漫變革:民國早期大學院與大學區制的試行(1927-1929)》,以民國早期大學院與大學區制的試行為例,就「誤仿法制」、「教育經費分配欠公」與「全國統一」等三方面再分析,指出制度、財政及政治等三項客觀結構性因素影響了教育新制的推動。第六篇論文則是葉坤靈的《C. Kerr的高教之夢與美國二十世紀牛橋學院式大學之改革模式》,引介Kerr高教之理想藍圖,接著剖析牛橋學院式大學之特色及類型,最後根據美國之實踐經驗做綜合反省並提出影響改革成效之關鍵要素,做為臺灣高教大學部教育革新的參考。第七篇論文為林秀珍的《從莊子《內篇》重構帝堯形象的權力批判論新時代的教育領導》,提出莊子《內篇》所重構的正反帝堯形象,隱含著對政治權力與隱微權力的批判深意,並衍釋莊子權力批判對教育行政領導的啟示。第八篇是陳宏彰、陳佩英、陳玉娟、紀馥安合著的《美國CASEL學區架構對臺灣地方層級社會情緒學習推動之啟示》,闡釋系統性實施取徑和學區行動理論並分析CASEL的SEL學區架構及其系統性實施取徑,提出可行建議,提供臺灣地方縣市教育主管機關研擬SEL政策與方案設計之參考。
本書第三部分涉及不確定時代下之課程創新與實踐,收錄五篇論文,第九篇是單文經、張意翎、羅逸平合著的《釋J. Dewey以教課(recitation)促進思考的主張》,由教課方式的演進看Dewey對於中小學教師促成思考教學的期待並論述Dewey主張善用思考教學培養智慧,以迎向不確定時代所帶來的挑戰。第十篇論文則是陳逸萱、郭旭展、張至慶合著的《提升復原力打造台灣幸福工程:以社會情緒學習實踐初探》,透過生態系統理論探討如何進行場域合作,以建構完整的情緒防護網,支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成長,以培養青少年的復原力和提升整體社會的幸福感。第十一篇論文為武佳瀅的《虛擬實境融入跨領域特色課程之創新教學實踐》,透過開設一門跨領域特色課程「永續教育與觀光課程」,將永續發展的理念融入觀光旅遊的教學實踐當中,讓學生了解如何在推動觀光業發展的同時,兼顧環境保護與資源永續利用,並進一步探究虛擬實境融入教學中之成效。第十二篇是黃純敏的《跨領域美感課程幸福工程構築與實踐:以五色鳥的後花園為例》,透過藝術本位「藝術/研究/教學誌」的探究方式,檢視「五色鳥的後花園」課程案例的內涵特色及其彰顯的價值與意義。第十三篇則是由黃翊忠、楊松諺、唐淑華合著的《從評量角度切入的幸福打造工程──以一門大一必修課為例》,根據社會認知理論及自我效能感對學習動機的影響,結合Bandura和Hattie的理論框架,強調回饋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並且呼籲大學教育應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透過創新評量方式促進學生的學習發展。
本書能順利編輯刊行,要特別感謝各篇論文作者對不確定時代下之教育重要議題的觀察、反思與探究,也要感謝審查委員在百忙中撥冗協助審稿,提出精闢的建議,使各篇文稿更加精進。相關編輯出版人員的投入更是功不可沒,尤其是高嘉徽小姐更是本書出版的幕後推手。期待讀者能從閱讀本書,進而對當代教育思維、制度、領導、創新與實踐有更深的認識與反思,並攜手為教育的革新與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
執行主編
湯仁燕、余穎麒 謹誌
202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