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序
致歷史學徒的十封信/陳建守
學習歷史也是理解歷史學的動向。極端地講,沒有歷史的編纂(歷史研究、解釋),也就沒有歷史。--入江昭,《我與歷史有個約會》
有一種演說形式稱之為「自我敘史」(ego-historie)。意思是指「自傳」嗎?不,這說的是演說者學思歷程的敘述──他所處理過的議題、他在這歷程中遇見的人及經歷過的探險。我覺得挺有意思的。--Peter Berger,《柏格歐吉桑的社會學奇幻旅程》
書寫故事一點都不簡單。在化為文字的同時,想法就枯萎在紙張裡,而思想與意象也會疲軟乏力。如何才能讓這些恢復生氣呢?很幸運,有大師在此,可以效法他們,並以他們為榜樣。--Mario Vargas Llosa,《公羊的盛宴》
從新生南路的側門拐進臺大校園,迎面可見的是一排櫛比鱗次的廣告。這些廣告大抵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學會、社團招募新血的海報,另一類則是臺大校方所舉辦的名人學思歷程講座。這兩類廣告在驕陽的映照下,倒是交會折射出共有的特點。前者是專屬於每個年輕世代的書寫,從其所採擇的文字、圖樣,內中可以見到恣意揮灑青春的氣息。後者的講座則是見證這些術業有專攻的名人能士,過去那段不羈投注青春年華的歲月回顧。每天步履在這段兩、三百公尺距離的校園,我心中總是在想,什麼是專屬於歷史學徒的學思歷程講座呢?這個念頭時而浮現、時而模糊在我心頭縈繞不已,然而伴隨著每天的案牘勞形,這個想法竟暫時被我拋至九霄雲外。我很難形容我的「意識」是否如同量子物理學家最新的研究所云,有其波長可以影響人類的思緒與大腦,我竟然在某日接獲一封來自大西洋彼岸的信件,這才促使我思考出版本書的可能性。這是來自本書原作者之一休斯克教授的信件,時間是2008年12月20日,距離我申請版權已有三年之久。當時《時代的先行者--改變歷史觀念的十種視野》的姊妹篇《史家的誕生:探訪西方史學殿堂的十扇窗》才剛付梓出版,我深知製作翻譯書籍的複雜與困難。從無償繁體中文的授權、勇於任事譯者的尋找、翻譯薪金的償付,以迄後續的出版、校對,至少需要三年以上的時間。然而我又禁不起休斯克教授無償授權的誘惑,幾經思考之後,我決定找來身邊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與他們商討出版的可能性。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本書的譯者群均稍做考慮便答應承負譯事工作,唯一的條件是,要我去申請完整的繁體中文授權。
我本來以為有了前一本書的經驗,繁體中文授權的工作本該得心應手,想不到該書的授權程序遠較前一本書更為艱難。理由在於哈斯金斯講座的版權並不在美國學術團體聯合會,而是分別歸屬在該年度講者的手上。這意味著我必須找到逝世講者的法定繼承人,這對我來說不啻為一個絕大的挑戰。我先致信該講座的管理人Stephanie Feldman女士,幸虧Stephanie女士伸出援手,提供了許多有用的聯絡資訊。我便先後致函給史東教授的哲嗣Robert Stone先生,以及紀爾茲教授的遺孀Karen Blu教授,申請他們對於中譯版權的首肯。這時已經是2009年的5月中旬。布朗教授亦在此刻傳來同意中譯的許可。在等待授權期間,我還申請了提利教授的文稿。這是因為提利教授在2008年4月罹患淋巴瘤逝世。知道提利教授辭世的消息後,我總是在想提利教授晚年在病床上與癌症進行纏鬥,倘若他活得更長一點,健康因素不致影響他寫作回憶錄的話,那麼展現在注重社會結構影響力的提利筆下的二十世紀史肯定別有一番景致。因此,我決定尋找一篇適合的文稿以為悼念。本書因而收入一篇體例不符,由提利教授高足Craig Calhoun和Andreas Koller寫就的文稿。Craig Calhoun和Andreas Koller兩位教授告知我,提利教授沒有類似學思歷程講座的稿件,建議我直接翻譯他們倆人合寫的文稿。該文針對提利教授重要的作品與概念進行簡要的速寫,文稿雖然不長,但讀來便可知提利教授研治學問的梗概。
