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迫使敵人服從我們的意志──
戰爭是最殘酷的方法,流血是它的代價。
在法國大革命的火焰中,一個全新的法蘭西誕生了。大革命不只是一場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它同時也是一場軍事革命。如今法國擁有某種嶄新的事物:徵兵制;也擁有一個嶄新的帝王:拿破崙。馬背上的拿破崙將要讓他的砲火響遍整個歐洲大陸,所有的君主政體和封建軍隊在這支所向披靡的公民軍隊前都節節敗退。
大革命之後的法國釋放了所有戰爭的能量。當時,對於拿破崙與法國在軍事上的成功,並無合適的戰略思想可以充分解釋。拿破崙戰爭結束後,克勞塞維茨任職普魯士戰爭學院校長,苦心思索法國軍事的奧秘,寫下《戰爭論》手稿。他並不是學人,而是普魯士軍人,也是愛國志士。他費盡心力澄清拿破崙戰爭的意義,也是為了當下普魯士的生存與強大。
戰爭是什麼?首先,戰爭是兩股活的力量的搏鬥,理論上暴力可以無止盡升級;然而,戰爭也是政治的延續,受到現實的限制而不趨向極端。其次,在「戰爭之霧」籠罩的戰場,所有戰鬥的手段都會被戰爭中的「摩擦」所損耗,戰爭由危險、勞累、不確定性和偶然性構成。最後,原始暴力的激情、掌握機運的勇氣與才智,以及設定政治目標的理智是戰爭的三要素,分別由人民、軍隊與政府體現。
如何贏得戰爭?克勞塞維茨告訴我們,永遠集中最大兵力,迅速直搗敵人的重心。以有限的力量追求較大的目標時,不做力不從心的事情,而是採取恰恰足夠達成目標的行動。由於作戰雙方的行動都會影響情勢,無法在事先精準預料戰爭的走向。因此,與其在複雜的計畫方面勝過敵人,不如在簡單的行動方面永遠走在敵人的前面。
在上冊〈原理之書〉中,克勞塞維茨全力探索戰爭的本質、如何去認識戰爭,以及在戰爭中應確立的基本原則。除了在理論上梳理概念,克勞塞維茨也大量引用戰史,使真理與經驗得以相互驗證。在強調物質因素的同時,他也一再表示,貫串於整個戰爭領域的精神力量,才是戰鬥的源泉所在。在最黑暗的時刻裡,讓勇氣與智慧散發的微光,帶領我們走向晦暗道路的另一端。
各界推薦:
翁明賢(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台灣戰略研究學會理事長)
鄭祖邦(佛光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荷馬的作品、聖經和《戰爭論》是幾本真正形塑我思想的著作。──老毛奇(德國陸軍元帥,總參謀長)
在所有論述戰爭的作品當中,《戰爭論》不僅是最偉大的,應該說是唯一的偉大著作。──伯納德‧布羅迪(美國軍事戰略家,耶魯大學、蘭德機構研究員)
所有被克勞塞維茨分析過的論證,仍如同一百五十年前一樣有價值。──麥可‧霍華德(英國軍事史學家,牛津大學現代史教授)
克勞塞維茨的原則已成為職業軍人的信條,全世界多數的軍事學府都把《戰爭論》視為軍事經典。──鈕先鍾(著名軍事學者)
我正在讀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哲理研究的方法有些奇特,但書本身非常好。當問到戰爭屬於藝術或科學,他說,沒有什麼比戰爭更像貿易的了。──恩格斯致信馬克思,一八五八年一月七日
作者簡介: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1780-1831)
生於馬德堡東北邊的布爾格。祖父是路德會的牧師,父親曾為陸軍中尉。他十二歲時入伍,進入普魯士陸軍為步兵軍官生,從此見證法國軍隊橫掃全歐。一八○六年,他以上尉軍官參加耶拿—奧爾斯塔特會戰,兵敗被俘,隔年才被法國釋回。一八一二年,由於普魯士協助法國入侵俄國,克勞塞維茨憤而轉效俄軍。一八一四年,克勞塞維茨身著俄國軍服,加入普軍攻法的萊比錫戰役。一八一五年,他恢復普軍身分參與作戰,當拿破崙大軍在滑鐵盧潰散時,他正在主戰場附近。
克勞塞維茨於一八一八年被任命為普魯士戰爭學院院長。由於他一度投俄的經歷,此後長達十二年的時間未被賦予重要指揮職務,他於是投入到熱愛的軍事理論與戰爭史的研究當中,完成《戰爭論》初步手稿。一八三○年,克勞塞維茨調任西里西亞砲兵總監,翌年卻因感染霍亂,未及修改《戰爭論》全文便與世長辭。他的妻子瑪麗•馮•克勞塞維茨將其手稿整理出版為《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將軍遺著》,其中前三卷即為《戰爭論》,成為近兩百年來的西方軍事正典。
