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辭世名人「現身說法」
每個時代的父母都有他們各自教養孩子的方式,隨著當時社會背景或環境因素,往往有相當大的差異。
早在我阿祖的年代,因為是農業社會,孩子多半被帶到工作場所──也就是田裡,搖籃就放在田邊或是掛在樹上,再不然就是背在媽媽背上。當時很多家裡有庭訓、家規,父母說的話就是聖旨,不得違逆;孩子們在父母威權教育下,多半乖巧,甚至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能上學接受教育的人尚屬少數,所以老師的社會地位崇高。
到了阿公那一代,已屬轉型中的社會,外出工作的遊子開始快速增加,職業婦女仍是少數,教養孩子的方式也開始不同。因為經濟起飛之故,父母體認到要讓孩子多讀書;只要供得起,多半鼓勵孩子接受教育,會讀書的孩子在家中多半受到較高的期望。父母的訓示雖然不再是聖旨,但仍緊箍著孩子;因資訊傳播逐漸發達,開始有較多孩子有不同的想法。
至於我們這一代的父母,歷經過最大的升學壓力後,已經開始對教育有更多元的想法和做法,老師的地位也不如以往。有人覺得孩子快樂就好,不再單單重視讀書,因為成功有很多管道和方法,不見得只在學問的鑽研,於是適性發展當道。
近幾年是三C產品爆發的年代,年輕父母的教育方式更是不同。在很多地方,我們看到父母為了讓孩子安靜或有事做,便丟給孩子手機或平板電腦;孩子從小就在資訊科技的教育下成長,這是個相當不同的世代。鼓勵孩子多元發展,但多數交給網路、數位科技,孩子們的品格陸續出現了一些問題,各種奇怪亂象讓人不勝感嘆,社會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我們常說科技進步神速,不斷的帶來改變;隨著時代演進,教育方式亦不得不隨之推演,順應時代客觀條件的改變而更迭。也許我們可以抗拒一時,但無法永遠排斥──如同每個時代的保守主義者一般。
3C產品帶來的便利自不在話下;但是,我們真的完全放心全部交付給機器嗎?孩子的教養問題,每個時代或有些許不同,但核心價值卻不變:讓他們成為勇敢、有責任心的人,可以愛自己也能愛別人。
家庭、學校、社會對於教育及知識傳播各有其責任;透過現代科技,教育及知識傳播的方式與以往有非常大的不同;像是「書」的形式,就起了相當大的變革──傳統的紙本書之外,目前數位的電子書風行,實體書店也一間間的關閉。孩子日漸習慣於聲光效果豐富的學習方式,我們如何順應時代、擇優而行?
這本書的書寫方式雖然比較像是「奇幻」;不過,誰知道今天的「奇幻」未來不會被「科技」所實現呢?近來,「虛擬實境」技術大量運用,「擴增實境」也緊接推出;或許,未來的「書」不僅是我們目前所見的「電子書」形式;透由「虛擬」或「擴增」實境的利用,未來的書也可能是「情境式」的。我們也許能藉此將早已不在人世的先賢或名人「喚回」現世,面對面的教導我們其經驗與智慧;也許今天去參觀畢卡索作畫,明天跟著法布爾去森林找昆蟲,甚至向邱吉爾首相討教如何肩負起國家責任……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這樣的書店出現:它是結合了傳統書本和「情境式書本」的複合式書店;其中不只有紙本書,還有可以「虛擬情境」的裝置,可以讓你與名人對話,甚或帶你上山下海、環遊世界、乃至於漫步宇宙……你會不會期待著這樣的書店或是學校出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