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書共分三大部分:政治運作、經濟社會、教育文化。另附錄六篇,共計六十七篇文章,係作者於二○一二年三月到二○一二年八月,以及二○一四年八月到二○一四年十月,在報紙發表的評論文章,集成一冊。
作者專攻政治學與經濟學,擔任大學教授三十多年,並有機會出任政府公職十二年,兼具理論與實務經驗。目前除了在報紙撰稿之外,同時擔任大型智庫顧問,負責一些公共政策的研究。對若干公共政策,稍有涉獵,例如水資源、年金制度、政府施政計畫與預算編製的整合、國營企業組織轉型、憲政體系及行政院組織調整等。
政治運作共計四十篇文章,主要依據政治現象及相關學理,提出見解,討論內容除了國內政治,另包括與國內政治息息相關的美國亞太政策、香港政治發展、台日關係、兩岸關係等。經濟社會共計十五篇文章,針對國際經濟發展、中國大陸經濟變遷、台灣經濟社會轉型,提出評析。本書有關環境資源部如何設計、台灣自來水公司組織轉型、政府基金的管理制度、績效評估,政府在經濟社會活動的角色等,均有完整的評析。
教育文化共計六篇,除了大學教育、學生運動,頗受矚目爭議的十二年國教、明星高中定位等,依長期大學教學經驗,並曾負責規劃教育政策,亦有分析文章。文化部分,討論政府文化政策及其角色,針對當前文化創意產業、自主性文化活動,政府如何從旁協助,但不過度介入,加以評論。
附錄有五篇英文稿,均在英文台北時報(TAIPEI TIME)發表,係該報主動將作者在蘋果日報、聯合報刊登文章,譯成英文刊載。五篇文章中文稿亦列入本書,可相互對照。
內附藍綠應相互理解共存共榮一文,乃作者深切體會,國內政治對峙昇高,政治人物、政黨等有必要負起責任,相互理解,降低衝突,嘗試共存共榮。本書除對執政政府提出政策建議,對於主要在野黨民主進步黨,也提出不少建言,例如樹立兩黨政治、影子政府、有計畫培養治國人才、專業理性問政。作者無黨無派,雖曾擔任政務官十二年,但是政治學及經濟學專業訓練,長期規劃執行評估公共政策歷練,深知公共政策攸關國家發展、人民福祉,係全民公共財,超越黨派不偏不倚。
作者於二○一二年九月之後長達一年十個月,未曾撰寫評論文章,除了因為以公共政策委託研究為本業。對於全球發展與國內政治、經濟、社會等變遷等瞬息萬變,自忖先觀察、研究一段時間,再綜合歸納提出見解。二○一四年八月到同年十月,短短三個月,計在六個國內主要報紙,發表將近四十篇文章,超乎自己的意料。應是對過去二年及未來變局,有感而發。
本書所有文章,分別在蘋果日報、民報、台灣時報、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等刊登。特別感謝蘋果日報杜念中前社長、民報陳永興董事長、台灣時報李啟聰主編,提供寫作園地,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英文台北時報刊登文章。
家人及幾位知心好友,長期的支持及鼓勵,在人生困頓時給予溫暖,長年一起知識分享、共同工作、相互加持。這些在大學、媒體、政府部門等工作夥伴,是我豐饒人生最寶貴的資產。父母均已逝去,但憶起父母從小身教言教,提供良好學習環境,栽培作者一路順暢,建國中學、台灣大學經濟系政治學研究所、二十八歲取得博士學位。三十四歲升任正教授,四十二歲擔任政務官,四十八歲入閣,有機會與一流團隊、各級優秀文官,共同努力為國家、人民做些許事情。年過六十,回憶往事,心中充滿感謝,長輩之中,李登輝總統照顧及獎掖。蔡政文教授亦師亦友,四十年如一日,關心指導。同輩之中,陳水扁總統在台北市長任內,以及一九九九年到二○○二年期間,委以重任,迄今心存感激,樂見陳總統恢復自由之身,與家人共享天倫。
林嘉誠謹序
二○一五年元月