至於克里斯特勒教授和蓋伊教授的授權過程,就只能以峰迴路轉來形容。蓋伊教授的講座是我原先就鎖定的對象,無奈傳遞了幾封信件都得不著蓋伊教授的回覆。我在苦思之下,只好硬著頭皮寫信到耶魯大學歷史系辦公室,徵詢求取蓋伊教授住宅的地址。我的辦法是將兩封內容相同的信件,分別寄往蓋伊教授的私宅和耶魯大學歷史系系辦,這樣一來,蓋伊教授至少會見到兩次申請版權的信件。不過,此事一直延宕到2009年10月29日才有回音。我接獲蓋伊教授寄來的信件,函中將兩封授權信件裝在一起,蓋伊教授不改其率直作風,僅在其上簽署“permission granted"以及“Peter Gay"字樣。我將其中一封信件交付出版社留存,另一封信件迄今仍保留在我手上。事實上,我在信中曾提及,為了避免作業繁瑣,可以請蓋伊教授直接以電子郵件告知我授權與否。從這件事情上,我們便可獲窺一位知名學者的堅持。克里斯特勒教授的講座,是本書較晚決定的一篇文章,要一直到了2011年9月5日我才驚覺漏收該文,這是由於我的才疏學淺與懶散所致。在此之前,譯事工作已經開展,我一來不想耗費太多心力在這項翻譯工作上,二來總覺得無法遍收每篇講座,勢必會有遺珠之憾。但後來有機會閱讀文藝復興研究的作品,我才發現克里斯特勒教授是早期文藝復興研究的巨擘,便隨即去信申請版權。然而,克里斯特勒教授的身後事,統一交由一位在紐約執業的律師Lya Freidrich女士管理。Stephanie Feldman女士和我一時半刻都無法聯繫到她。後來我利用網路關鍵字的檢索,將可能有用的資訊逐一整理給Stephanie Feldman女士。終於在2011年11月4日接獲Lya Freidrich女士的同意,開始啟動克里斯特勒教授講座的中譯。附帶一提的是,本書重新收入戴維斯教授的講座一文,這是為了求取講座選譯之完璧。戴維斯教授不僅慨然同意重新收入她的鴻文,更是提供許多寶貴的資訊供我參考。《時代的先行者》重新收錄的戴維斯教授文稿,較之前一個版本,在內容上重新請譯者修訂潤飾過一遍,加入詳細的譯注,並且更新著作目錄。在可讀性上會比前一個版本更高,且相關的資訊亦更加豐富。讀者諸君閱畢,便可知我所言不假。這是本書交付給出版社審查前的雛形。《時代的先行者》最後收入的兩篇文章是勒納教授和艾波比教授的講座。這是出自於本書導讀人之一的蔣竹山教授之建議。我在2013年4月13日去信申請兩位教授的中譯版權。艾波比教授在一週後即覆信答應授權。但勒納教授在該年一月辭世,這意味著我再次需要尋找其法定繼承人。勒納教授的法定繼承人是其愛女Stephanie Lerner女士。Stephanie Lerner女士極為重視母親的講座,要求先將中譯文給其過目審閱後才同意授權,此事在8月21日塵埃落定。Stephanie Lerner女士委託高彥頤教授進行中譯文的審查工作。高教授不僅通讀全文,還替該文加上譯注,實是本書之光。
《時代的先行者》各篇講座的前頭,有些會附上對講者的介紹,有些則付之闕如;介紹者有些會在文末署名,有些則否。本書的編譯皆按原文樣貌呈現。書前美國學術團體聯合會和哈斯金斯講座的介紹,則由我按照既有的敘述再加上其他資料,重新編寫而成。每篇學思歷程的副標題(例如勞倫史‧史東一篇的副標題為「敘事的復興」)為原文所無,是中譯本為使讀者迅速掌握主角特色,特別添加的。在內容安排上,依照哈斯金斯講座的得獎年份依序排列,文前並附有一份講者著作目錄的清單。這份清單是由譯者先編製而成,再由我逐一檢核增補得來的結果。希望可以提供給有興趣的讀者按圖索驥,作進一步的查考與閱讀。哈斯金斯講座所蒐羅的範圍極廣,本書無法篇篇翻譯收入,只能挑選與歷史學研究較為相關的部分予以翻譯。譬如以鑽研人文地理學享譽於世的段義孚教授,就是1998年講座的得主。本書只能以遺珠之憾視之,還請讀者諒察。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時代的先行者》與前此編輯的《史家的誕生》在製作的程序上有所相似。