譯者簡介:
楊南芳等譯校。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推薦:
在所有論述戰爭的作品當中,《戰爭論》可不僅是最偉大的,而應該說是唯一偉大的著作。──Bernard Brodie(美國美國軍事戰略家,耶魯大學、蘭德機構研究員)
克勞塞維茨對於政治目的與軍事手段之間關係的看法,由於那些手段已經變得具有高度毀滅性,所以其重要性也就日益增大。──Michael Howard,(英國軍事史學家,牛津大學現代史欽定教授)
克勞塞維茨的原則已成為職業軍人的信條,全世界多數的軍事學府都把《戰爭論》視為軍事經典。──鈕先鍾(著名軍事學者)
《戰爭論》哲理研究的方法很奇特,但書本身是很好的。至於它是軍事學術或軍事科學?答案是:戰爭最像貿易。戰爭中的會戰就等於貿易中的現金支付:儘管它實際上很少發生,但一切仍以它為目的。──恩格斯致信馬克思,一八五八年一月七日
名人推薦:各界推薦:
在所有論述戰爭的作品當中,《戰爭論》可不僅是最偉大的,而應該說是唯一偉大的著作。──Bernard Brodie(美國美國軍事戰略家,耶魯大學、蘭德機構研究員)
克勞塞維茨對於政治目的與軍事手段之間關係的看法,由於那些手段已經變得具有高度毀滅性,所以其重要性也就日益增大。──Michael Howard,(英國軍事史學家,牛津大學現代史欽定教授)
克勞塞維茨的原則已成為職業軍人的信條,全世界多數的軍事學府都把《戰爭論》視為軍事經典。──鈕先鍾(著名軍事學者)
《戰爭論》哲理研究的方法很奇特,但書本身是...
推薦序
在戰略之外:克勞塞維茨的社會思想
佛光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鄭祖邦
在許多克勞塞維茨相關的研究中,都明確指出克勞塞維茨是一位偉大的軍事與戰略學家,不過,筆者還想進一步指出他還是一位引領我們理解「現代社會」的思想家。從筆者的角度來看,克勞塞維茨所寫的《戰爭論》一書,可以說是第一位把「戰爭」本身提高到在研究上具有認識論與本體論地位的人。不過,這樣的研究工作,從十八、十九世紀的社會思潮發展來看卻顯得相當突兀。在當時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啟蒙思想傳統正占據著上風,孔德(Auguste Comte)和史賓塞(Herbert Spencer)這些啟蒙的實證主義者深信和平必將到來,科學時代的「工業社會」必將取代古老傳統的「軍事社會」,「理性/進步/和平」與「暴力/反動/戰爭」形成了人類歷史發展上的對立。此外,從亞當‧斯密(Adam Smith)提出「看不見的手」開始,「市場」、「資本主義」逐漸成為理解「現代社會」的同義詞。馬克思(Karl Marx)的《資本論》可以說正是此一思潮發展的高峰,透過「資本-勞動」作為理論上的出發點,他試圖推衍出一個宏大的資本主義運作體系。在這樣的背景下,戰爭被視作是現代社會歷史發展的變異或偏離。然而,對筆者而言也正是在這樣英法主流社會思潮發展下,我們才可以感受到克勞塞維茨寫作《戰爭論》一書的特殊性,以及與德國浪漫主義思潮下反啟蒙傳統的廣泛聯繫。
《戰爭論》一書的寫作可以說是克勞塞維茨對於拿破崙戰爭的知識回應,他也親身參與過一八○六年、一八一二年、一八一三年、一八一五年在普魯士與俄國的多次戰役,經歷了拿破崙軍隊占領日耳曼的屈辱以及席捲歐洲的震撼,他試圖透過實際的戰爭經驗來建構出一種具普遍性的戰爭理論。在該書中,克勞塞維茨提出「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延續」這個令人耳熟能詳的命題,其關鍵之處在於強調不同的政治狀況就會決定了不同的戰爭型態,所有的戰爭都會在「絕對戰爭」和「有限戰爭」兩種型態之間進行擺盪。值得注意的是,對克勞塞維茨而言,他並不是只是要去作一位理論家,他更關心的是當下普魯士的生存與強大,他費盡心力去澄清拿破崙戰爭的重要意義,就是希望他的君主與國家能去認清時代的變化與現實性。