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立法院成立於一九四八年(民國三十四年)五月,中國大陸淪陷後,立法院於一九五○年 (民國三十九年)二月底,隨中央政府遷來台灣,繼續行使立法權。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居住台灣的人民,對於立法院如何代表人民行使職權,立法委員如何產生, 大多諱莫如深。直到一九六九年(民國五十八年),因為台灣省人口自然增加,以及台北市改為院轄市後新增選舉單位,而舉辦第一次增補選立法委員選舉,共選出 十一名立法委員,這是立法院自一九四八年成立到遷台辦公,二十年來,台灣人民第一次選舉立法委員。立法院作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究竟做些什麼事?立什麼 法?居住台灣的一般人民鮮能知其詳。當時媒體也不發達,只有少數幾家日報與晚報,電視台還在萌芽階段,各報與電視台雖派有記者到立法院採訪,但報導不多。 立法院這麼重要的一個憲政機關,它所行使的立法與監督政府的職權,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民作為選舉立法委員的主人,自有權知道立法院在做什麼?立法委 員代表人民行使憲法所賦予的職權,是否稱職?那些立法委員負責盡職?那些立法委員尸位素餐?都應該透過新聞媒體,讓人民周知,這也算是對全體納稅人盡一點 道德良心的責任。為此,約在一九六七年、一九六八年(民國五十六、五十七年)間,立法院內成立一個「立法院公報指導委員會」,由院內各派系立法委員推選組 成。立法院公報指導委員會成立後,主其事者,如郭登敖、張子揚、張志智、魏壽永、朱如松、侯庭督等委員,主張延聘一批在研究所就讀的研究生,主要是以台灣 大學政治研究所與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的研究生為遴選標準,後來又把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包括進來。這些應聘的研究所畢業或仍在學的研究生,變成立法院編制外 的一批生力軍,他們每天將立法院院會及各委員會開會時,各委員的發言、辯論情形,作重點而賅要的紀錄,撰成新聞稿,於晚間快速分送各報社、各通訊社及各電 子媒體參考採用。因此,立法院開會當天,即使新聞記者因事未能來院採訪,或同時召開會議的委員會太多,各採訪記者分身乏術,也可以在晚間收到立法院的新聞 稿,加以參酌採用。其用意,無非是希望新聞媒體多多報導立法院的消息。
筆者於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班畢業,繼續攻讀博士期間,經介 紹參與立法院新聞稿的撰寫工作,當時參與此項工作的研究生,包括台大與政大,為數不少。後來有的回大學擔任教職,有的考外交官,進外交部服務,其中有若干 人後來擔任駐外使節,有的任政府高階文官。筆者也因在立法院工作的機緣,得以結識若干頗負眾望的資深立法委員,如侯庭督、張志智、張子揚、鄧翔宇、黃通、 吳延環、陶希聖、仲肇湘、白如初、陸京士、徐漢豪等,工作期間,承政大學長,時任立法院新聞室主任杜振歐先生的熱心引薦,協助侯庭督委員創辦「國會月刊雜 誌」,蒙侯委員不棄與信任,在國會月刊撰寫法政相關文章,也為該刊撰寫社論,並參與編務。
一九七○年(民國五十九年)九月,時任立法 院法制委員會專門委員李啟元先生退休,李啟元係北大政治系畢業,長期在立法院服務,其本身具有候補國大代表資格,一九七○年九月依法遞補國大代表後,從立 法院退休,立法院法制委員會掌理國家官制官規、中央各機關組織法,全國人事法制,立法院議事法制及不屬其他各委員會掌理之議案等,皆劃歸法制委員會掌理。 法制委員會專門委員負責法案之研究、草擬,並於該會開會時備委員諮詢,是專業幕僚的角色。立法院成立後,法制委員會第一任專門委員羅志淵先生來台後不久, 轉任政治大學教授、法學院院長、教務長等職,第二任專門委員涂懷瑩先生,離職後轉任司法院大法官。李啟元先生是第三任專門委員,李氏退休後,法制委員會召 集委員張子揚與鄧翔宇等委員,亟須覓得具法政背景之人士接任專門委員一職;筆者有幸經新聞室主任杜振歐學長之推薦與張子揚、鄧翔宇委員相識,經洽談後同意 筆者出任斯職,是為行憲後立法院法制委員會第四任專門委員,筆者時年三十,從此與資深立法委員結識共事二十年之久,是筆者生命中的一段奇緣。余以一窮苦礦 工子弟出身,無任何人事背景,竟能於「而立之年」,供職立法院任高階幕僚,於當時立法院之環境,亦屬異數。」
自一九七○年(民國五十 九年)起,筆者任法制委員會專門委員,一九七五年(民國六十四年)改任法制委員會主任秘書兼專門委員,直到一九九○年底,隨即調任立法院秘書處處長,負責 全院行政事務。一九九二年(民國八十一年)五月起出任立法院副秘書長,直到二○○六年初,屆齡退休,總計在立法院服務近三十八年之久,歷經黃國書、倪文 亞、劉闊才、梁肅戎、劉松藩、王金平六位院長,跨越資深立委到增額立委以及第一屆資深立委全面退職後國會改革的世代,任職期間,立法院所經歷的大小事件, 筆者皆躬逢其盛,或參與若干重大法案的起草、研究。尤其與上述諸立法委員長期相處,從日常接觸中親聞立法院諸多掌故與人事紛擾,增長不少書本所沒有的見 識,是筆者一生難得的收穫。自立法院退休後,不少同學、好友殷盼筆者就三、四十年來在立法院所見聞,及工作上之經歷,詳予記述,以供後來者得以明瞭今日立 法院所走過之艱辛歲月。筆者經過長久思慮,決定就記憶所及與書籍文獻資料所載者,予以整理撰述。惟筆者學植淺薄,書中所引資料或許有誤或欠完備,錯誤之處 自不在少,尚祈各方賢達,多予指正,幸甚!
羅成典 二○一三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