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敵對的雙方之間,卻發生了真摯的友誼
一位中國小女孩飄洋過海,她踏上的每一片土地都成為遠方
戰火與憤恨燃燒的年代,陌生的人們接納她、眷顧她、也改變她
一位中國小女孩飄洋過海,她踏上的每一片土地都成為遠方
戰火與憤恨燃燒的年代,陌生的人們接納她、眷顧她、也改變她
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七歲的陳銀娜從上海飄洋過海來到德國,寄養在馮.史坦尼茨太太家裡。陳家與馮.史坦尼茨家的友誼可追溯至一九○○年的義和團事變。當時德國參與八國聯軍,也派兵進入了北京。負責採買軍糧的德國軍官史坦尼茨少校,結識了對口的中國事務官員,兩人進而相知相惜。兩國雖敵對,他們卻結為莫逆之交。這位中國官員,正是銀娜的伯祖父。因為長輩當年的友誼,銀娜得以前往德國小城布蘭登堡躲避日禍。但抵達不久,戰爭卻再度威脅到她的生活,希特勒揮軍波蘭,掀起二次世界大戰。伊娜(銀娜的德文名字)密切關注著戰局的發展,並且意外地發現:侵略她祖國的日本,如今卻成為了第二家鄉德國的同盟。幾經顛沛流離,伊娜逐漸明白,所謂的「朋友」、「敵人」或是「家鄉」,在個人的生活體驗中,往往與政治大環境下的定義截然不同。
本書是根據真人真事創作而成的小說。唯書中人物部分為真實,部分則由作者自創並重新予以編排。
本書特色
個人生命史與外在政治大環境之間,存在著既平行又交錯的關係。透過一位到德國避難的中國小女孩的眼睛,我們知道,所謂的「朋友」、「敵人」或「家鄉」,並不像政治所界定的那樣一目瞭然。
個人往往必須在文化的交混與離散的生活中,艱難地尋找自我的認同。尤為難得的是,在戰時高壓、艱困的環境下,書裡面的人物還能維持善良、樂觀的秉性,在亂世中彼此協助。閱畢本書,將會對二戰前後的中國、德國與世界有更生動的體會。
名人推薦
周惠民(政大歷史系教授),將於7/12在誠品台大店演講「二戰前的中德交往:銀娜為何獨自前往納粹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