對克勞塞維茨而言,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軍隊所取得的勝利,其原因不是在軍事範圍內尋找,而是由於其它國家之人們在舊制度(ancien régime)之下錯誤的政治認識。當一七九三年時,反對大革命的封建聯軍集體入侵法國,年輕的法蘭西共和國實行了「徵兵制」,這樣的制度使得戰爭成為全體人民之事。國王的戰爭結束了,人民的戰爭開始了,克勞塞維茨認為,這樣的變化使得戰爭更接近其絕對形式。正是從戰爭與政治的命題中,讓我們理解到了整個軍事技藝轉型的歷史意義與成因,拿破崙的軍隊不僅是一支全新的軍事力量,更是一種新的國家、經濟與社會形式的呈現。歐洲第一次見證到了民族主義作為一項軍事工具所達到的意識形態效果,並且,拿破崙軍隊的入侵,也反向地激起了歐洲各國民族主義的情緒,以及十九世紀一系列現代民族國家的改革。
除了戰爭與政治的關係之外,克勞塞維茨對「戰爭概念」的建構也值得我們注意。他提出一個至為關鍵的要素:戰爭就是「雙方的鬥爭」。鬥爭是雙方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進行的一種較量,我們不能忽視精神力量,因為正是「精神狀態對軍事力量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克勞塞維茨也進一步說:「消滅敵人軍隊時,並不是僅僅指消滅敵人的物質力量,更重要的是指摧毀敵人的精神力量。」所以,對於克勞塞維茨而言,所謂戰爭的「勝利」是建立在敵人精神力量的瓦解之上。從上面的論點,我們可以說「意志」和「精神」形成了克勞塞維茨戰爭概念建構上的重要特點,而這樣的思考是與德國觀念論的哲學發展和國家創建上的難題密切相關的。不是外在的制度,而是內在的意義,或者說,內在的精神、意志才標示出十九世紀德國「民族」概念的特色,而這樣的思想特點正是從德法之間長期的敵對性中醞釀出來的。儘管領土會被占領,但是,內心永遠是一個不會屈服的、自由的精神領域,德國正是以一種退回內在生活的方式來面對長期被征服與政治落後的國家命運。所以,筆者認為《戰爭論》代表的不僅是一種歐洲諸國之間不同思想傳統的發展,更是德國國家創建過程中的歷史產物。
對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的人而言,「台灣會不會發生戰爭?」是一個不時會從日常生活的互動中迸發出來的問題。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不斷地從菲律賓派遣轟炸機空襲台灣,當時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子民不時問著「盟軍是否會登陸台灣?」(最終麥克阿瑟將軍決定跳過台灣直接進攻日本本土)。到了戰後的一九五○年代,從古寧頭到金門砲戰台灣人一直擔心著「共匪是否會來血洗台灣?」即使到了民主蓬勃發展的一九九○年代,一九九六年的台海飛彈危機,逼著李登輝前總統脫口說出:「中共再大也沒有比我老爸大!」這或許是為了鼓舞台灣人的民心士氣,也或許是為了拉抬第一次總統直選的行情。如果再從台灣近四百年的長時段歷史發展經驗來看,戰爭一直與台灣主體命運密不可分。儘管直接發生在台灣內部的決戰很少,但是,在境外大國之間的戰爭卻往往決定了台灣的命運,例如: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等。此外,以統治者的角度來看,從荷鄭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一直到國民黨來台,這四個不同階段都具有一個共通的特色,亦即,每一個階段的第一位統治者(或占領者、接收者)都是軍人:擊退荷蘭殖民的鄭成功、為康熙皇帝打下台灣的那位前身為海盜的施琅將軍、日本殖民時期超過一半以上的武官總督(日本任命的第一位台灣總督,就是當時任海軍大將的樺山資紀)、國民黨撤遷來台後的蔣介石。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的人們應該如何去面對這樣的集體生存處境?或許這也提供了我們閱讀《戰爭論》此一經典著作的意義,在戰略理論之外,克勞塞維茨如何去面對當時德國落後的政治命運?如何在艱難的局勢中去思索國家創建的難題?
