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須重新盤點
經濟必須重新定位
社會價值必須重塑
作者站在台灣長遠的觀點,以人民福祉為核心,沒有黨派的色彩,提出中肯的建言。
本書結集作者在各大報發表的評論文章,分為政治運作、經濟社會及教育文化等三大部分,含蓋了政治、國際關係、兩岸關係、經濟、社會、勞工、環境、教育、文化、行政等相關公共領域的議題,不僅有學理的依據,更有其個人獨到的見解。作者站在台灣長遠的觀點,以人民福祉為核心,沒有黨派的色彩,提出中肯的建言。
作者簡介:
林嘉誠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政治學雙學士,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畢業。
美國華府國會研究班(1984)、德國基爾大學研究(1988),曾任東吳大學教授、台北市政府研考會主任委員、台北市政府政務副市長、台北市都市計劃委員會主任委員、臺灣銀行董事、國家科學委員會委員、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考選部部長。
章節試閱
2 專業能力與本土之愛
高雄前鎮氣爆事件,衍出不少問題,例如中央與地方政府權責區分、地下管線管理制度、風險管理、中央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與危機處理能力、企業家的社會責任與倫理、目前中央政府領導菁英是否有本土之愛等極嚴肅課題。
中央與地方政府權責區分、治理能力等,在此次事件曝顯無遺。高雄市政府在治理能力方面明顯不足,其實或多或少也顯示整體民進黨人士在治理能力的欠缺。政府治理能力的構成要件包括:專業能力、論述能力、領導能力及行政能力。在國際化、全球化、資訊化時代,政府領導人的專業能力必須具備:起碼知識水平,國際認知,前瞻宏觀視野。民進黨的成長及崛起,以推動台灣民主運動為主軸,第一代領袖,充滿對台灣本土之愛,卻乏專業能力、論述能力、領導能力及行政能力。更可惜的是,第二代、第三代接班菁英,上述能力十之八九付之闕如,這是該黨最大危機。尚可告慰的,蔡英文的異軍突起,或多或少彌補該項缺憾。可是該黨上上下下,應該深切檢討,克服非智識取向,甚至反智傾向,該黨未來才有希望。
相較之下,國民黨目前及未來領導精英,部分雖有專業能力,但行政能力與領導能力仍有待強化。尤其本土之愛的被人民質疑,甚至真正的缺乏,造成近幾年來,政府失能及弊端叢生。
企業界亦然,當然企業家的要求期待,不必如政治菁英嚴格,但是企業家的社會責任,仍應課予,特別是上市櫃公司,或與人民大眾生命安全、國家政治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企業。台灣企業第二代接班正成型中,這些已接班或即將接班的第二代菁英共同特色:小留學生、接受完整西方教育(特別是技術及管理訓練),可能取得外國籍,家眷泰半在國外。他們專業能力綽綽有餘,青出於藍,公司轉型、經營模式、資本多元化,公司績效有目共睹。但是他(她)們特別需要對本土之愛,起碼的社會企業責任。李長榮化工,復興航空的表現令人搖頭嘆息,第二代接班人的本土之愛絕對是關鍵因素,已是刻不容緩。
民主國家全民參與,但是實際運作,政治與企業菁英仍左右全局。這些人不但要有本文所述的諸種能力,本土之愛更不可或缺。但是純有本土之愛,其他能力不足,也是極為嚴重的問題。個人長期理論及實務的訓練與觀察,提出上述見解。
國家發展雖已不再繫乎一、二人,但是政治與企業菁英影響國家競爭力、國家走向及全民福祉,務必謙卑之心,自知之明深自檢討,彌補不足,才是國家及人民之福。消極上災難降低,危機處理能力提升,積極上政府治理能力提升,企業社會責任強化,國家發展才能逐步走上正軌。
2 專業能力與本土之愛
高雄前鎮氣爆事件,衍出不少問題,例如中央與地方政府權責區分、地下管線管理制度、風險管理、中央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與危機處理能力、企業家的社會責任與倫理、目前中央政府領導菁英是否有本土之愛等極嚴肅課題。
中央與地方政府權責區分、治理能力等,在此次事件曝顯無遺。高雄市政府在治理能力方面明顯不足,其實或多或少也顯示整體民進黨人士在治理能力的欠缺。政府治理能力的構成要件包括:專業能力、論述能力、領導能力及行政能力。在國際化、全球化、資訊化時代,政府領導人的專業能力必須具備:起碼知識水...