然而,本書並非該書的「續集」,而是姊妹篇。我在製作《史家的誕生》一書時,腦中本欲編輯一本全然以訪談錄呈現的書稿,另一本則完全以史家自述呈現的形式。不過,由於申請版權的時間曠日廢時,我耐不住性子,迨有十篇翻譯版權到手,就組織譯者進行翻譯。這使得《史家的誕生》只收錄了七篇訪談錄。《時代的先行者》更因為我的私心,收入一篇體例不合的文稿。由今視昔,當初我腦中策劃的兩項計畫,似乎都未臻於最初的構想。本書的特點就如同布朗教授講座文前的介紹所云,哈斯金斯講座不希望講者對於學術研究的「成品」(product)進行介紹,反之是希望與其他學者分享學思歷程中的個人體驗。這是兩書最大的不同點。哈斯金斯講座的內容仿若是市面上「寫給青年學者的信」一般,透過講者的口吻娓娓道出學術這一行的潛規則,以及如何在學術研究的路途上踽踽獨行,享受旁人無法領會的樂趣與辛酸。《時代的先行者》所收錄的內容可能較之《史家的誕生》卡司沒那麼星光熠熠,甚至有些學者尚嫌陌生。但讀者可以放心的是,哈斯金斯講座的得主是有一定遴選的標準,絕對是出色當行的學者,才可以獲得青睞登上講座之林。我倒覺得本書所呈現的內容是這些學者對於研究生涯的洞見,從童稚之年的經驗、就學的經過,一路迤邐而至學院內的氛圍,與讀者分享剖析學者從業生涯的激動與挫折,處處充滿著大師的睿智篤學。這些講座的學者配合著他們學術「成品」寫作的經歷,信手拈來記憶的吉光片羽,雜揉交會出己身研究的經驗與看法。這些講座的得主早已自成一家之言,試圖從各個視角,提供各種可能的選項供我們參考。無論你/妳是正在史學門徑之外徘徊不已的學徒,亦或是已經進入山中修行的學徒,《時代的先行者》絕對是一本寫給「歷史學徒的十封信」。
本書的編輯時間遠比前一本書更加費時,編輯過程中的最大功臣當屬辛苦的譯者群。當初我規劃的標準程序是譯者各自認領文稿翻譯,翻譯初稿完成後再交由另外一位譯者閱讀,這樣一來每篇文章等於有兩位譯者看過。所有稿件除了艾波比教授的文章有原注外,其餘各篇的註腳皆是譯者的心力結晶。每位譯者對於譯注的書寫有所不同,我的工作在於統一寫作的格式,並逐一核對、刪補內容,遇到有漏缺的部分,再由我自行補上。為了服務讀者的需求,書中將所有已經出版中譯本的書籍予以標明,提供讀者參酌。由於書籍製作時間過久,有幾位譯者在中途已經負笈海外,攻讀學位。我們只能憑依網路社群的便利,進行最後的校稿工作。每位譯者都要接受出版社和我不時的催稿與緊迫盯人。在譯者群中,我要特別感謝陳建元先生,陳建元翻譯了本書的三篇文章,其中一篇文章還得到高彥頤教授高度的讚賞。出版前夕,出版社發現有篇文章漏譯前言,在緊急之下,我得親自補譯該段落,同時委請他為該文潤飾。本書選譯美國學術團體聯合會出版的哈斯金斯講座,有賴講座管理人Stephanie Feldman女士悉心處理中譯授權事宜。每篇文章的版權擁有者,皆樂見中譯文稿的問世,且不厭其煩地援助譯事工作的進行,在此特申謝悃。本書有幸請來兩位出色當行的學者進行導讀的書寫,亦須在此申致謝悃。李弘祺和蔣竹山兩位師長,對於西方史學的脈動和紹介皆有所領會與成果。李老師更是底氣十足地為本書撰寫一篇長達一萬多字的導言,在某種意義上,這其實是一篇個人觀察學術動向的反思。由於本文寫作之際,尚不知有何學者列名推薦,我無法一一道謝,謹代表本書譯者群,致上最高的敬意。本書可以在臺灣出版市場的低迷狀態下,花落秀威資訊,也在此對秀威及其編輯鄭伊庭小姐的付出表示感謝。
《時代的先行者》付梓之際,我的母親林淑靜女士在一次例行健康檢查中,發現左胸罹患腫瘤。在接受開刀全切除之後,隨即開始進行一連串的化學治療。我在幾年前有機會讀到香港作家西西的《哀悼乳房》的幾個短篇,當時讀來只覺得是一種對身體器官不捨的繾綣書寫,沒太多額外的感受。直至這次母親罹病,我往來醫院與家中的路途上,似乎有點理解西西筆下的情態。然而,我不能也不敢叩問母親術後的心境變化。只能盼望本書的出版,有那麼一點聊慰她身心的靈力。
陳建守寫於2014年3月8日婦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