在戰略之外:克勞塞維茨的社會思想
佛光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鄭祖邦
在許多克勞塞維茨相關的研究中,都明確指出克勞塞維茨是一位偉大的軍事與戰略學家,不過,筆者還想進一步指出他還是一位引領我們理解「現代社會」的思想家。從筆者的角度來看,克勞塞維茨所寫的《戰爭論》一書,可以說是第一位把「戰爭」本身提高到在研究上具有認識論與本體論地位的人。不過,這樣的研究工作,從十八、十九世紀的社會思潮發展來看卻顯得相當突兀。在當時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啟蒙思想傳統正占據著上風,孔德(Auguste Comte)和史賓塞(Herbert ...
目錄
戰爭與國家安全研究的重要性◎翁明賢(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台灣戰略研究學會理事長)
在戰略之外:克勞塞維茨的社會思想◎鄭祖邦(佛光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初版序
作者自序
作者說明
第一篇 論戰爭的性質
什麼是戰爭/戰爭中的目的和手段/軍事天才/論戰爭中的危險/戰爭中的勞累/戰爭中的情報/戰爭中的摩擦/結束語
第二篇 論戰爭理論
軍事藝術的區分/關於戰爭理論/軍事藝術和軍事科學/方法主義/批判/關於史例
第三篇 戰略概論
戰略/戰略要素/精神要素/主要的精神力量/軍隊的武德/膽量/堅忍/數量上的優勢/出敵不意/詭詐/空間上的兵力集中/時間上的兵力集中/戰略預備隊/兵力的合理使用/幾何要素/軍事行動中的間歇/現代戰爭的特點/緊張與平靜(戰爭的力學定律)
第四篇 戰鬥
概要/現代會戰的特點/戰鬥概論/戰鬥概論(續)/戰鬥的意義/戰鬥的持續時間/決定戰鬥勝負的時刻/戰鬥是否須經過雙方同意/主力會戰(主力會戰的決戰)/主力會戰(勝利的影響)/主力會戰(會戰的運用)/利用勝利的戰略手段/會戰失敗後的撤退/夜間戰鬥
第五篇 軍隊
概要/兵團、戰區和戰役/兵力對比/各兵種的比例/戰鬥隊形/軍隊的一般部署/前衛和前哨/先遣部隊的行動方法/野營/行軍(上)/行軍(中)/行軍(下)/舍營/維護與補給/作戰基地/交通線/地形和地貌/制高
人名解釋
地名解釋
克勞塞維茨與拿破崙戰爭年表
戰爭與國家安全研究的重要性◎翁明賢(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台灣戰略研究學會理事長)
在戰略之外:克勞塞維茨的社會思想◎鄭祖邦(佛光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初版序
作者自序
作者說明
第一篇 論戰爭的性質
什麼是戰爭/戰爭中的目的和手段/軍事天才/論戰爭中的危險/戰爭中的勞累/戰爭中的情報/戰爭中的摩擦/結束語
第二篇 論戰爭理論
軍事藝術的區分/關於戰爭理論/軍事藝術和軍事科學/方法主義/批判/關於史例
第三篇 戰略概論
戰略/戰略要素/精神要素/主要的精神力量/軍隊的武德/膽量/堅忍/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