作者序
本書共分三大部分:政治運作、經濟社會、教育文化。另附錄六篇,共計六十七篇文章,係作者於二○一二年三月到二○一二年八月,以及二○一四年八月到二○一四年十月,在報紙發表的評論文章,集成一冊。
作者專攻政治學與經濟學,擔任大學教授三十多年,並有機會出任政府公職十二年,兼具理論與實務經驗。目前除了在報紙撰稿之外,同時擔任大型智庫顧問,負責一些公共政策的研究。對若干公共政策,稍有涉獵,例如水資源、年金制度、政府施政計畫與預算編製的整合、國營企業組織轉型、憲政體系及行政院組織調整等。
政治運作共計四十篇文章,主要依據政治現象及相關學理,提出見解,討論內容除了國內政治,另包括與國內政治息息相關的美國亞太政策、香港政治發展、台日關係、兩岸關係等。經濟社會共計十五篇文章,針對國際經濟發展、中國大陸經濟變遷、台灣經濟社會轉型,提出評析。本書有關環境資源部如何設計、台灣自來水公司組織轉型、政府基金的管理制度、績效評估,政府在經濟社會活動的角色等,均有完整的評析。
教育文化共計六篇,除了大學教育、學生運動,頗受矚目爭議的十二年國教、明星高中定位等,依長期大學教學經驗,並曾負責規劃教育政策,亦有分析文章。文化部分,討論政府文化政策及其角色,針對當前文化創意產業、自主性文化活動,政府如何從旁協助,但不過度介入,加以評論。
附錄有五篇英文稿,均在英文台北時報(TAIPEI TIME)發表,係該報主動將作者在蘋果日報、聯合報刊登文章,譯成英文刊載。五篇文章中文稿亦列入本書,可相互對照。
內附藍綠應相互理解共存共榮一文,乃作者深切體會,國內政治對峙昇高,政治人物、政黨等有必要負起責任,相互理解,降低衝突,嘗試共存共榮。本書除對執政政府提出政策建議,對於主要在野黨民主進步黨,也提出不少建言,例如樹立兩黨政治、影子政府、有計畫培養治國人才、專業理性問政。作者無黨無派,雖曾擔任政務官十二年,但是政治學及經濟學專業訓練,長期規劃執行評估公共政策歷練,深知公共政策攸關國家發展、人民福祉,係全民公共財,超越黨派不偏不倚。
作者於二○一二年九月之後長達一年十個月,未曾撰寫評論文章,除了因為以公共政策委託研究為本業。對於全球發展與國內政治、經濟、社會等變遷等瞬息萬變,自忖先觀察、研究一段時間,再綜合歸納提出見解。二○一四年八月到同年十月,短短三個月,計在六個國內主要報紙,發表將近四十篇文章,超乎自己的意料。應是對過去二年及未來變局,有感而發。
本書所有文章,分別在蘋果日報、民報、台灣時報、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等刊登。特別感謝蘋果日報杜念中前社長、民報陳永興董事長、台灣時報李啟聰主編,提供寫作園地,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英文台北時報刊登文章。
家人及幾位知心好友,長期的支持及鼓勵,在人生困頓時給予溫暖,長年一起知識分享、共同工作、相互加持。這些在大學、媒體、政府部門等工作夥伴,是我豐饒人生最寶貴的資產。父母均已逝去,但憶起父母從小身教言教,提供良好學習環境,栽培作者一路順暢,建國中學、台灣大學經濟系政治學研究所、二十八歲取得博士學位。三十四歲升任正教授,四十二歲擔任政務官,四十八歲入閣,有機會與一流團隊、各級優秀文官,共同努力為國家、人民做些許事情。年過六十,回憶往事,心中充滿感謝,長輩之中,李登輝總統照顧及獎掖。蔡政文教授亦師亦友,四十年如一日,關心指導。同輩之中,陳水扁總統在台北市長任內,以及一九九九年到二○○二年期間,委以重任,迄今心存感激,樂見陳總統恢復自由之身,與家人共享天倫。
林嘉誠謹序
二○一五年元月
本書共分三大部分:政治運作、經濟社會、教育文化。另附錄六篇,共計六十七篇文章,係作者於二○一二年三月到二○一二年八月,以及二○一四年八月到二○一四年十月,在報紙發表的評論文章,集成一冊。
作者專攻政治學與經濟學,擔任大學教授三十多年,並有機會出任政府公職十二年,兼具理論與實務經驗。目前除了在報紙撰稿之外,同時擔任大型智庫顧問,負責一些公共政策的研究。對若干公共政策,稍有涉獵,例如水資源、年金制度、政府施政計畫與預算編製的整合、國營企業組織轉型、憲政體系及行政院組織調整等。
政治運作共計四十篇文章...
目錄
目次
推薦序一 友直友諒友多聞/張富美
推薦序二 全球展望與國家願景/林俊義
推薦序三/周弘憲
推薦序四/邱吉鶴
自序
第一篇 政治運作
1 藍綠相互理解共存共榮
2 專業能力與本土之愛
3 政治可怕又無所不在
4 健全國安功能 莫無的放矢
5 推動另類的正名運動
6 中央地方政府橫向失靈縱向失能
7 看到政治善良的力量
8 智庫的角色與功能
9 台灣的國際處境及對策
10 美國態度與台灣總統大選
11 台日是否命運共同體?
12 由蘇格蘭獨立公投談台灣民主前途
13 香港民主發展前途未卜
14 民進黨應專業理性問政
15 彭明敏先生的未竟之功
16 阿扁功過歷史自有定論
17 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的政治觀察
18 原台北市府團隊與柯文哲
19 柯文哲宜謹言慎行
20 亞太新秩序與台灣的角色
21 朝野政黨的互動之道
22 博士、教授、政務官人才
23 台灣香港與一國兩制
24 政府透明度與公共治理
25 專家學者與公共政策制定
26 憲政困局下的部會首長
27 不確定性與公共政策制定
28 另類少數政府的治理之道
29 認真考慮特赦阿扁
30 人民有權對民進黨課責
31 民進黨應培育治國人才
32 民進黨應強化政策論述能力
33 食安問題引爆治理危機
34 民進黨要有完善的對美政策
35 不要低估台北市民的智慧
36 習拋一國兩制台灣如何接招
37 影子政府的運作之道
38 地方政治超乎黨派
39 行政中立係國家安定的基石
40 兩岸新階段民主新角色
第二篇 經濟社會
1 政府請客企業買單人民受益
2 水資源匱乏誰來統籌
3 國民年金的整合探討
4 政府基金管理組織的整合與轉型
5 政府基金運作的績效評估
6 環境資源部應有組織與功能
7 台灣自來水公司的轉型分析
8 國營事業的績效評估
9 經濟發展的三大目標
10 因應經濟危機的政府策略
11 居住正義與政府角色
12 改變經濟 須靠公民力量
13 企業倫理蕩然無存
14 由政治經濟複合體的解析談起
15 貧富差距惡化全球民眾有感
第三篇 教育文化
1 大學校長遴選談校園自治
2 正視十二年國教問題
3 明星高中與菁英人才培育
4 文化政策與政府角色
5 學生運動的量變與質變
6 由成大首位女校長談起
附錄
附錄1 Political, business elites rule the nation
附錄2 Government cross-strait politics is frightening
附錄3 Viable two-party system is possible
附錄4 State firms’ evaluations need to be re-evaluated
附錄5 Chinese nationalism poses threat
附錄6 悼念張炎憲教授
目次
推薦序一 友直友諒友多聞/張富美
推薦序二 全球展望與國家願景/林俊義
推薦序三/周弘憲
推薦序四/邱吉鶴
自序
第一篇 政治運作
1 藍綠相互理解共存共榮
2 專業能力與本土之愛
3 政治可怕又無所不在
4 健全國安功能 莫無的放矢
5 推動另類的正名運動
6 中央地方政府橫向失靈縱向失能
7 看到政治善良的力量
8 智庫的角色與功能
9 台灣的國際處境及對策
10 美國態度與台灣總統大選
11 台日是否命運共同體?
12 由蘇格蘭獨立公投談台灣民主前途
13 香港民主發展前途未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